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培植人造珍稀透空大樹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農業、林業、種植科技領域,是種植業中一項人造珍稀大樹的園藝技術, 是用同科同屬植物的幼樹8-12株按設計要求栽植成一圓型大窩,以人工工藝手法制造成一株適合園林栽植的奇特大樹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自然界有始以來,各種植物均屬演變生成,隨后以該生存物的根、莖、葉、籽自然繁植延生后代,經歷億萬年,規律基本一致。近代年間,樹木的繁植,多數是采取人工操作,用以米播、嫁接、高壓、扦插四種方法綜合繁植為主。特別是米播和扦插,繁植很快,能獲得單株樹苗數以億計大批量快速增多,可是一株幼樹苗要它長成大樹,非一朝一日,需要的年期很長。不同的植物有它不同的生長快慢,尤其是珍稀名貴樹種,長勢更慢,如紫薇、羅漢松、紅楓、梅花、銀杏、桂花等長勢很慢。單株幼樹在短時間內不能速成大樹,這就是樹木靠陽光雨露生長,有它一定周期的特征,以是樹木生長故有的缺點。城市改造擴建,名勝旅游風景區開辟,國家大型建設實施,對原有的野生大樹損失很大。移植進城栽培死亡率增多,導致野生大樹缺少,特別是名貴珍稀大樹昂貴無幾,這又是一項缺點。改造擴建后的城市和名勝旅游風景區,面積在原有基礎上超培增大,而視野很寬, 有的路面院壩達幾佰至幾千平方米,院壩內風沙大,灰層多,生態失平,污染嚴重,需要覆蓋綠化和景觀點綴,原于自然,回歸自然。栽培小樹植被,效果欠差,這又是一缺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追求美的生活享受,需要園林景觀欣賞,更需要園藝藝術審美。野生山中直立大樹,缺乏園藝藝術美感,這又是一缺點。簽于珍稀大樹不足,供求矛盾失平,本發明人工快速批量制造有難生長珍稀大樹, 平衡綠色生態,引領藝術欣賞,滿足市場需求,解決以上缺點。
發明內容
培植人造珍稀透空大樹,本發明是人工快速批量制造有生命且是長勢慢的珍稀大樹,來平衡綠色生態,把人民大眾引領高檔次的園林景觀園藝文化境界,滿足市場需求,解決以上缺點。本發明的目的人工批量快速制造珍稀大樹,填補珍稀大樹緊缺,提高景觀欣賞特色,增加社會經濟效益,留下豐富園藝文化。本發明的技術方法1、培育各種植物幼樹坯苗,是常規種植管理方法,不是本發明的技術核心問題省略不提。2、本發明的核心技術方案是選用同種同屬品種樹桿米直徑在l-3cm幾乎高矮, 大小相等,無病蟲害的8-12株健壯幼樹按設計和市場適用需求任意栽植成30-150cm直徑的圓壯窩型(見
圖1)覆土、澆水、施肥、修剪、噴藥進入正常管理,讓其自然生長。定植幼樹已是常規種植方法,僅僅是定植窩樣不同,又是將8-12株幼樹同時按圓型分布均勻栽植成一大窩,定植圓窩直徑的大小,就是今后該棵大樹主桿直徑的大小(見育苗定植參數), 比如將8株黃角樹的幼樹均勻地定植成IOOcm的直徑圓窩,待制造成型后就能獲得米徑為IOOcm的大黃角樹,隨著年代流失,樹桿增長,多年后該棵大黃角樹的樹干直徑會增加到 110cm、120cm、130cm......。下面說明才是本發明涉及的核心技術。1、本發明對定植的幼樹加強肥水管理,注意修剪,培育成單株獨桿,高矮相等,大小一致的標準幼樹,高度在250-300cm以下發的小分枝全部剪掉不要,只留獨桿;用樹、竹、 繩支撐防止倒伏。