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電子成像裝置的處理盒,尤其涉及一種軸線偏移調整機構、旋轉力驅動組件及處理盒。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一種處理盒,該處理盒可拆卸地安裝于一種電子成像裝置中。所述電子成像裝置內設置有旋轉力驅動頭。所述處理盒包括用于承載圖像載體的感光元件,以及設置于所述感光元件一端的感光元件輪轂,所述感光元件輪轂外圓周上設置有斜齒,內部具有空腔,同時感光元件輪轂上設置有可與所述電子成像裝置內的旋轉力驅動頭相嚙合將旋轉動力傳遞給所述感光元件的旋轉驅動力接收頭。
圖1至圖2所示為現有技術的旋轉力驅動頭和旋轉驅動力接收頭嚙合過程。如圖1a所示,11為設置于電子成像裝置中的旋轉力驅動頭,其上設置有傳遞動力的傳遞銷釘111;201為設置在處理盒內的感光元件,202為設置于所述感光元件一端的感光元件輪轂,203為設置于所述感光元件輪轂上的旋轉驅動力接收頭;所述旋轉驅動力接收頭上設置有可與所述感光元件輪轂嚙合傳遞動力的力傳遞部分2032以及可與所述旋轉力驅動頭11上的傳遞銷釘111嚙合傳遞動力的動力接收部分2031。在安裝處理盒到電子成像裝置中的過程中,旋轉驅動力接收頭需要預先相對于所述感光元件的軸線L1發生傾斜(如圖1a所示)。如圖1a所示,在該種處理盒安裝過程中,由于裝配誤差,電子成像裝置內部部件松動所致,處理盒在安裝過程中,旋轉驅動力接收頭203靠近旋轉力驅動頭的部分可能與所述旋轉力驅動頭發生干涉,而隨著處理盒的繼續安裝,旋轉力驅動頭11促使旋轉驅動力接收頭擺正,但旋轉力接收頭11與旋轉驅動力接收頭203無法正常嚙合,處理盒就無法安裝到位,會出現如圖1b所示的情況,從而無法實現如圖2所示的旋轉驅動頭11與旋轉驅動力接收頭203的正常嚙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軸線偏移機構、旋轉力驅動組件及處理盒,以解決現有旋轉力驅動組件容易出現裝機干涉的技術問題。
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用于與電子成像裝置內的旋轉力驅動頭嚙合以傳遞旋轉驅動力一種旋轉力驅動組件,包括感光元件輪轂、帶動所述感光元件輪轂轉動的旋轉動力接收部件和位于所述感光元件輪轂一端的側板,還包括兩端可分別與所述感光元件輪轂和設置于所述側板上并與所述側板可相對滑動的旋轉動力接收部件的軸線偏移調整機構;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軸線偏移調整機構與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連接,在所述旋轉力驅動組件未裝入電子成像裝置前不受外力作用時,所述軸線偏調整機構使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軸線相對于所述感光元件輪轂軸線平行偏移;以及在所述旋轉力驅動組件裝入電子成像裝置并安裝到位后,所述軸線偏移調整機構受外力作用相對側板滑動使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軸線與所述感光元件輪轂軸線重合,并使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沿感光元件輪轂軸線方向伸出與所述旋轉力驅動頭嚙合。
所述驅動組件還包括中間動力傳遞部件,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與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以及所述感光元件輪轂相互嚙合傳遞動力。
所述軸線偏移調整機構包括滑動件以及第一彈性元件;所述滑動件與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連接,所述第一彈性元件分別于所述側板和滑動件抵接;所述旋轉力驅動組件未裝入電子成像裝置前不受外力作用時,所述第一彈性元件使所述滑動件相對于所述感光元件輪轂的軸線平行偏移;在裝入電子成像裝置后,所述滑動件受所述外力作用相對于所述側板滑動并使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沿感光元件輪轂軸線方向伸出與所述旋轉力驅動頭嚙合。
所述側板上設置有滑軌,所述滑動件通過所述滑軌與所述側板連接,所述滑動件上設置有與所述滑軌相配合的手柄端,所述手柄端內設置有放置所述第一彈性元件的放置槽。
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包含有第一端部球形部分、第二端部球形部分以及中間連接部分,所述第一端部球形部分設置有可與所述感光元件輪轂嚙合的第一動力傳遞部分以及所述第二端部球形部分設置有可與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嚙合的第二動力傳遞部分。
所述第一動力傳遞部分以及第二動力傳遞部分沿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的徑向方向伸出;所述感光元件輪轂內圓周方向上設置有多個受力柱;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內部為中空,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內部沿內圓周方向上設置有多個受力部;所述第一動力傳遞部分設置于受力柱之間的間隙中,所述第二動力傳遞部份設置于受力部之間的間隙中。
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還包括卡爪、圓柱部分以及凸臺部分,所述卡爪與所述電子成像裝置內的旋轉力驅動頭嚙合以接受動力,所述凸臺部分用以防止旋轉動力接收部件脫出;所述滑動件上還設置有與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配合并可帶動旋轉動力接收部件移動的內孔,所述內孔與旋轉動力接收部件上的圓柱部分配合,所述圓柱部分可相對于內孔進行軸向滑動。
