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片材處理方法以及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5本發明涉及片材處理法及圖像形成系統技術,特別是涉及象在采用電子照相技術的數碼照相機打印等之中使用的記錄媒體,在其上述更好地進行圖像形成的技術。
背景技術:
:10以往,為了得到具有光澤性的照片級圖像質量的圖像,進行過各種各樣的嘗試。譬如,在專利文獻l的發明中就建議,采用產生光澤的特殊調色劑,在打印紙上完成了通常的圖像形成之后,實施定影處理之前,通過均勻地在紙面上形成并固定一層透明的調色劑,以得到照片級質量的圖像。此外,在專利文獻2的發明中,為了產生光澤采用特殊的記錄媒體,建15議在打印紙的正面和背面設置熱塑樹脂層,當完成了通常的圖像定影之后,再通過加壓和加熱,以實現在其表面上產生均勻的光澤。此外,在專利文獻3的發明中,為了產生光澤建議采用特殊的定影裝置,在通常定影(第一定影)后,增設一個由平滑度很高的條帶所構成的第二定影機制,將調色劑再次進行溶化、冷卻和剝離,利用條帶的平滑度以得到均勻20光澤。此外,在專利文獻4的中建議在透明片材上形成粘結層。還有,在專利文獻5的中建議制作一種使用光再現反射片材材料的圖像顯示片材。另外,在專利文獻6的公開了一種通過加熱產生粘結性的熱敏性粘結劑。25文獻l特開2002-341623號公報文獻2特開2004-191678號公報文獻3特開2003-270991號公報文獻4特開平10-278183號公報文獻5特開2004-302044號公報文獻6特開2003-206455號公報然而,專利文獻l所公開的技術存在以下課題,即需要不斷向全版面提供均勻的透明調色劑,還有由于圖像部分與非圖像部分的調色劑的厚度差所5造成的定影部負載過高等。為了使用專利文獻2的技術,需要配備特殊的定影裝置方可收到效果,因此存在配置、費用以及電能消耗等方面問題。專利文獻3的技術也與上面的專利文獻2同樣,存在配置、費用以及電能消耗等方面問題。io專利文獻4的技術,由于是把透明膜粘貼到圖像面(打印面)上,因圖像和透明膜的結合不夠嚴密,故存在不能再現照片風格圖像的問題。專利文獻5的技術,由于在光遞歸反射膜材料上打印比較困難,所以其目的是使用透明膜進行加工,而不是為了追求照片風格圖像。專利文獻6的內容,是關于熱敏性粘著劑的發明。15本發明考慮了以上情況而完成得。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在圖像形成時可獲得適于保存并具有照片風格、色彩容易識別、無反轉的正常圖像,以及形成便于儲存和搬送的圖片的圖片的處理法及圖像形成裝置。
發明內容20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1.一種片材(sheet)處理方法,其中預備形成了鏡像圖像的透明片材和非透明片材,使所述透明片材的成像面與所述非透明片材相向,通過粘結介質將所述透明片材與所述非透明片材相疊合。2.根據上述l的片材處理方法,其中包括在通過粘結介質疊合透明片材和25非透明片材時,對透明片材及非透明片材加壓使其相結合的工序。3.根據上述l的片材處理方法,其中包括在通過粘結介質疊合透明片材和非透明片材時,加熱透明片材及非透明片材的工序。4.根據上述l的片材處理方法,其中在與透明片材的成像面相對的非透明片材的表面上,具有作為熱敏粘結層的由熱塑樹脂及固體增塑劑組成的粘結介質。5.根據上述4的片材處理方法,其中,組成粘結介質的熱塑性樹脂及固體增塑劑的熔點,低于在鏡像圖像形成中使用的調色劑的熔點。6.根據上述l的片材處理方法,其中,透明片材和非透明片材作為l張片材5形成。7.根據上述6的片材處理方法,其中具有在通過粘結介質疊合透明片材和非透明片材時,對作為l張片材形成的所述透明片材及所述非透明片材進行折疊的工序。8.根據上述l的片材處理方法,其中包括在通過粘結介質疊合所述透明片io材和所述非透明片材之前,在與非透明片材相向的透明片材的表面形成鏡像圖像的工序。9.