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雕刻刀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659415閱讀:45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雕刻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雕刻刀,更具體而言,涉及ー種能夠保護使用者的手和雕刻刀的刀刃的帶保護部件的雕刻刀。
背景技術
目前,眾所周知,雕刻刀在初等教育場所作為圖畫課的教材而被使用。此時,對于不善于使用刀具的少年而言,有時難以操作雕刻刀,存在誤傷手指等這樣的問題。另外,還存在使用者誤將雕刻刀落到地板或課桌上,導致雕刻刀的刀尖、教室的地板、課桌等受到損傷這樣的問題因此,提出ー種即使是不善于使用刀具的少年也能安全地使用的雕刻刀。作為這種雕刻刀,例如有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雕刻刀。專利文獻I中所公開的雕刻刀具備雕刻刀套,該雕刻刀套具有包圍雕刻刀的刀刃周圍的環部,將該雕刻刀套以自如拆裝的方式安裝 在雕刻刀的刀刃體上。根據這種雕刻刀,由于雕刻刀的刀刃被環部包圍,因此,即使在操作過程中雕刻刀的刀刃意外地突出,也不會弄傷使用者的手和手指等。另外,即使這種雕刻刀落到地板和桌子上,環部也保護雕刻刀的刀尖,因此,不會弄傷雕刻刀的刀尖本身、教室的地板、課桌等。此外,在這種雕刻刀中,雕刻刀套拆裝自如,因此,善于使用刀具的熟練者能夠在拆下雕刻刀套的狀態下使用。即,在使用者的技術提高,覆蓋雕刻刀的刀刃的環部反而影響操作的情況下,能夠拆下該雕刻刀套然后進行操作。即,這種雕刻刀對于不善于使用刀具的人而言也能夠安全地使用,善于使用刀具的人能夠舒適地使用。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1-347794號公報

實用新型內容實用新型要解決的課題但是,上述專利文獻I中展示的雕刻刀,將具有圍繞刀尖部分的環部的雕刻刀外套安裝在刀刃體上,因此,與拆下雕刻刀套的狀態相比,雕刻刀的刀刃體附近的部分相對增大。由此,存在當將雕刻刀收納在雕刻刀盒等中時,雕刻刀套影響收納這樣的問題。因此,考慮一種在拆下雕刻刀套的狀態下來收納雕刻刀的方法。但是,如果在拆下雕刻刀套的狀態下收納雕刻刀,則攜帶時在包中等雕刻刀從雕刻刀盒中散落的情況下、在使用時從雕刻刀盒中取出雕刻刀等情況下,使用者的手有可能被誤傷。即,在不使用雕刻刀時,雕刻刀的刀刃露出,這樣就存在受傷等危險性増大這樣的問題。另外,由于雕刻刀套能夠以自如拆裝的方式安裝,因此,存在分離的雕刻刀套遺失這樣的問題。因此,本實用新型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其課題是提供一種雕刻刀,對于不善于使用刀具的人能夠安全地使用,并且善于使用刀具的人能夠舒適地使用,在不使用時安全性也高,構件不會遺失。[0012]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法用來解決上述課題的實用新型是ー種雕刻刀,其包括柄部、一體地安裝于柄部中的刀刃、和具有能夠配置在刀刃的至少刀尖附近的保護部的保護部件,該雕刻刀的特征在于所述保護部件在安裝于柄部的狀態下能夠沿柄部的長度方向直線移動,并且能夠在保護部位于刀刃的附近而發揮保護部件作 用的保護姿勢和保護部從刀刃退避的開放姿勢之間進行切換。根據本方式,保持保護部件安裝于柄部中的狀態,使保護部件向柄部移動,能夠在保護部件的保護部位于刀刃的附近且發揮保護部件功能的姿勢和刀刃從保護部件的保護部退避的姿勢之間進行選擇。S卩,如果保護部位于刀刃附近,則感覺使用不方便的使用者能夠使保護部件沿著柄部移動,使保護部從刀尖的附近退避。此時,保持保護部件被安裝在柄部中的狀態,所以,能夠避免保護部件遺失的情況。反之,只要沿著柄部使保護部件移動至發揮保護部件作用的位置,就能在刀刃的附近配置保護部件,保護使用者的身體不被刀刃劃傷。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優選在保護部件具有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所述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能夠沿與保護部件的所述直線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動,在柄部設置有第一柄部側卡合部,當保護部件處于保護姿勢時,所述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所述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卡合而阻止保護部件的直線移動,所述雕刻刀具有施力単元,該施カ単元向保持第一柄部側卡合部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的卡合的方向,對第一柄部側卡合部或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施力。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優選向與保護部件朝著柄部的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或凹入。根據本方式,施力單元向使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卡合的一側對保護部件施力,所以,兩個卡合部不會意外地脫落。因此,保護部件不會在使用者的不希望的時刻向柄部移動。由此,在雕刻刀的使用過程中,保護部件的保護部不會從刀尖附近脫落。另外,在雕刻刀的使用過程中,即使保護部接觸被切削物保護部件的頂端被按壓,保護部件也不會被收納在柄部內,使用安全。此外,抵抗施カ單元的施力解除兩個卡合部的卡合,由此,能夠沿著柄部容易地移動保護部件。此外,施力単元也可以是保護部件本身的弾性力。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優選在柄部具有收納保護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內部空間,在柄部的側面設置有將所述內部空間與外部連通的開ロ,所述開ロ是沿著保護部件的所述直線移動方向延伸的長孔,在所述保護部件設置有操作部,該操作部從所述開ロ露出。開ロ既可以是窗戶狀也可以是切ロ狀。根據該結構,能夠將保護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收納在設置于柄部的內部空間內。即,如果保護部件從刀刃退避,則保護部件的更多的部分收納在內部空間內。由此,想在無保護部件的狀態下使用雕刻刀的使用者能夠按照與未設置保護部件的普通的雕刻刀相同的使用感,來使用本方式的雕刻刀。另外,如果使用者按壓從開ロ突出的操作部,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第一柄部側卡合部的卡合脫離,能夠沿著柄部移動保護部件。反之,如果不以抵抗施力単元的施力來按壓操作部,則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第一柄部側卡合部的卡合不會被解除。于是,能夠相對于柄部切實地固定保護部件的位置,并且能夠防止使用者意外地移動保護部件,使用安全。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優選在保護部件具有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在柄部設置有第二柄部件側卡合部, 當保護部件處于開放姿勢時,所述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所述第二柄部側卡合部卡合而阻止保護部件的直線移動。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優選所述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是作為保護部件的一部分并且向寬度方向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兼用作所述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所述第一柄部側卡合部構成為,具有形成于所述開ロ的一部分的開ロ寬度寬的部位,所述第二柄部側卡合部構成為,位干與所述第一柄部側卡合部不同的位置,并具有形成于開ロ的另外的一部分的開ロ寬度寬的部位,保護部件直線移動期間,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位于內部空間側且直線移動,當保護部件直線移動到達保護姿勢時,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的位置與作為開ロ寬度寬的部位的第一柄部側卡合部一致,作為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的突出部被所述彈性部件按壓與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卡合,當保護部件直線移動到達開放姿勢時,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的位置與作為開ロ寬度寬的部位的第二柄部側卡合部一致,作為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的突出部被所述彈性部件按壓與第二柄部側卡合部卡合。根據該結構,如果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設置于開ロ的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和第ニ柄部側卡合部卡合,則保護部件向刀尖側和刀柄尾側的移動受到阻止。弾性部件的弾性力作用在保持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第一和第二柄部側卡合部的卡合的ー側。因此,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不會意外地從第一以及第ニ柄部側卡合部中脫落。如果在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第一或第二柄部側卡合部卡合的狀態下,保護部件的操作部被使用者向內部空間側按壓,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被收納在內部空間。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優選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和第二柄部側卡合部是作為構成內部空間的內壁,設置于前述開ロ的附近且形狀是沿著內部空間的內周方向延伸的槽。根據該結構,在開ロ附近的內部空間側的面上設置第一和第二柄部側卡合部,所以,被施力單元施力的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切實地與第一和第二柄部側卡合部卡合。另外,根據本結構,從開ロ的外部看不到第一和第二柄部側卡合部,雕刻刀的外觀良好。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0050]優選保護部件具有設置有保護部的保護部件主體部和所述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相對于保護部件主體部呈懸臂狀被支承,通過使所述懸臂部分彈性變形,能夠沿與所述直線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動,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和/或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操作部一同沿與所述直線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動。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優選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均是朝向同一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優選第一柄部側卡合部位于前述開ロ的刀刃側端部,第二柄部側卡合部設置于開ロ的刀柄尾側端部。 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優選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是設置于保護部件且在與操作部突出的方向相反一側隆起的保護部件側隆起部,第二柄部側卡合部是設置于柄部的內部空間內的內部側隆起部,當保護部件向開放姿勢移動時,保護部件側隆起部跨越柄部側隆起部。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優選柄部具有兩個半分割部,柄部通過組合兩個半分割部而構成,在其中ー個半分割部設置有所述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在另ー個半分割部設置有所述柄部側隆起部,保護部件被其中ー個半分割部與另ー個半分割部夾持。根據該結構,能夠容易地在柄部內配置保護部件。因此,容易組裝雕刻刀。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優選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是設置于保護部件且在與操作部突出的方向相同一側隆起的保護部件側隆起部,第二柄部側卡合部是設置于柄部的內部空間內的內部側隆起部,當保護部件向開放姿勢移動時,保護部件側隆起部跨越內部側隆起部。根據該結構,作為保護部件的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的保護部件側隆起部跨越內部側隆起部,由此,能夠對柄部內的保護部件的移動給予適度節制。使用者在繼續按壓操作部的狀態下,移動保護部件的情況也多,但是在該情況下,使用者給操作部的按壓カ與內部側隆起部隆起的方向一致。因此,保護部件側隆起部跨越內部側隆起部吋,使用者的按壓カ不會作用在內部側隆起部上。于是,容易解除保護部件的鎖定。另外,保護部件側隆起部與內部側隆起部的磨損得到抑制,保護部件與柄部的耐久性提聞。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優選柄部具有兩個半分割部,柄部通過組合兩個半分割部而構成,在其中ー個半分割部設置有所述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和所述第二柄部側卡合部,保護部件被其中ー個半分割部與另ー個半分割部夾持。