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印刷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一般地說是涉及印刷生產方法,具體地說是涉及印刷生產過程的排版、裝訂方法。
印刷生產過程主要包括“排版”,“印刷”、“裝訂”三大過程。隨著電子技術和印刷機器設備生產的迅速發展,其中的“排版”和“印刷”兩大過程的生產效率已獲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然而“裝訂”過程盡管也出現了先進的“折頁機”與“合頁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效率,但與其它兩大過程相比,仍然是效率最低,強度最大,已經成為阻礙整個印刷行業向前發展的障礙。
“裝訂”生產過程可分為以下幾道工序1、折頁工序例如將尺寸為787mm×1092mm的已印刷完畢的全開紙張逐張地經過四次折疊加工成16開本的紙張,或經過五次折疊加工成32開本的紙張。
2、合頁工序將折疊好的紙張按照書本前后頁碼的連接次序組合成半成品書籍。
3、訂書、包書、切割工序將已經組合好的半成品書籍經過訂書、包書、切割過程制成成品書籍。
上述三道工序中,“折頁”工序效率最低,勞動強度最高、勞動時間最長。因為無論是人工操作還是使用最先進的自動化機械操作,都必須對已經印刷完畢的紙張一張一張地四次或五次折疊加工后才能進入下道工序。尤其是32開本的書籍因不能高垛而需要占用較多的堆放空間,給下道工序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其它各道工序與“折頁”工序相比效率高多了,因為“合頁”工序是將四次或五次加工才完成的每張紙張經過一次加工動作便可完成。“訂書”和“包書”均是一次加工動作便可結束一本書的合訂和包書工序,而切割工序每一次加工動作則是針對幾十本書。
假設加工一本書,其開本為32開(196.75mm×136.5mm),共640頁,需20個印張,共需全開紙張10。印刷1000冊,則需用紙張總量為10,000張。
1、“折頁”工序所需的加工動作次數為10,000×5=50,000(次);
2、“合頁”工序所需要的加工動作次數為10,000×1=10,000(次);
3、“訂書”工序所需要的加工動作次數為1,000×1=1,000(次);
4、“包皮”工序所需要的加工動作次數為1,000×1=1,000(次);
5、“切割”工序所需要的加工動作次數為(共切三面,一次可切30本以上)1,000×3÷30=100(次)。
上述動作次數總合為62100(次)。
其中“折頁”工序所占比例為50,000÷6,2100=0.806=80.6%,即在整個“裝訂”過程中,“折頁”工序所占用的勞動量為80.6%。因此,提高“折頁”工序的勞動效率是提高整個“裝訂”過程勞動效率的關鍵,而“裝訂”過程所耗費的勞動量至少等于“排版”,“印刷”兩大過程所耗費的勞動量的總和。由此可見,提高“折頁”工序的勞動效率對提高整個印刷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為提高裝訂效率,目前在加工32開本時,有人采取增加版面的辦法來減少折頁次數,將原來五次折頁完成的32開本改為四次折頁完成兩個32開本。排版時采用兩套完全相同的版,將兩個完全相同的頁碼同時出現在同一版面上,一個在上,一個在下,如
圖1所示。這種作法使版數總量增加了一倍,提高了排版的成本。所以,這種方法一般只在印刷冊數超過10萬冊時才使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的印刷生產方法,以達到減少折頁次數,提高裝訂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的目的。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方式實現的一種印刷生產方法,包括下列工序1、按照待印書籍開本大小,依次排出全部單版并編排頁碼,2、按照印刷機的型號及使用的原始紙張的規格和待印書籍開本的規格,計算在一張原始紙張A、B兩面的面積上排滿單版的總數,3、若工序1編排的頁碼號最后一頁的頁號為奇數,則可加一背白版使最后一頁的頁號變為偶數,4、按照全部單版頁碼順序依次從頁碼的兩端向中間分組,每組單版的數量應等于工序2計算出的在一張原始紙張A、B兩面的面積上排滿單版的總數,其中頁碼兩端單版數應各占二分之一,5、按照待印書籍頁碼連接次序,根據所使用的折頁機的種類,按折頁后頁碼相連的規則拼版,6、將分組后剩余下來的位于全部頁碼中間區域的數塊偶數單版,按照與工序5相同的方法,在適當的面積上拼成幾套版,
