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687448閱讀:14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于ー種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有關于ー種液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顯示科技的蓬勃發展,消費大眾對于顯示器顯像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消費大眾除了對顯示器的解析度(resolution)、對比(contrast ratio)、視角(viewingangle)、灰階反轉(grey level inversion)、色飽和度(color saturation)的規格有所要求外,對顯示器的反應時間(response time)的規格要求亦日漸提高。為了因應消費大眾的需求,顯示器相關業者紛紛投入具有快速應答特性的藍相(blue phase)液晶顯不器的開發。以藍相(blue phase)液晶材料為例,一般需要橫
向電場來進行操作以使其具有光閥的功能。目前已經有人采用共面轉換IPS(In-PlaneSwitching)顯示模塊的電極設計來驅動藍相(blue phase)液晶顯示器中的藍相液晶分子。然而,在典型的IPS顯示模塊的電極設計中,其電極上方有許多區域不具有橫向電場,而使得藍相液晶顯示器中有許多液晶分子無法被順利驅動,進而導致顯示模塊的穿透率偏低。如果為了提高IPS顯示模塊的穿透率而提高驅動電壓,雖可使穿透率提升,但是所衍生的問題就是過于耗電。因此,如何改善藍相液晶顯示器中的低穿透率以及高驅動電壓的問題,實為研發者所欲解決的問題。此外,藍相(blue phase)液晶顯示器的對比率以及視角仍需進ー步的提升。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可以解決傳統將藍相液晶應用于IPS顯示模塊時所存在的低穿透率以及高驅動電壓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顯不裝置,其包括光源模塊、顯不模塊、導向光學膜、第一補償膜以及第ニ補償膜。光源模塊具有指向性光線。顯示模塊設置在光源模塊上方,此顯示模塊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顯不介質。第一基板具有第一內表面以及第一外表面。第二基板位于第一基板的對向且具有第二內表面以及第二外表面。顯不介質位于第一基板與第ニ基板之間,其中顯示介質具有光學等向性(optically isotropic),而顯示介質受電場驅動時具有光學異向性(optically anisotropic),且指向性光線于進入顯示模塊時,指向性光線不垂直于第一外表面,且指向性光線于射出顯示模塊時,指向性光線不垂直于第二外表面。導向光學膜位于顯示模塊的第二基板的第二外表面上且具有入光面以及出光面,指向性光線自入光面進入導向光學膜并自出光面射出以形成射出光線,其中射出光線與出光面間具有夾角。第一補償膜位于第一基板的第一外表面上。第二補償膜位于第二基板與導向光學膜之間。本發明于顯示裝置的上偏光片以及下偏光片之間設置補償膜。補償膜的設置可以調整入射至顯示模塊中的指向性光線的偏振態,使指向性光線的偏振態符合上偏光片的吸收軸的方向。如此ー來,可以減少漏光現象的產生,以提高顯示裝置的對比率并增加顯示裝置的視角。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I是根據本發明ー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2A為顯示介質在無電場條件下為光學等向性的示意圖;圖2B為顯介質在有電場中具有光學異向性的意圖;圖3A以及圖3B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4A是根據本發明ー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的第一光學膜的剖面示意圖;圖4B是圖4A的第一光學膜的立體示意圖;圖5A是根據本發明ー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的第二光學膜的剖面示意圖;圖5B是圖5A的第二光學膜的立體不意圖;圖6A是根據本發明ー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的光學膜的剖面示意圖;圖6B是圖6A的光學膜的立體示意圖;圖7為根據本發明ー實施例的光線于通過第一光學膜、第二光學膜及光學膜的光路圖;圖8A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的光學膜的剖面示意圖;圖8B是圖8A的光學膜的立體示意圖;圖9A是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的光學膜的剖面示意圖;圖9B是圖9A的光學膜的立體示意圖;圖IOA是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的光學膜的剖面示意圖;圖IOB是圖IOA的光學膜的立體示意圖;圖11及圖12是根據本發明數個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13是以傳統IPS顯示模塊的橫向電場驅動藍相液晶的電壓與穿透度的關系圖;圖14A以及圖14B是以本發明的顯示裝置的垂直電場驅動藍相液晶的電壓與光線角度的關系圖;圖15是以傳統IPS顯示模塊的橫向電場驅動藍相液晶的電壓與穿透度的關系圖;圖16是以本發明的顯示裝置的垂直電場驅動藍相液晶的電壓與穿透度的關系圖;圖17是以傳統IPS顯示模塊的橫向電場驅動藍相液晶的遲滯現象的測量結果;圖18是以本發明的顯示裝置的垂直電場驅動藍相液晶的遲滯現象的測量結果;圖19是本發明的顯示裝置的顯示介質厚度與電壓之間的關系圖;圖20是本發明的顯示裝置在不同顯示介質的厚度條件下,其電壓與穿透率之間的關系圖;圖21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22是根據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中的光源模塊以及顯示模塊的立體示意圖;圖23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使用補償膜于暗態時的補償過程的龐加萊球^^意圖;圖24是圖21的顯示裝置依表ー參數設定所測的對比率等高線圖;圖25是圖21的顯