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液晶面板模組技術,特別是一種背光組件。
背景技術:
在傳統的液晶顯示模組或一體機設計中,常采用直下式或側入式背光作為光源。在這兩種已知的光源設計方案中,擴散板或導光板的裝配方式均較為簡單,而現有的一些模塊化的光學模塊系統,由若干個光學模塊組成,而每個光學模塊與背板之間的組裝比較困難,從而影響了裝配速度。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組件,從而降低光學模塊與背板之間的裝配難度。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背光組件,包括設于背板上的光學模塊,所述光學模塊包括燈條以及導光板,所述光學模塊設有至少兩組以上,光學模塊依次鋪設在背板上,在背板上位于相鄰兩組光學模塊之間的位置處設有第一底座,第一底座與燈條平行設置;在背板上與燈條平行的兩側設有對稱設置的第二底座,第二底座與燈條平行設置,所述光學模塊分別放置在第一底座以及第二底座上,所述背板與導光板之間還設有墊塊。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底座的縱截面形狀為Z字形,第一底座包括垂直部、設于垂直部一側下端的第一承載部以及設于垂直部另一側上端的第二壓合部,所述第一承載部用于承載一側的導光板,第二壓合部用于扣住另一側的導光板所述垂直部上與第二壓合部相同的一側側壁形成用于固定燈條的第一固定部。
進一步地,所述垂直部與第二壓合部相同的一側側壁和放置在第一承載部上的這一側導光板之間設有導光板固定扣件,所述導光板固定扣件卡在垂直部與第二壓合部相同的一側側壁以及放置在第一底座上的這一側導光板的側邊上。
進一步地,所述導光板固定扣件包括與燈條平行設置的第三壓合部,第三壓合部與燈條平行的一側壓在放置在第一承載部上的這一側導光板上,第三壓合部與燈條平行的另一側壓在第二壓合部上;在第三壓合部的下端設有與燈條平行設置的兩排卡鉤,分別為第一卡鉤、第二卡鉤,第一卡鉤的鉤部卡在放置在第一承載部上的這一側的導光板的側邊相對,第二卡鉤的鉤部卡在設于垂直部與第二壓合部相同的一側側壁上的卡槽中,所述卡槽與第二卡鉤的鉤部相對應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底座與燈條平行并且與背板相鄰的一側上設有用于固定燈條的凹槽,所述凹槽形成第二固定部,在第二底座上與第二固定部相對的另一側設有用于承載一側的導光板的第二承載部。
進一步地,所述背板與第二底座之間設有嵌塊,嵌塊包括第一壓合部以及嵌入部,所述嵌入部位于第一壓合部上與背板相鄰一側下端,嵌入部朝背板的下端延伸,第一壓合部從第二底座朝導光板方向延伸,嵌入部插入背板與第二底座之間的縫隙內,第一壓合部壓在位于第二底座上的這一側導光板上。
進一步地,所述第三壓合部的上端面上設有至少一個凸起的擴散板支撐部。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卡鉤和第二卡鉤分別設有至少兩個。
進一步地,所述背板上與燈條垂直的兩側和光學模塊之間的間隙中嵌入有對稱設置的壓塊。
進一步地,所述壓塊包括填塞在背板上與燈條3垂直的兩側和光學模塊之間的間隙中的填塞部以及朝導光板方向延伸的第四壓合部,第四壓合部壓在導光板上。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通過將光學模塊裝配在模塊化的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上,從而完成了整個背光組件的光學系統的裝配,降低了裝配難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光學模塊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光學模塊的局部示意圖;
圖3-1是本發明光學模塊和背板與燈條平行的一側之間的裝配圖;
圖3-2是本發明光學模塊和背板與燈條平行的另一側之間的裝配圖;
圖4是本發明相鄰兩組光學模塊與背板之間的裝配圖一;
圖5是本發明相鄰兩組光學模塊與背板之間的裝配圖二;
圖6是本發明導光板固定扣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光學模塊和背板與燈條垂直的一側之間的裝配圖;
圖8是本發明多組光學模塊拼接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圖2和圖8所示,本發明的一種背光組件的光學模塊固定結構,包括至少兩組以上的設于背板1上的光學模塊2,光學模塊2依次鋪設在背板1上,所述光學模塊2包括燈條3以及導光板4,為了便于描述,每組光學模塊2中導光板4與燈條3相對的一側定義為入光側,導光板4與入光側相對的另一側定義為對光側,在描述裝配方式時,均假設本發明的光學模塊設有兩組,分別為第一光學模塊、第二光學模塊。
本發明中光學模塊2優選為光學模塊2與燈條3平行的一側和背板1與燈條3平行的一側相互平行設置,多組光學模塊2沿背板1與燈條3垂直的兩側依次鋪設,相鄰兩組光學模塊2中其中一組導光板4的對光側與另一組的導光板4的入光側相對。