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中,形成了圖像的透明片材和具有作為熱敏粘結層的由熱塑性樹脂及固體增塑劑組成的粘結介質的非透明片材進行疊合,形成透明層、圖像層以及不透明層的3層結構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圖像形成15裝置具有在透明片材上形成鏡像圖像的圖像形成單元,以及使所述形成了鏡像圖像的透明片材與所述非透明片材相疊合,由此使透明片材的圖像形成面與非透明片材相向,并加熱加壓使其相結合的單元。如以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在圖像形成時可獲得適于保存并具有照片風格、色彩容易識別、無反轉的正常圖像,以及形成便20于儲存和搬送的片材的片材處理方法以及圖像形成裝置。圖l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概略結構的截面圖。圖2A以及圖2B為描述第一實施方式的記錄媒體的例子的平面圖。25圖3A、圖3B、圖3C、圖3D以及圖3E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記錄媒體的圖像形成面的熱敏粘合部重疊一體化而得到照片樣圖像的將片材折起以及搬送的運轉工序的說明圖。圖4A以及圖4B是使記錄部和熱敏粘合部構成一枚圖片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記錄媒體的截面圖。圖5是描述第一實施方式中使用的具有熱敏粘合層的透明部的結構的截面圖。圖6是描述形成第一實施方式的折疊圖像所必須的鏡像轉動印刷的圖。圖7是將調色劑圖像作為最外層的通常的記錄媒體的截面圖。5圖8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概略結構的截面圖。圖9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貼合裝置的概略結構的截面圖。圖10為第二實施方式中透明媒體和非透明媒體進行貼合的工序的說明圖。'io圖ll為第二實施方式中透明媒體和非透明媒體進行貼合的工序的說明圖。圖12為第二實施方式中透明媒體和非透明媒體進行貼合的工序的說明圖。圖13為第二實施方式中透明媒體和非透明媒體進行貼合的工序的說明15圖。圖14為第二實施方式中透明媒體和非透明媒體進行貼合的工序的說明圖。圖15為第二實施方式中透明媒體和非透明媒體進行貼合的工序的說明圖。20圖16為第二實施方式中透明媒體和非透明媒體進行貼合的工序的說明圖。圖17為第二實施方式中透明媒體和非透明媒體進行貼合的工序的說明圖。25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示意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這個實施方式表示的是將透明片材覆蓋在圖像之上從而改善圖像質量的最佳實施例。實施方式l作為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方式,在作為l張片材一起成形的透明片材和非透明片材之中,當在透明片材上形成圖像之后,將一起形成的片材折疊并加熱壓接,從而形成照片風格的圖像圖片。以下對該片材處理法和圖像形成5裝置進行說明。圖l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截面。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具有形成黃(Y)、品紅(M)、青綠(C)、黑(K)等各色圖像的4個圖像形成單元1Y、1M、1C、1K。這里,Y、M、C、K顏色的順序,并不局限于圖l的形式,也可以是其他的排列順序。10圖像形成單元1Y、1M、1C、1K,各自具有作為圖像承載體的感光鼓11Y、IIM、IIC、IIK和充電單元、顯像單元以及清潔單元。另外,各圖像形成單元1Y、1M、1C、1K被配置得使各感光鼓的回轉軸保持平行,且沿打印紙移動方向上保持一定的間距。在圖像形成單元1Y、1M、1C、1K的上方,配置光寫入單元3,它備有光is源、多面體鏡、f-e透鏡、反射鏡等,按照圖像數據對各感光鼓11Y、IIM、IIC、IIK的表面一邊進行激光掃描一邊照射。在其下方配置作為帶驅動裝置的轉印單元6,其具有承載并搬送打印紙使其通過各圖像形成單元的轉印部件轉印搬送帶6。轉印搬送帶60的外周面,配置由刷輥和清潔刮刀構成的清潔裝置85,并保持兩者相互接觸。