示裝置依表ニ參數設定所測的對比率等高線圖;圖26是圖21的顯示裝置依表三參數設定所測的對比率等高線圖;圖27是圖21的顯示裝置依表四參數設定所測的對比率等高線圖;圖28是圖21的顯示裝置依表五參數設定所測的對比率等高線圖;圖29是圖21的顯示裝置依表六參數設定所測的對比率等高線圖;圖30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31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使用補償膜于暗態時的補償過程的龐加萊球^^意圖;圖32是圖30的顯示裝置依表七參數設定所測的對比率等高線圖;圖33是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34是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使用補償膜于暗態時的補償過程的龐加萊球^^意圖;圖35是圖33的顯示裝置依表八參數設定所測的對比率等高線圖;圖36是圖33的顯示裝置依表九參數設定所測的對比率等高線圖;圖37是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38是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使用補償膜于暗態時的補償過程的龐加萊球^^意圖;圖39是圖37的顯示裝置依表十參數設定所測的對比率等高線圖;圖40是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41是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使用補償膜于暗態時的補償過程的龐加萊球^^意圖;圖42是圖40的顯示裝置依表十一參數設定所測的對比率等高線圖;圖43是圖40的顯示裝置依表十一參數設定所測的亮態的等高線圖;圖44是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使用補償膜于暗態時的補償過程的龐加萊球^^意圖;圖45是圖40的顯示裝置依表十二參數設定所測的對比率等高線圖;圖46是圖40的顯示裝置依表十二參數設定所測的亮態的等高線圖;圖47是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48是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使用補償膜于暗態時的補償過程的龐加萊球^^意圖;圖49是圖47的顯示裝置依表十三參數設定所測的對比率等高線圖;圖50是圖47的顯示裝置依表十三參數設定所測的亮態的等高線圖;圖51是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52是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使用補償膜于暗態時的補償過程的龐加萊球^^意圖53是圖51的顯示裝置依表十四參數設定所測的對比率等高線圖;圖54是圖51的顯示裝置依表十四參數設定所測的亮態的等高線圖。其中,附圖標記100 :顯示裝置P:顯示模塊B :光源模塊201 :垂直電場21b :第一基板22b,221b :像素陣列231 :補償膜24b :第一光學膜23b :下偏光片26a:導光板26b :光源20 :顯示介質21a :第二基板22a、221a :對向電極24a :第二光學膜25 :光學膜23a :上偏光片27 :擴散膜29 :眼睛281、282 :指向性光線283 :射出光線31a:第四補償膜3la-1 :A 板補償膜31a_2:C 板補償膜31b :第三補償膜V :垂直軸線d :厚度D1、D2、D3、D4、D5 D8:*_SI SlO :表面Θ、Θ I、Θ I,、Θ 2、Θ 3 Θ 8 :角度Ψ :偏振角Φ :定位角W1 W6、W5,、W5,,、W5-1、W5_2、W6’ 側壁Tl T3、T3’ 光學結構pi ρ4:凹槽寬度Χ、Υ、Ζ:方向
60,80 :配向狹縫圖案70:配向突起圖案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圖I是根據本發明ー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包括顯示模塊P、光源模塊B以及導向光學膜25。顯示模塊P包括第一基板2lb、第二基板21a以及顯示介質20。第一基板21b具有內表面SI以及外表面S2,且第一基板21b的內表面SI上設置有像素陣列22b。第一基板21b的材質可為玻璃、石英、有機聚合物、或是其它可適用的材料。根據本實施例,像素陣列22b包括多條掃描線、多條數據線以及多個像素単元,其中每一像素單元包括主動元件以及與主動元件電性連接的像素電極,且像素單元的主動元件與對應的一條數據線以及對應的一條掃描線電性連接。上述的主動元件可為底部柵極型薄膜電晶體或頂部柵極型薄膜電晶體。第二基板21a位于第一基板21b的對向,第二基板21a具有內表面S3以及外表面S4,且第二基板21a的內表面S3上設置有對向電極22a。類似地,第二基板21a的材質可為玻璃、石英、有機聚合物、或是其它可適用的材料。對向電極22a是全面地覆蓋在第二基板21a的內表面S3。根據本實施例,對向電極22a為透明電極,其材質包括金屬氧化物,其例如是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鋁錫氧化物、鋁鋅氧化物、銦鍺鋅氧化物、或其它合適的金屬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的堆疊層。值得ー提的是,在上述第一基板21b或第二基板21a上還可進一步設置彩色濾光陣列,以使得顯示模塊P可顯示彩色影像。然,本發明不限于此。顯示介質20是位于第一基板21b的像素陣列22b與第二基板21a的對向電極22a之間。特別是,所述顯示介質20在無電場的環境之下具有光學等向性質(opticallyisotropic),如圖2A所示。而當顯示介質20在有垂直電場201的環境之下則具有光學異向性質(optically anisotropic),如圖2B所示。換言之,當像素陣列22b與對向電極22a之間無電場產生吋,顯示介質20是呈現光學等向性質。當像素陣列22b與對向電極22a之間形成有垂直電場201時,顯示介質20是呈現光學異向性質。根據本實施例,上述的顯示介質20包括藍相液晶,其例如是聚合物穩定型藍相液晶(polymer-stabilized blue phaseliquid crystals)或是聚合物穩定型等向相液晶(polymer-stabilized isotropic phaseliquid crystals)等等。