根據該結構,保護部件被其中ー個半分割部與另ー個半分割部夾持,所以,保護部件不會在柄部沿著上下方向移動。另外,保護部件的保護部件側隆起部與設置于ー個半分割部上的柄部側隆起部卡合,能夠對柄部內的保護部件的移動給予適度節制。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優選保護部件具有所述保護部、和從柄部側突出且呈懸臂狀支承所述保護部的臂部,所述臂部具有突出部,該突出部以具有與將刀刃按在被切削物上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成分的方式突出,在柄部的內部空間具有與所述突出部接觸的滑動面,在將刀刃按在被切削物上時,所述滑動面位于所述突出部要移動的方向的面一偵U,抵抗將刀刃按在被切削物上時產生的力來支承臂部。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優選保護部件具有所述保護部、和從柄部側突出且呈懸臂狀支承保護部的臂部,保護部件的保護部是相對于臂部彎曲的形狀,柄部的刀尖側擴徑,使得刀尖側的截面積比中間部寬,當保護部件處于開放姿勢時,所述保護部被收納在柄部的擴徑部分中。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優選所述柄部能夠在呈長尺狀展開的使用狀態和呈小片狀折疊的不使用狀態之間進行切換,在所述不使用狀態下,保護部件是所述保護姿勢。本方式的雕刻刀的柄部能夠在呈長尺狀展開的使用狀態和呈小片狀折疊的不使用狀態之間進行切換。因此,柄部在使用狀態下,能夠大幅展開以便于使用者握持,在不便用狀態下,能夠縮小折疊,以便于在盒中收納和攜帯。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的保護部件在不使用的狀態下變成前述保護姿勢。S卩,在不使用狀態下刀刃不會露出,所以,能夠安全地進行像攜帯、收納在收納件中、從收納件中取出這樣的不使用時的操作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式是,前述柄部包括位于刀刃側的頂端側部分、和后端側部分,前述后端側部分相對于前述頂端側部分能夠相對地轉動在本方式中,柄部由頂端側部分與后端側部分構成,后端側部分相對于前述頂端側部分能夠相對地轉動。即,通過折曲或者折疊柄部,能夠將雕刻刀改變成體積不大的形狀。因此,容易在盒等中收納雕刻刀,且便于攜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式是,前述柄部包括位于刀刃側的頂端側部分、和后端側部分,該后端側部分具有至少收納前述頂端側部分的一部分的收納部,在前述不使用狀態下,前述頂端側部分被收納在前述收納部中。在本方式中,柄部由頂端側部分與后端側部分構成,在不使用狀態下,能夠在形成于后端側部分的收納部中至少收納頂端側部分的一部分。即,在柄部的一部分中收納柄部的其他部分,或在柄部中收納刀刃,由此,能夠縮小整個雕刻刀的尺寸。因此,在不使用狀態下,容易攜帶雕刻刀,且容易在盒等中收納雕刻刀。另外,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式是ー種雕刻刀,前述保護部件部具有能夠配置于刀尖附近的保護部,該保護部具有半環狀部。在本方式中,保護部具有半環狀部分,因此,能夠以包圍雕刻刀的刀尖的方式配置保護部。即,能夠以包圍雕刻刀的刀尖的方式配置保護部件,因此,能夠進ー步提高保護姿勢時的安全性。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保護部件優選采用透明的材料構成。其原因在于,如果采用透明的材料構成保護部件,則能夠透過保護部件目視確認雕刻對象物(雕刻部位),雕刻變得容易。 實用新型效果本實用新型由于保護部件與柄部或刀刃一體地安裝,因此,具有不會遺失保護部件效果。另外,本實用新型保護部能夠在位于前述刀尖附近的保護姿勢、和保護部從前述刀尖的周圍退回的開放姿勢之間進行切換,能夠根據使用者的熟練程度來切換保護姿勢和開放姿勢加以使用。因此,具有不善于刀具的人能夠安全地使用,而善于使用刀具的人能夠舒適地使用的效果。此外,本實用新型能夠在柄部成長尺狀展開的使用狀態、和成小片狀折疊的不使用狀態之間進行切換。因此,具有在使用狀態下,使用者容易握持,在不使用狀態下,容易在盒中收納和攜帯的效果。本實用新型在不使用狀態下變成保護姿勢,在不使用狀態下刀刃不會露出。因此,具有以下效果能夠安全地進行像攜帯、收納在收納件中、從收納件中取出這樣的不使用時的操作。

圖I是上下顛倒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雕刻刀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圖I的柄部主體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圖2的芯部件的立體圖。圖4是表示從與圖3不同的方向觀察到的圖2的芯部件的樣子的立體圖。圖5是圖3的芯部件的A-A截面圖。圖6是圖3的芯部件的部分剖切立體圖。圖7是表示圖2的外筒部件的立體圖。圖8是表示從與圖3不同的方向觀察到的圖2的外筒部件的樣子的立體圖。圖9是表示圖I的握柄部的立體圖。圖10是圖9的握柄部的A-A截面圖。圖11是表示圖I的保護部件的立體圖。圖12是圖I的雕刻刀的分解立體圖。圖13是表示在圖12的柄部主體上安裝保護部件及刀刃的狀態的立體圖。圖14是表示剖切圖13的柄部主體的一部分的狀態的部分剖切立體圖。圖15是圖13所示的雕刻刀的前方部分的A-A截面圖。圖16是圖13所示的雕刻刀的前方部分的B-B截面圖。圖17是圖I的雕刻刀的A-A截面圖。[0123]圖18是圖I的雕刻刀的B-B截面圖。圖19是上下顛倒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雕刻刀從保護姿勢轉換成開放姿勢時的動作的說明圖,按照(a) (C)的順序進行轉換。圖20是上下顛倒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雕刻刀從使用狀態轉換成不便用狀態時的動作的說明圖,按照(a) (b)的順序進行轉換。圖21是接著圖20上下顛倒地表示雕刻刀從使用狀態轉換成不使用狀態時的動作的說明圖,按照(c) (d)的順序轉換。圖22是從與圖I不同的方向觀察到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雕刻刀的狀態的立體圖。圖23是表示圖22的雕刻刀處于開放姿勢的狀態的立體圖。圖24是圖22的雕刻刀的A-A截面圖。圖25是表示與圖11不同方式的保護部件的立體圖。圖26是表示采用圖25的保護部件的雕刻刀的截面圖。圖27是表示與圖I、圖26不同方式的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的立體圖。圖28是圖27的雕刻刀的A方向的視圖。圖29是從刀尖側斜上方觀察到的與圖I、圖26、圖27不同方式的雕刻刀的立體圖,表示保護部件保護刀刃的狀態。圖30是在圖29中將保護部件收納在柄部中的狀態下的雕刻刀的立體圖。圖31是圖29的雕刻刀的分解立體圖。圖32是翻轉圖29的雕刻刀從刀柄尾側斜上方觀察到的立體圖,表示保護部件配置在刀刃附近的狀態。圖33是在圖32中,將保護部件收納在柄部中的狀態下的雕刻刀的立體圖。圖34是圖32的雕刻刀的分解立體圖。圖35 (a)是保護部件的側視圖,(b)是保護部件的仰視圖,(C)是保護部件的主視圖。圖36是圖29的雕刻刀的A-A截面圖,表示保護部件配置于刀刃附近的狀態。圖37是圖30的雕刻刀的B-B截面圖,表示將保護部件收納在柄部中的狀態。圖38是俯視圖29的柄部的上半分割部的內部的圖。圖39是俯視圖29的柄部的下半分割部的內部的圖。圖40 (a)是圖31的A部放大圖,表示設置于圖29所示的雕刻刀的柄部的上半分割部的刀尖側端部的卡合突起與下半分割部的卡合凹部的關系,(b)是放大而且部分剖切Ca)的D部的立體圖。圖41是放大而且部分剖切圖34的B部的立體圖,表示緊固圖29所示的柄部的上半分割部與下半分割部的部位。圖42是放大而且部分剖切圖34的C部,從刀尖側繪制的立體圖。圖43是表示圖37所示的狀態下的保護部件與柄部的卡合關系的截面立體圖。圖44是表示圖36所示的狀態下的保護部件與柄部的卡合關系的截面立體圖。圖45是與圖36不同的其他的·刻刀的刀柄尾部分的局部放大截面圖,表不保護部件向刀柄尾側移動的中途的狀態。[0151]圖46是表示在圖45中,保護部件向刀柄尾側移動,保護部件隆起部與柄部側隆起部卡合的狀態的雕刻刀的刀柄尾部分的局部放大截面圖。圖47是與圖29不同的其他的實施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的分解立體圖。圖48是組裝圖47的雕刻刀,保護部件配置于刀刃附近的狀態的雕刻刀的立體圖。圖49是表示在圖48中,將保護部件收納在柄部中的中途的狀態的雕刻刀的立體圖。圖50是表示在圖48中,保護部件被完全收納在柄部中的狀態的雕刻刀的立體圖。圖51是與圖29、圖48所示的雕刻刀不同的其他的雕刻刀的立體圖。圖52是從內側觀察到的圖51的雕刻刀的開ロ的部分立體圖。圖53是表示在圖52中,在設置于開ロ處的柄部側卡合部中卡合保護部件側卡合部的狀態的部分立體圖。圖54是與圖29、圖48、圖51所示的雕刻刀不同的另外的其他雕刻刀的立體圖,是從刀尖側的斜上方觀察到的立體圖,Ca)表示在刀刃的周圍配置保護部件的狀態,(b)表示將保護部件收納在柄部內的狀態。圖55是從圖54的雕刻刀的刀尖側的斜上方觀察到的分解立體圖。圖56是從圖54的雕刻刀的刀柄尾側的斜下方觀察到的分解立體圖。圖57 Ca)是將視點進ー步向上方側移動觀察到的圖55的雕刻刀的上半分割部的立體圖,(b)是將視點進ー步向下方側移動觀察到的圖56的雕刻刀的上半分割部的立體圖。圖58 (a)是圖54的雕刻刀的保護部件的俯視圖,(b)是剖切一部分的側視圖,(C)是仰視圖。圖59是圖54的雕刻刀的分解側視圖。圖60是圖54的雕刻刀的縱截面側視圖,(a)表示保護部件收納于柄部中的狀態,
(b)表示保護部件向刀尖側移動,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主體側卡合部將要卡合之前的狀態,
(c)表示保護部件從(b)的狀態繼續向刀尖側移動,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主體側卡合部卡合的中途的狀態,Cd)表示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主體側卡合部卡合的狀態。圖61是從刀尖側觀察圖60 Cd)的雕刻刀,從E-E截面觀察到的僅是保護部件以及與保護部件卡合的上半分割部的卡合部位的主視圖。圖62 Ca)是設置于圖55所示的保護部件上的操作部的變形例的立體圖,(b)是Ca)的操作部的側視圖,表示保護部件移動至從刀尖退開的位置的狀態,(c)是表示在(b)中,保護部件向刀尖側移動的狀態的側視圖。圖63是使用者握持雕刻刀的狀態的側視圖。圖64是圖63的雕刻刀的刀尖側的局部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進行進一步的說明。此外,第一實施方式的說明中的前后方向只要沒有特別限定,就以雕刻刀I的刀尖側為前方,刀柄側為后方進行說明。另外,以下說明中的上下方向只要沒有特別限定,就以圖I的上下方向為基準進行說明。此外,以下說明中的寬度方向只要沒有特別限定,就以與圖I的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來進行說明。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包括柄部2、刀刃3和保護部件4。在雕刻刀I中,刀刃3—體地安裝于柄部2的前端部分。保護部件4的保護部6位于刀刃3及刀尖5的附近。另外,在從柄部2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部分開始略前方的部分,保護部件4的操作部7露出。該操作部7與保護部件4的保護部6等一體地形成,通過前后移動操作部7,能夠使整個保護部件4前后移動。具體而言,如果在保護部6露出外部的狀態下向后方移動操作部7,那么,保護部件4向后方移動,保護部6退入柄部2的內部。此外,如果在保護部6退入柄部2的內部的狀態下向前方移動操作部7,那么,保護部件4向前方移動,保護部6從柄部2的內部向外部突出。柄部2大致區分,包括位于前方的柄主體部12 (前端側部分)和位于后方的握柄部13 (后端側部分),握柄部13以相對于柄主體部12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安裝。本實施方式的柄部2在如后方向的中央附近能夠進彳丁兩折,能夠折置為較小。 如圖2所示,柄主體部12包括芯部件17和外筒部件18。如圖3所示,芯部件17是外形略呈長方體的部件,具有主體部22、外方突出部23、臺階形成部24、后方立壁部25、26、外壁部27、28、臺階部81、82。主體部22的外形略呈長方體形狀,位于芯部件17的大致中心部分。主體部22從芯部件17的前端延伸至前后方向的中心部分的略微后方。在該主體部22的前端面設置刀刃體安裝部33。刀刃體安裝部33為從前方向后方延伸的有底孔。此外,刀刃體安裝部33的后方側比前方側窄(未圖示)。如圖3所示,外方突出部23的外形略呈長方體形狀,從主體部22的上端向上方突出。換言之,外方突出部23與主體部22的外側面連續,從芯部件17的中心側朝著外偵牝從主體部22突出。此時,外方突出部23從芯部件17的前端向后方延伸,具體而言,從前后方向的中心附近延伸至略靠近后方的部分。因此,在主體部22與外方突出部23的交界部分形成臺階部81、82。臺階部81、82的平面部分用作滑動面81a、82a。在從外方突出部23的后端略靠近前方的部分設置第一柄部側卡合部35。第一柄部側卡合部35的具體形狀是卡合槽。該第一柄部側卡合部35是切除外方突出部23的上端面的一部分的槽。即,第一柄部側卡合部35是設置于外方突出部23的上端面,并從上方向下方變深的卡合槽。該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卡合槽)35的截面略呈正方形且沿著外方突出部23的寬度方向延伸,換言之,沿著與外方突出部23的突出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此外,第一柄部側卡合部35從外方突出部23的一側側面延伸至另ー側側面,且沿著寬度方向貫通外方突出部23。SP,第一柄部側卡合部35的卡合槽的延伸方向的兩端部分通過分別形成于外方突出部23的兩側面上的開ロ與外部連續。如圖3所示,臺階形成部24設置于位于主體部22的下方并從主體部22的前端略靠近后方的位置。如圖3、4所示,該臺階形成部24從芯部件17的中心側向外方延伸且截面略呈U字狀,在前方變成凸起。即,臺階形成部24從芯部件17的中心側向外側突出,更具體而言,從主體部22的下端向下方突出。[0182]因此,臺階形成部24與外方突出部23位于夾著主體部22而相對的位置,臺階形成部24的突出方向與外方突出部23的突出方向相反。臺階形成部24的前端部分位于從主體部22的前端略靠近后方的位置,與主體部22的下端面(是圖3的下端面,在圖4中是上端面)形成階梯差并連續。如圖3所示,后方立壁部25、26設置于芯部件17的后方側,更具體而言,是從芯部件17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部分略靠近后方的部分起繼續向后方側延伸的板狀部分。