轉印搬送帶60上附著的調色劑等的異物將20由這個清潔裝置85除去。轉印單元6的側面,備有具有定影帶定影方式的定影單元7和排紙盤等。圖像形成裝置底部,備有存放打印紙100的送紙盒4a和4b。同時,還備有從圖像形成裝置側面手動送紙用的手動送紙盤。此外,還備有調色劑補給容器TC,圖中雖未表示,在用兩點線所示的空25間S內還配置有廢調色劑瓶、兩面反轉單元以及電源部件等。顯像單元10Y、IOM、IOC以及IOK具有同樣的構成。它們是僅僅調色劑的顏色不同的兩成份顯像方式的顯像器10Y、IOM、IOC以及IOK,其中裝有由調色劑和磁性載體組成的顯影劑顯像器10Y、IOM、10C以及10K由與感光鼓11相向配置的顯像輥、運送和攪拌顯影劑的螺旋槳、調色劑濃度傳感器等構成。顯像輥由外部自由旋轉的套筒和內側固定的磁鐵所構成。根據調色劑濃縮傳感器的輸出信號,調色劑由調色劑補給裝置補給。首先,充電輥14a由圖中未標出的電源施加規定的電壓,使相向配置的5感光鼓ll的表面帶電。當感光鼓ll表面達到規定電壓后,緊接著由光寫入單元3根據圖像數據進行激光掃描,從而形成靜電潛像。當承載了靜電潛像的感光鼓11的表面一到達顯像器10,便由與其相向配置的的顯像輥向感光鼓ll表面的靜電潛像供給調色劑,從而形成調色劑圖像。以上工作對所有的感光體單元2Y,2M,2C,2K都是同樣的,各自在規定io的時間完成,從而在感光鼓11Y,IIM,IIC,IIK的表面形成各規定顏色的調色劑圖像。打印紙100由送紙盒4a、4b或手動送紙盤的其中之一搬送至定位輥5附近暫停。然后,與感光體單元2Y、2M、2C、2K的上述的圖像形成的時間相配合,打印紙100由定位輥送出并由搬送帶60搬送的同時,各感光鼓ll上的15調色劑圖像被依次轉印。往打印紙上轉印調色劑圖像,是由將搬送帶60夾在中間的各感光鼓11Y、IIM、IIC、11K和與其相向配置的一次轉印輥67Y、67M、67C、67K,通過由圖中未標出的電源施加與感光鼓ll上的調色劑的極性相反極性的電壓而進行的。然后,讓其從與感光鼓11K相向的位置通過,在打印紙100上形成4種顏色的調色劑圖像的疊加圖像,接著被送往定影單元7,通20過加熱和加壓進行定影。圖2A以及圖2B表示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使用的部分透明記錄片材的例子。如圖2A以及圖2B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記錄媒體,記錄片材既可是部分透明的,譬如一半透明一半不透明的,也可以是全透明的。圖3A-圖3E為用于說明將本實施方式的記錄媒體疊合為一體,從而得到25照片風格圖像的過程的平面圖。如圖3A-圖3E所示,在記錄片材的透明部分形成原圖像(即在圖3A中形成圖像「R」的鏡像),然后在記錄片材12的透明層或非透明層的表面形成一層熱敏粘結層,并將其折疊粘結為一體。此種情況,由于片材的非透明面將成為背景色,因此輸出全色照片圖像時,非透明面的顏色通常為白色。通過將形成了熱敏粘結層的熱敏粘結片材28與記錄片材26的成像面疊合為一體,從而得到照片風格的圖像。圖3A-圖3E是表示這個過程的平面圖。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片材的非透明面成為背景色,所以這個背景色沒有必要限定為白色,可根據用戶的選擇而定。〈圖像形成的流程〉5采用圖l所示的圖像形成裝置,首先,由圖中未標出的電源向充電輥14(14K,140,14M,14Y)施加電壓,使相向配置的感光鼓ll(IIK,IIC,IIM,IIY)表面帶電。接著,由光寫入單元3按照圖像數據對達到規定電位的感光鼓的表面進行激光掃描,從而形成靜電潛像。當承載了靜電潛像的感光鼓ll的表面到達顯像器10(10K,IOC,IOM,IOY)后,與感光鼓ll相向配置的顯10像輥向感光鼓ll表面的靜電潛像供給調色劑,從而形成調色劑圖像(圖3A)。與上相同,所有的感光單元2Y,2M,2C,2K都按照規定的時間進行同樣的工作,便在感光鼓11Y,IIM,IIC,IIK的表面形成規定顏色的調色劑圖像。如圖1所示,打印紙100由送紙盒4a、4b或手動送紙盤的其中之一搬送至定位輥5附近暫停。然后,與感光體單元2Y、2M、2C、2K的上述的圖像形15成的時機相配合,打印紙100由定位輥送出并由搬送帶60搬送的同時,各感光鼓ll上的調色劑圖像被依次轉印。