還包括設置于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與感光元件輪轂之間的第二彈性元件,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設置在所述感光元件輪轂內,所述滑動件包括內孔,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一端為圓柱部分,所述圓柱部分與所述滑動件的內孔配合。
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外圓周上設置凸臺面,所述第二彈性元件一端與中間動力傳遞部件的凸臺面抵接,另一端與感光元件輪轂的內部抵接。
所述滑動件具有底面,所述底面與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的一端面抵接,抵接時使中間動力傳遞部件處于回縮狀態。
所述滑動件設置有斜面,所述斜面抵接于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的一端部,所述斜面與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可相對滑動。
所述感光元件輪轂內部設置有凸起的非圓形柱銷;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設置有與所述非圓形柱銷配合的非圓形內孔。
所述中間傳遞部件內圓周上設置有多個突出部分,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的圓柱部分的外圓周上設置有可與所述多個突出部分相互嚙合的多個突柱部分。
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還包括動力接收部分、凸臺部分、連接所述動力接收部分與凸臺部分的頸部,所述凸臺的一端面與所述滑動件抵接以限制旋轉動力接收部件的軸向位置。
還包括第三彈性元件,所述第三彈性元件一端固定設置在滑動件上的,另一端卡緊在旋轉動力接收部件的頸部上。
還包括設置在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與感光元件輪轂之間的第二彈性元件,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設置在所述感光元件輪轂內,所述滑動件設置有底面和內孔,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與所述內孔配合設置并可相對于內孔軸向滑動,所述底面與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抵接,抵接時使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處于回縮狀態。
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包括中間連接件、端部連接件以及插銷,所述端部連接件一端的端部設置孔,所述插銷通過端部連接件端部的孔與端部連接件連接以對中間動力傳遞部件進行軸向限位,所述中間連接件的兩端分別設置相互垂直的限位導軌并通過所述兩端的限位導軌分別與所述端部連接件和旋轉動力傳遞部件進行限位滑動連接。
所述第二彈性元件一端與感光元件輪轂的底部抵接,另一端與所述端部連接件抵接。
所述滑動件還設置有斜面,所述斜面與所述中間連接件抵接,所述中間連接件可相對于所述斜面滑動。
所述限位導軌為槽或者鍵,與所述限位導軌配合的部分為鍵或者槽。
所述感光元件輪轂內部設置有空腔,底部上開設有非圓形孔,所述端部連接件靠近插銷一端的端部設置有與所述方形孔嚙合的非圓形柱。
所述滑軌為滑槽,還包括壓緊件,所述壓緊件將滑動件手柄端以及第一彈性元件限制在側板的滑槽內。
所述滑動件還包括端面,所述外力作用于所述端面,并使所述滑動件滑動,所述滑動件滑動過程中使所述第一彈性元件壓縮。
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的軸線到所述滑動件的端面的距離與所述電子成像裝置中的旋轉力驅動頭的軸線到所述外力作用點距離相等。
一種適用于電子成像裝置并與所述電子成像裝置可拆卸安裝的處理盒,包括沿所述處理盒縱向方向設置的感光元件,還包括安裝于所述感光元件一端并用于與所述電子成像裝置的旋轉力驅動頭嚙合傳遞動力給所述感光元件的旋轉力驅動組件,所述旋轉力驅動組件為如上所述的任一種旋轉力驅動組件。
在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增加了兩端可分別與感光元件輪轂和旋轉動力接收部件嚙合的中間動力傳遞部件、設置于側板上并與側板可相對滑動的滑動件以及分別與側板和滑動件抵接的第一彈性元件,旋轉動力接收部件與滑動件配合,滑動件在未裝入電子成像裝置前不受外力作用時受第一彈性元件的彈力作用使旋轉動力接收部件軸線與感光元件輪轂軸線平行偏移,滑動件在裝入電子成像裝置后受外力作用時克服第一彈性元件的彈力作用使滑動件滑動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軸線與感光元件輪轂軸線重合使中間動力傳遞部件兩端分別與感光元件輪轂和旋轉動力接收部件嚙合,并使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沿感光元件輪轂軸線方向伸出與所述旋轉力驅動頭嚙合以驅動感光元件輪轂旋轉。。即通過滑動件的滑動帶動旋轉動力接收部件在側板面上移動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軸線與感光元件輪轂軸線重合時旋轉動力接收部件才完全伸出與電子成像裝置內的旋轉力驅動頭嚙合傳遞旋轉驅動力,因此,不會在安裝過程中發生干涉,解決了現有旋轉力驅動組件容易出現裝機干涉的技術問題。
附圖說明
圖1a所示為現有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1b所示為現有技術中發生干涉的示意圖。