如圖4和圖8所示,在背板1上位于相鄰兩組光學模塊2之間的位置處設有第一底座5;第一底座5與燈條3平行設置。具體地,所述第一底座5的縱截面形狀為Z字形,第一底座5包括垂直部25、設于垂直部25一側下端的用于承載一側導光板4的第一承載部8以及設于垂直部25另一側上端的用于扣住另一側導光板4的第二壓合部18,所述垂直部25上與第二壓合部18相同的一側側壁形成用于固定燈條3的第一固定部9,所述第一承載部8從垂直部25朝放置在同一側的導光板4水平延伸,第二壓合部18從垂直部25朝同一側的導光板4水平延伸,優選地,第一固定部9從垂直部25朝放置在同一側導光板4的對光側水平延伸至導光板4靠近中部處,在位于第一固定部9一側的光學模組2的下方設有墊塊22。
相鄰兩組光學模塊2與第一底座5的裝配方式如下:在裝配時,第一光學模塊的導光板4的對光側放置在第一承載部8上,而第二光學模塊的燈條3通過雙面膠粘貼在第一固定部9上,然后將第二光學模塊的導光板4的入光側插入第二壓合部18中,使第二壓合部18壓在第二組光學模塊的導光板4的入光側上,在第二組光學模塊的導光板4的對光側下端與背板1之間墊有墊塊22,從而完成了相鄰兩組光學模塊2的裝配。
如圖3-1、圖3-2和圖8所示,在背板1上與燈條3平行的兩側設有對稱設置的第二底座6,所述第二底座6和燈條3平行并且與背板1相鄰的一側上設有用于固定燈條3的凹槽,凹槽與燈條3平行,該凹槽形成第二固定部10,在第二底座6上與第二固定部10相對的另一側設有用于承載一側的導光板4的第二承載部11,第二承載部11的表面與第一承載部8的表面處于同一水平面上。
設置在最外側的兩組光學模塊2與第二底座6的裝配方式如下,裝配時,如圖3-1所示,先將第一光學模塊的燈條3通過雙面膠固定在第二固定部10中,具體固定在第二固定部10與第一光學模塊的導光板4的入光側相對的一側側壁上,并且使第一光學模塊的燈條3的燈珠與第一光學模塊的導光板4的入光側側邊相對,然后將導光板4的入光側放置在第二承載部11上;而第二光學模塊的裝配,由于第二光學模塊的燈珠3已經安裝在第一底座5的第一固定部9中(如圖4所示),因此,如圖3-2所示,第二光學模塊的導光板4對光側直接放置在同一側的第二承載部11上即可,本發明中由于光學模塊中一般僅一根燈條3,因此在裝配到最后一組光學模塊時,位于最后一組光學模塊處的第二底座6上的第二固定部10中不需要放置燈條,而選擇直接將該組光學模塊的導光板4的對光側放置在第二承載部11上,這樣能夠節省模具成本,而且在裝配時能夠更簡單。
如圖7所示,在背板1上與燈條3垂直的兩側和光學模塊2之間的間隙中嵌入設有對稱設置壓塊7。具體地,壓塊7包括填塞在背板1與燈條3垂直的兩側和光學模塊2之間的間隙中的填塞部23以及從背板1與燈條3垂直的一側朝導光板4方向水平延伸的第四壓合部24,第四壓合部24壓在導光板4與燈條3垂直的兩側上。
作為優選,填塞部23的截面形狀為矩形,所述壓塊7采用橡膠材料制成。
如圖4、圖5和圖6所示,所述垂直部25與第二壓合部18相同的一側側壁和放置在第一承載部8上的這一側導光板4之間設有導光板固定扣件15,所述導光板固定扣件15卡在垂直部25與第二壓合部18相同的一側側壁以及放置在第一底座5上的這一側導光板4的側邊上。具體地,所述第三壓合部16為矩形片狀結構,第三壓合部16與燈條3平行設置,第三壓合部16與燈條3平行的一側壓在位于與該側相同一側的導光板4上,第三壓合部16與燈條3平行的另一側壓在第二壓合部18上;在第三壓合部16的下端設有兩排卡鉤,兩排卡鉤與燈條3平行,兩排卡鉤分別為第一卡鉤20、第二卡鉤21,優選為第一卡鉤20、第二卡鉤21分別設有兩個,第一卡鉤20的鉤部卡在與第一卡鉤20相同一側的導光板3的側邊上,第二卡鉤21的鉤部卡在設于垂直部25與第一承載部8相同的一側側壁上的卡槽19中,所述卡槽19與第二卡鉤21的鉤部相對應設置。
當第一光學模塊與第二底座6以及第一底座5進行裝配后,將導光板固定扣件15插入第一光學模塊的導光板4與垂直部25之間,使第一卡鉤20卡在第一光學模塊的導光板4對光側的側邊上,而第二卡鉤21則卡在卡槽19上,從而對光學模塊Z軸方向(即垂直于導光板表面的方向)進行限制,防止其活動。
如圖6所示,在第三壓合部16的上端面上設有至少一個凸起的擴散板支撐部17,優選為兩個。
如圖3-1所示,所述背板1與燈條3平行的兩側和第二底座6之間設有嵌塊12,嵌塊12可由橡膠材料制成,嵌塊12包括第一壓合部13以及嵌入部14,所述嵌入部14位于第一壓合部13上與背板1相鄰一側下端,嵌入部14朝背板1的下端方向垂直延伸,第一壓合部13從第二底座6朝導光板4方向水平延伸,嵌入部14插入背板1與第二底座6之間的縫隙內,第一壓合部13壓在導光板4上。
在第一光學模塊與位于第一光學模塊相同一側的第二底座6裝配完成后,安裝嵌塊12,將嵌塊12的嵌入部14插入基座1與第二底座6之間,使第一光學模塊的導光板4被固定,而第一壓合部13則壓在第一光學模塊的導光板4入光側上方,同理,位于第二光學模組上的嵌塊12中,第一壓合部13壓在第二光學模塊的導光板4對光側上方,嵌入部14插入基座1與第二底座6之間。
如圖8所示,當將至少兩組光學膜組通過第一底座5、第二底座6以及嵌塊12、墊塊22以及導光板固定扣件15進行裝配后,第一底座5、第二底座6、墊塊22分別承載燈條、導光板,通過導光板固定扣件15限制導光板水平以及垂直方向(Z軸)自由度,使光學模塊相互拼接在一起,從而降低了若干光學模塊組裝為光源系統的難度。
本發明中第一底座5、第二底座6均可采用金屬材料制成,優選位鋁合金。
雖然已經參照特定實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發明,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理解:在不脫離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在此進行形式和細節上的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