向打印紙上轉印調色劑圖像,是由將搬送帶60夾在中間的各感光鼓11Y、IIM、IIC、IIK和與其相向配置的一次轉印輥67Y、67M、67C、67K,通過由圖中未標出的電源施加與感光鼓ll上的調色劑極性相反的極性電壓而進行的。20然后,讓其從與感光鼓11K相向的位置通過,在打印紙100上形成4種顏色的調色劑圖像疊加圖像,接著被送往定影單元7,通過加熱和加壓進行定影。此外,在圖像形成裝置中還設有圖中未標出的邊界檢測傳感器,通過該傳感器檢測記錄媒體的透明媒體26和非透明媒體28的邊界位置。邊界檢測傳25感器,譬如透射式光傳感器,由向記錄媒體的搬送面發光的發光區和設置在發光區的對面位置檢測發光區的光的受光區構成,通過檢測受光區的受光信號識別記錄媒體的邊界位置。同時,圖像形成裝置以在受光區上的收到的信號作為觸發器進行圖像形成處理。通過采用邊界檢測傳感器,不僅象圖2A那樣境界線通過記錄媒體的中央的情況,即使圖2B那樣記錄媒體部分透明的情況或圖6那樣透明體比非透明媒體小的情況,也能夠在透明媒體的目標位置形成圖像。另外,邊界檢測傳感器也可以采用反射式光傳感器,此種情況,是利用透明媒體和非透明媒體的反射系數不同,檢測出兩者邊界位置。此外,邊界檢測傳感器也可以設置5在定位輥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位置,此種情況,由于不容易產生因為定位輥的松弛量的差異以及由記錄媒體的前端傾斜引起的檢測誤差,所以能夠精確的檢測透明媒體與非透明媒體的邊界位置。圖2A以及圖2B表示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打印紙100使用的記錄媒體的例子。譬如,在圖3A-圖犯所示的處理過程中使用的記錄媒體,使用了如io圖2A所示的一半透明一半為白色的記錄媒體。不過,這只是為了說明而使用的記錄媒體的一種形式而已。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記錄媒體,可以象圖2B所示的那樣部分透明的形式。雖然在圖2A中不透明部分為白色,但是只要不透明,也可以是白色以外的顏色。對于如此的記錄媒體的透明部分,如過圖3A-圖犯所述進行處理,進行15圖像形成和定影。這時,向透明部分打印鏡像反轉的圖像(圖3A)。通過定影處理之后送往后處理系統(定影之后有6個分歧爪,通過切換它們來決定是往主機排紙8排紙還是往后處理系統(C方向)排紙)。在后處理系統中,將紙的前端向圖3A中箭頭所示的方向推進后(參照圖3B,在規定的時間改變滾杠121的旋轉方向,將紙對折后送往滾輪122(參照圖3C),再用滾輪122施壓對折后20輸出(參照圖3D-圖3E)。在后處理系統中,將紙的前端向H方向推進后,在規定的時間轉換滾輪121的旋轉方向,將紙對折后送往滾杠122,用滾輪122施壓后輸出。以上輸出的折疊圖像,如圖4A以及圖4B所示,是以在透明媒體26和非透明媒體28之間具有調色劑層27的形態被輸出的。圖像以折疊前提被鏡像反轉25后打印出來(參照圖3A-圖3E)。在形成由原來的圖像進行上下或左右鏡像轉動而成的圖像(即鏡像圖像)時,由讀取裝置讀取的圖像數據被在控制部進行翻轉處理。然后,將翻轉處理后的圖像形成裝置數據用光寫入單元3作為靜電潛影寫入感光體。通過將該翻轉圖像轉印到記錄媒體上,從而在透明媒體26上形成圖像。由此,將原圖像進行左右或上下鏡像轉動而在記錄媒體26的表面上形成圖像,然后沿記錄媒體的邊線折疊,使透明媒體與非透明媒體重疊。在此場合,如從記錄媒體的非圖像面看圖像時,就可以得到沒有翻轉的正常的圖像。圖4A以及圖4B是本實施方式使用的記錄片材的熱敏粘結層的層構成的模5式圖。圖4A表示了折疊時的截面形狀(圖3C的截面A-A');圖4B表示了加熱加壓結合時的截面形狀(圖3E的斷面B-B,)。鏡像轉動而輸出的圖像如圖4A所示,是以調色劑層27處于透明媒體26與非透明媒體28之間的狀態被輸出的。然后,如圖4B中表示的那樣,夾著調色劑層29透明層26和非透明層27相重疊,并加熱壓焊而形成記錄片材。由于是以將圖像折疊為前提進行鏡像轉動10而印刷的,所以如圖4A以及圖4B所示,就可以以透明媒體為媒介從如圖4A以及圖4B所示的那樣看到調色劑圖像。通常的印刷圖像如圖7所示的那樣,由于看到的是凸凹不平的調色劑面,所以不平滑。