7、上機印刷,8、將印刷完畢的紙張折疊成比成品書籍開本面積大一倍的開本,9、將折疊后的印刷完畢的全部紙張按照成品書頁的連接次序依次排列,10、將按工序9排列的折疊后的全部紙張依次分成相等的二部分,將其中一半翻轉180°后平移與另一半對稱地排成一行,11、依次合頁即得到連在一起的、頁碼順序相反的、內容完全相同的正反兩本書,12、根據實際折頁情況,調整訂書、包書、切割工序,加工后即得到成品書籍。
一種印刷生產方法,其特點在于用工序5拼成的版印刷出的書頁可折成比成品書頁大一倍的“標準開本”。
又一種印刷生產方法,其特點在于用工序5拼成的版印刷出的書頁可折成比成品書頁大一倍的“相當標準開本”。
一種折頁機,包括紙臺、吸紙頭、吹風盒、送紙輪、傳送機構及若干個折刀和折輥組,其特點在于在相鄰工序中至少有兩組折刀和折輥組是相互平行的。
一種將印刷出的書頁折疊成“相當標準開本”的折頁機,包括紙臺、吸紙頭、吹風盒、送紙輪、裂刀、傳送機構及若干個折刀和與之相配的折輥組,其特點在于在相鄰工序中至少有兩組折刀和折輥組是相互平行的。
本發明由于減少了折頁次數使裝訂過程生產率提高了16%至35%,進而使整個印刷生產過程的效率提高了8%至17.5%,至可減少印版套數,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
本發明的其它細節和優點,通過閱讀下文結合附圖相加描述的實施例即可明了。其中圖1表示已有技術中使用兩套完全相同的印版的排版方法;
圖2表示實施例1A面拼版頁碼排列示意圖;
圖3表示實施例1B面拼版頁碼排列示意圖;
圖4表示實施例1工序8、9折頁后全部紙張排列順序圖;
圖5表示實施例1工序10排列方法示意圖;
圖6表示實施例2A面拼版頁碼排列示意圖;
圖7表示實施例2B面拼版頁碼排列示意圖;
圖8表示實施例2A面拼版另一種頁碼排列示意圖;
圖9表示實施例2B面拼版另一種頁碼排列示意圖;
圖10表示實施例2工序8-10折頁及排列方法示意圖;
圖11、圖12分別表示實施例3A、B面拼版頁碼排列示意圖;
圖13、圖14、圖15和圖16分別表示實施例4A、B面拼版頁碼兩種排列方法示意圖;
圖17是現有全開臥式折頁機的結構及折頁傳送過程示意圖;
圖18是現有全開臥式折頁機折頁過程示意圖;
圖19是現有全開立式折頁機結構及折頁傳送過程示意圖;
圖20是圖19折頁機折頁過程示意圖;
圖21是本發明全開臥式折頁機結構及折頁傳送過程示意圖;
圖22是圖21所示折頁機折頁過程示意圖;
圖23是本發明另一種全開臥式折頁機結構及折頁傳送過程示意圖;
圖24是圖23折頁機折頁過程示意圖;
圖25是本發明全開立式折頁機結構及折頁傳送過程示意圖;
圖26是圖25所示折頁機折頁過程示意圖。
實施例1。
用全開紙張(787mm×1092mm)印刷32開本(196.75mm×136.5mm)的書籍1000冊。
1、按32開本書的內容依次排出單版共643塊,并編排頁碼1~643頁;
2、使用全開印刷機印刷,計算在一張全開紙張A、B兩面的面積上排滿單版的總數為64塊,3、因上述頁碼最后一頁643頁為奇數,故加一背白版使單版總數變為644塊,即使頁碼最后一頁的頁號變成偶數頁
644頁;
4、從頁碼1和644兩端開始向中間以64/2=32為間隔將644塊單版分成20個小組,然后將以中間為對稱點的兩個小組合并為一組,即第1組為1~32,644~613;
第2組為33~64,612~581;
第3組為65~96,580~549;
第4組為97~120,548~517;
第5組為129~160,516~485;
第6組為161~192,484~453;
第7組為193~224,452~421;
第8組為225~256,420~389;
第9組為257~288,388~357;
第10組為289~320,356~325;
中間余4塊單版頁碼號為321、322、323、324;
5、用公知的方法,按照書籍頁碼次序相連的規則將各組分別拼版(拼版前,可用紙試析編號,即可得知各個頁碼版的位置),拼版要滿足用此版印刷出的書頁折成標準16開本后,使二個32開的書頁左右相聯(左右正反書聯二),如圖2、圖3所示;
6、用與工序5相同的方法,將余下的單版頁碼321、322、323、324作為一組在8開紙的面積上拼成二套相同的版;
7、上機印刷,用工序5拼成的10組版分別印刷全開紙1000張,用工序6拼成的一組版印刷8開紙500張;