由于顯示介質20是通過電場的形成而使顯示介質20在光學等向性與光學異向性之間轉換,以使顯示介質20發揮光閥的作用,因此此種顯示介質20的反應速度相較于傳統向列型液晶分子的扭轉反應速度要快上許多。光源模塊B設置在顯不模塊P的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的下方,其產生指向性光線281,其中指向性光線281指具有特定的投光方向及光特定的光束角度,在本實施例中指向性光線281僅集中在特定的范圍內,亦即具有方向性,而非傳統一般散射性光源,其光線向四面擴散,不具任何方向性。上述的光源模塊B例如是側邊入光式光源模塊,其包括導光板26a以及光源26b。當然,光源模塊B還可進一歩包括光學膜片組、框架等等元件。本實施例的光源模塊B是以側邊入光式光源模塊為例來說明,然本發明不限于此,根據其他實施例,光源模塊B還可以是其他種形式的光源模塊,例如是直下式光源模塊。承上所述,由于顯示介質20在有電場的環境時具有光學異向性質。因此,當于顯示模塊P的像素陣列22b與對向電極22a之間形成垂直電場201時,顯示介質20除了呈現光學異向性質之外,顯示介質20還會順著垂直電場201而呈現直立式排列,如圖I以及圖2B所不。為了使直立式排列的光學異向性顯不介質20對于來自光源模塊B的光線具有雙折射性,本實施例對光源模塊B的光線的傳遞方向做了特殊的設計,如下所述。根據本實施例,光源模塊B所產生的指向性光線281于射入顯示模塊P時具有入射方向Dl,且入射方向Dl與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彼此不相互垂直。換言之,光源模塊B所產生的指向性光線281并非垂直地射入顯示模塊P中,而是以特定的傾斜角度射入顯示模塊P中。要使光源模塊B所產生的指向性光線281以特定的傾斜角度射出光源模塊B,可以通過于導光板26a上設計特殊的光學微結構,或者是在導光板26a上設置ー層具有特殊
的光學微結構的光學膜片。如此ー來,便能使光源26b所產生的光線于通過導光板26a (或光學膜片)時,能使得光線的傳遞方向產生改變,以達到使光源模塊B所產生的指向性光線281以特定的傾斜角度射出的目的。根據本實施例,由于光源模塊B所產生的指向性光線281是以特定的傾斜角度射出,因此指向性光線281的入射方向Dl與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之間的夾角Θ I例如是5度 45度。換言之,光源模塊B所產生的指向性光線281的傾斜角度Θ I’例如是45度 85度。所述的傾斜角度Θ I’指的是指向性光線281的入射方向Dl與垂直軸線V之間的夾角。承上所述,當指向性光線281以傾斜角度Θ I’射入顯示模塊P之后,便形成了指向性光線282,而于顯示模塊P內的指向性光線282仍維持相同的方向前進以貫穿顯示介質20。換言之,光源模塊B所產生的指向性光線281于射入顯示介質20時為指向性光線282,且指向性光線282具有入射方向D2,且入射方向D2與第一基板21b的內表面SI彼此不相互垂直。因此,指向性光線282的入射方向D2與第一基板21b的內表面SI之間的夾角Θ不等于90度。根據本實施例,指向性光線282的入射方向D2與第一基板21b的內表面SI之間的夾角Θ例如是5度 45度。之后,當指向性光線282于通過顯示介質20并穿出第二基板21a之后,指向性光線282會被導向光學膜25導向成具有射出方向D3的射出光線283,且所述射出方向D3與導向光學膜25的表面(射出面)實質上夾有60度至120度的夾角。在本實施例中,射出光線283是垂直地射出導向光學膜25,因此射出方向D3與導向光學膜25的表面(射出面)實質為90度的夾角,以使得使用者的眼睛29接收到的射出光線283為正向光。故,由于射出光線283的射出方向D3與導向光學膜25的表面(射出面)之間的夾角Θ 2實質上等于90度。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使指向性光線281于進入顯示介質20之前盡量維持相同的前迸/傳遞方向,可進ー步在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上設置第一光學膜24b。另外,為了使指向性光線282于離開顯示介質20之后盡量維持相同的前迸/傳遞方向,可進ー步在第二基板21b的外表面S4上設置第二光學膜24a。請同時參照圖I以及圖4A、圖4B,第一光學膜24b是設置在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上。特別是,第一光學膜24b具有多個第一光學結構Tl,且第一光學結構Tl可使指向性光線281于通過時實質上不產生全反射,亦即,指向性光線281于通過第一光學膜24b的第一光學結構Tl時是直接穿透。倘若指向性光線281于通過第一光學膜24b的第一光學結構Tl時是直接穿透而不產生全反射或是其他折射,那么第一光學膜24b對于指向性光線281的耗損可以減至最低,亦即避免指向性光線281因為反射而耗損在空氣與第一基板21b的界面。如此指向性光線281便可以盡可能地以相同的傳遞方向通過第一光學膜24b。根據本實施例,第一光學膜24b具有第一表面S5以及相對于第一表面S5的第二表面S6,第一表面S5是面向光源模塊B,第二表面S6是面向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且第一光學結構Tl是位于第一表面S5上。換言之,本實施例的第一光學膜24b的第二表面S6是平坦的平面,但本發明不限于此。另外,第一光學膜24b的第一表面S5上的第一光學結構Tl可使得光源模塊B的指向性光線281盡可能地直接穿透第一光學膜24b。根據本實施例,上述的第一光學結構Tl為凹槽結構,其具有第一側壁Wl以及第二側壁W2,如圖4A所不。指向性光線281于通過第一光學膜24b時的入射向方向Dl與第一