圖2所示為現有技術的動力傳遞機構實現嚙合的示意圖。
圖3所示為本發明的處理盒的立體視圖。
圖4所示為本發明的處理盒的部分剖視圖。
圖5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的裝配示意圖。
圖6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的動力傳遞部分立體視圖。
圖7所示為實施例一的驅動組件處于初始狀態的立體視圖。
圖8所示為圖7的剖面視圖。
圖9所示為實施例一的驅動組件處于工作狀態的立體視圖。
圖10所示為圖9的剖面視圖。
圖11a所示為實施例一處理盒安裝過程示意圖。
圖11b所示為實施例一處理盒安裝過程示意圖。
圖11c所示為實施例一處理盒安裝到位的示意圖。
圖12a所示為實施例一處理盒拆卸過程示意圖。
圖12b所示為實施例一處理盒拆卸過程示意圖。
圖12c所示為實施例一處理盒拆卸過程示意圖。
圖13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二的剖面視圖。
圖14所示為實施例二的動力傳遞部分的結構視圖。
圖15所示為實施例二的動力傳遞部分嚙合的橫切面視圖。
圖16a所示為實施例二處理盒安裝過程示意圖。
圖16b所示為實施例二處理盒安裝過程示意圖。
圖16c所示為實施例二處理盒安裝到位示意圖。
圖17a所示為實施例二處理盒拆卸過程示意圖。
圖17b所示為實施例二處理盒拆卸過程示意圖。
圖17c所示為實施例二處理盒拆卸過程示意圖。
圖18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三的剖面視圖。
圖19所示為實施例三的動力傳遞部分的結構視圖。
圖20a所示為實施例三處理盒安裝過程示意圖。
圖20b所示為實施例三處理盒安裝過程示意圖。
圖20c所示為實施例三處理盒安裝到位示意圖。
圖21a所示為實施例三處理盒拆卸過程示意圖。
圖21b所示為實施例三處理盒拆卸過程示意圖。
圖21c所示為實施例三處理盒拆卸過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具體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實施例一
圖3至圖12所示為本實施例一的具體實施方案。
圖3所示為處理盒2的立體視圖,21為設置在處理盒縱向方向的一端上的旋轉力驅動組件,該驅動組件21設置在感光元件的一端上。所示處理盒2的縱向方向即為圖示X坐標方向,由于感光元件沿所述處理盒的縱向方向設置,故所述感光元件的軸線方向與X軸方向同向;Y方向為與X方向垂直的另一方向,即為本方案中將處理盒安裝到電子成像裝置的過程中處理盒的安裝方向;Z方向為與X方向、Y方向均垂直的方向。
圖4為沿所述感光元件的軸線L1方向剖切的處理盒的部分剖視圖,可清楚地顯示所述驅動組件21在處理盒2內的設置情況。如圖所示,211為沿所述處理盒的縱向方向設置在處理盒2內的感光元件;212為設置在所述感光元件一端上的感光元件輪轂,所述感光元件輪轂外圓周上設置有用以傳遞動力的斜齒輪,內部具有空腔,所述感光元件與所述感光元件輪轂相對固定連接,并且同軸設置;213為本實施例的驅動組件的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4為用于與設置在電子成像裝置內的旋轉力驅動頭嚙合傳遞動力的旋轉動力接收部件;其中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一端設置在所述感光元件輪轂的空腔內并與所述感光元件輪轂212嚙合傳遞動力,另一端與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嚙合傳遞動力;215為設置在所述感光元件輪轂212的一端上的側板,216為設置在側板上并可相對于所述側板215滑動的滑動件;217為可使所述滑動件216恢復原始狀態的第一彈性元件。
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與電子成像裝置內的旋轉力驅動頭11嚙合后,將動力通過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傳遞給所述感光元件輪轂212,從而驅動所述感光元件211旋轉。
本發明中的所述驅動組件包括感光元件輪轂、中間動力傳遞部件、旋轉動力接收部件、側板、以及軸線偏移調整機構;所述軸線偏移調整機構設置于所述側板上并與所述側板可相對滑動,所述軸線偏移調整機構包括所述滑動件以及第一彈性元件。
圖5為本實施例的驅動組件21的裝配分解視圖。感光元件輪轂212設置在感光元件211的端部上,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一端與所述感光元件輪轂212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連接;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具有接收動力的卡爪2141、圓柱部分2142以及凸臺部分2143,所述凸臺部分用以防止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脫出;側板215設置于所述感光元件輪轂212的一端,其上具有滑軌2151,滑動件216設置于所述側板215上,側板215相對于感光元件輪轂212不移動;滑動件216具有與所述滑軌2151配合的手柄端2161,手柄端2161上還設置有第一彈性元件217的放置槽2162,滑動件216上還設置有與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配合,并可帶動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移動的內孔2163,內孔2163與旋轉動力接收部件上的圓柱部分2142配合,所述圓柱部分2142可相對于內孔2163進行沿感光元件軸向方向滑動;本實施例還通過壓緊件218將滑動件手柄端2161以及第一彈性元件217限制在側板215的滑軌2151內,壓緊件218與側板215相對固定設置或者側板215上設置有壓緊部分;所述滑軌可以設置成滑槽,也可以是鍵,相應在滑動件215上設置相匹配的滑槽,使滑動件216可相對于側板215滑動。