但是,用本發明的圖像形成裝置制成的圖像,如介于透明媒體來看的話,由于在視線方向上具有沒有凸凹的調色劑面,所以可以看到平滑的調色劑圖像。進一步,透明媒體的反射光也射15進眼中,所以由于調色劑圖像的平面性以及透明媒體的反射光,就可以看到照片風格的圖像。關于形成熱敏結合層15的熱敏結合劑,以下參照圖5進行說明。熱敏粘結劑層15,是使用的作為必要成分的固體增塑劑17以及熱可塑性乳液(例如丙烯酸酯乳液)18,并將粘結賦予劑混入而制得混合劑。然后,將該20混合物涂敷在作為支持體的基礎媒體16上,就可以得到熱敏粘結劑(熱敏結合劑)。熱敏粘結劑的結合表面在常溫下完全不顯示粘結性,在解熱時顯示出粘結性,即使在將熱源撤去后的一段時間內,也還維持著粘結性(在常溫下,貼附的狀態可以為半永久的狀態)。這種現象被認為是,在加熱時,先是固體增塑劑熔解,然后,熱可塑性樹脂和粘結賦予劑相溶,從而出現粘結性。這種25類型的粘結材料,不象普通的結合材料那樣,要揭到一層紙,所以節省資源,對環境有利。進一步,被粘結體是在相互接觸后,才將熱敏粘結劑加熱進行間接的,由此可以避免粘結錯誤。固體增塑劑17包括至少從由具有苯甲酸酯基、二苯酮基、苯二胺基或苯并噻唑基的化合物中選出的一個。固體的增塑基可以改善低溫粘性。具體地說,這些化合物可以例舉表1以及2中的苯甲酸酯基化合物1、包括二苯酮基團的化合物2-4、包括亞苯基二胺基團的化合物5以及6、包括苯并噻唑基團的化合物7、8、9、10、11,但是并不限定于這些。其中,包括苯甲酸酯基團的化合物l、包括二苯酮基團的化合物2、包括亞苯基二胺基團的5化合物5以及包括苯并噻唑基團的化合物7可以提高在低溫環境的粘附力,這是由于熱塑性樹脂以及粘附力賦予劑提高了相容性。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以下對包括在熱感性粘結層的熱塑性樹脂乳液進行說明。但是,其他的已知的熱塑性樹脂乳液也可以使用。熱塑性樹脂乳液18的例子包括(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異戊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基酯共聚物、乙酸乙5烯基酯-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乙烯基氯化物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乙酸乙烯基酯-乙烯-乙烯基氯共聚物、乙酸乙烯基-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乙酸乙烯基酯-乙烯-苯乙烯共聚物、聚丁二烯和/或聚尿垸。例如,當熱感性、作為粘結性層作的熱塑性樹脂乳液包括丙烯酸酯共聚物時,熱感粘結層可以提高粘結力。特別是,優選包括丙烯酸2-乙基己基酯的粘結層,其io可以提高粘結力。粘結性賦予劑可以加入到熱感性粘結層中以提高熱感性粘結層的粘結性。粘結性賦予劑包括萜烯樹脂、脂肪族石油樹脂、芳族石油樹脂、苯并呋喃-茚樹脂、苯乙烯樹脂、酚醛樹脂、萜烯酚醛樹脂和/或松香衍生物樹脂。粘結性賦予劑的數量為大約2.0重量份或更少,優選數量為大約O.2重量份至5大約1.5重量份,其與數量為大約l.0重量份的熱塑性樹脂相混合數量。當粘結性賦予劑的數量超過大約2.0重量份時,易發生結塊。當抗結塊劑加入熱感性、粘結層時,在高溫度環境中的抗結塊性就可以得以改善。抗結塊劑包括蠟和/或無機填料。蠟以及無機填料的例子將敘述如下,但是不限于下列這些。io蠟的例子包括各種蠟(例如,動物以及植物蠟、合成蠟和/或類似物)、高級脂肪酸、N-羥基甲基硬質酰胺、硬質酰胺以外的高級脂肪酰胺、高級脂肪酰苯胺、芳香族胺的乙酰化物、石蠟、日本蠟、巴西棕櫚蠟、紫膠、褐煤蠟、石蠟氧化物、聚乙烯蠟和/或聚乙烯氧化物。高級脂肪酸的例子包括硬質和/或二十二烷酸。高級脂肪酰胺的例子包括油酰胺、N-甲基硬質酰胺、芥酰胺、15羥基甲基二十二垸酰胺、羥甲基硬質酰胺、亞甲基雙硬質酰胺和/或亞乙基二硬質酰胺。高級脂肪酰苯胺的例子包括硬脂酰苯胺和/或亞油酰苯胺。芳香族胺的乙酰化物包括N-乙酰甲苯胺。蠟以外的熱熔性材料包括無色染料和/或一般作為熱感記錄材料使用的顯色劑。包括蠟的熱熔性材料,優選具有高的熔點的該材料,這樣就不會影20響粘結層的粘結力。無機填料的例子包括碳酸鹽、氧化物、氫氧化物和/或硫酸鋁、鋅、鈣、鎂、鋇和/或錫。