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光學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出瞳距調節機構及一種頭戴可視設備。
背景技術:
出瞳距是指從光學系統最后一面頂點到出瞳平面與光軸交點的距離。在頭戴可視設備中可以認為是從眼睛到透鏡的距離。人在佩戴可視設備時,如果長時間出瞳距不合適,則會出現眼疲勞,眩暈等癥狀,嚴重影響眼睛健康和可視設備的體驗效果。目前的頭戴可視設備的可調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視距(或者焦距、物距)調節,即調節顯示終端的屏幕與光學器件之間的距離來實現對焦;二是瞳距調節,即調節兩個光學器件之間的距離以適應不同人的瞳距;三是對中調節,即通過終端夾持裝置的同步擴張來實現不同尺寸終端的對中。目前絕大多數頭戴可視設備中并沒有出瞳距調節機構,而是直接將后頭帶部分戴到頭上,前頭戴部分貼在眼睛周圍。
現有技術中在前頭戴部分會設置彈性體,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出現出瞳距的差別,但是在調節后頭戴部分的松緊程度后,出瞳距仍然是固定的,后頭戴部分的松緊是否合適與出瞳距是否合適相互矛盾,這種做法存在一個非常大的缺點:不能根據不同的人臉來調節合適的出瞳距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解決出瞳距調節問題,使頭戴可視設備能夠適合不同的人臉。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出瞳距調節機構,包括:滑筒,所述滑筒的側壁具有滑槽,所述滑槽一端與所述滑筒的開口貫通,另一端封閉,所述滑筒的頂面具有凸臺,所述凸臺具有貫穿至所述滑筒內部的通孔;滑板,所述滑板具有主體部分和翼部,所述主體部分的表面具有多個球窩;滑筒蓋;所述滑板的主體部分位于所述滑筒內部,所述滑板的翼部從所述滑槽伸出,所述滑筒蓋封閉所述滑筒的開口,所述通孔內設有彈球和彈性件,所述滑板相對所述滑筒滑動過程中,所述彈性件施加給所述彈球朝向所述球窩的力,以使得所述彈球與所述球窩配合定位。
優選地,所述凸臺為圓臺形。
優選地,上述出瞳距調節機構還包括幾字形的壓緊蓋,所述凸臺上開有安裝槽,所述壓緊蓋的側臂插入所述安裝槽后緊固,所述壓緊蓋將所述彈球和所述彈性件限定在所述通孔內。
優選地,所述壓緊蓋具有筒狀部,所述筒狀部的外徑小于所述彈性件的內徑。
優選地,存在兩排所述球窩。
優選地,所述滑筒和/或所述滑板采用碳纖維材料。
優選地,所述滑板的主體部分為中空的盒形結構。
優選地,所述彈性件為彈簧或彈片。
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頭戴可視設備,包括:前頭戴部分、后頭戴部分和如上所述的出瞳距調節機構,所述前頭戴部分與所述滑筒連接,所述后頭戴部分與所述滑板連接。
本發明利用滑板與滑筒的滑動配合實現出瞳距的調節,利用彈球與球窩的配合實現出瞳距調節后的定位,從而出瞳距的調節與后頭戴的松緊程度的調節分開,在實現根據人臉來調節合適的出瞳距離的同時兼顧了佩戴舒適性,并且調節簡單、成本低。
進一步地,滑板的中空盒形結構使得滑板具有較好的柔性,在佩戴者調整出瞳距時,即使無法觀察到出瞳距調節結構也不會使調節結構損壞。
附圖說明
接下來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其中: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滑筒的軸測圖;
圖2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滑板的軸測圖;
圖3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滑筒蓋的軸測圖;
圖4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壓緊蓋的軸測圖;