圖6用于具體說明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與感光元件輪轂212以及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之間的連接關系。如圖6所示,感光元件輪轂212內圓周方向上設置有多個受力柱2121;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包含有第一端部球形部分2131、第二端部球形部分2133以及中間連接部分2132,其中第一端部球形部分2131以及第二端部球形部分2133上分別設置有第一動力傳遞部分21311以及第二動力傳遞部分21331,所述動力傳遞部分21311以及21331沿所述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的徑向方向伸出;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內部為中空,其端部上設置有接收動力的并在圓周方向上對稱設置的卡爪2141,其內部沿內圓周方向上設置有多個受力部2144;動力傳遞部分21311設置于受力柱2121之間的間隙中,動力傳遞部份21331設置于受力部2144之間的間隙中;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被限制在感光元件輪轂212以及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之間;由于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的兩個端部為球形部分,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可以相對于感光元件輪轂212的軸線以及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的軸線發生任意角度的偏擺;所述第一動力傳遞部分21311與受力柱2121嚙合傳遞動力,所述第二動力傳遞部分21331與受力部2144嚙合傳遞動力。
圖7至圖10分別描述了驅動組件所處的兩種狀態。圖7為驅動組件所處的初始狀態的立體視圖,圖8為圖7的剖視圖。當處理盒在安裝到電子成像裝置前,驅動組件處于如圖7和圖8所示的狀態;當處理盒安裝到位之后,驅動組件處于如圖9和圖10所示的狀態(工作狀態)。處理盒安裝之前,在第一彈性元件217的自然伸長的作用下,通過第一彈性元件217使滑動件216保持在初始狀態,即滑動件216的軸線L3與感光元件輪轂軸線L1發生偏移的狀態,并且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被保持在內孔2163內,同時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的軸線與滑動件216的軸線L3同軸,此時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亦隨著滑動件216相對于感光元件輪轂的軸線L1發生偏移,即軸線L1與軸線L3不重合但相對平行;由于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被限制在感光元件輪轂212與動力傳遞部件214之間,并且與兩者具有相互配合的關系,當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處于圖8所示的初始位置時,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驅使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相對于感光元件輪轂的軸線L1發生傾斜,同時也相對于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的軸線L3發生傾斜。此時,驅動組件處于初始狀態,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的軸線L2相對于感光元件輪轂的軸線L1和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的軸線L3發生傾斜,即L2與L1、L2與L3之間均形成有夾角。當將處理盒安裝到電子成像裝置的過程中,滑動件216沿處理盒安裝方向的反方向受到一個外力F的作用,力F通過驅使滑動件216克服第一彈性元件217的彈性力而使滑動件216沿著處理盒裝機方向的反方向在滑軌2151內滑動;此時,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亦隨著滑動件216進行移動,并帶動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逐漸擺正(即L2與L1、L2與L3之間的夾角角度逐漸變小),并且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上與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嚙合的一端向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靠近;最后,當處理盒安裝到位之后,外力F克服第一彈性元件217的彈性力并使其壓縮,使得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以及滑動件216保持在如圖9和圖10所示的狀態,即驅動組件的工作狀態;此時,中間動力傳遞部件的軸線L2、旋轉動力接收部件L3與感光元件輪轂的軸線L1同軸。同時,處理盒裝機從初始狀態到工作狀態的這個過程中,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從傾斜到擺正,使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在處理盒的縱向方向上具有一定的位移量,即可使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在處理盒的縱向方向上進行伸出。