無機填料的例子進一步包括無機顏料、其包括粘土類(例如,天然二氧化硅、氟石和/或類似物)。無機填料優選具有低的油吸附量的物質,這樣,無機填料就不會影響粘結層的粘結力。抗結塊劑的數量為大約l.5重量25份或更少,優選數量為大約0.6重量份至大約1.0重量份,并且與其相混合的熱塑性樹脂的數量為大約l.O重量份。當抗結塊劑的數量超過大約l.5重量份時,粘結力易變低。為了提高熱感性粘結層與基層之間的粘附力,或提高熱感性粘結層中的凝集力,熱感性粘結層可包括水性聚合物粘結劑。水性聚合物粘結劑包括聚乙烯基醇、聚乙酸乙烯基酯、淀粉氧化物、醚化淀粉、纖維素衍生物(例如,羧酸甲基纖維素、羥基乙基纖維素和/或它們的類似物)、酪蛋白、明膠和/或藻酸蘇打等。當將水性聚合物粘結劑加入以提高熱感性粘結層中的凝集力時,水性5聚合物粘結劑的數量要不降低熱感性粘結片材的初始粘結力。例如,以熱感性粘結層的固體物總含量為基準,水性聚合物粘結劑的數量大約30%(重量)或更少,優選數量為大約io%(重量)更少。除上述的組分之外,可以添加各種添加劑(例如,硬化劑、保存劑、染料、顯影劑、PH調節劑、抗起泡劑劑或類似物)。io熱敏粘結劑層,是在圖像形成面上重疊的另一張片材上形成的,由于其在常溫下完全不顯示粘結性,所以可以將上述片材在供紙盤中重疊起來加以存儲,片材搬送時,也不用設置特殊的剝離層,從而易于搬送。另外,在與形成粘結層的記錄媒體相重疊時也可以容易地進行位置調整。再者,由于可以通過加熱來得到粘著性,只要將決定了重疊位置的記錄15面以及片材進行加熱,即可使其結合在一起。熱敏粘結劑層的固體增塑劑和熱可塑性樹脂的熔點,比調色劑的熔點要低。所以,如果所述加熱在這一熔點間進行的話,就可以使調色劑熔解且圖像整齊地進行片材的結合。對于這樣的記錄媒體的透明部分,以上述的方法進行圖像形成(圖3A-圖203E)以及定影。此時在透明部分進行了鏡像轉動圖像加以印刷(鏡像印刷)。定影后,向圖3A-圖犯所示的后處理裝置(最終定影裝置使圖像形成媒體按圖3C所表示的那樣的對折而使其結合,從而形成具有照片風格的記錄媒體的裝置)進行搬送。另外,根據情況,在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中,定影后具有分歧爪6,通過將其進行切換,就可在向排紙8進行排紙,或者向后處理裝置25(C方向)進行排紙之間進行切換。在后處理裝置中,如在參照圖3A-圖3E進行的說明的那樣,在使紙的前端向圖3A中的箭頭方向前進后,在規定的時機,將滾輪121的回轉方向進行切換,使紙向滾輪122的方向搬送,以便紙進行對折。然后,用滾輪進行加壓,使紙對折后輸出。上述圖2A中,是將記錄媒體作為l枚的片材使用的例子。本記錄媒體為一半透明一半非透明的形式。本記錄媒體也可以與圖2B那樣,一部分為透明的形式,非透明的部分只要不透明即可,并不限于白色。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的熱敏粘結劑層在調色劑等的圖像定影時,由于定影時間以及定影壓力小,所以即使定影溫度超過熱敏粘結劑所含有的熱可塑5性樹脂的軟化溫度或者熔點,由于其定影時間短,其作為粘結劑的效果也有可能不能充分發揮,所以在本圖像形成裝置中有調整的可能性。在調色劑圖像中,調色劑圖像定影時,調色劑圖像的面在與定影輥的溫度施加面接觸時,調色劑的一部分優先接觸而熔融。此時,調色劑的熔融定影被認為主要在此進行。假如與粘著劑層接觸的調色劑圖像的部分與熱敏粘結劑層堅固地結合,10就可以得到鏡像轉動了的圖像。另外,在如此進行了鏡像轉動的圖像如圖3A-圖3E所示的那樣進行對折從而得到照片風格的記錄媒體中,熱敏粘結層熔融而調色劑不發生熔融,所以定影的調色劑不會因為加熱而發生移動,另外,在粘結劑層與熱的施加的同時進行加壓,從而調色劑圖像被定影。如上,根據本實施方式,在一張片材上,具有至少一部分為可記錄部分以15及粘結性部分,在所述片材有透明部分以及非透明部分,通過將所述片材折疊,在所述可記錄部分表示的至少一部分從所述透明部分可以看到。并且通過可以粘結的圖像記錄媒體,可以通過圖像形成裝置的,至少一部分為透明的記錄媒體以及至少一面具有熱敏性粘結劑層的媒體上形成圖像,然后使它們一體化。由此可以得到保存性良好的照片風格的圖像。這樣得到的圖像保20存性以及搬送性良好,并且具有透明部分的片材與記錄媒體的位置調整變的容易。由此根據本發明,就可以提供這樣的記錄媒體以及可以形成這樣的記錄媒體的圖像形成裝置。