側壁Wl實質上垂直,且入射向方向Dl與第二側壁W2實質上平行。更詳細來說,在本實施例的第一光學結構(凹槽結構)Tl中,凹槽結構Tl的第一側壁Wl為短側壁且第二側壁W2為長側壁,且短側壁Wl與指向性光線281的入射向方向Dl實質上垂直。另外,第一光學膜24b的折射率與第一基板21b的折射率相近。如此ー來,指向性光線281于通過第一光學結構(凹槽結構)Tl吋,指向性光線281于短側壁Wl可直接穿透而不產生全反射或折射,以使指向性光線281能夠盡可能地直接穿透第一光學膜24b。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光學結構(凹槽結構)Tl的凹槽寬度pi約為5微米 100微米。第一光學結構(凹槽結構)Tl的第ー側壁Wl與垂直軸線V之間夾角Θ 4約為5度 45度。第一光學結構(凹槽結構)Tl的第二側壁W2與垂直軸線V之間夾角Θ 3約為45度 85度。接著,請同時參照圖I以及圖5A、圖5B,第二光學膜24a是設置在第二基板21a的外表面S4上。特別是,第二光學膜24a具有多個第二光學結構T2,且第二光學結構T2可使指向性光線282于通過時實質上不產生全反射,亦即,指向性光線282于通過第二光學膜24a的第二光學結構T2時是直接穿透。倘若指向性光線282于通過第二光學膜24a的第二光學結構T2時是直接穿透而不產生全反射,那么第二光學膜24a對于指向性光線282的耗損可以減至最低,亦即避免指向性光線282因為反射而耗損在空氣與第二光學膜24a的界面。如此指向性光線282便可以盡可能地以相同的傳遞方向射出第二光學膜24a。根據本實施例,第二光學膜24a具有第一表面S7以及相對于第一表面S7的第二表面S8,第一表面S7是面向第二基板21a的外表面S4,且第二光學結構T2是位于第二表面S8上。換言之,第二光學膜24a的第一表面S7是平坦的平面,但本發明不限于此。而第ニ光學膜24a的第二表面S8上的第二光學結構T2可使得指向性光線282盡可能地直接穿透第二光學膜24a。根據本實施例,上述的第二光學結構T2為凹槽結構,其具有第一側壁W3以及第二側壁W4,如圖5A所不。指向性光線282于通過第二光學膜24a時的入射向方向D2與第一側壁W3垂直,且第三入射向方向D2與第二側壁W4平行。更詳細來說,在本實施例的第二光學結構(凹槽結構)T2中,第一側壁W3為短側壁且第二側壁W4為長側壁,且短側壁W3與指向性光線282的入射向方向D2實質上垂直。另外,第二光學膜24a的折射率與第二基板21a的折射率相近。如此ー來,指向性光線282于通過第二光學結構(凹槽結構)T2吋,指向性光線282于短側壁W3可直接穿透而不產生全反射或折射,以使指向性光線282盡可能地直接穿透第二光學膜24a。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光學結構(凹槽結構)T2的凹槽寬度Ρ2約為5微米 100微米。第二光學結構(凹槽結構)Τ2的第一側壁W3與垂直軸線V之間夾角Θ 6約為5度 45度。第二光學結構(凹槽結構)Τ2的第二側壁W4與垂直軸線V之間夾角Θ 5約為45度 85度。之后,請同時參照圖I以及圖6Α、圖6Β,導向光學膜25是設置在第二光學膜24a上。導向光學膜25具有多個導向光學結構T3,且導向光學結構T3可使所述指向性光線282于導向光學結構T3上實質上產生全反射而形成射出光線283,以使射出光線283于穿出導向光學膜25之后的射出方向D3與導向光學膜25的表面(射出面)SlO之間具有60 120度的夾角。在本實施例中,射出光線283于穿出導向光學膜25之后的射出方向D3與導向光學膜25的表面(射出面)SlO之間是實質上相互垂直。換言之,指向性光線282在導向光學膜25的導向光學結構T3上是盡可能地產生全反射而形成射出光線283。換言之,導向光學膜25的導向光學結構T3的設計主要是要將自光源模塊B射出的指向性光線281、282于通過導向光學膜25之后導正其傳遞/前進方向。如此便能使射出光線283能垂直地射
出導向光學膜25,以使使用者的眼睛20接收。根據本實施例,導向光學膜25具有第一表面S9 (又稱之為入光面)以及相對于第一表面S9的第二表面SlO (又可稱為出光面),第一表面S9是面向第二基板21a的外表面S4,且導向光學結構T3是位于第一表面S9上。換言之,導向光學膜25的第二表面SlO是平坦的平面,但本發明不限于此。而導向光學膜25的第一表面S9上的導向光學結構T3可使得指向性光線282盡可能地產生全反射以形成射出光線283。根據本實施例,導向光學結構T3為凹槽結構,其具有第一側壁W5以及第ニ側壁W6,如圖6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凹槽結構T3的第一側壁W5以及第ニ側壁W6皆為平面側壁。更詳細來說,在本實施例的光學結構(凹槽結構)T3中,第一側壁W5與垂直軸線V之間夾角Θ 7約為5度 60度,第二側壁W6與垂直軸線V之間夾角Θ 8約為15度 45度。因此,當指向性光線282射至光學膜片25時,指向性光線282可于導向光學結構Τ3的第ー側壁W5產生全反射以形成射出光線283,而使得射出光線283能垂直地射出導向光學膜25。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光學結構(凹槽結構)Τ3的凹槽寬度ρ3約為5微米 100微米。圖7繪示了光源模塊B的指向性光線281、282于通過第一光學膜24b、第二光學膜24a以及通過導向光學膜25形成射出光線283的光路,為了清楚地繪示出指向性光線281、指向性光線282、射出光線283分別于通過第一光學膜24b、第二光學膜24a以及導向光學膜25的光路,圖7僅繪示出第一光學膜24b、第二光學膜24a以及導向光學膜25,即省略繪示顯示模塊P及其他膜層。承上所述,如圖7所示,指向性光線281于通過第一光學膜24b時是盡可能地直接穿透而不產生全反射或折射。接著,指向性光線282于通過第二光學膜24a時也是盡可能地直接穿透而不產生全反射或折射。之后,指向性光線282在導向光學膜25的導向光學結構T3上是盡可能地產生全反射,以形成射出光線283。通過上述第一光學膜24b、第二光學膜24a以及導向光學膜25的設置,便可使得光源模塊B的光線以斜向方向入射顯示模塊P,再以正向方向射出導向光學膜25。請再參照圖1,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除了上述顯示模塊P、光源模塊B以及導向光學膜25之外,還可進一步包括下偏光片23b以及上偏光片23a。下偏光片23b設置在第一基板21b與第一光學膜24b之間,且上偏光片23a設置在第二基板21a與第二光學膜24a之間。下偏光片23b以及上偏光片23a可采用雙色性聚合物薄膜(dichroic polymerfilms),其例如是聚こ烯醇類的薄膜(polyvinyl-alcohol-based film)。下偏光片23b的傳送軸(transmission axis與上偏光片23a的傳送軸(transmission axis)之間的角度可為5度至175度。此外,為了使顯示模塊P具有更佳的顯示品質,本實施例的顯示模塊P還包括補償膜231以及擴散膜27。補償膜231是設置在下偏光片23b以及上偏光片23a之間。在本實施例中,補償膜231是設置在下偏光片23b與第一基板21b之間為例來說明。換言之,ネト償膜(未繪示)也可以設置在上偏光片23a與第二基板21a之間,或者是在下偏光片23b與第一基板21b之間設置補償膜231并且在上偏光片23a與第二基板21a之間設置補償膜(未繪示)。設置補償膜231可以增加顯示模塊P的對比表現以及增加顯示模塊P的視角。此外,擴散膜27是設置在上偏光片23a的上方,以使射出光線283于通過時產生擴散作用,進而使顯示模塊P具有較佳的顯示品質。然,本發明不限制必須使用擴散膜27。