圖11a至圖11c所示為處理盒安裝到電子成像裝置中驅動組件與旋轉力驅動頭嚙合的過程示意圖。如圖11a所示,11為設置在電子成像裝置內的旋轉力驅動頭,13為驅動旋轉力驅動頭11旋轉的驅動齒輪,12為電子成像裝置的右側壁,14為電子成像裝置后側壁,其中旋轉力驅動頭11和驅動齒輪13都設置在電子成像裝置的右側壁12上,141為后側壁14上與處理盒的裝機方向相對的內側面。圖11a所示為處理盒在裝機前,驅動組件所處的初始狀態,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相對于感光元件輪轂的軸線L1以及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的軸線L3發生傾斜,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的軸線L3相對于感光元件輪轂的軸線L1發生偏移,并且第一彈性元件217處于自然伸長狀態使得滑動件216保持在初始狀態,此時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處于回縮狀態。當處理盒沿圖示Y方向進行安裝,逐漸向電子成像裝置內側面141靠近,由于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一直處于回縮狀態,處理盒安裝過程中,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不會與旋轉力驅動頭11產生干涉;繼續處理盒的安裝,滑動件216的端面2161首先觸碰到電子成像裝置的內側面141,內側面141便對滑動件161產生一個力F的作用,力F的作用方向與處理盒的裝機方向Y方向相反,如圖11b所示,此時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與旋轉力驅動頭11同軸,但是仍然未能相互嚙合,相互之間不存在干涉,旋轉動力接收部件處于回縮狀態;處理盒繼續安裝,力F促使滑動件216沿Y方向的反方向相對于感光元件211滑動,并通過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帶動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逐漸擺正,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在擺正的過程中促使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沿處理盒的縱向方向伸出,即如圖11c所示的X方向。圖11c所示為處理盒安裝到位的狀態,即處理盒處于工作狀態,此時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與旋轉力驅動頭11實現嚙合,旋轉力驅動頭11、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都與感光元件輪轂的軸線L1同軸。當啟動電子成像裝置,驅動齒輪13轉動驅動旋轉力驅動頭11轉動,從而通過旋轉動力接收件214,中間傳遞部件213以及感光元件輪轂212將動力傳遞給感光元件,使感光元件轉動。
圖12a至圖12c所示為將處理盒從電子成像裝置拆卸下來的過程中驅動組件與旋轉力驅動頭脫離嚙合的過程示意圖。如圖12a所示,將處理盒從電子成像裝置中沿與安裝方向(Y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沿圖示Y’方向)拆卸下來。在處理盒的逐漸拆卸過程中,由于力F逐漸撤銷,第一彈性元件217產生的彈性回復力的方向與處理盒拆卸的方向相反,第一彈性元件217產生的彈性回復力作用于滑動件216,從而使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13發生偏擺,如圖12b所示,同時彈性元件所具有的回復力使滑動件216在滑軌2151內沿處理盒拆卸方向的反方向滑動,再通過中間動力傳遞部件發生偏擺時帶動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沿X方向的反方向(即圖示X’方向)縮回,并與旋轉力驅動頭11脫離嚙合,作用力F逐漸減弱甚至消失;繼續拆卸處理盒,處理盒與電子成像裝置完全脫離接觸,如圖12c所示。
通過本實施例的實施方式,可使處理盒在安裝到電子成像裝置的過程中不與旋轉力驅動頭發生發生干涉;在處理盒的安裝或拆卸過程中,在滑動件的端面仍然與電子成像裝置的內側面保持接觸的過程中,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相對于旋轉力驅動頭11在處理盒的安裝方向上不發生相對移動;僅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相對于旋轉力驅動頭11在軸向上發生相對移動,并與之嚙合或脫離嚙合,從而使處理盒裝機順利。
實施例二
圖13至圖17所示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二。