8、將印刷完畢的紙張按頁碼連接次序折疊成兩個32開書頁左右相聯的標準16開本,如圖4所示;
9、將折頁后的全部紙張按照成品書頁的連接次序依次排成一行,如圖4所示;
10、將排成一行的印刷完畢的紙張分成相等的二部分,并將其中一半翻轉180°后平移與另一半對稱地排成一行,如圖5所示;
11、依次合頁,即得到兩本連在一起的頁碼連接順序相反的兩本書,一本書的頁碼是以1~644頁,另一本書是從644~1頁;
12、將左右聯二的兩本書從中間切開;
13、訂書;
14、包書;
15、切割成成品書。
在實施例1中,若在工序4分組后余下的單版數為2,在工序6中按同樣方法在8開紙的面積上拼成四套相同的版,印刷時只印8開紙250張就夠了,余此類推。
實施例2。
用全開紙張印刷32開本的書籍1000冊。
1、2、3、4工序與實施例1相同;
5、用公知的方法,按照書籍頁碼次序相連的規則,將各組分別拼版,拼版要滿足用此版印刷出的書頁折成與標準16開面積相等的“相當標準16開本”(393.5×136.5=273×196.75=53712.75)后,使二個32開的書頁上下相聯(上、下聯二),如圖6、圖7或圖8、圖9所示;
6、7工序與實施例1工序6、7相同;
8、將印刷完畢的紙張,按頁碼連接次序折疊成“相當標準16開本”,此時兩個32開本的書頁上下相聯,如圖10所示;
9、10、11工序同實施例1工序9、10、11;
12、裝訂;
13、包書;
14、切割后成成品書籍。
實施例3。
用全開紙張,印刷16開本書籍3200冊。
1、按16開本書的內容依次排出單版共156塊,并編排頁碼1~156頁;
2、使用全開印刷機印刷,計算在全開紙張A、B兩面面積上排滿單版的總數為32塊;
3、從頁碼1和156兩端開始向中間以32/2=16為間隔,將156塊單版合成8組,余28塊單版,然后將以中間為對稱點的兩個小組合并為一組,即第1組為1~16,156~141;
第2組為17~32,140~125;
第3組為33~48,124~109;
第4組為49~64,108~93;
4、用公知的方法,按照書籍頁碼次序相連的規則將各組分別拼版,拼版要滿足用此版印刷的書頁折疊成8開后,使二個16開本的書頁左右相聯,如圖11、12所示;
5、用與工序4相同的方法,將余下的28塊單版分成三組將a組16塊單版65~72和92~85在全開紙面積上拼成二套完全相同的版;
將b組8塊單版73~76和84~81在全開紙面積上拼成四套完全相同的版;
將c組4塊單版77~78和80~79在全開紙面積上拼成8套完全相同的版;
不難理解可將a、b、c三組分別在對開紙、4開紙或8開紙的面積上拼版。
6、上機印刷,用工序4拼成的4組版分別印刷全開紙3200張,用工序5拼成的a、b、c三套版分別印刷全開紙1600、800、400張;
7、將印刷完畢的紙張按頁碼連接次序折疊成兩個16開書頁左右相聯的“標準8開本”;
8、將折頁后的全部紙張按照成品書頁的連接次序依次排成一行;
9、將排成一行的印刷完畢的紙張分成相等的二部分,并將其中一半翻轉180°后平移與另一半對稱地排成一行;
10、依次合頁,即得到兩本連在一起的頁碼連接順序相反的兩本書,即一本書的頁碼是從1~156,另一本是從156~1;
11、將左右聯二的兩本書從中間切開;
12、訂書;
13、包書;
14、切割成成品書。
實施例4。
用全開紙張印刷16開本書籍3200冊。
1、2、3工序同實施例3工序1、2、3;
4、用公知的方法按照書籍頁碼次序相連的規則將各組分別拼版,拼版要滿足用此版印刷的書頁折疊成與8開面積相等的“相當8開本”后,使二個16開書頁上下相聯,如圖13、14或圖15、16所示;
5、6工序同實施例3工序5、6;
7、將印刷完畢的紙張按頁碼連接次序折疊成兩個16開書頁上下相聯的“相當標準8開本”;
8、9、10工序同實施例3工序8、9、10;
11、訂書;
12、包書;
13、切割后成成品書。
不難理解可采用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的方法,用不同規格的原始紙張(全開、對開、4開、8開、16開),使用不同型號的印刷機印刷各種版本(16開、32開、64開、128開等)的書籍均可比已有技術減少一次折頁工序。以32開本的加工為例,全開印刷機印刷可由現在的五次折頁改為4次折頁;對開機印刷可由現在的四次折頁改為3次折頁;四開機印刷可由現在的三次折頁改為二次折頁……又如16開本的加工,全開機印刷可由現在的四次折頁改為三次,對開機印刷可由三次折頁改為二次……由于減少了折頁次數,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提高了印刷書籍的質量。