盡量注意不要育成了頭大、桿小、顛細的幼樹。這就與普通的常規栽植不同,是它的常規栽植的另一反面技術要求。此種技術要求是有利于今后人工制造,而且對并攏靠接愈合性好,成型后大樹周邊光滑無疤結。2、定植的幼樹待經1-2年自然生長,根須發達,根生很穩,長勢旺盛,在樹桿水份相當充足的生長季節進行人工工藝制造。樹木植物不同,、制造季節已不同,常規的制作盆景,是在植物休眠期。發明人實踐,植物休眠期不好,應該在植物的生長季節制造最好,比如銀杏為例,每年春季它的生長季節,銀杏的主桿和支杈完全是柔軟并有伸張性,任意彎曲都不會斷裂;在此季節采取人工制造最為適宜,傷口愈合很快。3、本發明具體的制造方法,制造大樹時,首先是把已定植1-2年后,根生很隱,一窩多根幼樹同時進行修剪光滑,擦掉表面泥垢,以1、2分成兩組,將1組順時針搬斜60度 (注意搬斷),2組返時針搬斜60度,又以1組和2組各單株碰接的斜十字口處靠攏,削去靠攏處粗皮,保留好植物木質部表面的形成層,(植物木質部表面的形成層就是相當于人體骨質表面的骨膜,很薄很薄,要小心保護好),兩株同樣操作后進行并擾對靠,一定要使形成層對準靠準確,用具有彈性的柔軟伸縮繩索捆綁無松動,再用專用嫁接薄膜纏繞包扎不透空氣。新削的傷口,可以不用消毒劑消毒,用了消毒劑液實踐證明反而增加蔽病,因為是新傷口又用了嫁接薄膜密封的,可以不用再消毒。如果未用嫁接薄膜密封削面傷口的,應該用重量比1 1000-1200的托布津,多菌靈等激素農藥消毒促進愈合。如此一節一扣地制造捆扎,每一節的垂直高度大約在15-20cm之間,設計的樹桿直徑大些,此棵大樹每一節的垂直高度已要高些,相反矮些。如此兩組樹正反螺旋式一節一扣地捆托,捆綁到該株大樹的主桿按設計高度止。再將每株幼樹的枝顛向四面八方均勻分布讓其生長。經常抹芽、修剪、整型多施肥水進入正常管理,著重培育樹冠。并靠捆綁造就成型后大樹的外型特征是周圍是斜面三角形透空漏孔,樹桿中心是空心的。初次才捆扎制造的大樹很微弱,透空漏孔較大,難免會產生凹凸歪斜。空心中部用直徑2-3cm的竹棍裁成本株大樹直徑需要的長度十字型平式支稱既能解決(見圖2)人工制造珍稀透空大樹,成型后質量效果的好壞,投放市場的早遲,除日常管理外,還決定于制造時幼樹的質量和具體操作制造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本發明人造珍稀透空大樹成型后的外型特征,樹桿圓周成多處三角型透空漏孔, 大樹中間是空心的(見圖3),隨年代流失,樹桿增長,空心透空漏孔逐漸縮小,只要設計超大,預測永久性已長不成實心樹桿,到那時觀賞更負奇、特、美,價值無量;以今日價格計算, 一株人造米徑60cm的羅漢松每年會增值仟元以上。當今人工制造60cm的羅漢松成本較低,五十年后此株羅漢松足夠值五至八萬元;今日制造又是多么的低價簡單,是用每兩株幼樹斜十字對碰靠接處長攏成一體,愈合牢固,相互通水吸收傳輸養分。大約經過5-10年時間, 每株幼樹干徑長到5-lOcm時,并攏靠接處早已愈合牢固長成連生一體,這時完全可以銷售移植景區栽植。本發明人造珍稀透空大樹,只適合園林景觀栽植,點綴。不適合用材林栽植;只適合慢長珍稀樹種,不適合易長賤生樹種;只適合喬木和部份灌木,不適合矮灌木和藤本科, 草本科等植物。本發明人造珍稀透空大樹與原始野生大樹想比,優點多,缺點少,科技人工制造大樹有以下十二大特點;時間短、數量多、根須旺、栽植易、長勢快、枝葉茂、覆蓋寬、觀賞奇、運輸輕、價格賺、增值快、效益大。