承上所述,由于本實施例的顯示模塊P的顯示介質20是通過像素陣列22b與對向電極22a之間的垂直電場201來驅動,因此可以解決傳統IPS顯示模塊采用橫向電場驅動藍相液晶時所存在的低穿透率以及高驅動電壓的問題。此外,由于本實施例的光源模塊B所產生的指向性光線281以及指向性光線282于射入顯示介質20時的入射方向D2與第一基板21b的表面不相互垂直,因此能使顯不介質20被驅動成光學異向性時相對于光源模塊B的指向性光線282仍具有雙折射性質,進而使顯示模塊P能夠顯示影像。在上述圖I的實施例中,上偏光片23a是設置在第二基板21a與第二光學膜24a之間。如此ー來,可以使得指向性光線282偏振態比較不會受到第二光學膜24a以及導向光學膜25的影響。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根據其他實施例,上偏光片23a也可以設置在第二光學膜24a或是導向光學膜25的上方,如圖3A所不。另外,根據另ー實施例,顯示模塊P中也可以省略第二光學膜24b,如圖3B所示。如此ー來,可以使得指向性光線282偏振態比較不會受到第二光學膜24a的影響。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另外,在上述圖I的實施例中,顯示模塊P的光學膜片25是采用如圖6A以及圖6B所示的結構。然而,本發明不限于此。根據其他實施例,顯示裝置100的光學膜片25還可以采用其他種形式或結構,如下所述。圖8A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的光學膜的剖面示意圖。圖SB是圖8A的光學膜的立體示意圖。請參照圖8A以及圖SB,本實施例的導向光學膜25的導向光學結構T3’為凹槽結構,光學結構(凹槽結構)T3的第一側壁W5’為曲面側壁,且光學結構(凹槽結構)Τ3’的第二側壁W6’為平面側壁。因此,當指向性光線282射至光學膜片25吋,指向性光線282可于導向光學結構Τ3的第一側壁(曲面側壁)W5’產生全反射而形成射出光線283,而使得射出光線283能垂直地射出導向光學膜25。特別是,由于第一側壁W5’為曲面側壁,因此指向性光線282除了于第一側壁(曲面側壁)W5’產生全反射以形成射出光線283之外,有一部分產生全反射的射出光線283被反射至第一側壁(曲面側壁)W5’上之后,因入射角度小于全反射角,而以折射的形式射出光學膜片25。因此,如果光學結構(凹槽結構)Τ3’的第一側壁W5’是采用曲面側壁的結構,將可以使得射出光線283的射出方向與射出面具有60度 120度的夾角,亦即射出光線283可以發散形式射出,以使得影像品質較佳。類似地,在本實施例中,光學結構(凹槽結構)T3’的凹槽寬度ρ4約為5微米 100微米。在上述圖8Α以及圖8Β的實施例中,導向光學膜25的所有導向光學結構Τ3’的曲面側壁W5’的曲率半徑都相同,因此,圖8Α以及圖SB的實施例的導向光學膜25的每ー個導向光學結構Τ3’都是相同的凹槽圖案。然而,本發明不限于此,根據其他實施例,導向光學膜25的光學結構也可以是不完全相同的圖案,如圖9Α以及圖9Β所示。圖9Α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的光學膜的剖面示意圖。圖9Β是圖9Α的光學膜的立體示意圖。請參照圖9Α以及圖9Β,在本實施例中,導向光學膜25的每ー個導向光學結構Τ3’具有ー個平面側壁以及ー個曲面側壁,但所述導向光學結構Τ3’的曲面側壁曲率側壁的曲率半徑不完全相同。例如,本實施例的導向光學結構Τ3’的曲面側壁W5’的曲率半徑不同于曲面側壁W5”的曲率半徑,且具有較大曲率半徑的曲面側壁W5’的導
向光學結構Τ3’以及具有較小曲率半徑的曲面側壁W5”的導向光學結構Τ3’是彼此交替設置。圖IOA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的光學膜的剖面示意圖。圖IOB是圖IOA的光學膜的立體示意圖。請參照圖IOA以及圖10Β,在本實施例中,導向光學膜25的每ー個導向光學結構Τ3’具有ー個平面側壁以及ー個曲面側壁,且每ー個導向光學結構Τ3’的曲面側壁有多個曲率半徑,而且越靠近凹槽結構Τ3’的底部的曲面側壁的曲率半徑逐漸變小。舉例來說,導向光學膜25的凹槽結構Τ3’的第一側壁為曲面側壁,其包括曲面側壁W5-1以及曲面側壁W5-2,且曲面側壁W5-1的曲率半徑小于曲面側壁W5-2的曲率半徑。在此,為了清楚的說明,本實施例是以兩個不同曲率的曲面側壁W5-1與W5-2為例來說明,然事實上導向光學膜25的凹槽結構Τ3’的第一側壁為連續曲面。承上所述,當指向性光線282射至導向光學膜25吋,指向性光線282除了于曲面側壁W5-1、W5-2產生全反射以形成射出光線283之外,部分射出光線283可進ー步被反射至曲面側壁W5-1上之后再以折射的形式射出光學膜片25。由于越靠近凹槽結構Τ3’的底部的曲面側壁W5-1的曲率半徑越小,因而曲面側壁W5-1的切線與射出光線283的傳遞方向之間的夾角就越小,如此便能使射出光線283被反射至該處之后較容易產生折射而射出光學膜片25。換言之,具有較小曲率半徑的曲面側壁W5-1可使更多的射出光線283于此產生折射而射出光學膜片25。換言之,圖IOA及圖IOB的導向光學膜25的光發散的角度以及分布會比圖8Α及圖SB的實施例來得更大且更廣。圖11及圖12是根據本發明數個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11以及圖12的實施例與上述圖I的實施例相似,因此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符號表示,且不再重復說明。圖11的實施例與圖I的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像素陣列221b具有配向狹縫圖案60,且在對向電極221a上設置有配向突起圖案70。在像素陣列221b設置配向狹縫圖案60以及對向電極221a上設置配向突起圖案70可以使得垂直電場202的分布產生變化,進而達到對顯示介質20產生多域配向的作用。類似地,圖12的實施例與圖I的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像素陣列221b具有配向狹縫圖案60,且對向電極221a具有配向狹縫圖案80。在像素陣列221b設置配向狹縫圖案60以及在對向電極221a設置配向狹縫圖案80同樣可以使得垂直電場202的分布產生變化,進而達到對顯示介質20產生多域配向的作用。