此處,如圖3、5所示,兩個后方立壁部25、26平行地延伸,且隔著間隙37相対。此時,在后方立壁部25,26的彼此相対的面上分別形成有圓柱狀的突起38、38。另外,在后方立壁部25、26的彼此相對的面之間,在其一部分形成有卡合平板部39 (參照圖4、5)。如圖5所示,突起38、38分別從兩個后方立壁部25、26的彼此相対的面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此處,兩個突起38、38的形狀及大小相同,兩個突起38、38的中心軸也相同。兩個突起38、38的突出端面分·離地相對。如圖6所示,卡合平板部39是外形略呈長方形的平板狀。設置于位于比后方立壁部25、26的前端略靠近后方的后方立壁部25、26的下端部分的附近。該卡合平板部39在縱向的兩端部分與兩個后方立壁部25、26連續。即,卡合平板部39按照連接兩個后方立壁部25、26之間的方式設置。另外,卡合平板部39在其后端附近設置有朝向后方高度逐漸變底的傾斜面40。如圖3所示,外壁部27、28分別設置于兩個后方立壁部25、26的外側,是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狀的部分。此時,外壁部27、28的前端部分均位于比兩個后方立壁部25、26的前端略靠近前方的位置。此處,如圖3、5所示,外壁部27、28的內側面與主體部22以及后方立壁部25、26的外側面在從上方至下端附近的部分分離。僅在下端附近,外壁部27、28的內側面與主體部22以及后方立壁部25、26的外側面連結。如更具體地說明,外壁部27、28從下方向上方連續地形成有連結部27a、28a ;下方部分27b、28b ;和上方部分27c、28c。如圖5所示,連結部27a、28a位于芯部件17的下端部分。連結部27a、28a的截面大致呈長方形,從寬度方向的中心側向外側大致垂直地突出。如圖5所示,下方部分27b、28b在下側與連結部27a、28a連續,在上側與上方部分27c、28c連續。該下方部分27b、28b隨著朝向上方向而向寬度方向外側擴展。具體而言,該下方部分27b、28b平緩地彎曲且向斜上方立起。S卩,該下方部分27b、28b向芯部件17的外側斜上方突出。如圖5所示,上方部分27c、28c從下方部分27b、28b的上端向上方大致垂直地突出。此時,上方部分27c、28c的上端附近隨著朝向上方而變尖,截面形成為三角形。如圖5所示,由外壁部27、28與主體部22以及后方立壁部25、26形成槽部42、43。具體而言,如圖3、5所示,槽部42、43形成于被外壁部27、28的內側面與主體部22以及后方立壁部25、26的外側面圍成的部分。該槽部42、43是將連結部27a、28a的頂面作為底的槽,朝向深度方向(下方)寬度變窄。如圖7、8所示,外筒部件18的外形大致呈圓筒狀,具有位于前端的環狀部46 ;和與環狀部46的后端連續并向后方延伸的兩個突出片47、47。換言之,外筒部件18的前端附近是圓筒狀,其余的部分形成為部分切除圓筒的側面的形狀。[0194]如圖8所示,突出片47由截面大致呈弓形狀延伸的前方部分47a ;和截面大致呈“く ”字狀延伸的后方部分47b形成。此時,后方部分47b從前方部分47a的后端的一部分繼續向后方延伸。前方部分47a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附近的部分與后方部分47b的下端附近的部分通過臺階47c連續。此處,如圖8所示,兩個突出片47、47在外筒部件18的上端附近和下端附近分離。即,在外筒部件18的后方部分,在上端附近與下端附近分別設置有從后方向前方延伸的切ロ狀的開ロ。此處,位于外筒部件18的上方的切ロ狀的開ロ 48由從外筒部件18的后端延伸至ill后方向的中心部分附近的后方切ロ部49 ;和從后方切ロ部49的如端向如方略微延伸的前方切ロ部50形成。該后方切ロ部49與前方切ロ部50連續,從上方看的形狀均大致呈 長方形(省略從上方看到的外筒部件18的圖示)。此處,前方切ロ部50與后方切ロ部49相比寬度方向及前后方向的長度較短。如圖9所示,握柄部13的外形是大致有底的半筒狀。即,是縱向分割有底筒的形狀。如詳細地說明,握柄部13具有位于相對位置的兩個側壁53、54 ;和位于該兩個側壁53、54的下端部分的底板部55。兩個側壁53、54與底板部55連續,沿著握柄部13的前后方向的大致整個區域,截面大致呈U字狀延伸。此時,側壁53、54和底板部55從握柄部13的前端部分略靠近后方的部分延伸至后端附近。此處,如圖10所示,底板部55的外側面平滑地彎曲,該外側面的高度在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附近最低,向前端及后端分別稍微增高。如圖9、10所示,在握柄部13的后端部分,設置有外形大致呈四分之一球狀的后端壁部56。由此,握柄部13沿著前后方向的大致整個區域,形成有被側壁53、54、底板部55、后端壁部56圍成的內部空間57 (收納部)。該內部空間57是上方和前方開放的空間。此處,如圖9所示,握柄部13的底板部55從側壁53、54的前端部分繼續向前方延伸。在底板部55的前端部分,在其上表面設置有卡合突起60。即,在握柄部13的前端附近形成有卡合突起60。如圖9、10所示,卡合突起60是外形形成大致呈長方體形狀的部件。該卡合突起60具有從底板部55的上表面(內側面)向上方大致垂直地突出的卡合突起主體61 ;和從卡合突起主體61向前方突出的突起部62。突起部62的外形大致呈立方體形狀,從卡合突起主體61的前端面向前方大致垂直地突出。具體而言,該突起部62從卡合突起主體61的前端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的略靠近下方的位置向前方突出。此處,在突起部62的下方設置有卡止槽63。卡止槽63是從前方向后方切除卡合突起主體61的前端面一部分的槽,沿著卡合突起主體61的寬度方向延伸且截面大致呈長方形。即,卡止槽63是向與卡合突起主體61的突出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槽。另外,卡止槽63從卡合突起主體61的一側側面延伸至另ー側側面,且沿著寬度方向貫通卡合突起主體61。S卩,卡止槽63的延伸方向的兩端部分通過分別形成于卡合突起主體61的兩側面上的開ロ與外部連續。更具體而言,該卡止槽63是形成于上下方向上相対的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且沿前方后方延伸的槽。此處,形成卡止槽63的上表面與突起部62的下端面連續地形成一體的面。此外,形成卡止槽63的下表面是與底板部55的上端面(內側面)相同的面。S卩,卡止槽63是形成于卡合突起主體61的下端的槽。另外,如圖9、10所示,在卡合突起主體61上,在比上下方向的中心部分略靠近上方的部分、且在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部分設置有轉動用貫通孔64。轉動用貫通孔64是沿著寬度方向貫通卡合突起主體61的貫通孔,截面為橢圓形且沿著卡合突起主體61的寬度方向延伸。更具體而言,如圖10所示,轉動用貫通孔64從前方朝著后方,由截面大致呈半圓狀且向前方凸起的前方部64a ;截面大致呈長方形的中央部64b ;和截面大致呈半圓形且向后方凸起的后方部64c形成。此處,在轉動用貫通孔64的內周面,在前方部64a與中央部64b的交界部分;和中央部64b與后方部64c的交界部分形成有臺階部64d。該臺階部64d在轉動用貫通孔64的內周面的上方和下方各設置兩個,共計設置四個。均從轉動用貫通孔64的內周面向內側突出。具體而言,位于內周面的上方的臺階部64d向下方突出,位于內周面的下方的臺階部64d向上方突出。另外,該臺階部64d均沿著轉動用貫通孔64的寬度方向延伸且截面大致呈半圓形,沿著轉動用貫通孔64的寬度方向整個區域延伸。 此外,如圖10所示,在卡合突起60附近的后方附近、且內部空間57的前端略靠近后方的部分設置握柄內槽部65。該握柄內槽部65形成于底板部55的上表面(內側面)且相對于周圍凹入。此外,該握柄內槽部65以截面大致呈梯形沿著握柄部13的寬度方向延伸。保護部件4并沒有特別的限定,但是采用聚氧甲烯等樹脂形成。即,保護部件4是采用適當的材料形成為具有可撓性或彈性的部件。如圖11所示,保護部件4具有保護部6、臂部68、69和操作部7。如圖11所示,保護部6是位于保護部件4的前端的半環狀的部分。具體而言,保護部6以截面大致呈U字狀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在前方形成凸起。此時,保護部6的上端面傾斜,且朝著后方逐漸變高。臂部68、69是成懸臂狀支承保護部的部件,由立壁部68a、69a構成。如圖11所示,立壁部68a、69a是設置于保護部6的后方側,且沿著保護部件4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狀部分。如詳細地說明,兩個立壁部68a、69a的前端部分在寬度方向的兩端分別與保護部6的后端部分連續。兩個立壁部68a、69a從保護部6的后端至保護部件4的后端附近沿著保護部件4的大致整個區域延伸。此時,該兩個立壁部68a、69a相互平行地延伸。S卩,兩個立壁部68a、69a隔著間隙相対。此處,在兩個立壁部68a、69a的彼此相対的面的上端部分分別設置有突出部70、71。突出部70、71均以截面大致呈長方形沿著保護部件4的前后方向延伸。S卩,該突出部70,71從兩個立壁部68a、69a的彼此相対的面向內側突出。換言之,突出部70、71分別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突出部70、71的突出端面分離地相對。突出部70、71從立壁部68a、69a的主體部分向內側突出,具有與將刀刃按壓在切削物上的方向垂直方向的成分。即,臂部68、69具有以具有相對于將刀刃按壓在切削物上的方向垂直方向的成分的方式突出的突出部70、71,。如圖11所示,操作部7形成于保護部件4的后上端部附近,具有操作部主體73、和兩個支承片74、75。[0213]操作部主體73由長方形平板狀的主體部73a ;從主體部73a的前端向下方突出的卡止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73b ;和從主體部73a的后端向上方突出的操作突起73c形成。此處,卡止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73b在操作部主體73的整個寬度方向上延伸且截面大致呈五角形狀,操作突起73c在操作部主體73的整個寬度方向上延伸且截面大致呈梯形。支承片(施カ單元)74、75由支承片主體部74a、75a與突出片部74b、75b形成,分別在保護部件4的寬度方向上對稱地設置。兩個支承片(施力単元)74,75的各個支承片主體部74a、75a是從立壁部68a、69a的上端向上方突出,并沿著保護部件4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狀部分。如果詳細地說明,兩個立壁部68a、69a的后上端部與支承片主體部74a、75a的前下端部連續,且兩個支承片主體部74a、75a相互平行地延伸。此時,兩個支承片主體部74a、75a沿著與兩個立壁部68a、69a相同的方向延伸,其縱向相同。兩個支承片主體部74a、75a也與兩個立壁部68a、69a同樣, 隔著間隙相対。即,立壁部68a、69a與支承片主體部74a、75a按照使長度各異的兩個立板沿著上下方向重疊的方式連續。突出片部74b、75b是分別從兩個支承片主體部74a、75a的彼此相対的面的后上端部向內側突出,且外形大致呈長方體形狀的部分。具體而言,突出片部74b、75b分別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此處,突出片部74b、75b的突出頂端部分與操作部主體73連續。更具體而言,突出片部74b、75b的突出頂端部分與位于操作部主體73的寬度方向兩端的兩側面的后端部分連續。此時,兩個突出片部74b、75b位于隔著操作部主體73相対的位置,兩個突出片部74b、75b按照從寬度方向的兩側夾著操作部主體73的方式支承。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的組裝構造進行說明。如圖12、13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中,在保護部件4被載置于芯部件17上的狀態下,將芯部件17與保護部件4插入外筒部件18的內側。進而,在芯部件17的前方部分插入外筒部件18的前方部分的狀態下,通過螺釘固定、使用粘接劑、鉚接等適當的方法,一體地安裝芯部件17和外筒部件18。由以這種方式一體安裝的芯部件17和外筒部件18形成柄主體部12。此時,在柄主體部12的前方部分,保護部件4被外筒部件18包圍。另外,在柄主體部12的后方部分,除了上方部分外,保護部件4被芯部件17與外筒部件18包圍。此外,在柄主體部12的后方部分有切ロ狀的開ロ 48,保護部件4的上方部分向外部開放。S卩,在柄主體部12中具有由外筒部件18的內表面和芯部件17的外周面形成的內部空間(后述的滑動槽78、79、后方滑動槽86、87等),在該內部空間配置保護部件4的一部分。另外,前述切ロ狀的開ロ 48是具有連通內部空間與外部的功能的開ロ。此外,處于刀刃3被插入芯部件17的刀刃體安裝部33中的狀態,芯部件17與刀刃3也處于一體安裝的狀態。此外,刀刃3采用鋼等適當的金屬形成,在前端部分形成刀尖
