本實用新型涉及書寫或繪畫器具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拋物線繪圖工具。
背景技術:
拋物線是指平面內到一個定點和一條定直線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繪制拋物線時,多采用“描點法”,也有采用電子計算機模擬繪制拋物線,或者直接手繪,但“找點描跡法”和直接手繪繪制拋物線,費時間而且不精確;用電子計算機模擬繪制拋物線,雖能模擬出拋物線,但它的使用范圍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別是當老師在教學時,按教科書的方法用粉筆和細繩在黑板上是比較困難的。一是不能用釘子直接作為焦點,二是直尺和三角尺需要專人按著,三是粉筆向上畫時要求粉筆靠緊三角尺細繩繃直,同時三角尺還要緊貼直尺向上移動,這些操作都是不容易實現的。因此老師一般采取的是用多媒體動畫或圖片展示,缺少課堂實踐的形象、生動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拋物線繪圖工具,以解決現有技術教學繪制拋物線操作困難、準確性低、實踐性差以及存在很大局限性的技術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拋物線繪圖工具,包括縱向尺、橫向尺、定位棒和連接線,其中,所述橫向尺與縱向尺呈直角,橫向尺的一端滑動連接在縱向尺上,橫向尺的另一端端部設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連接線的一端固定連接在第一固定部,另一端固定在定位棒上。
優選地,所述第一固定部為圓孔,設置在端部近定位棒側。
優選地,所述第一固定部為扇形孔,連通端部的上方和下方。
優選地,所述縱向尺上沿尺體長度設置有凸部,所述凸部凸起面的橫向長度大于凸部與縱向尺尺面側結合面的橫向長度;所述橫向尺與縱向尺連接的一端端部設置有與凸部相匹配的凹部,所述凹部套合在凸部上。
優選地,所述凸部縱向兩個端部設置有可拆卸的端卡部,橫向尺沿縱向尺滑動到端卡部時停止滑動。
優選地,所述縱向尺上沿尺體長度設置有一個以上的安裝孔,安裝孔上安裝固定吸盤。
優選地,所述定位棒包括棒體和與棒體一側端部連接的可拆卸的吸盤底座,所述棒體上設置有固定連接線的第二固定部。
優選地,所述橫向尺和縱向尺上設置有刻度。
優選地,所述連接線上設置有刻度。
優選地,所述橫向尺上還設置有沿橫向尺橫向滑動的套筆部,套筆部上設置有穿孔,所述連接線從第一固定部呈水平的穿過套筆部的穿孔后連接到定位棒的第二固定部。
有益效果:
1.提高了教學效率,解決了教學難點。2.既能給學生真實直觀的展示,也能讓學生親自操作,比多媒體的感受更深刻,符合”做中學,學中做“的現代教學理念。3.讓學生感受和認識到如何動腦筋解決實際困難,提高學習興趣,有利提高學生的創新學習。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拋物線繪圖工具的實施例1的整體示意圖。
圖2為圖1的拋物線繪圖工具的橫向尺與縱向尺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拋物線繪圖工具的實施例2的整體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拋物線繪圖工具的定位棒示意圖。
圖中:1-縱向尺,101-凸部,1011-凸起面,1012-結合面,102-端卡部,103-安裝孔,2-橫向尺,201-凹部,202-第一固定部,3-定位棒,301-棒體,302-吸盤底座,303-第二固定部,4-連接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文中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實施例1
