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教學設備,尤其是一種化學教學用濃硫酸投料裝置。
背景技術:
在化學教學中,有時需要演示或者重現金屬置于濃酸的實驗。最為經典的是過量的銅投入盛有濃硫酸的試管,并加熱,反應畢,待溶液冷卻后加水,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藍色?,F有技術一般采用試管、鑷子、試管夾和酒精燈完成實驗。
現有技術的不足在于:
1)采用管口較小的試管來裝濃硫酸,即使熟手實驗員也有一定幾率將少量濃硫酸倒在管口之外,可能腐蝕試管夾等其他儀器設備;
2)由于管口狹小,放入銅片等金屬時需要使用尖嘴鑷子夾持銅片并放入試管內,由于濃硫酸的強氧化作用,鑷子也可能被腐蝕。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不會產生硫酸倒在管口外且不需要鑷子投料的濃硫酸投料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化學教學用濃硫酸投料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漏斗、圓底腔和試管塞,所述漏斗側視成倒梯形,所述漏斗上端寬下端窄且下端連接有圓底腔,所述圓底腔為側視成U型的圓底玻璃短管,所述圓底腔的底部一側連通有一試管塞,所述試管塞為配合試管管口內徑的磨砂玻璃圓環,所述漏斗的中軸線與圓底腔的中軸線重合,所述圓底腔的中軸線與試管塞的中軸線成135°夾角。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1)將試管塞插入試管;
2)將試管安裝在帶有試管夾的鐵架臺上并調節試管與臺面的角度成45°;
3)將一定量的濃硫酸倒入漏斗;
4)使用酒精燈對試管底部進行加熱,與此同時往漏斗投入銅片;
5)用手輕拂漏斗上方的空氣,與此同時用鼻子輕輕嗅漏斗上方的空氣氣味;
6)關閉酒精燈,待試管冷卻后往漏斗倒入純凈水;
7)將試管以及本實用新型拆卸并清洗。
對于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圓底腔上部一側連通有一防溢管,所述防溢管為玻璃管且玻璃管的中軸線與圓底腔的中軸線成45°-80°的夾角,起作用是防止濃硫酸或者純凈水加入過多或者加熱導致液體溢出,另外還防止漏斗加入液體時從防溢管漏出。
對于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漏斗、圓底腔、試管塞和防溢管之間的所有連接處均采用玻璃熱熔連接,其作用是保證氣密性,防止漏液。
對于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漏斗外側中部設有防滑橡膠環,便于實驗人員取放本裝置,還便于通過環形夾固定在鐵架臺上。
對于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防溢管外側套設有塑膠管,其作用是當出現溢出現象時,液體可以順著橡膠管流向廢液池,所述塑膠管材質采用特氟龍或者耐酸聚乙烯。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通過漏斗、圓底腔和試管塞的配合使得硫酸的注入以及其他原料的投料變得簡單而安全,另外還設有防溢防漏的防溢管,即使是學生自行實驗也能保證實驗的安全進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漏斗;2、圓底腔;3、試管塞;4、防溢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化學教學用濃硫酸投料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漏斗1、圓底腔2和試管塞3,所述漏斗1側視成倒梯形,所述漏斗1上端寬下端窄且下端連接有圓底腔2,所述圓底腔2為側視成U型的圓底玻璃短管,所述圓底腔2的底部一側連通有一試管塞3,所述試管塞3為配合試管管口內徑的磨砂玻璃圓環,所述漏斗1的中軸線與圓底腔2的中軸線重合,所述圓底腔2的中軸線與試管塞3的中軸線成135°夾角。
所述圓底腔2上部一側連通有一防溢管4,所述防溢管4為玻璃管且玻璃管的中軸線與圓底腔2的中軸線成45°-80°的夾角,起作用是防止濃硫酸或者純凈水加入過多或者加熱導致液體溢出,另外還防止漏斗加入液體時從防溢管漏出。
所述漏斗1、圓底腔2、試管塞3和防溢管4之間的所有連接處均采用玻璃熱熔連接,其作用是保證氣密性,防止漏液。
所述漏斗2外側中部設有防滑橡膠環,便于實驗人員取放本裝置,還便于通過環形夾固定在鐵架臺上。
所述防溢管4外側套設有塑膠管,其作用是當出現溢出現象時,液體可以順著橡膠管流向廢液池,所述塑膠管材質采用特氟龍或者耐酸聚乙烯。
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最佳實施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