5。此時,刀尖5的形狀是被稱作所謂平刀的形狀。此時,外筒部件18的前方切ロ部50位于芯部件17的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卡合槽)35的上部,第一柄部側卡合部35處于向外部露出的狀態(圖中未示)。如圖14所示,形成于操作部7的主體部73a的卡止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片)73b為從上方被插入第一柄部側卡合部35中的狀態。由此,操作部7被保持在無法相對于芯部件17進行相對移動的狀態。另外,此處如果注意柄主體部12的內部,在柄主體部12的前方部分,如圖15所示,在柄主體部12的寬度方向兩端分別形成有前方滑動槽78、79。該前方滑動槽78、79是形成于外筒部件18的內周面與芯部件17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部分(內部空間),并沿著柄主體部12的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前方滑動槽(內部空間)78、79的截面形狀與作為保護部件4的一部分的立壁部68a、69a的截面形狀大致相同。由此,能夠在形成于柄主體部12內部的前方滑動槽78、79中插入保護部件4的立壁部68a、69a。在將立壁部68a、69a插入該前方滑動槽78、79中的狀態下,在柄主體部12 上安裝保護部件4。此時,形成于立壁部68a、69a上的突出部70、71的下端面從上方接觸形成于芯部件17的臺階部81、82。S卩,設置于臂部68、69上的突出部70、71的下端面與臺階部81、82的滑動面8la、82a接觸。如圖3等所示,該臺階部81、82分別形成于芯部件17的寬度方向兩端部分,且均位于上下方向的中心略靠近上方的位置。沿著芯部件17的前后方向的整個區域延伸。與此相反,在柄主體部12的后方部分,如圖16所示,外筒部件18的突出片47、47位于槽部42、43的上方。此時,突出片47、47堵塞位于槽部42、43的上方的開ロ的一部分,部分地限制槽部42、43的區域。在突出片47、47與芯部件17之間形成與槽部42、43連續的間隙84、85。該間隙84、85在下方與槽部42、43連續,上方向外部開放。此處,在柄主體部12的后方部分,在柄主體部12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附近分別形成有后方滑動槽(內部空間)86、87。該后方滑動槽86、87是間隙84、85與槽部42、43連續而形成的空間,沿著柄主體部12的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如圖15、16所示,后方滑動槽86、87的截面形狀與前方滑動槽78、79的截面形狀大致相同。但是,在前方滑動槽78、79中上方賭塞,而在后方滑動槽86、87中,位于芯部件17的臺階部81、82的上方的部分向外部開放。更確切而言,位于臺階部81、82的滑動面81a、82a的上方的部分開放。此處,形成于柄主體部12的前方部分的前方滑動槽78、79、與形成于柄主體部12的后方部分的后方滑動槽86、87在柄主體部12的前后方向上連續,形成一體的滑動槽(內部空間)89、90。該滑動槽(內部空間)89、90如圖2、15、16等所示,在前后方向上貫通柄主體部12的內部,通過分別形成于柄主體部12的前端與后端的開ロ與外部連續。在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中,如圖I、12所示,是在柄主體部12的后端部分安裝握柄部13的前端部分的狀態,此時,如圖12、17、18所示,在形成于握柄部13的卡合突起60上的轉動用貫通孔64中插入形成于芯部件17的后方立壁部25、26上的突起38、38。具體而言,卡合突起60為被兩個后方立壁部25、26夾著的狀態,芯部件17的兩個突起38、38從卡合突起60的寬度方向兩端分別插入轉動用貫通孔64的內部。此外,突起38、38的尺寸是大致正好嵌入轉動用貫通孔64的前方部64a或后方部64c中的大小。另外,此時,如圖18所示,是在形成于握柄部13的卡合突起60上的卡止槽63中嵌入芯部件17的卡合平板部39的狀態。至此,結束對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的組裝構造的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能夠切換以下兩種姿勢保護部件4的保護部6位于刀刃3或刀尖5的周圍的保護姿勢、和保護部件4不位于刀刃3以及刀尖5的周圍的位置的開放姿勢。下面,參照圖19,以從保護姿勢切換至開放姿勢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0232]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處于保護姿勢時,如圖19 Ca)所示,成為保護部件4的前方側的部分、即保護部6的全部和臂部68、69的一部分從柄主體部12的前端向前方突出,保護部6位于刀刃3及刀尖5的周圍的狀態。即,保護部6在被臂部68、69成懸臂狀壓出的狀態下被柄部2支承,保護部件4是處于保護姿勢的狀態。另外,保護部件4的后方側的部分的大部分位于柄主體部12的內部的滑動槽(內部空間)89、90 (參照圖17等)。另外,操作部7從柄主體部12的上部露出。即,在外筒部件18的上方有切ロ狀的開ロ 48,該開ロ48將柄主體部12的滑動槽(內部空間)89,90與外部連通,操作部7位于前述開ロ 48其一部分露出外部。在該保護姿勢下,如果從上方按壓操作部7的操作突起73c,則如圖19 (b)所示,卡止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片)73b向上方移動。即,操作部7是具有可撓性的部件,且支承片(施力単元)74,75具有扭曲彈性,因此用作施力単元。因此,操作部主體73能夠相對干支承片(施力単元)74、75 (參照圖14)進行姿勢變換。并且,支承片(施力単元)74、75支承操作部主體73的后端的前方,所以,如果操作部主體73的后端附近向下方移動,則操作部主體73的前端附近向上方移動。操作部主體73的前端附近向上方移動,卡止片(第一保 護部件側卡合片)73b向上方移動,由此,卡止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片)73b與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卡合槽)35的卡合解除。另外,此時,前方切ロ部50位于第一柄部側卡合部35的上部,第一柄部側卡合部35的上部開放。因此,不會妨礙操作部主體73的姿勢變換。如果在卡止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片)73b與第一柄部側卡合部35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使操作部7向后方移動,則隨著操作部7的移動,保護部件4向后方移動。具體而言,在保護部件4的立壁部68a、69a嵌入形成于柄主體部12的內部的滑動槽(內部空間)89、90中的狀態下,向柄部2的長度方向的后方滑動移動。如果使保護部件4繼續向后方移動,則如圖19 (c)所示,保護部6的內周面與形成于柄主體部12的內部的臺階形成部24抵接。由此,保護部件4向后方的移動結束,成為保護部件4不位于刀刃3的周圍的開放姿勢。即,保護部件向開放姿勢移動。此時,如圖19 (C)所示,保護部件4的前方部分(以及保護部6)位于柄主體部12的內部空間。更具體地而言,保護部件4的立壁部68a、69a與保護部6的后方側部分位于滑動槽(內部空間)89、90中(未圖示)。此外,保護部6的前方部分位于空間92的內部,該空間92形成于柄主體部12的前端側下方,并位于臺階形成部24的前方。另外,此時,如圖19 (C)所不,保護部件4的后方部分從柄王體部12的后端向后方突出,進入形成于握柄部13的內部空間57中。在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的開放姿勢下,從柄主體部12的后方突出的保護部件4的后方部分的大致所有的部分被收納在內部空間57中,因此,使用時不會產生妨礙。至此,結束對從保護姿勢向開放姿勢的切換的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從開放姿勢切換成保護姿勢的情況下,通過實施與上述的從保護姿勢切換成開放姿勢時相反的步驟就能夠切換。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中,能夠切換以下兩種狀態將柄部2成長棒狀展開的使用狀態;和折疊柄部2,將柄主體部12、刀刃3、操作部7收納在握柄部13的內部的不使用狀態。以下,參照圖20、21,以從使用狀態切換成不使用狀態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此夕卜,在圖20、21中,省略了兩個突起38、38中的ー側的突起38的圖示。[0240]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處于使用狀態時,如圖20 Ca)所示,成為兩個突起38、38嵌入轉動用貫通孔64的后方部64c中的狀態。此外,還處于芯部件17的卡合平板部39嵌入形成于握柄部13的卡合突起60的卡止槽63中的狀態。由此,握柄部13相對于柄主體部12被固定。在該使用狀態下,如果使握柄部13相對于柄主體部12相對地向后方移動,則如圖20 (b)所示,兩個突起38、38均向轉動用貫通孔64的前方部64a相對地移動,成為嵌入前方部64a中的狀態。成為卡合平板部39與卡止槽63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如果具體地說明,在轉動用貫通孔64的中央部64b與后方部64c的交界部分設置有臺階部64d (參照圖10)。在突起38、38位于后方部64c吋,該臺階部64d阻止突起38、38向中央部64c側的移動,所以,突起38、38無法相對于轉動用貫通孔64相對地移動。但是,如果通過用力牽拉柄主體部12和握柄部13等,利用強的外力使握柄部13相對于柄主體部12相對地向后方移動,則臺階部64d彈性變形,突起38、38能夠向中央部64b側移動。
SP,在突起38、38嵌入轉動用貫通孔64的后方部64c中時,通過相對于握柄部13將柄主體部12用力向前方側牽拉,或者相對于柄主體部12將握柄部13用力向后方側牽拉,由此,能夠使突起38、38向轉動用貫通孔64的中央部64b —側,進而向前方部64a —側移動。此外,在雕刻刀I的使用狀態下,如上所述,只要不在握柄部13或柄主體部12上向規定的方向施加強的外力,那么,突起38、38與后方部64c的卡合、以及卡合平板部39與卡止槽63的卡合就不會被解除。因此,在使用雕刻刀I時,相對于柄主體部12,握柄部13的姿勢不會改變,能夠猶如一體的棒狀的刀柄那樣來使用柄部2。在兩個突起38、38均嵌入轉動用貫通孔64的前方64a中的狀態(圖20 (b)所示的狀態)下,使握柄部13相對于柄主體部12進行轉動,則握柄部13的姿勢改變,成為柄部
2彎曲的狀態(圖20 (c)所示的狀態)。即,在兩個突起38、38均嵌入轉動用貫通孔64的前方部64a中的狀態下,握柄部13與柄主體部12能夠以突起38、38為支點相對地轉動。如果原樣地使握柄部13轉動,則如圖20 (d)所示,成為柄主體部12、刀刃3、保護部件4的大致所有的部分被收納在握柄部13的內部空間57內的不使用狀態。在該不使用狀態下,成為操作部7的操作突起73c被插入形成于握柄部13的內部空間57中的握柄內槽部65中的狀態。至此,結束從使用狀態向不使用狀態切換的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從不使用狀態切換成使用狀態的情況下,通過實施與上述的從使用狀態切換成不使用狀態時相反的步驟就能夠切換。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如上所述,能夠在將保護部6配置于刀刃3的周圍的保護姿勢下使用(參照圖22)。在這種狀態下,握住柄部2來使用雕刻刀1,由此,即使不善于使用刀具的人也能安全地使用雕刻刀I。另外,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如圖23所示,在從刀刃3的周圍退去保護部6的開放姿勢下也能使用。由此,善于使用刀具的人使用雕刻刀I吋,保護部6不會阻礙使用雕刻刀I的切削作業。另外,如圖2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形成保護部件4的前端部分的保護部6向上方(圖22的上方,使用雕刻刀I時的上方)彎曲。具體而言,形成保護部件4的大部分的臂部68、69沿著雕刻刀I的前后方向延伸。半環狀的保護部6從臂部68、69的前端向斜上方(圖22的上方)突出。換言之,保護部件4的前端部分向上方(圖22的上方)彎曲。[0250]因此,如圖22所示,在柄主體部12的前端側的內部上方(圖22中的上方)形成有用于在開放姿勢時收納保護部6的空間92。由此,如圖23所示,在開放姿勢時,使保護部6位于該空間92中,由此,能夠將保護部6收納在柄主體部12內。但是,如圖22所示,在保護姿勢時,該空間92的一部分成為形成于保護部件4的立壁部68a、69a的上面(圖22中的上面)與柄主體部12的內周面之間的間隙。但是,在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中,在保護姿勢時,即使在保護部件4上施加上下方向的力,保護部件4也不會搖晃。如果對此進行具體的說明,則如上所述,在兩個臂部68、69上分別設置有突出部70,71 (參照圖11)。因此,在使用雕刻刀I時,如圖24所示,在兩個臂部68、69的下端(圖24中的下端)部分,突出部70、71分別從立壁部68a、69a的內側側面向柄主體部12的寬度方向的內側大致垂直地突出。換言之,兩個立壁部68a、69a在一側的立壁部69的下端附近 部分的截面大致呈L字形狀,在另ー側的立壁部68的下端附近部分的截面形狀大致呈左右反轉的L字形狀。這些立壁部68a、69a的下端附近的部分沿著柄主體部12 (雕刻刀I)的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如圖24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中,在外筒部件18中插入芯部件17,由此,在柄主體部12的內部空間形成有滑動槽(內部空間)89、90。該滑動槽(內部空間)89、90在各自的下端部分具有以外筒部件18和芯部件17的一部分作為壁面,從柄主體部12的寬度方向外側向內側凹入的凹部95、96。凹部95、96的截面大致呈長方形,且沿著柄主體部12 (雕刻刀I)的前后方向延伸。在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中,如圖24所示,成為保護部件4的突出部70、71嵌入形成于該柄主體部12的內部空間的凹部95、96中的狀態。因此,在保護姿勢時(參照圖22),即使在保護部件4上施加上下方向的力,保護部件4也不會相對于柄主體部12相對地沿著上下方向移動,且不會搖晃。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芯部件17上形成有臺階部81、82,保護部件4的突出部70,71與臺階部81、82的滑動面81a、82a相接。在將刀刃按壓在被切削物上吋,芯部件17的滑動面8la、82a位于使突出部70、71移動的方向的面ー側,所以,能夠抵抗保護部件4所承受的外力。此外,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I在開放姿勢時不會從使用狀態向不使用狀態切換。另外,雕刻刀I在不使用狀態時,不會從保護姿勢向開放姿勢切換。另外,在進行從使用狀態向不使用狀態切換的操作時,也不會從保護姿勢向開放姿勢切換。如具體地說明,則在雕刻刀I處于開放姿勢時,如圖19 (C)所示,成為保護部件4的后端側的部分位于握柄部13的內部空間57內的狀態。在此狀態下,從柄主體部12向后方突出的保護部件4的后端側的部分阻礙握柄部13相對于柄主體部12的相対的轉動,因此,不能從使用狀態向不使用狀態切換。另外,在雕刻刀I處于不使用狀態時,如圖21 Cd)所示,操作部7的操作突起73c位于握柄部13的握柄內槽部65的內側。另外,當進行從使用狀態向不使用狀態切換的操作時,如圖21 (C)所示,在柄主體部12的后方部分,握柄部13的底板部55沿著包括上下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延伸。如果在此狀態下使雕刻刀I從保護姿勢向開放姿勢切換,則從柄主體部12的內部向后方突出的保護部件4的后端部分與握柄部13的底板部55抵接。由此,保護部件4不能向后側方向移動,不能從保護姿勢向開放姿勢切換。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表示了將柄部2對折折疊使其縮小來收納的例子,但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的柄部分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折三次、折四次,折疊三個以上的小片部的結構。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柄部并非限定于折疊縮小的結構。例如,柄部的頂端側部分與后端側部分采用孔徑各異的筒狀體構成,使頂端側部分相對于后端側部分相對地沿著前后方向移動,由此,在頂端側部分與后端側部分的其中ー個內部收納其他的部分,將柄部折疊