圖5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出瞳距調節機構的爆炸圖;
圖6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出瞳距調節機構的軸測圖;
圖7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出瞳距調節機構的剖視圖;
圖8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頭戴可視設備的軸測圖。
上圖中標記說明:
1、滑筒,2、滑板,3、滑筒蓋,4、壓緊蓋,5、彈性件,6、彈球,7、螺栓,8、螺栓,9、前頭戴部分,10、后頭戴部分。
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圖1,滑筒1為具有開口105的中空盒形結構,其側壁101具有滑槽102。滑槽102的第一端103與滑筒1的開口105貫通,第二端104封閉。滑筒1的頂面106具有凸臺107,凸臺107具有貫穿至滑筒1內部的通孔108。凸臺107為圓臺形,其上開有安裝槽109,圓臺形狀使得凸臺107在開孔和槽后仍然具備足夠強度。
參考圖2,滑板2具有主體部分201和從主體部分201的兩側伸出的翼部203。主體部分201同樣為空心盒形結構,其表面具有多個球窩202。更具體地,球窩202為兩排,每排均存在多個球窩202。
參考圖3,滑筒蓋3的兩側具有導軌301。
參考圖4,壓緊蓋4的頂部402與兩側的側臂401形成幾字形。頂部402下方具有筒狀部403。
參考圖5,裝配出瞳距調節機構時,將滑板2的主體部分201從開口105處沿著滑槽102滑入滑筒1內部,然后滑筒蓋3的導軌301滑入滑槽102,然后以螺栓7將滑筒蓋3緊固到滑筒1上,使得滑筒蓋3封閉滑筒1的開口105,從而將滑板2限定在滑槽102內。滑板2的球窩202朝向凸臺107。在通孔108內裝入彈球6、彈性件5,將壓緊蓋4的側臂401插入凸臺107的安裝槽109后以螺栓8緊固,從而將彈球6和彈性件5限定在通孔108內。在實際組裝時,壓緊蓋4也能夠具有其它形狀,通過焊接、熱熔合等方式封閉通孔108。
彈性件5可選地為彈簧或彈片。此外,彈性件5也可通過其它方式限定在通孔108內。例如,通孔108的內壁上設有用于對彈性件5限位的限位凸起。又例如,通過通孔108內徑的變化將彈性件5限定在通孔108內。
參考圖6,出瞳距調節機構組裝完成后,滑板2的翼部203從滑槽102伸出,并且滑板2在滑筒1內具有最大滑動距離L。
參考圖7,出瞳距調節機構組裝完成后,滑板2相對滑筒1滑動過程中,彈球6上下運動,例如為彈簧的彈性件5被壓縮或者釋放,彈性件5壓迫彈球6與球窩203配合實現滑筒1與滑板2之間的定位,相鄰兩個球窩202之間的中心距形成了最小滑動距離。筒狀部403的外徑小于例如為彈簧的彈性件5的內徑,使彈性件5套在筒狀部403上實現定位和導向。
滑筒1和/或滑板2能夠采用碳纖維材料,滿足質量輕強度高的要求。
參考圖8,本實施例的頭戴可視設備包括前頭戴部分9、后頭戴部分10和如上所述的出瞳距調節機構。前頭戴部分9用于容納光學器件,其與滑筒1連接。后頭戴部分10用于佩戴在佩戴者的頭部,其與滑板2的翼部203連接。佩戴者將頭戴可視設備佩戴在頭部后,利用滑板2與滑筒1的滑動配合實現出瞳距的調節,利用彈球6與球窩202的配合實現出瞳距調節后的定位。后頭戴部分10的松緊程度可獨立調節,在實現根據人臉來調節合適的出瞳距離的同時兼顧了佩戴舒適性,并且調節簡單、成本低。
一般佩戴者會在將后頭戴部分10調節好后才調節出瞳距,此時佩戴者已經無法觀察到出瞳距調節機構,無法沿著準確方向施力,因此滑板2采用盒形結構的優勢在于,在佩戴者施力不準確時,滑板依靠其柔性能夠產生變形,在不影響出瞳距調節的情況下更不容易損壞。
以上描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發明實施的范圍,對上述實施例所做的等效替換與修飾,均應落于本發明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