上述圖11以及圖12的實施例是在像素陣列221b以及對向電極221a上設置配向圖案(例如是配向狹縫圖案或配向突起圖案),然本發明不限于此。根據其他實施例,也可以僅在像素陣列221b設置配向圖案(例如是配向狹縫圖案或配向突起圖案),或者是僅在對向電極221a設置配向圖案(例如是配向狹縫圖案或配向突起圖案)。此外,于像素陣列221b以及對向電極221a上的配向圖案的組合也不限于圖11與圖12的實施例。換言之,也可以于像素陣列221b設置配向突起圖案且對向電極221a上設置配向狹縫圖案,或者是于像素陣列221b設置配向突起圖案且對向電極221a上設置配向突起圖案。為了說明本發明的顯示裝置相較于傳統IPS顯示裝置來說具有較低的驅動電壓以及較佳的穿透度,以下以數個實例來與傳統IPS顯示裝置作比較。驅動電壓的比較I圖13是以傳統IPS顯示模塊的橫向電場驅動藍相液晶的電壓與穿透度的關系圖。
請參照圖13,圖13的橫軸表示電壓(V),且縱軸表示顯示模塊的穿透度。由圖13可知,以傳統IPS顯示模塊驅動藍相液晶時,其驅動電壓需高達52V才具有較佳的穿透度,也就是,當驅動電壓需達52V時可使顯示模塊具有克爾常數值(Kerr constant)為12. 68nm/V2。圖14A以及圖14B是以本發明的顯示裝置的垂直電場驅動藍相液晶的電壓與光線角度的關系圖。圖14A以及圖14B的橫軸表示光源模塊的光線的傾斜角度(也就是圖I所示的角度Θ I’),且縱軸表示電壓(V)。請先參照圖14A,此顯示裝置中的顯示模塊的顯示介質厚度(又稱晶胞間隙)為3. 5微米,且圖14A的顯示模塊具有克爾常數值(Kerr constant)為12. 68nm/V2。由圖14A可知,圖14A的顯示模塊所需的驅動電壓(15V以下)遠低于圖13的IPS顯示模塊的驅動電壓(52V)。此外,在圖14A的顯示裝置中,當光源模塊的光線的傾斜角度越大時,其驅動電壓越小。請先參照圖14B,此顯示裝置中的顯示模塊的顯示介質厚度(又稱晶胞間隙)為5微米,且圖14B的顯示模塊同樣具有克爾常數值(Kerr constant)為12. 68nm/V2。由圖14B可知,圖14B的顯示模塊所需的驅動電壓(18V以下),其仍遠低于圖13的IPS顯示模塊的驅動電壓(52V)。類似地,在圖14B的顯示裝置中,當光源模塊的光線的傾斜角度越大時,其驅動電壓越小。驅動電壓的比較II圖15是以傳統IPS顯示模塊的橫向電場驅動藍相液晶的電壓與穿透度的關系圖。請參照圖15,圖15的橫軸表示電壓(V),且縱軸表示顯示模塊的穿透度。在圖15中,是以633nm的激光光線作為光源模塊的光線,且所述激光光線是以垂直方向射入IPS顯不模塊中。由圖15可知,當驅動電壓高達193Vrms時可使顯示模塊具有最大的穿透度。圖16以本發明的顯示裝置的垂直電場驅動藍相液晶的電壓與穿透度的關系圖。請參照圖16,圖16的橫軸表示電壓(V),且縱軸表示顯示模塊的穿透度。在圖16中,是以633nm的激光光線作為光源模塊的光線,t表示顯示介質厚度(又稱晶胞間隙),且Θ表示光源模塊的光線傾斜角度(也就是圖I所示的角度Θ1’)。由圖16可知,在不同的介質厚度(又稱晶胞間隙)與不同的光線傾斜角度的組合之下,可得到四種電壓與穿透度的關系曲線。然,在上述四曲線中,要使顯示模塊具有最高穿透度的條件下所需的驅動電壓都遠小于傳統IPS顯示模塊所需的驅動電壓(193Vrms)。
磁滯現象(Hysteresis)的比較一般藍相液晶存在有磁滯現象,而當將藍相液晶應用在顯示裝置的顯示介質時,通常需要抑制或是降低其磁滯現象,以避免藍相液晶的遲滯現象影響顯示模塊的灰階的操控準確度。圖17是以傳統IPS顯示模塊的橫向電場驅動藍相液晶的遲滯現象的測量結果。圖18是以本發明的顯示裝置的垂直電場驅動藍相液晶的遲滯現象的測量結果。一般來說,藍相液晶的遲滯現象的測量方法是,逐漸向上升壓以測量出電壓與穿透度曲線M、M’,并且逐漸向下降壓以測量電壓與穿透度曲線N、N’。然后計算出兩曲線M、N(M’、N’ )在一半穿透度的條件下兩者的電壓差。倘若兩曲線M、N(M’、N’)的電壓差越大表示藍相液晶的遲滯現象越明顯。反之,倘若兩曲線M、N(M’、N’)的電壓差越小表示藍相液晶的遲滯現象越小。由圖17以及圖18可知,以傳統IPS顯示模塊的橫向電場驅動藍相液晶的遲滯現象較高,因為曲線M、N(圖17)在一半穿透度的條件下的電壓差明顯大于曲線M’、N’ (圖18)在一半穿透度的條件下的電壓差。顯示介質厚度對于驅動電壓的影響圖19是本發明的顯示裝置的顯示介質厚度與電壓之間的關系圖。圖19的橫軸表示顯示介質的厚度(或稱晶胞間隙),且縱軸表示電壓(V)。在圖19中,是以550nm的激光光線作為光源模塊的光線,Θ表示光源模塊的光線傾斜角度(也就是圖I所示的角度Θ I’),且圖19的四曲線皆為可使顯示模塊具有克爾常數值(Kerr constant)為10. 2nm/V2。由圖19可知,當顯示介質的厚度(或稱晶胞間隙)越小時,所需的驅動電壓也就越小。圖20是本發明的顯示裝置在不同顯示介質的厚度條件下,其電壓與穿透率之間的關系圖。圖20的橫軸表示電壓(V),且縱軸表示穿透度。在圖20中,顯示介質的厚度(或稱晶胞間隙)分別為1、2、5微米,且其是以550nm的激光光線作為光源模塊的光線,而且光源模塊的光線傾斜角度為70度(也就是圖I所示的角度Θ1’)。由圖20可知,本發明的顯示裝置的驅動電壓與顯示介質的厚度有夫。承上所述,由于本發明的顯示模塊是于像素陣列以及電極層之間產生垂直電場以驅動顯示模塊的顯示介質。特別是,由于光源模塊所產生的光線于射入顯示介質時的入射方向與第一基板的內表面不相互垂直,因此能使顯不介質被驅動成光學異向性時相對于光源模塊的光線仍具有雙折射性質。基于上述,因本發明的顯示裝置可以采用垂直電場來驅動所述顯示介質,因此可以解決傳統采用橫向電場驅動藍相液晶時所存在的低穿透率以及高驅動電壓的問題。此外,本發明的顯示裝置更可以包括多個補償膜,并藉由多個補償膜的設置來增加顯示裝置的顯示品質。以下將列舉第一實施例至第七實施例來說明設置補償膜的優點。須說明的是,下列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與上述圖I的實施例相似,因此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符號表示,且不再重復說明,省略的部分請參考前述實施例。以下將針對其不同之處作進一步的說明。第一實施例圖21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21,顯示裝置IOOa與圖I的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顯示裝置IOOa包括第一補償膜28b以及第ニ補償膜28a,且未包括補償膜231。詳言之,第一補償膜28b位于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上,第二補償膜28a位于第二基板21a與導向光學膜25之間。在本實施例中,下偏光片23b位于第一基板21b的外表面S2上,上偏光片23a位于第二基板21a的外表面S4上。根據本實施例,下偏光片23b位于第一補償膜28b以及第一光學膜24b之間,上偏光片23a位于第二補償膜28a以及第二光學膜24a之間,且第二光學膜24a位于導向光學膜25以及上偏光片23a之間。