縮小。 S卩,在不使用狀態下,只要折疊縮小柄部即可。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表示了采用具有半環狀的保護部6的保護部件4的例子,但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的保護部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保護部的頂端部分分離的結構。S卩,在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采用的保護部也可以是分別設置于刀刃的寬度方向兩端的壁狀的保護部。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表示了作為保護部件4,采用具備操作部7的保護部件4的例子,該操作部7包括長方形平板狀的主體部73a ;和從主體部73a的前端向下方突出的卡止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片)73b,但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中的保護部件以及操作部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圖25所示的第二實施方式那樣,是具有操作部101的保護部件100,該操作部101包括截面大致呈錢幣狀且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操作突起102c ;和向上方突出的卡止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102b。下面,參照附圖,對這種保護部件100、和采用這種保護部件100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雕刻刀105進行具體的說明,但是對干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保護部件100具有操作部101,操作部包括操作部主體102、和支承片103。操作部主體102由以下部分形成占據操作部主體102的大部分并成為主體的操作突起102c ;從操作突起102c的前端面的下端附近向前方突出的大致呈長方形平板狀的連結板部102a ;和從連結板部102a的前端上面向大致垂直上方突出的卡止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102b。此時,在操作突起102c的頂面形成防滑部。具體而言,在操作突起102c的頂面設置有多個沿著寬度方向延伸的小槽,它們在前后方向的大致整個表面并列,形成防滑部。另夕卜,卡止片102b (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是截面大致呈長方形且沿著操作部101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突起,在操作部101的寬度方向的大致整個區域延伸。支承片103是形成于兩個立壁部68a、69a的后端的略靠近前方的部分的外形大致呈長方體形狀的部分。該支承片103設有兩個(其中一個未圖示),分別位于兩個突出部70、71與操作部主體102之間,將操作部主體102與兩個突出部70、71連接。因此,兩個支承片103在保護部件100的寬度方向上對稱地配置,從兩個突出部70、71分別向內側突出。換言之,兩個支承片103位于隔著操作部主體102相対的位置,按照從寬度方向的兩側夾著操作部主體102的方式進行支承。下面,對采用這種保護部件100的雕刻刀105進行說明。[0271]在雕刻刀1 05中,如圖26所示,在柄主體部12的內部空間形成有第一柄部側卡合部106。第一柄部側卡合部的具體形狀是卡合槽。該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卡合槽)106形成于內部空間的上方(圖26的上方,使用時的下方),并向上方凹陷。另外,在雕刻刀105的保護姿勢時,保護部件100的操作部主體102變成其前端部分位于柄主體部12的內部空間內,且卡止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102b嵌入第一柄部側卡合部106中的狀態。由此,在雕刻刀105處于保護姿勢時,保護部件100無法相對于柄主體部12相對地移動。另外,在該雕刻刀105從保護姿勢向開放姿勢切換時,從上方(圖26的上方)按壓操作突起102c。于是,由于操作部101是具有可撓性的部件,所以,就變成卡止片102b向下方(圖26的下方)移動,卡止片102b (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第一柄部側卡合部106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在該狀態下使操作部101向后方移動,由此,保護部件100相對于柄主體部12相對地向后方移動,向開放姿勢切換。另外,此時,在柄主體部12上,在位于操作部101的下方(圖26的下方)的部分形成有空間(圖未示),不會妨礙操作部101的姿勢變換。但是,本實用新型的握柄部的形狀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的形狀。例如,如圖27、28所示,也可以使在握柄部109的寬度方向上相對的兩個側面上,設置分別從外側向內側凹入的把持部110、110的握柄部109。根據這種握柄部109,在雕刻刀的柄部分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中間變細的部分,具有使用者容易握住雕刻刀,且容易進行雕刻作業的優點。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表示了刀尖5是被稱作所謂平刀的形狀的例子,但是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的刀尖形狀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所謂印刀、圓刀、淺圓刀、三角刀、平圓刀、圓彎刀等適當的形狀。本實用新型的雕刻刀的刀尖形狀可以適當地變換。以上所說明的實施方式均是具有握柄部13、109的雕刻刀,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具有握柄部的結構。下面,對不具有握柄部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以下所示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雕刻刀在很多方面與之前的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共通,特別是在以下的方面與之前的實施方式共通。(I)具有柄部、保護部件、和刀刃。(2)在柄部具有內部空間,在該內部空間中配置保護部件的一部分。(3)保護部件能夠在保護姿勢和開放姿勢之間沿著刀柄的長度方向直線移動。(4)在柄部的側面具有開口,操作部從該開口露出。(5)在保護部件上具有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在柄部具有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另外,以下所示的實施方式的雕刻刀在以下方面與之前的實施方式不同。(I)不具有握柄部。(2)整體的設計。(3)操作部的構造。(4)柄部由兩個半分割部構成,主要是根據機械的嵌合構造將半分割部合起。(5)在開口的內周側具有引導部,在引導部的刀尖側端部具有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在刀柄尾側端部具有第一柄部側卡合部。(6)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從操作部的兩個側面突出,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兼用作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0291 ] (7)操作部從開口露出,且沿著開口被限制直線移動。(8)從操作部向寬度方向突出的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在內部空間內且在引導部上滑動,保護部件處于保護姿勢時,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卡合。另外,保護部件處于開放姿勢時,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卡合。因此,以下的說明以不同點為重點,對于共通部分的說明,只是簡要說明。在第三實施方式中,上下的關系以圖I的姿勢為準。此外,圖I的姿勢是使用時的姿勢。如圖29 圖31所示,雕刻刀201包括柄部202、保護部件203、和刀刃204。 如圖31所示,柄部202通過組合用作雕刻刀201的框體的上半分割部202a(—個半分割部)和下半分割部202b (另一個半分割部)的兩個半分割狀的部件而構成。為了便于描畫,在圖29 圖31與圖32 圖34中,各個部件的上下方向相反。如圖34、圖38所示,觀察上半分割部202a的外觀,在側面一側沒有開口,整體形成平緩的形狀。另一方面,在上半分割部202a (—個半分割部)的內部,其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整個隆起形成中央突起部265,邊緣的部位是平坦部269。在中央突出部265的最靠近刀尖側設置有刀體安裝部211。在刀體安裝部211中插入刀刃204。另外,在前述的上半分割部202a內面一側的邊緣部分(平坦部269),從刀尖側依次配置上側卡合鉤部212、多個突起216、突起216a。在上半分割部202a的寬度方向的中心線上,如圖34所示,設置有上側前卡合凹部218c與上側后卡合部215d。下面,對柄部202的下半分割部202b (另一個半分割部)進行說明。如圖34所示,在下半分割部202b上設置有大的開口 226。開口 226是貫通下半分割部202b的內外,從刀尖側向刀柄尾側延伸的長孔。開口 226與后述的內部空間232連通。觀察下半分割部202b的內部,則如圖34、36、37、39、43所示,沿著開口 226的長邊設置有引導部219。引導部219的詳細形狀如圖44所示。即,引導部219是沿著開口 226的長邊豎立
設置的矮壁。如圖44所示,在引導部219上,設置有向內部空間一側突出的前方突起224與后方突起225。前方突起224設置于比后方突起225相比更靠近刀尖側。在前方突起224的刀尖側設置有直立壁224a,在刀柄尾側設置有傾斜壁224b。直立壁224a與停止壁227隔開規定的間隔相對。由該直立壁224a與停止壁227構成刀尖側卡合部256(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在后方突起225的刀尖側設置有傾斜壁225a,在刀柄尾側設置有傾斜壁225b。后方突起225的傾斜壁225b從停止壁231隔開規定的間隔地相對。由后方突起225的傾斜壁225b與停止壁231構成刀柄尾側卡合部257 (第二柄部側卡合部)。此外,如圖31、圖39所示,在下半分割部202b的內面側、且與前述的上半分割部202a的上側卡合鉤部212對應的位置設置有下側卡合凹部221,在使上半分割部202a與下半分割部202b合起時,如圖40 (b)所示,上側卡合鉤部212與下側卡合凹部221卡合。[0308]同樣,如圖31、圖39所示,在與上側后卡合凹部215d對應的位置設置有下側后卡合鉤部22,兩者如圖42所示那樣進行卡合。另外,如圖31、圖39所示,在與上側前卡合凹部218c對應的位置設置有下側前卡合鉤部222,兩者如圖41所示那樣進行卡合。下面,對保護部件203進行說明。如圖31、圖35 (a)所示,保護部件203具有操作部238、板簧部207 (施力單元)、保護部件主體部208和保護部209。如圖35 (b)所示,保護部件203呈現保護部件主體部208、保護部209、板簧部207連接的環狀構造。保護部209的形狀與第二實施方式的保護部大致相同,其形狀相似。即,如圖35(b)所示,俯視大致呈口字形狀,而且,呈向上半分割部202a側(在圖35 Ca)看是上方側)翹起的形狀。
保護部件主體部208由細長的兩個臂部208a、208b構成。臂部208a、208b的刀尖側的端部分別與各個保護部209連接。在操作部238上具有使用者操作的操作突起部206。另外,在操作部238上設置有向左右兩側突出的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操作部238從內部空間向外側突出,操作突起部206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的突出方向正交。如果關注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則如圖31、圖35 (a)所示,在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的下半分割部202b側的刀尖側形成有傾斜面205a。前述操作部238相對于保護部件主體部208被板簧部207成懸臂狀支承。因此,如果按壓操作部238的操作突起部206,則板簧部207彎曲,操作部238整體搖動。在以上所說明的上半分割部202a與下半分割部202b之間配置有保護部件203。S卩,上半分割部202a的卡合突起212、卡合部218c (圖41)、卡合凹部215d分別與下半分割部202b的凹部221、卡合突起222、卡合突起223卡合形成一體,而構成柄部202。另外,上半分割部202a的多個突起216 (圖34)沿著下半分割部202b的邊緣部228 (圖31)緊貼,所以,上半分割部202a與下半分割部202b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固定。在結合了上半分割部202a和下半分割部202b的柄部202內形成有內部空間232(圖36)。內部空間232在柄部202內從刀尖側向刀柄尾側延伸。內部空間232是收納保護部件203的空間。保護部件203的臂部208a、208b (圖35 (b))能夠在前述的內部空間232內滑動。另外,如圖43、圖44所示,設置于保護部件203的左右兩側的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同時被載置于形成于下半分割部202b的兩個引導部219上。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能夠沿著引導部219移動。保護部件203的操作突起部206配置于下半分割部202b的開口 226,從開口 226突出。突起206的寬度比開口 226的寬度小,突起206能夠沿著長孔狀的開口 226移動。安裝在柄部202中的保護部件203在內部空間232內進行以下的操作。保護部件203的保護部件主體部208(臂部208a、208b)受到限制,在內部空間232內僅沿前后方向(刀尖方向以及刀柄尾方向)移動。