圖13所示為實施例二的驅動組件22的裝配視圖,222為感光元件輪轂,具有軸線L1,其內部設置有凸起的非圓形柱銷2221;223為中間動力傳遞部件,具有軸線L2,軸線L2與軸線L1同軸,還具有非圓形內孔2231,端部設置有多個突出部分2232,外圓周上設置凸臺面2233;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設置在感光元件輪轂222內,并通過內孔2231與感光元件輪轂內的柱銷2221配合傳遞動力;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與感光元件輪轂222之間設置有第二彈性元件228,第二彈性元件228一端與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的凸臺面2233抵接,另一端與感光元件輪轂222的內部抵接;側板225設置于感光元件輪轂222的一端,并與處理盒殼體相對固定設置;滑動件226設置在側板225上,側板225上設置有滑槽,其設置情況如實施例一一樣,滑動件226具有內孔2262,在滑動件226與側板225之間設置第一彈性元件227,第一彈性元件227一端與滑動件226抵接,另一端與側板225抵接,第一彈性元件227作用于滑動件226并使其處于相對于感光元件輪轂的軸線L1發生偏移的初始狀態;滑動件226的內底面上還設置有斜面2263,以及底面2264,斜面2263可在第一彈性元件227的作用下作用于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的端部,使其產生軸向移動,底面2264可使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保持在縮回狀態;224為與設置在電子成像裝置內的旋轉力驅動頭嚙合傳遞動力的旋轉動力接收部件,具有軸線L3,其一端為動力接收部分,其上設置有可與旋轉力驅動頭嚙合傳遞動力的卡爪2241,外圓周上設置凸臺2242,凸臺2242用于與滑動件226的一端面抵接,連接凸臺2242與動力接收部分的頸部2244,另一端為圓柱部分2243,圓柱部分2243與滑動件226的內孔2262配合,圓柱部分圓柱部分的圓周方向上設置有多個突柱部分2245(如圖14所示);229為一端固定設置在滑動件226上的,另一端卡在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24的頸部2244上的第三彈性元件。
圖14所示為中間傳遞部件223與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24之間嚙合傳遞動力的具體結構視圖。如圖所示,中間傳遞部件223內圓周上設置有多個突出部分2232,相應地,在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24的外圓周上設置有多個突柱部分2245;當中間傳遞部件223與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24嚙合時,突出部分2232與突柱部分2245相互嚙合,可實現相互間的動力傳遞。圖15所示為中間傳遞部件223與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24嚙合時嚙合部分的橫切面視圖。
下面詳細描述將利用本實施例二的驅動組件的處理盒安裝到電子成像裝置以及從電子成像裝置中拆卸的過程。
圖16a至圖16c所示為處理盒安裝到電子成像裝置中驅動組件與旋轉力驅動頭嚙合的過程示意圖。圖16a所示為所述的驅動組件22安裝在處理盒2上所處的初始狀態的視圖,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在滑動件226的作用下保持在回縮狀態,第二彈性元件228處于受壓縮狀態;在第一彈性元件227以及滑動件226的作用下,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24保持在與感光元件輪轂的軸線L1相對偏移的狀態。將處理盒沿Y方向安裝到電子成像裝置中,滑動件226的端面2261首先觸碰到電子成像裝置的內側面141,此時,內側面141對滑動件226產生一個與處理盒安裝方向相反的作用力F,如圖16b所示。繼續安裝處理盒,在力F的作用下,第一彈性元件227逐漸被壓縮,滑動件226克服第一彈性元件227的彈性力沿與處理盒裝機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相對滑動,并帶動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24沿與處理盒裝機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對移動,而此時,中間動力傳遞部件隨著處理盒的安裝與處理盒一起向電子成像裝置內側面靠近,即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與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24相對移動,其軸線L2與L3相互靠近;隨著處理盒的安裝,滑動件226在滑動過程中,滑動件226的底面2264與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的端面逐漸脫離接觸,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在第二彈性元件228的回彈力的作用下沿處理盒的縱向方向(即圖示X方向)伸出。當處理盒安裝到位時,如圖16c所示,為驅動組件22所處的工作狀態。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在第二彈性元件228的回彈力作用下沿圖示X方向伸出,并與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24嚙合,兩者嚙合后,中間動力傳遞部件繼續伸出,并促使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24一起沿X方向伸出與設置在電子成像裝置中的旋轉力驅動頭11嚙合。此時,感光元件輪轂222、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24與旋轉力驅動頭11均處于同軸的狀態。當啟動電子成像裝置后,驅動齒輪13驅動旋轉力驅動頭11轉動,旋轉力驅動頭通過與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24的卡爪2241嚙合將動力傳遞給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24,在通過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24與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的嚙合,以及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與感光元件輪轂之間的嚙合,從而將旋轉動力傳遞給感光元件輪轂,從而達到通過感光元件輪轂222驅動感光元件旋轉的目的(感光元件輪轂與感光元件之間為緊配合關系,并且同軸)。