此外,通過具有至少一部分為透明部的記錄媒體,透明部的至少圖像形成的面的透明部成薄膜狀覆蓋在記錄媒體上,由此得到圖像平滑并且緊密結25合的具有照片的光澤的與照片的圖像質量相媲美的記錄媒體。再者,在至少一部分為透明部的記錄媒體上,將原圖像進行左右或上下反轉而形成的記錄媒體的圖像,輸出后要進行觀看時,就可以看到沒有進行反轉的正常圖像。另外,將記錄媒體與有透明部分的片材并列而構成一張片材的場合,由于可以將所述片材折起而與記錄媒體部粘結,所以圖像形成裝置可以省去供紙搬送系統。另外,由于熱敏粘結劑層至少由必須成分熱可塑性樹脂和固體增塑劑以及根據需要添加粘結賦與劑而組成,其在常溫下完全不顯示粘性,而是在5加熱時顯示粘結性,所以本發明的熱敏粘結劑層在粘結后可以半永久地保持粘結性。在用調色劑進行在記錄媒體上的圖像形成時,由于熱可塑性樹脂以及固體增塑劑的熔點比調色劑的熔點低,所以即使加熱使粘結性出現時,也可以進行圖像定影以及將記錄媒體粘結為一體而不使調色劑圖像被擾亂。這樣一10來,就可以不使圖像形成裝置的成本升高而得到照片質量的圖像的記錄媒體。實施方式2以下將對作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圖片處理方法以及圖像形成裝15置進行說明,即分別單獨準備的透明以及非透明片材,并且在透明圖像上形成圖像后,將透明片材以及非透明片材搬送到粘結位置并使它們粘貼在一起,從而形成照片式圖像的圖片。圖8是描述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簡單結構的截面圖。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中,轉印單元由一次轉印單元以及二次轉印單元構成,同20時也具有作為附加裝置的后處理裝置。在各單元以及各裝置的配置上,與實施方式l的圖l的圖像形成裝置不同,但是,各構件以及圖像形成的運作是相同的,所以在此省略其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透明片材與非透明片材不形成一張片材,所以不需要檢測它們的境界線。這樣一來,也可以不安裝境界線檢測傳感器。因此,在透明片材的圖像形成與通常的記錄用紙的圖像形成25是同樣的。圖9是描述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后處理裝置(貼合裝置)的概略結構的斷面圖。形成粘結劑層的非透明媒體91,是以按規定的尺寸裁斷的狀態而巻在軸上的。該非透明的媒體巻軸90的剝離紙92被巻在剝離紙巻軸94上。此時,分離板93將非透明媒體91從剝離紙92上以曲率分離剝離下來。在壓緊輥95的跟前,設置有可以將透明媒體101以及非透明媒體91檢測出的傳感器111以及112。根據該傳感器的信號,可以在該附加裝置中對透明媒體和非透明媒體的前端進行微調并使之相合。從非透明紙被剝離的位置到透明媒體101和非透明媒體的貼合位置之間,5設置有對非透明媒體91的位置進行規制的導向部件96,非透明媒體91被沿著導向部件96導向壓緊輥95。由于導向部件96由圖中沒有繪出的彈簧加壓,或者該導向部件是由彈性體構成的,所以當發生強力(拉壓緊輥的力)時,導向部件會進行規避,由此在壓緊時不發生阻礙。實際上的非透明媒體的貼合狀態被表示在圖10-17中。離開分離板93的io非透明媒體91,如圖ll的箭頭部那樣,處于沒有被規制的自由的狀態,所以,對于圖10的貼合角ei,變為93《9l《62,貼合角度各種各樣。由如圖12那樣,被以不希望的角度貼合,并有氣泡進入。因此,如圖13所示,通過使導向部件96的安裝角度(e4)為e2以上,貼合角度變為e1=94,由此就可以總是得到安定的貼合角度,從而避免了2個媒體在不希望的位置接觸。15另外,這時,如圖15所示,如導向部件固定不動,在用壓緊輥95進行壓緊時,非透明媒體91不僅僅進行彎曲,而且在加壓之前,2個媒體進行接觸,這樣,小氣泡就容易進入。由此,作成如圖16以及圖17那樣構造,即由彈簧加壓或導向部件的彈力,導向部件向箭頭A、D的方向進行規避。這種構造,就可以使加壓輥在挾持部沿箭頭B的方向進行加壓,氣泡就會沿箭頭C的方向被壓出,20從而防止了氣泡的進入。另外,上述的實施方式為本發明的最佳實施方式,本發明并不限于此。