即,保護部件203能夠沿著柄部202在前后方向(刀尖方向以及刀柄尾方向)移動。隨著保護部件203的直線移動,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在停止壁227與停止壁231之間往復移動。如果在保護部件203的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位于引導部219上的前方突起224與后方突起225之間,使保護部件203向刀尖側(前方)移動的情況下,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沿著引導部219向刀尖側移動,最終到達前方突起224的傾斜壁224b。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的傾斜面205a沿著前方突起224的傾斜壁224b移動,其結果,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跨到前方突起224上,保護部件203的板簧部207 (施力單元)彈性變形。即,保護部件203的保護部件主體部208 (臂部208a、208b)在內部空間232內沿著上下方向被固定,僅板簧部207能夠相對于柄部202沿著上下方向位移。此外,如果保護部件203向刀尖側移動,則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通過前方突起224,利用板簧部207的彈力,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沿著直立壁224a在引導部219上移 動。其結果,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配置于直立壁224a與停止壁227之間(刀尖側卡合部 分256)(圖44),保護部件203的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與刀尖側卡合部256 (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卡合,無法相對于柄部202前后移動。即,在保護部件203的保護部209相對于柄部202突出的狀態下,保護部件203的位置被固定。此時,如圖29、圖32和圖36所示,在刀刃204的刀尖204a附近配置保護部件203的保護部209。即,保護部件203變成保護姿勢。此處,如果觀察保護部件203到達保護姿勢時的狀態,則如圖36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保護部件203的保護部209翹起,保護部件203的保護部209朝著頂端而逐漸從刀刃204 (刀尖204a)向上方離開。于是,在刀尖204a的附近配置保護部件203 (保護部209)時,刀尖204a接觸雕刻對象物,容易雕刻。此時,雕刻刀201的使用者能夠通過保護部件203的孔210目視刀尖204a。另外,如果采用透明的材料構成保護部件203,則也能透過保護部件203目視確認雕刻對象物(雕刻部位),容易雕刻。下面,對將保護部件203收納到柄部202內時的操作進行說明。使用者按壓保護部件203的操作突起部206,使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向內部空間側移動,使其位移至不與前方突起224的直立壁224a卡合的位置。如果原樣地將突起206推向后方(刀柄尾側),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越過前方突起224向后方移動。如果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越過直立壁224a,則即使操作突起部206的按壓解除也不會有問題。此外,如果使用者向刀柄尾側牽拉突起206,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沿著后方突起225的前方側的傾斜壁225a移動。此時,板簧部207彈性變形,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沿著后方側的傾斜壁225b移動。如果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抵接停止壁231,則保護部件203向刀柄尾側的移動停止。另外,板簧部207返回初始形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與刀柄尾側卡合部257卡合(圖43)。此時,保護部件203如圖30、圖33及圖37所示,被收納在柄部202內。即,保護部件203變成開放姿勢。如果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與刀柄尾側卡合部257卡合,則收納在柄部202內的保護部件203不會意外地從柄部202內突出移動。另外,在使用者解除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與后方突起225 (刀柄尾側卡合部257)的卡合的情況下,只要稍微按下操作突起部206即可。此處,在保護部件203中,也可以取代按下操作突起部206使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位移的結構,采用其他的方式構成保護部件203。即,從左右方向按壓保護部件203使其以能夠復原的方式變形,使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彼此接近。使兩個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在平行的引導部219的內側暫時位移。其結果,兩個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能夠通過設置于引導部219上的前方突起224或后方突起225。如果解除按壓保護部件203的力,則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彼此的間隔復原,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05配置于引導部219上。下面,參照圖45、圖46,說明雕刻刀的刀柄尾側的結構的變形例(第四實施方式)。在圖45、圖46所示的第四實施方式中,不在引導部219上設置后方突起225。取 而代之,在上半分割部202a的中央突出部265設置隆起部239 (柄部側隆起部)。另一方面,在保護部件203上設置隆起部203a (第一保護部件側隆起部)。隆起部203a按照當在柄部202內配置保護部件203時,朝著上半分割部202a側隆起的方式設置。如果從圖45所示的狀態,保護部件203向刀柄尾側(圖45中的右方、開放姿勢側)移動,則保護部件203的隆起部203a與上半分割部202a的隆起部239接觸。如果保護部件203進一步向刀柄尾側移動,則保護部件203被引導部219與隆起部239沿著上下方向按壓。進而,如果保護部件203的隆起部203a跨越隆起部239,則按壓被解除,保護部件203返回初始形狀,在隆起部203a與中央突出部265之間形成間隙。即使在此狀態下保護部件203向刀尖側移動,保護部件203的隆起部203a與柄部202側的隆起部239也接觸,保護部件203從柄部202承受阻力。因此,保護部件203無法越過隆起部239向刀尖側移動。即,保護部件203的保護部209被固定在從刀刃204(刀尖204a)退避的開放姿勢。此處,在使保護部件203向刀尖側移動的情況下,雕刻刀的使用者用隆起部203a能夠跨越隆起部239程度的力將突起206向刀尖側按壓。如果隆起部203a跨越隆起部239,則保護部件203能夠順利地向刀尖側移動至前方突起224的位置。像這樣,如果在保護部件203側設置隆起部203a,在柄部202 (上半分割部202a)側設置隆起部239,則保護部件203的板簧部207的變形得緩解。即,在保護部件203從刀刃204退回時,板簧部207不會變形。其結果,提高板簧部207的耐久性。下面,參照圖47 圖50,對第五實施方式的雕刻刀進行說明。在圖47 圖50中,為了便于說明,將下表面261朝上來繪制雕刻刀240,但在實際中,雕刻刀240是按照下表面261朝向下方的姿勢來使用的。第五實施方式的雕刻刀240包括柄部241和保護部件242。柄部241具有形成外輪廓的框體243、和配置于框體243的內部的中子244。框體243具有刀尖側的頂端部243a和刀柄尾側的把持部243b。頂端部243a是大致呈圓筒形狀的部件。另外,頂端部243a的圓筒的側壁被切除,形成開口 245a。頂端部243a的刀柄尾側的端部的外形呈四邊形。如圖47所示,在把持部243b的一個側面(下面261)上設置有開口 245b。開口245b是槽狀,沿著把持部243b的長度方向從把持部243b的刀尖側端部延伸到達刀柄尾側端部的中途的部位。夾著開口 245b的區域是一對細長的平板部274,兩個平板部274的末端在連結部275連結。此處,開口 245b的寬度(槽寬)并非一樣,設有兩處開口寬度寬的部位。即,在一個平板部274的邊緣258和另一個平板部274的邊緣259上設置有前側切口部247 (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各個邊緣258、259的前側切口部247相對,所以,該部位的槽寬比其他的部位寬。另外,在各個邊緣258、259設有后側切口部248 (第二柄部側卡合部)。后側切口部248設置于比前側切口部247更靠近刀柄尾側。各個邊緣258、259的后側切口部248也相對。因此,對于該部位,槽寬也比其他的部位寬。這樣,前側切口部247與后側切口部248均是開口 245b的寬度局部變寬的部位。中子244大致呈圓柱形狀,一部分沿著長度方向被切除形成平坦部244a。在中子 244的端面安裝刀刃204。中子244被收納在框體243內,利用未圖示的粘接手段被固定在框體243的內部。因此,在框體243的內周面與中子244之間形成內部空間260。下面,對保護部件242進行說明。為了便于繪圖,按照與雕刻刀240的雕刻作業時的姿勢上下顛倒的方式來繪制圖47所示的保護部件242。保護部件242具有保護部件主體250與板簧部251。如圖47所示,保護部件主體250與前述第一實施方式相似,具有用作臂部的側壁部262a、262b。側壁部262a、262b呈略微彎曲的形狀。側壁部262a、262b的形狀是朝向頂端高度逐漸變矮。兩個側壁部262a、262b隔開規定的距離相對,其頂端部分彼此在較窄的頂端部250a相連。在側壁部262a、262b的邊緣部270a、270b的刀柄尾側端部,一體地固定薄板狀的板簧部251 (施力單元)。在板簧部251的下表面251a的刀柄尾側設置有按壓部253 (操作部)。因此,按壓部253 (操作部)相對于保護部件主體250成懸臂狀被支承。按壓部253是從板簧部251的下面251a向下方(從圖47中看是上方)隆起的部位。在板簧部251的左右側面上分別設置作為沿著左右方向延伸的突起的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即,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向與從刀尖側朝向刀柄尾側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且與從開口 245b側朝向內部空間260側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兩個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的頂端彼此的距離(板簧部251的局部擴大的部位的寬度)比框體243的開口 245a、245b的寬度大,比開口 245b中的設置前側切口部247和后側切口部248的部位的寬度小。另外,各個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分別形成能夠與前側切口部247和后側切口部248卡合的尺寸和形狀。此外,板簧部251的未設置保護部件側卡合部件252的部位的寬度比開口 245b的寬度小。在以上所說明的柄部241上安裝保護部件242。如圖48所示,如果保護部件242變成保護姿勢,則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與前側切口部247卡合。板簧部251 (平板部)的施力力作用在保持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與前側切口部247的卡合的一側。因此,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不會意外地從前側切口部247中脫落。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與前側切口部247卡合,保護部件242相對于柄部241沿著前后方向固定。按壓部件253從開口部245b向外側突出。此處,如果雕刻刀240的使用者抵抗板簧部251的彈性力(施力力),將按壓部253按入開口 245b內(間隙46),則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與前側切口部247的卡合被解除。其結果,保護部件242相對于柄部241能夠沿著前后方向移動。如果使保護部件242向刀柄尾側移動,解除對按壓部253的按壓,則如圖49所示,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被按壓在開口 245b的相對的各個邊緣258、259中的內部空間260側的面上。進而,如果保護部件242向刀柄尾側移動,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到達后側切口部248的位置,則如圖50所示,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與后側切口部248卡合。S卩,利用板簧部251的彈性力(施加力),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與后側切口部248卡合。板簧部251 (平板部)的施加力作用在保持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與后側切口部248的卡合的一側。因此,·保護部件242相對于柄部241沿著前后方向固定。此時,如圖50所示,保護部件242(頂端部250a)從刀刃204的刀尖204a退回。在使保護部件242從開放姿勢向保護姿勢移動的情況下,實施與前述的操作相反的步驟。下面,參照圖51 圖53,說明圖47 圖50的雕刻刀240的變形例。圖51所示的第六實施方式的雕刻刀271與圖48所示的第五實施方式的雕刻刀240比較,僅設置于柄部241的開口 245b的方式不同。因此,相同的結構使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重復的說明。簡單地說明,對于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及第二柄部側卡合部,在圖47 圖50所述的第五實施方式的雕刻刀240中,均由切口部247、248構成,且連通內部空間260的內外,與此相反,在第五實施方式的雕刻刀中,在設置于框體243的內面的凹處這一點上不同。