根據本實施例,指向性光線282會依序經過下偏光片23b、第一補償膜28b、第二補償膜28a以及上偏光片23a。根據本實施例,第一補償膜28b以及第二補償膜28a可用來調整位于顯示模塊P中的指向性光線282的偏振態,并使指向性光線282的偏振態于調整后符合上偏光片23a的吸收軸的方向。據此,可以減少指向性光線282形成出射光線283時所產生的漏光現象,進一步提升顯示裝置IOOa于暗態的對比率(contrast ratio)。為進ー步說明第一補償膜28b以及第二補償膜28a的功效,以下將以龐加萊球(Poincaresphere)來說明第一補償膜28b以及第二補償膜28a的補償過程。在此之前,為清楚定義指向性光線281以及指向性光線282的方向,以及上偏光片23a、下偏光片23b、第一補償膜28b以及第二補償膜28a吸收軸角度,以下將使用偏振角Ψ (polar angle)以及定位角Φ作定義,詳細的說明如下。圖22是根據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中的光源模塊以及顯示模塊的立體示意圖。請參照圖22,以顯示模塊P的中心為基準,任意方向D4于XY平面上的投影線與X方向的夾角即為定位角Φ。任意方向D4與Z方向之間的夾角即為偏振角Ψ。舉例而言,方向D5的偏振角Ψ為90度且定位角Φ為O度;方向D6的偏振角Ψ為90度且定位角Φ為90度;方向D7的偏振角Ψ為90度且定位角Φ為180度;方向D8的偏振角Ψ為90度且定位角Φ為270 度。圖23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使用補償膜于暗態時的補償過程的龐加萊球示意圖。請參照圖23,當指向性光線282的偏振角Ψ為70度且方向角Φ為270度時,下偏光片23b與上偏光片23a之間有效角度改變,因此,指向性光線282的穿透態P1與上偏光片23a的吸收軸的A1狀態分離,造成漏光現象。根據本實施例,第一補償膜28b可以將指向性光線282的偏振態由P1狀態旋轉至P。狀態,第二補償膜28a可以將指向性光線282的偏振態由P。狀態旋轉至A1狀態。據此,當指向性光線282經過第一補償膜28b以及第二補償膜28a之后,指向性光線282的偏振態可以由P1狀態旋轉至A1狀態,因此可以避免漏光現象發生。表一是顯示裝置IOOa中各構件的參數設定資料,其中Nz是折射率異向比,其計算式如下 Nz= (nx-nz) / (nx_ny)其中,nx為X軸折射率、ny為y軸折射率,nz為z軸折射率。d(nx_ny)為位相差值,入射光線即為指向性光線281。圖24是圖21的顯示裝置依表ー參數設定所測的對比率等聞線圖。表一
權利要求
1.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光源模塊,具有一指向性光線; 一顯示模塊,設置在該光源模塊上方,該顯示模塊包括 一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內表面以及一第一外表面;一第二基板,其位于該第一基板的對向,具有一第二內表面以及一第二外表面;以及一顯示介質,位于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其中該顯示介質具有一光學等向性,而該顯示介質受一電場驅動時具有一光學異向性,且該指向性光線于進入該顯示模塊時,該指向性光線不垂直于該第一外表面,且在該指向性光線于射出該顯示模塊時,該指向性光線不垂直于該第二外表面; 一導向光學膜,位于該顯示模塊的該第二基板的該第二外表面上,其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該指向性光線自該入光面進入該導向光學膜并自該出光面射出以形成一射出光線,其中該射出光線與該出光面間具有一夾角; 一第一補償膜,位于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一外表面上;以及 一第二補償膜,位于該第二基板與該導向光學膜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第一光學膜,設置在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一外表面上,該第一光學膜具有多個第一光學結構,所述第一光學結構可使該指向性光線于通過時實質上不產生全反射;以及 一第二光學膜,設置在該第二基板的該第二外表面上,其中該第二光學膜具有多個第二光學結構,所述第二光學結構可使該指向性光線于通過時實質上不產生全反射。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下偏光片,位于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一外表面上;以及 一上偏光片,位于該第二基板的該第二外表面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下偏光片位于第一補償膜以及該第一光學膜之間,該上偏光片位于第二補償膜以及該第二光學膜之間,且該第二光學膜位于該導向光學膜以及該上偏光片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第一補償膜的定位角為20度 50度,Nz為O. 35 0. 75 ; 該第二補償膜的定位角為-20度 -50度,Nz為O. 35 0. 75。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第三補償膜,位于該第一補償膜以及該下偏光片之間;以及 一第四補償膜,位于該第二補償膜以及該上偏光片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三補償膜以及該第四補償膜分別為一雙軸性補償膜。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第一補償膜的定位角為20度 40度,Nz為O. 25 0. 55 ; 該第二補償膜的定位角為-20度 -40度,Nz為O. 25 0. 55 ; 該第三補償膜的定位角為15度 35度,Nz為O. 75、. 95 ; 該第四補償膜的定位角為-15度 -35度,Nz為O. 75、. 95。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下偏光片為一絲網形式的偏光片。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第一補償膜的定位角為30度 60度,Nz為O. 35、. 65 ; 該第二補償膜的定位角為-30度 -60度,Nz為O. 35 0. 65 ; 該第三補償膜的定位角為-10度 10度,Nz為O. 7Γ0. 91 ; 該第四補償膜的定位角為80度 100度,Nz為O. 71 O. 91。