采用本發明的排版方法,用全開紙印刷32開本的書籍時,可使裝訂過程勞動生產率提高16%,進而使整個印刷過程的勞動生產率提高8%以上。
這可通過下列計算方式得出裝訂過程勞動總量1×折頁過程勞動總量0.8×折頁過程提高的勞動效率0.2×印刷過程勞動總量0.5=8%。
目前,印刷行業普遍使用一種“8開膠印機”。使用這種機器時,32開本的裝訂折頁過程是把面積為273×393.5的紙張經過兩次折頁加工成32開本大小的紙張。這種加工特點是一次能夠折疊一沓的紙張,第一次折疊可達30張,第二次折疊因厚度和坡度增加一倍而只能折疊15張。
下面我們仍以勞動對象在生產過程中所需的被加工的動作次數為依據來計算第二次“折頁”(使其變成32開本的折頁)和“抽頁”所花的勞動量在整個8開膠印機印刷裝訂過程中所耗費的勞動總量。
假設需印32開本640頁的書籍1000冊,這樣一版可容納4個頁碼,A、B兩面共容納8個頁碼,一書本共需8開紙80張,1000冊書需80,000張。每次折疊30張或15張后都要經過一次“挪位”才能繼續折疊下面的紙張,也就是說,這里的每次折頁加工動作至少等于二次加工動作,其動作次數計算如下1、第一次“折頁”80,000÷30×2=5333(次);
2、第一次“抽頁”80,000×1=80,000(次);
3、第二次“折頁”80,000÷15×2=10666(次);
4、第二次“抽頁”
80,000×1=80,000(次);
5、合頁80,000×1=80,000(次);
6、訂書1000×1=1000(次);
7、包皮 1000×1=1000(次);
8、切割 1000×3÷30=100(次);
總勞動次數為250099(次)。
其中第二次“折頁”和“抽頁”加工動作總數為90666次,占總數的35%,因而使用本發明的方法減少一次折頁使裝訂過程效率提高35%,進而使整個印刷過程勞動生產率至少提高17.5%。
使用本發明的印刷生產方法,特別是在折疊后要形成在“相當標準8開本”,“相當標準16開本”,“相當標準32開本”……的印張上正反書頁上下相聯的情況下,現有的裝訂機均不適用,為此必須對現有的裝訂機作出改進。
下面附圖中相同的零件均標以相同的代號。
圖17表示現有的全開臥式折頁機的結構及折頁傳送過程示意圖;圖18表示其折頁過程。圖19是現有全開立式折頁機結構及折頁傳送過程示意圖;圖20是圖19折頁機折頁過程示意圖。從圖中可以清楚看出現有的折頁機主要包括紙臺1,吸紙頭2,吹風盒3,送紙輪5,裂刀6,若干個折刀及折輥組(10、11;20、21;30、31;40、41)及傳送機構,其折頁過程分別繪于圖18和20,圖中的三棱體表示折刀。上述已知折頁機的特點是相連接的兩道工序的折刀與折輥組的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圖21是本發明的全開臥式折頁機結構及折頁傳送過程示意圖;圖22是圖21所示折頁機折頁過程示意圖。從這兩幅附圖中可以清楚看出該折頁機在第一次折頁后即用裂刀6將全開紙從中間裁開,然后送入下道工序同時用兩部相同的折刀與折輥組進行折疊。本發明的這種折頁機的特點是在相鄰工序中的折刀與折輥組至少有兩組是相互平行的,即20、21折刀與折輥組與30、31折刀與折輥組相互平行(折輥21、31圖中未示出)。
圖23是本發明另一種全開臥式折頁機結構及折頁傳送過程示意圖,圖24是其折頁過程示意圖;圖25是本發明全開立式折頁機結構及折頁傳送過程示意圖;圖26是圖25所示折頁機折頁過程示意圖。
從圖23和24可以清楚看出這種折頁機的特點是在相鄰工序中有四組折刀與折輥組是兩兩相互平行的。即折刀與折輥組(10、11和40、41相互平行,20、21與30、31相互平行。圖25的全開立式折頁機有兩組折刀與折輥組是相互平行的。即30、31與40、41相互平行(折輥31、41圖中未示出)。
不難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同樣可以用于改進各種型號,各種開本的印刷機,其中至少在相鄰工序中有二組折刀與折輥組是相互平行的。
權利要求