S卩,如圖51所示,在柄部241形成槽狀的開口 245b。從外側觀察,開口 245b的槽寬固定。在開口的內面側設置有相當于前面的切口部247、248的形狀的凹處。S卩,開口 245b具有平板部274的相對的邊緣274b、274b (圖52)。如圖52所示,從內側觀察開口 245b,在平板部274的背面274a (平板狀的部位的內部空間側的面)的邊緣274b、274b設置兩對凹處,由該凹處形成卡合部272 (第一柄部側卡合部)與卡合部273(第二柄部側卡合部)。如圖5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保護部件242的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也在抵接開口 245b的平板部274的背面274a的狀態下向刀柄尾側移動。如圖53所示,如果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到達卡合部272的位置,則嵌入并卡合在作為卡合部272的凹處中。同樣,如果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移動至卡合部273的位置,則與卡合部273卡合。其結果,保護部件242在用作保護部件的位置、和從刀刃204 (刀尖204a)退回的位置被固定。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52不會從開口 245b向外側突出。另外,在圖51所示的雕刻刀271中,卡合部272和卡合部273從外側看不到,所以,雕刻刀271的外觀良好。下面,參照圖54 圖61,對其他的雕刻刀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對于圖54所示的第七實施方式的雕刻刀277也同樣,具有柄部278、保護部件279、刀刃204。柄部278通過組合上半分割部278a (—個半分割部)、和下半分割部278b (另一個半分割部)的兩個半分割狀的部件而構成。第七實施方式的雕刻刀277在“柄部由兩個半分割部構成,主要根據機械的嵌合構造,將半分割部合起這一點”,與前述第三實施方式相同。另外,第七實施方式的雕刻刀277在“在臂部具有突出部,該突出部以具有與將刀刃按壓在切削物上的方向垂直方向的成分的方式突出,在柄部的內部空間具有與前述突出部接觸的滑動面,前述滑動面在將刀刃按壓在被切削物上時,在前述突出部將要移動的方向的面側,抵抗將刀刃按壓在被切削物上時所產生的力來支承臂部”這一點,與前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另外,第七實施方式的雕刻刀277在“柄部的頂端擴徑,能夠收納保護部件的保護部”這一點,與其他的實施方式不同。 首先,對上半分割部278a的外觀形狀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的雕刻刀277中,也 在上半分割部278a中設置開口 290。與前述各個實施方式同樣,開口 290是使操作部281突出的開口,是長孔狀。即,圖57 (a)、(b)所示的開口 290是在上半分割部278a的頂面298的中央部沿著縱向形成的孔,是連通柄部278的內外的孔。另外,如圖54、27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的上半分割部278a的刀尖側呈喇叭狀擴大。因此,上半分割部278a的外形是上面側的頂端高成傾斜狀彎曲形成按壓部301。該按壓部301是為了將刀刃204按壓在雕刻對象物上并進行雕刻,使用者伸進手指施加力量的部位。另外,上半分割部278a的刀尖側成喇叭狀擴大,所以,與下半分割部278b組合而成的柄部278的刀尖側擴徑,使刀尖側的截面積比中間部大。將目光轉向上半分割部278a的內面側,則如圖56和圖57 (b)所示,半分割形狀的上半分割部278a (其中一個半分割部)具有中央部的頂面298、和兩側的邊緣103。邊緣103是與頂面298連續且從頂面298垂下的部位,從刀尖側向刀柄尾側延伸構成側壁。另夕卜,在頂面298中的刀尖側端部設置有卡合凸部287。卡合凸部287位于上半分割部278a的中心部分,在卡合凸部287的側面與邊緣103之間有間隙。卡合凸部287 —體地設置于上半分割部278a的內面側,是大致呈長方體的塊狀的部位,因此,卡合凸部287的側面與邊緣103之間的間隙呈槽狀延伸。即,在卡合凸部287與邊緣103之間形成槽104。在卡合凸部287的刀尖側端面設置有插入固定刀刃204的插入部102 (圖55)。在卡合凸部287的側面具有臺階部289。臺階部289相當于前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臺階部281、282,用作滑動面。臺階部289形成為將大致呈長方體部分的突出側的一邊的角的切除形狀,從刀尖側向刀柄尾側連續。在卡合凸部287的刀柄尾側的區域、且在與前述的開口 290之間,設置有凹部291(第一柄部側卡合部)。此處,凹部291是形成于頂面298的凹處。另外,開口 290的刀尖側端部與凹部291之間被壁部291a分隔。S卩,壁部291a分隔凹部291與開口 290。在上半分割部278a的內側面還具有與后述的下半分割部278b卡合的卡合突起288a、卡合突起288b、和內向突起290a。[0391]接著,對下半分割部278b (另一個半分割部)進行說明。下半分割部278b (另一個半分割部)是呈與上半分割部278a對應的半分割形狀的部件。下半分割部278b的外觀形狀流暢,在側面沒有開口等。觀察下半分割部278b的內部,則如圖55所示,在下半分割部278b的中央部形成有底面297。在底面297的兩側連續地形成從刀尖側向刀柄尾側延伸的邊緣105。邊緣105是相對于底面297豎立的壁。在下半分割部278b的底面297上,在圖55所示的位置設置有卡合凹部296(卡合凹部296本身并未圖示)。下半分割部278b具有卡合孔293a、卡合孔293b (圖56)和卡合突起299 (圖55)。卡合孔293a、卡合孔293b和卡合突起299分別與前述的上半分割部278a的卡合突起288a、卡合突起288b和內向突起290a卡合。 如果注意下半分割部278b的底面297的形狀,則如圖60所示,從長度方向的中央 附近朝向刀柄尾方向略向上傾斜,其頂部形成為平坦面294。另外,在向上傾斜的部位與平坦面294的交界部分形成有隆起部294a (柄部側隆起部)。下面,對保護部件279進行說明。如圖58 Ca)所示,保護部件279具有保護部、和臂部 284a、284b。在本實施方式中,保護部形成為相對于臂部284a、284b向斜上方彎曲的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58所示,分為主部279a和頂端部279b來說明。此處,在說明中,主部279a是包括臂部284a、284b與操作部281的區域,頂端部27%是包括保護部的區域。S卩,在作為主部279a且從中央至刀尖側的區域中設置有一對臂部284a、284b。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作為主部279a且從中央附近至刀柄尾側設置有操作部281。在本實施方式中,操作部281在刀柄尾側的端部與其他的部位連接,以能夠按下操作部281的方式,在操作部281的下部側設有孔295。S卩,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作為主部279a且從中央附近至刀柄尾側具有平板部283,在該平板部283上設有孔295。孔295沿著上下方向貫通平板部283,且俯視是從刀尖側向刀柄尾側延伸的長孔。在平板部283的刀柄尾側端部借助連接部282 (施力單元)連接有操作部281。操作部281是大致呈長方體形狀的塊狀部位。即,操作部281從平板部283呈塊狀突出。操作部281沿著孔295的長度方向配置。連接部282是連接操作部281與平板部283的部位,是能夠彈性變形的部位。在操作部281的刀尖側設置有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80。即,在操作部281的刀尖側端部附近設置有切口部280a,在比切口部280a更靠近刀尖側的位置形成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80。另外,在操作部281上形成壁281a。壁281a是夾著操作部281中的切口部280a與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80相對的部位。平板部283的下表面以及側面構成滑動部286。滑動部286是與分隔柄部278內的后述空間307的內壁面接觸,與該內壁面滑動的部位。在作為平板部283的下表面側且分隔孔295的兩側的邊緣部分(滑動部286的一部分),如圖58 (c)所示,設置有隆起部286a(保護部件側隆起部)。隆起部286a向與操作部281突出的方向相反一側隆起。另外,如前述那樣,在作為主部279a且從中央附近至刀尖側設置有一對臂部284a、284b。[0405]臂部284a、284b與之前的第一實施方式同樣,是細長的壁狀。臂部284a、284b與前述的第一實施方式同樣,截面形狀是左右反轉的大致呈L字形狀,在兩個臂部284a、284b上分別設有突出部285、285。S卩,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兩個臂部284a、284b的彼此相對的面的下端部分分別設置有突出部285、285。突出部285、285均是截面大致呈長方形且沿著保護部件的前后方向延伸。該突出部285、285從兩個立壁部的彼此相對的面向內側突出。頂端部279b如圖58 (a)所示,俯視時大致呈-字形狀,如圖58 (b)所示,側視時向操作部281的隆起方向傾斜。即,保護部形成相對于突出部285彎曲的形狀。由以上所說明的上半分割部278a、下半分割部278b和保護部件279構成雕刻刀277。即,上半分割部278a的卡合突起288a、卡合突起288b和內向突起290a分別與下半分割部278b的卡合突起293a、卡合孔293b、卡合突起299卡合,構成柄部278。另外,在柄部278內配置保護部件279。保護部件279被上半分割部278a與下半分割部278b夾持。通過將上半分割部278a與下半分割部278b結合,在柄部278的刀尖側端部形成有頂端開口 308。另外,在柄部278內形成有圖60(a)所示的空間307。空間307在上半分割部278a的開口 290以及頂端開口 308與外部連通。在該空間307內配置保護部件279。如圖61所示,在保護部件279的相對的臂部284a、284b之間,配置柄部278 (上半分割部278a)的卡合凸部287。保護部件279被底面297、頂面298以及卡合凸部287限制,同時僅能夠沿連結刀尖側與刀柄尾側的方向往復滑動移動。此外,保護部件279的臂部284a、284b沿著卡合凸部287的臺階部289 (滑動面)配置。即,保護部件279沿著柄部278移動時,臂部284a、284b沿著臺階部289 (滑動面)移動。另外,此時,臂部284a、284b的突出部285、285與臺階部289 (滑動面)相接。如果保護部件279被收納在柄部278內,則保護部279b配置于空隙300內。空隙300是柄部278的頂端部分的內部且空間307的一部分。即,在本實施方式中,保護部279b形成向上方彎曲的形狀。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柄部的上半分割部278a的刀尖側是喇叭狀,柄部的刀尖側擴徑,使刀尖側的截面積與中間部相比擴徑,因此,柄部的刀尖側端部的截面積比其他的部位寬。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柄部的刀尖側端部向上方擴大。能夠將向上方彎曲的保護部279b收納在柄部278中。下面,說明雕刻刀277的動作。如圖54 (b)和圖60 Ca)所示,在保護部件279被收納在柄部278內的空間307內的狀態下,保護部件279的刀柄尾側端部配置于柄部278的底面297上。此時,保護部件279的隆起部286a配置于比形成于柄部278 (下半分割部278b)上的隆起部294a更靠近刀柄尾側的位置。如果雕刻刀277的使用者從圖54 (b)和圖60 (a)所示的狀態將操作部281向刀尖側按壓,則保護部件279向刀尖側移動。如圖60 (b)所示,滑動部286的隆起部286a跨越到水平面294上的隆起部294a上。隆起部286a、294a是為了具有節制而設置的結構。保護部件279的頂端部279b從空隙300內逐漸向柄部278的外部露出。保護部件279側的隆起部286a與柄部278側的隆起部294a在保護部件279即將被收納在柄部278內之前能夠卡合即可。如果滿足該條件,則隆起部286a與隆起部294a的設置位置未必限定于圖60 (a)等所示的位置,能夠任意地選定。如圖60 (b)所示,保護部件279的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80與柄部278 (上半分割部278a)的壁部291a抵接,則雕刻刀277的使用者按下操作部281。其結果是,操作部281以連接部282為中心搖動,操作部281傾斜以使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80進入孔295內。即,連接部282彈性變形,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80 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進入孔295內。此外,如果將操作部281向刀刃側按壓,則如圖60 (C)所示,保護部件279向刀尖側移動,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80越過壁部291a。此時,雕刻刀277的使用者減輕將操作部281按入孔295內的力,則如圖60 Cd)所示,保護部件279利用連接部282的彈性力,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80與凹部291卡合。同時,壁部291a嵌入切口部280a中。保護部件279朝著柄部278固定,阻止從刀尖側向刀柄尾側移動。如上述例子所示,也可以僅使保護部件279中的連接部282能夠彈性變形,但是也可以采用樹脂等一體成形操作部281、平板部283和連接部282,與連接部282連接的平板部283的一部分也能夠彈性變形。保護部件279配置于發揮保護部件功能的位置,則如圖60 Cd)所示,在柄部278的空隙300 (空間307中的收納保護部件279的頂端部279b的空間)中,在柄部278 (上半分割部278a)的頂面298與保護部件279的主部279a之間產生間隙。如果在雕刻時,保護部件279的頂端部279b被按壓在雕刻對象物等上,則頂端部279b被向柄部278 (上半分割部278a)的頂面298側按壓。但是,如圖61所示,保護部件279的突出部285、285與柄部278(上半分割部278a)的卡合凸部287的臺階部289 (滑動面)卡合,所以,突出部285被按壓支承在臺階部289上。因此,保護部件279 (頂端部279b)在空隙300內不會向頂面298側移動。即,保護部件279的頂端部279b保持被切實地配置于刀刃204的周圍的狀態,不會搖晃,雕刻刀的使用者能夠放心地實施雕刻作業。如果使用者將手指放在按壓部301上,則指尖沿著按壓部301的曲面并緊貼在上面。因此,按壓部301容易勾在指尖上,指尖用力容易進行雕刻作業。