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思想,可以進行各種變化。例如,寫入方式可以不使用激光,而是使用LED。又例如,顯影時,不使用2成分顯影劑而使用l成分顯影劑。又例如,定影手段不是用帶式,而是輥式或25感應加熱。另外,圖像形成方式,也可以不是本實施方式采用的電子照相方式,而是噴墨的方式。進一步,雖然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是將一體化的媒體折疊,而形成圖4A以及圖4B所示結構的圖像,但是,也可以將各自獨立的透明媒體以及非透明媒體進行重合,而形成如圖4A以及圖4B那樣的圖像。權利要求1.一種片材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預備形成了鏡像圖像的透明片材和非透明片材,使所述透明片材的成像面與所述非透明片材相向,通過粘結介質將所述透明片材與所述非透明片材相疊合。2.根據權利要求l的片材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在通過粘結介質疊合透明片材和非透明片材時,對透明片材及非透明片材加壓使其相結合的工序。3.根據權利要求l的片材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在通過粘結介質疊合透明片材和非透明片材時,加熱透明片材及非透明片材的工序。4.根據權利要求l的片材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在與透明片材的成像面相對的非透明片材的表面上,具有作為熱敏粘結層的由熱塑樹脂及固體增塑劑組成的粘結介質。5.根據權利要求4的片材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組成粘結介質的熱塑性樹脂及固體增塑劑的熔點,低于在鏡像圖像形成中使用的調色劑的熔點。6.根據權利要求l的片材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透明片材和非透明片材作為l張片材形成。7.根據權利要求6的片材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具有在通過粘結介質疊合透明片材和非透明片材時,對作為l張片材形成的所述透明片材及所述非透明片材進行折疊的工序。8.根據權利要求l的片材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在通過粘結介質疊合所述透明片材和所述非透明片材之前,在與非透明片材相向的透明片材的表面形成鏡像圖像的工序。9.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中,形成了圖像的透明片材和具有作為熱敏粘結25層的由熱塑性樹脂及固體增塑劑組成的粘結介質的非透明片材進行疊合,形成透明層、圖像層以及不透明層的3層結構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具有在透明片材上形成鏡像圖像的圖像形成單元,以及使所述形成了鏡像圖像的透明片材與所述非透明片材相疊合,由此使透明片材的圖像形成面與非透明片材相向,并加熱加壓使其相結合的單元。全文摘要一種片材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預備形成了鏡像圖像的透明片材和非透明片材,使所述透明片材的成像面與所述非透明片材相向,通過粘結介質將所述透明片材與所述非透明片材相疊合。由此,本發明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在圖像形成時可獲得適于保存并具有照片風格、色彩容易識別、無反轉的正常圖像,以及形成便于儲存和搬送的片材的片材處理方法以及圖像形成裝置。文檔編號G03G7/00GK101178550SQ20071016811公開日2008年5月14日申請日期2007年11月6日優先權日2006年11月6日發明者中村歷,大年惠,山田征史,巖崎有貴子,杉山敏弘,石橋干生,酒卷崇,須藤和久,鯉沼宣之申請人:株式會社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