圖17a至圖17c所示為將處理盒從電子成像裝置拆卸中驅動組件與旋轉力驅動頭脫離嚙合的過程示意圖。將處理盒沿與處理盒安裝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圖示Y’方向)拆卸,如圖17a所示。隨著處理盒的拆卸,電子成像裝置的內側面141對滑動件226的力F逐漸減弱甚至消失,滑動件226在第一彈性元件227的回彈力的作用下沿與處理盒拆卸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動,斜面2263作用于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并使其沿軸線L1方向回縮,同時第二彈性元件228受到壓縮;在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的回縮過程中,逐漸與旋轉動力傳遞部件224脫離嚙合,當滑動件226的底面2264與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的端面抵接時,可使中間動力傳遞部件保持在回縮的狀態;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23與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24脫離嚙合后,旋轉動力傳遞部件224在第三彈性元件229的作用下沿X方向的反方向(即圖示X’方向)回縮,如圖17b所示。繼續拆卸處理盒,處理盒與電子成像裝置完全脫離接觸,如圖17c所示,實現將處理從電子成像中拆離。
實施例三
圖18至圖21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三。
圖18所示為實施例三的驅動組件23的裝配視圖。232為設置于感光元件縱向方向一端的感光元件輪轂,具有軸線L1,其內部設置有空腔,還設置有底部2321,底部上開設有非圓形孔2322;233為中間動力傳遞部件,具有軸線L2,設置在感光元件輪轂232中,并與感光元件輪轂同軸;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33包含有三部分,分別為中間連接件2331、端部連接件2332以及插銷2333,插銷可對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33進行軸向限位;234為旋轉動力接收部件,其上設置旋轉動力接收端部,旋轉動力接收端部上設置有可與設置在電子成像裝置內旋轉力驅動頭嚙合傳遞動力的卡爪2341,旋轉動力接收部件的另一端為圓柱部分2343并與中間連接件2331連接;側板235設置在感光元件輪轂的一端上,側板235上還設置有滑動件236,側板235上設置有滑槽,滑動件236在側板235上的設置情況與實施例一的設置情況一樣;第一彈性元件237設置在側板235與滑動件236之間,其一端與側板235抵接,另一端與滑動件236抵接;滑動件236具有端面2361,內孔2362,內端面2363,斜面2364,以及底面2365;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貫穿設置于滑動件236的內孔2362中,圓柱部分2343與內孔2362配合,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可相對于內孔2362滑動;在第一彈性元件237的作用下,使滑動件236保持在與感光元件輪轂232的軸線L1相對偏移的狀態;第二彈性元件238一端與感光元件輪轂232的底部2321抵接,另一端與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33的端部連接件2332抵接;當滑動件236處于偏移狀態時,其底面2365抵接于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33上的一部分,使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33整體處于回縮狀態,第二彈性元件238處于被壓縮狀態;由于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與中間連接部件2331連接,因而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受到中間連接部件2331的牽拉也處于回縮狀態。圖18所示即驅動組件23所處的初始狀態。
圖19所示為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33與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的具體結構與連接關系。中間連接件2331的兩端設置有具有限位作用的限位導軌,分別設置為槽23311以及23312,兩個槽相互垂直設置,所述槽可設置為T型槽結構;端部連接件2232的一端設置有可與槽23312配合的鍵23322,所述鍵相應為T型鍵,另一端設置有非圓形柱23321,非圓形23321可與感光元件輪轂232內的非圓形孔2322配合傳遞動力,非圓形柱23321上設置有孔23323,用以放置插銷2333;旋轉動力傳遞部件234的一端為動力接收部分,端部設置有卡爪2341,另一端設置有可與T型槽23311配合的T型鍵2342。中間連接件2331、端部連接件2332與旋轉動力傳遞部件234之間的連接具有聯軸器的功能;T型鍵與T型槽之間可相對滑動;T型具有限位的作用,可防止部件之間相互脫離。