11.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第三補償膜,位于該第一補償膜以及該第一基板之間;以及 一第四補償膜,位于該第二補償膜以及該第二基板之間。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三補償膜以及該第四補償膜分別為一雙軸性補償膜。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第一補償膜的定位角為25度 55度,Nz為O. 45 0. 75 ; 該第二補償膜的定位角為-25度 -55度,Nz為O. 47 0. 67 ; 該第三補償膜的定位角為80度 100度,Nz為O. 4 0· 6 ; 該第四補償膜的定位角為-10度 10度,Nz為O. 4^0. 6。
1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補償膜以及該第二補償膜分別為一雙軸性補償膜。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第三補償膜,位于該下偏光片以及該第一補償膜之間,且該第一光學膜位于該第三補償膜以及該第一補償膜之間;以及 一第四補償膜,位于該第二補償膜以及該上偏光片之間,且該第二光學膜位于該第四補償膜以及該上偏光片之間。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導向光學膜位于該第二光學膜以及該上偏光片之間。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三補償膜為一雙軸性補償膜,且該第四補償膜包括一 A板補償膜以及一 C板補償膜。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第一補償膜的定位角為度10(Γ125度,Nz為O. 55、. 8 ; 該第二補償膜的定位角為10度 35度,Nz為O. 8^1. O ; 該第三補償膜的定位角為-10度 10度,Nz為O. 6 O. 8 ; 該A板補償膜的定位角為-10度 10度,η。為I. ri. 6,ne為I. Γ . 6 ; 該C板補償膜的η。為I. ri. 6,ne為I. Γ . 6。
19.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第三補償膜,位于該下偏光片以及該第一補償膜之間,且該下偏光片位于該第一光學膜以及該第三補償膜之間;以及 一第四補償膜,位于該第二補償膜以及該上偏光片之間,且該第二光學膜位于該第四補償膜以及該上偏光片之間。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該導向光學膜位于該第二光學膜以及該上偏光片之間。
21.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三補償膜為一雙軸性補償膜,且該第四補償膜包括一 A板補償膜以及一 C板補償膜。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第一補償膜的定位角為度-35 -55度,Nz為O. 4 0. 6 ; 該第二補償膜的定位角為35度 55度,Nz為O. 4^0. 6 ; 該第三補償膜的定位角為-10度 10度,Nz為O. 45、. 65 ; 該A板補償膜的定位角為-10度 10度,η。為I. ri. 6,ne為I. Γ . 6 ; 該C板補償膜的η。為I. 4" . 6, ne為I. 4" . 6。
23.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下偏光片包括一O型偏光片,且該上偏光片包括一 E型偏光片。
24.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第一補償膜的定位角為-35度 -55度,Nz為O. 4 0. 6 ; 該第二補償膜的定位角為35度 55度,Nz為O. 4^0. 6。
2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夾角為60度 120度。
26.根據權利要求25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夾角為90度。
2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擴散膜,位于該導向光學膜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有關于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光源模塊、顯示模塊、導向光學膜、第一補償膜以及第二補償膜。光源模塊具有指向性光線。顯示模塊設置在光源模塊上方。顯示模塊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顯示介質。第一基板具有第一內表面以及第一外表面。導向光學膜位于顯示模塊的第二基板的第二外表面上且具有入光面以及出光面,指向性光線自入光面進入導向光學膜并自出光面射出以形成射出光線,其中射出光線與出光面間具有夾角。第一補償膜位于第一基板的第一外表面上。第二補償膜位于第二基板與導向光學膜之間。本發明解決了傳統將藍相液晶應用于IPS顯示模塊時所存在的低穿透率以及高驅動電壓的問題。
文檔編號G02F1/13363GK102819142SQ20121027344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4日
發明者石鍋隆宏, 鄭惠全, 嚴謹, 吳詩聰, 林敬桓, 劉康弘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中佛羅里達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台县| 衡山县| 东乡族自治县| 甘泉县| 延川县| 陕西省| 西乡县| 万年县| 手游| 宜阳县| 和田县| 木兰县| 施甸县| 阿拉善右旗| 吕梁市| 韶关市| 额敏县| 宜丰县| 贡嘎县| 阳城县| 梁山县| 灌阳县| 丁青县| 鸡泽县| 顺昌县| 凤凰县| 遵义县| 庄浪县| 岚皋县| 乌鲁木齐县| 白河县| 马龙县| 渭源县| 申扎县| 青铜峡市| 曲水县| 醴陵市| 汉寿县| 兖州市| 错那县|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