缺點(1)在短暫年代內有失天然野生含意。( 樹干失去木材板面價值。只能作雕刻和木漿使用。山野天然原生大樹十二特點時間長、數量少、根須弱、移栽難、成活差、長勢慢、枝葉少、覆蓋小、觀賞差、運輸重、價格貴、增值無、優點(1) 畢真是研究考古索材,(2)林質好。人造珍稀透空大樹,與自然原生大樹相比在供求失平,需求量大的當今年代,應該首選采信人工制造珍稀大樹的培植。增添豐富的園藝文化,觀賞效果提高,把人民引領高擋次的園藝欣賞享受。游客遠見,千年古特大樹,眾友近視、經久不離、留戀往返、難以思辨、拍手叫好、專家細訴、各師巧匠漢血結晶。育苗定植參數
權利要求
1.培植人造珍稀透空大樹的特征;是選用木本植物中同科同屬單株,獨桿且無病害蟲的8、10、12株健壯幼樹栽定植在根據需要設計的30-150cm的圓型大窩周邊,幼樹定植窩型大小,就是成型大樹外形樹桿的大小。
2.如權利要求書1所述,培植人造珍稀透空大樹的制造方法,是將栽植在一圓型大窩周邊的8、10、12株健壯幼樹在生長旺盛季節各株幼樹水份相當充足時進行人工技術工藝制造,其特征是;把栽植在本大窩的多株幼樹按1、2分成兩組,組1順組2返時針搬斜60 度,又以1、2組各單株碰接的十字口處靠攏,削去粗皮,保留好形成層,以靠接方法對準靠接,用具有彈性伸縮的繩索捆綁牢固無松動,如此正反螺旋式一節一扣的操作捆扎,捆扎至按設計需要高度止,再將每株幼樹的枝顛向四面八方分布均勻讓其生長培育樹冠,再用嫁接薄膜纏繞對靠傷口處,未用薄膜纏繞包扎的,要用重量比1 1000-1200的托布津、多菌靈、生根劑等農藥進行消毒、殺菌、促進愈合,進入正常管理。
3.如權利要求1或2制作的方法,捆綁好的造型大樹其樹桿很微弱,難免會產生凹凸歪斜扁陷,樹桿空心中部用以多根直徑2-3cm竹棍裁成需要長度十字型平式支稱解決。
4.如權利要求2或3用人工技術,按工藝流程制造的珍稀透空大樹,其主要特征是需要大樹的大小,隨心所欲且速成大樹主桿,每一靠接點都要愈合長攏,連生一體,相互通水,吸收養分。人造大樹成型后外形特征,主要是周圍多處斜面三角形透空漏孔,大樹中間是空心的,約經5-10年投放市場銷售,隨時代流失,樹桿長大,空心漏孔逐漸縮小,預測永久已無法長成實心樹體,到那時觀賞更負奇、特、美。權利要求4是培植人造珍稀透空大樹技術、藝造、成果核心。需要保護的主要權利。古往今來尚無先例,種植科技研試時長,制造作業眼見之功。
全文摘要
培植人造珍稀透空大樹是屬農業、林業、種植業中一項人工制造珍稀大樹的園林園藝技術,是一種人造大樹的方法。人工制造珍稀透空大樹時,將其已定植1-2年生多株幼樹以1、2分成兩組,又以60度斜面正反螺旋式一節一扣并攏靠接捆扎,直至需要高度止。讓其自然長攏連生一體,相互通水,吸收養分。人造大樹成形后的外形特征,樹桿周圍多處斜面三角形透空漏孔,大樹中間是空心的,枝葉同常規樹(見圖3)。制造到銷售一般需要5-10年。人造大樹適用于園林景觀點綴栽植。填補當前珍稀大樹不足,增添豐富的園林藝術文化。
文檔編號B44C5/06GK102217513SQ200710048629
公開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14日 優先權日2007年3月14日
發明者劉鐵伍 申請人:劉鐵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