當然,本實施中也可以將T型槽分別設置在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以及端部連接件2332上,相應的在中間連接部件2331的兩端上設置T型鍵。
以上所述T型槽與T型鍵的配合,僅僅是本發明優選實施方式,還可以是其他的實施方式,所述T型可以對稱,可以不對稱;所述鍵槽之間可以是平面接觸也可以是圓弧面接觸。鍵與槽之間的配合需要可相對滑動的同時,在各部件的軸線方向上有一定的限位作用,并且可相互配合傳遞動力。
本實施例中,非圓形孔與非圓形柱用于相互配合傳遞動力,所述非圓形孔設置為方形孔,所述非圓形柱設置為方向柱。
下面詳細描述將利用本實施例三的驅動組件的處理盒安裝到電子成像裝置以及從電子成像裝置中拆卸的過程。
圖20a至圖20c所示為處理盒安裝到電子成像裝置中驅動組件與旋轉力驅動頭嚙合的過程示意圖。圖20a所示為驅動組件23處于初始狀態的視圖,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的軸線為L3,此時,軸線L3相對于感光元件輪轂的軸線L1以及中間動力傳遞部件的軸線L2偏移,將處理盒沿圖示Y方向進行安裝,驅動組件處于初始狀態時,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處于回縮狀態,使得處理盒安裝時,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不與設置在電子成像裝置內旋轉力驅動頭11產生干涉。如圖20a所示,12為電子成像裝置的右側壁,14為電子成像裝置的后側壁,旋轉力驅動頭11設置在右側壁12上,驅動齒輪13用于驅動旋轉力驅動頭11轉動。將處理盒沿Y方向進行安裝,滑動件236的端面2361首先與電子成像裝置的后側面141接觸,后側壁14便對滑動件236產生作用力F,如圖20b所示。處理盒繼續安裝,在作用力F的作用下,使得滑動件236沿與處理盒裝機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動,并逐漸使第一彈性元件237壓縮;當滑動件236移動到一定程度,其底面2365與中間連接件2331脫離接觸,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33便可在第二彈性元件238的回彈力作用下沿感光元件輪轂的軸線L1方向伸出,同時推動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沿處理盒的縱向方向(即圖示X方向)伸出;當處理盒安裝到位之后,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伸出與電子成像裝置內的旋轉力驅動頭11嚙合,如圖20c所示,即驅動組件處于工作狀態。啟動電子成像裝置后,驅動齒輪13驅動旋轉力驅動頭11旋轉,并帶動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旋轉,從而通過中間動力傳遞部件帶動感光元件輪轂232轉動,最后通過感光元件輪轂232帶動設置在處理盒內的感光元件轉動。此時,感光元件231、感光元件輪轂232、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33、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以及旋轉力驅動頭11的軸線處于基本同軸的狀態。
圖21a至圖21c所示為將處理盒從電子成像裝置拆卸中驅動組件與旋轉力驅動頭脫離嚙合的過程示意圖。如圖21a所示,將處理盒沿與處理盒安裝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圖示Y’方向)拆離電子成像裝置。隨著處理盒的移動,后側壁14對滑動件236的作用力F逐漸減弱甚至消失,滑動件236在第一彈性元件237的回彈力作用下沿與處理盒拆卸方向相反的反向移動,并且帶動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滑動,使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相對與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33的軸線偏移;同時,滑動件236在滑動的過程中,其斜面2364與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33上的部分抵接,促使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33克服第二彈性元件238的彈性力回縮,同時中間動力傳遞部件233在隨著處理盒移動的過程中帶動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沿圖21b所示X’方向縮回。如圖21b所示,驅動組件23恢復初始狀態,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34與電子成像裝置的旋轉力驅動頭11脫離嚙合,繼而將處理盒順利從電子成像裝置拆離,如圖21c所示。
本發明中的方案中,若電子成像裝置中的旋轉力驅動頭11的軸線L4到電子成像裝置中的內側面141的距離為h1,由于旋轉動力接收部件214(224或234)沿處理盒縱向方向伸出與所述旋轉力驅動頭11嚙合傳遞動力,為保證兩者之間的順利嚙合,所述旋轉動力接收部件的軸線L3到所述滑動件216(226或236)的端面2161(2261或2361)的距離h2被設置成與h1相等,如圖11a和圖11b所示。所述電子成像裝置中的旋轉力驅動頭11的軸線L4到電子成像裝置中的內側面141的距離為h1即是軸線L4到外作用力F作用點的距離。
通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可使處理盒順利安裝到電子成像裝置中而不與電子成像裝置的旋轉力驅動頭產生干涉而導致處理盒無法安裝到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