如圖1和圖4所示,一種拋物線繪圖工具,包括縱向尺1、橫向尺2、定位棒3和連接線4,其中,所述橫向尺2與縱向尺1呈直角,橫向尺2的一端滑動連接在縱向尺1上,橫向尺2的另一端端部設置有第一固定部202,所述連接線4的一端固定連接在第一固定部202,另一端固定在定位棒3上。使用本實施例繪圖工具繪制拋物線時,在繪圖平面上放置好縱向尺1和定位棒3,所述繪圖平面如黑板、白板等,定位棒3到縱向尺1的垂直連線落在縱向尺1上,按繪圖需要調整連接線4長度并將其一端固定連接在橫向尺2上的第一固定部202,另一端固定連接在定位棒3上的第二固定部303,將繪圖筆緊靠連接線4及橫向尺2,保持連接線4始終繃直,帶動橫向尺2沿縱向尺1滑動,即可畫出所需拋物線在直角坐標系一個象限內的圖形。再于另一個象限內重復上述操作即可繪制完整的拋物線。繪圖效率高切準確,操作容易且展示形象生動,利于教學。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02優選圓孔,也可以是其他形狀可穿過連接線并固定的孔,設置在端部近定位棒3側。即,定位棒3作為拋物線的焦點定位在橫向尺2下方,圓孔設置在橫向尺2端部下方。連接線4穿過圓孔固定,如將其綁在橫向尺2上,橫向尺2沿縱向尺1向上移動繪制拋物線。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縱向尺1上沿尺體長度還設置有凸部101,所述凸部101的截面呈梯形,橫向尺2對應設置有與凸部101相匹配的凹部201。凸部101的凸起面1011的橫向長度大于凸部101與縱向尺尺面側結合面1012的橫向長度;所述橫向尺2與縱向尺1連接的一端端部設置有與凸部101相匹配的凹部,所述凹部201套合在凸部101上,即所述凸部101的截面呈梯形,上底面長度大于下底面長度,所述凹部201的截面呈梯形。使得橫向尺自由的沿縱向尺移動,操作靈活。
可選的,縱向尺1上設置的凸部101與橫向尺2上設置的凹部201也可反之設置,即縱向尺1上設置的凹部,橫向尺2上設置與之相匹配的凸部。可選的,上述所述凸部的截面還可以是呈倒“T”形。
可選的,所述凸部101縱向兩個端部設置有端卡部102,橫向尺2沿縱向尺1滑動到端卡部102時停止滑動。通過設置端卡部102,避免操作時橫向尺2從縱向尺1上滑落下來。
可選的,所述縱向尺1上沿尺體長度設置有一個以上的安裝孔103,安裝孔103上安裝固定吸盤。通過設置安裝孔103及其上安裝固定吸盤將縱向尺1固定在繪圖平面上。
可選的,所述定位棒3包括棒體301和與棒體301一側端部連接的可拆卸的吸盤底座302,所述棒體301上設置有固定連接線4的第二固定部303。定位棒3通過可拆卸的吸盤底座302固定在繪圖平面上,便于使用,方便安裝和拆卸,便于定位和移位。
可選的,所述橫向尺2和縱向尺1上設置有刻度。所述連接線4上設置有刻度。便于測量。
實施例2
本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橫向尺2上的第一固定部202為扇形孔,連通端部的上方和下方,所述上方即B點位置,所述下方即A點位置。連接線4固定在A點時,按實施例1所述進行繪圖。
當橫向尺2沿縱向尺1上端向下端移動,定位棒3作為拋物線焦點設置在橫向尺2上方時,將連接線4固定在B點位置。本實施例可雙向繪制拋物線。
其他未特殊說明之處均與實施例1中所述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實施例3
本實施例中,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在所述橫向尺2下方近定位棒3一側上還設置有沿橫向尺2橫向滑動的套筆部,套筆部上設置有穿孔,所述連接線4從第一固定部202成水平的穿過套筆部的穿孔后連接到定位棒3的第二固定部。所述套筆部可拆卸,套筆部內放置繪圖筆,使得繪圖筆始終緊靠連接線4及橫向尺移動繪圖,使得繪圖過程更容易操作,繪圖質量更高。
實施例4
本實施例中,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在所述橫向尺2上方和下方兩側設置有沿橫向尺2橫向滑動的套筆部,套筆部上設置有穿孔,所述連接線4從第一固定部202呈水平的穿過套筆部的穿孔后連接到定位棒3的第二固定部。所述套筆部可拆卸,套筆部內放置繪圖筆,使得繪圖筆始終緊靠連接線4及橫向尺3移動繪圖,使得繪圖過程更容易操作,繪圖質量更高。也可只設置一個套筆部,當定位棒3位于橫向尺2下方、橫向尺2沿縱向尺1從下向上移動時,連接線4一端固定連接在A點處,套筆部安裝在橫向尺下方;當定位棒3位于橫向尺2上方、橫向尺2沿縱向尺1從上向下移動時,連接線4一端固定連接在B點處,套筆部安裝在橫向尺2上方。
本實施例中除特殊說明之外,其他均與實施例2所述一致,在此不再贅述。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