此處,如圖64所示,優選在按壓部301上設置多個防滑凹部315。各個防滑凹部分315是形成于按壓部301的表面的孔或槽。雕刻時使用者的手指313勾在防滑凹部315上,使用者的手指313的力容易傳到按壓部301上,能夠很好地實施雕刻作業。保護部件279抵接雕刻對象物(未圖示),有時在保護部件279上作用有朝向刀柄尾側的力。但是,保護部件279的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80與柄部278的凹部291 (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卡合,所以,能夠保持保護部件279固定于柄部278上的狀態。即,能夠保持頂端部279b未被收納在空隙300內,頂端部279b配置于刀刃204的周圍的狀態(發揮保護功能的狀態)。因此,能夠安全地實施雕刻作業。如果使用者想在無保護部件279的情況下實施雕刻作業,則將保護部件279收納在柄部278內。S卩,在圖60 (d)所示的狀態下,使用者抵抗連接部282的彈性力按下操作部281的刀尖側,如圖60 (c)所示那樣傾斜,解除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80與凹部291的卡合,將操作部281進一步拉向刀柄尾側。如圖60 (b)所示,如果保護部件側卡合部280越過壁部291a,則使用者解除操作部281的按壓。因此,隱沒在孔295內并傾斜的操作部281借助連接部282的彈性力返回初始姿勢。此外,使用者將手指放在操作部281的壁281a上然后向刀柄尾側牽拉時,保護部件279的隆起部286a最終抵接柄部278(下半分割部278b)的水平面294上的隆起部294a。隆起部286a跨越隆起部294a時,在阻止保護部件279向刀柄尾側移動的方向上抵抗力作用于使用者的手指上。使用者利用超過該抵抗力的力來操作保護部件279 (操作部281),則隆起部286a跨越(越過)隆起部294a,保護部件279移動至圖60 Ca)所示的位置,頂端部279b被收納在柄部278內。此處,雕刻刀的基本結構采用圖54 圖61所示的結構,也可以如圖62 (a) (C)所示的操作部310那樣,構成操作部281的形狀。操作部310具有與操作部281同樣的連接部282 (施力單元)。操作部310從刀尖側至刀柄尾側呈凸狀彎曲。因此,操作部310的中央部附近最突出。即,如果將保護部件279裝在柄部278中,則如圖63所示,僅彎曲的操作部310的一部分從開口 290露出。于是,如圖63所示,在雕刻作業中,使用者的手指313難以碰到操作 部310。因此,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分280不會意外地從圖56所示的柄部278的凹部291(第一柄部側卡合部)中脫落。另外,彎曲的操作部310的兩側的邊緣帶有圓角,因此,在雕刻作業中,即使手指313碰到操作部310,也難以向操作部310傳遞力。此外,在操作部310的刀柄尾側設置平坦部310a。平坦部310a通過切除操作部310的刀柄尾側的一部分而形成。在平坦部310a上設置隆起部311。隆起部311采用代替圖60 (a) (d)所示的隆起部286a的結構。另一方面,在柄部278的上半分割部278a上,如圖62 (b)所示,設置與隆起部311卡合的突起314。突起314采用代替圖60 (a) (d)所示的隆起部294a的結構。如圖62 (a) (C)所示,如果構成操作部310的隆起部311與柄部側的突起314,則在使保護部件279向刀尖側或刀柄尾側移動時,使用者按壓操作部310,于是其按壓力發生作用使隆起部311與突起314分離。因此,隆起部311跨越過突起314時,兩者不會被過度地按壓。于是,隆起部311與突起314難以摩擦,保護部件279與柄部278的耐久性提高。在以上所說明的實施方式中,表示了操作部和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保護部和臂部一體地形成的例子,但是也可以采用與保護部不同的部件構成操作部238等,以能夠拆卸的方式安裝操作部238。
權利要求1.一種雕刻刀,其包括柄部、一體地安裝于柄部中的刀刃、和具有能夠配置在刀刃的至少刀尖附近的保護部的保護部件, 該雕刻刀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護部件在安裝于柄部的狀態下能夠沿柄部的長度方向直線移動,并且能夠在保護部位于刀刃的附近而發揮保護部件作用的保護姿勢和保護部從刀刃退避的開放姿勢之間進行切換。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于 在保護部件具有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 所述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能夠沿與保護部件的所述直線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動, 在柄部設置有第一柄部側卡合部, 當保護部件處于保護姿勢時,所述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所述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卡合而阻止保護部件的直線移動, 所述雕刻刀具有施力単元,該施カ単元向保持第一柄部側卡合部與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的卡合的方向,對第一柄部側卡合部或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施力。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于 在柄部具有收納保護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內部空間,在柄部的側面設置有將所述內部空間與外部連通的開ロ, 所述開ロ是沿著保護部件的所述直線移動方向延伸的長孔, 在所述保護部件設置有操作部,該操作部從所述開ロ露出。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于 在保護部件具有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 在柄部設置有第二柄部件側卡合部, 當保護部件處于開放姿勢時,所述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所述第二柄部側卡合部卡合而阻止保護部件的直線移動。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所述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是作為保護部件的一部分并且向寬度方向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兼用作所述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 所述第一柄部側卡合部構成為,具有形成于所述開ロ的一部分的開ロ寬度寬的部位,所述第二柄部側卡合部構成為,位干與所述第一柄部側卡合部不同的位置,并具有形成于開ロ的另外的一部分的開ロ寬度寬的部位, 保護部件直線移動期間,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位于內部空間側且直線移動, 當保護部件直線移動到達保護姿勢時,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的位置與作為開ロ寬度寬的部位的第一柄部側卡合部一致,作為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的突出部被所述彈性部件按壓與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卡合, 當保護部件直線移動到達開放姿勢時,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的位置與作為開ロ寬度寬的部位的第二柄部側卡合部一致,作為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的突出部被所述彈性部件按壓與第二柄部側卡合部卡合。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和第二柄部側卡合部是作為構成內部空間的內壁,設置于所述開ロ的附近且形狀是沿著內部空間的內周方向延伸的槽。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保護部件具有設置有保護部的保護部件主體部和所述操作部, 所述操作部相對于保護部件主體部呈懸臂狀被支承, 通過使所述懸臂部分彈性變形,能夠沿與所述直線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動,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和/或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操作部一同沿與所述直線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動。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第一保護部件側卡合部與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均是朝著同一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9.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第一柄部側卡合部位于所述開ロ的刀刃側端部,第二柄部側卡合部設置于開ロ的刀柄尾側端部。
10.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是設置于保護部件且在與操作部突出的方向相反ー側隆起的保護部件側隆起部, 第二柄部側卡合部是設置于柄部的內部空間內的內部側隆起部, 當保護部件向開放姿勢移動時,保護部件側隆起部跨越柄部側隆起部。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柄部具有兩個半分割部, 柄部通過組合兩個半分割部而構成, 在其中ー個半分割部設置有所述第一柄部側卡合部, 在另ー個半分割部設置有所述柄部側隆起部, 保護部件被其中ー個半分割部與另ー個半分割部夾持。
12.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第二保護部件側卡合部是設置于保護部件且在與操作部突出的方向相同一側隆起的保護部件側隆起部, 第二柄部側卡合部是設置于柄部的內部空間內的內部側隆起部, 當保護部件向開放姿勢移動時,保護部件側隆起部跨越內部側隆起部。
13.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柄部具有兩個半分割部, 柄部通過組合兩個半分割部而構成, 在其中ー個半分割部設置有所述第一柄部側卡合部和所述第二柄部側卡合部, 保護部件被其中ー個半分割部與另ー個半分割部夾持。
1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保護部件具有所述保護部、和從柄部側突出且呈懸臂狀支承所述保護部的臂部, 所述臂部具有突出部,該突出部以具有與將刀刃按在被切削物上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成分的方式突出, 在柄部的內部空間具有與所述突出部接觸的滑動面, 在將刀刃按在被切削物上時,所述滑動面位于所述突出部要移動的方向的面ー側,抵抗將刀刃按在被切削物上時產生的力來支承臂部。
1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保護部件具有所述保護部、和從柄部側突出且呈懸臂狀支承保護部的臂部, 保護部件的保護部是相對于臂部彎曲的形狀, 柄部的刀尖側擴徑,使得刀尖側的截面積比中間部寬, 當保護部件處于開放姿勢時,所述保護部被收納在柄部的擴徑部分中。
1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所述柄部能夠在呈長尺狀展開的使用狀態和呈小片狀折疊的不使用狀態之間進行切換, 在所述不使用狀態下,保護部件是所述保護姿勢。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所述柄部包括位于刀刃側的頂端側部分和后端側部分, 所述后端側部分相對于所述頂端側部分能夠相對地轉動。
18.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所述柄部包括位于刀刃側的頂端側部分和后端側部分, 該后端側部分具有至少收納所述頂端側部分的一部分的收納部,在所述不使用狀態下,所述頂端側部分被收納在所述收納部中。
19.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所述保護部具有半環狀部分。
20.如權利要求I 19中任一項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于 采用透明的材料構成保護部件。
專利摘要提供一種雕刻刀,對于不善于使用刀具的人而言能夠安全地使用,并且對于善于使用刀具的人而言能夠舒適地使用,在不使用時安全性也高,構件不會遺失。該雕刻刀包括柄部(2)、一體地安裝于柄部(2)中的刀刃(3)、具有能夠配置在刀刃(3)的至少刀尖附近的保護部(6)的保護部件(4),在該雕刻刀(1)中,保護部件(4)在安裝于柄部(2)中的狀態下能夠沿柄部(2)的長度方向直線移動,并且能夠在保護部(6)位于刀刃(3)的附近發揮保護部件(4)的作用的保護姿勢與刀刃從保護部(6)退避的開放姿勢之間進行切換。雕刻刀(1)的使用者根據需要使保護部件(4)移動,不僅能夠保護使用者的身體不受刀刃(3)所傷,也能夠使刀刃(3)處于露出狀態。
文檔編號B44B11/00GK202641216SQ201220242599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5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7日
發明者土岐一貴 申請人:株式會社櫻花彩色筆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蚌埠市| 治县。| 禹城市| 微山县| 普宁市| 娄烦县| 平武县| 朝阳县| 吴川市| 疏勒县| 翁源县| 甘德县| 舒兰市| 衡东县| 大兴区| 大丰市| 怀化市| 和硕县| 囊谦县| 乃东县| 股票| 松江区| 东源县| 清流县| 英德市| 柘城县| 沙坪坝区| 黄大仙区| 扶余县| 阜阳市| 珠海市| 襄樊市| 石棉县| 布拖县| 夏河县| 离岛区| 化隆| 岢岚县| 浑源县| 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