1.一種印刷生產方法,包括下列工序1、按照待印書籍開本大小依次排出全部單版并編排頁碼;2、按照印刷機的型號及使用的原始紙張的規格和待印書籍開本的規格,計算在一張原始紙張A、B兩面的面積上排滿單版的總數;3、若工序1編排的頁碼號最后一頁的頁號為奇數,則可加一背白版使最后一頁的頁號變成偶數;4、按照全部單版頁碼順序依次從頁碼的兩端向中間分組拼版,每組單版的數量應等于工序2計算出的在一張原始紙張A、B兩面的面積上排滿單版的總數,其中頁碼兩端單版數應各占二分之一;5、按照待印書籍頁碼連接次序,根據所使用的折頁機的種類,按折頁后頁碼相連的規則拼版;6、將分組后剩余下來的位于全部頁碼中間區域的數塊偶數單版,按照與工序5相同的方法,在適當的面積上拼成幾套版;7、上機印刷;8、將印刷完畢的紙張折疊成比成品書籍開本面積大一倍的開本;9、將折疊后的印刷完畢的全部紙張按照成品書頁的連接次序依次排列;10、將按工序9排列的折疊后的全部紙張依次分成相等的二部分;將其中一半翻轉180°后平移與另一半對稱地排成一行;11、依次合頁即得到聯在一起的、頁碼順序相反的,內容完全相同的正、反兩本書;12、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訂書、包書、切割工序,加工后即得到成品書籍。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工序5拼成的版印刷出的書頁可折成比成品書頁大一倍的“標準開本”。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工序5拼成的版印刷出的書頁可折成比成品書頁大一倍的“相當標準開本”。
4.按照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印刷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2所使用的原始紙張規格為全開紙,待印書籍的開本為16開、32開、64開或128開。
5.按照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印刷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2所使用的原始紙張規格為對開紙,待印書籍的開本為16開、32開、64開或128開。
6.按照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印刷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2所使用的原始紙張規格為四開紙,待印書籍的開本為16開、32開、64開或128開。
7.按照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印刷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2所使用的原始紙張規格為八開紙,待印書籍的開本為16開、32開、64開或128開。
8.一種用于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印刷生產方法的折頁機,包括紙臺(1),吸紙頭(2),吹風盒(3),送紙輪(5),傳送機構及若干個折刀和折輥組,其特征在于在相鄰工序中至少有兩組折刀和折輥組是相互平行的。
9.按照權利要求8所述的折頁機,其特征在于在相鄰工序中有四組折刀與折輥組是兩兩相互平行的。
10.一種用于權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生產方法的折頁機,包括紙臺(1),吸紙頭(2),吹風盒(3),送紙輪(5),裂刀(6),傳送機構及若干個折刀和折輥組,其特征在于在相鄰工序中至少有兩組折刀與折輥組是相互平行的。
11.按照權利要求10所述的折頁機,其特征在于在相鄰工序中有四組折刀與折輥組是兩兩相互平行的。
全文摘要
一種印刷生產方法,按照全部單版頁碼順序依次從頁碼的兩端向中間分組,拼版,印刷后將紙張折疊成比成品書籍開本面積大一倍的開本,并按照成品書頁連接次序依次排列,然后將其分成相等的二部分,將其中一半翻轉180°后平移與另一半對稱地排成一行,依次合頁即得到連在一起的頁碼順序相反的正反兩本書。本發明的方法可使裝訂過程生產率提高16%至35%,使整個印刷生產過程效率提高了8%至17.5%,減少了印版套數,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
文檔編號B42C19/00GK1074176SQ9210005
公開日1993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1992年1月11日 優先權日1992年1月11日
發明者孟繁順 申請人:孟繁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