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光學系統,尤其是一種大光圈廣角小型成像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使用的小型光學系統存在一些弊端,在光能量強度較大的光源照射下或者太陽光照射下,會出現較強的鬼影,在拍攝角度較大的情況下,會出現由鏡片內反射、隔圈及壓環表面反射引起的雜散光,導致整體畫面像質變差,或者畫面中出現多余的光線或異常形狀的圖像。
此發明正是基于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提出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大光圈廣角小型成像系統,可以用于需要更大角度光線要求更嚴格的實拍環境,節省所需要的裝載空間。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了下述技術方案:一種大光圈廣角小型成像系統,其特征在于:從物面至像面依次設置有:
第一透鏡,所述第一透鏡為正焦距的非球面透鏡,且所述第一透鏡的兩個面均為凸面;
第二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為負焦距的非球面透鏡,且所述第二透鏡的兩個面均為凹面;
第三透鏡,所述第三透鏡為正焦距的非球面透鏡,且所述第三透鏡朝向物面的一面為凹面,所述第三透鏡朝向像面的一面為凸面;
第四透鏡,所述第四透鏡為負焦距的非球面透鏡;所述第四透鏡呈“M”形;
濾光片;
感光片;
所述的第四透鏡朝向像面的表面有效徑為h,有效徑h處的表面切線與表面法線呈90°,有效徑h處的出射主光線d與表面法線c的夾角為e,滿足:0<e<0.5°。
如上所述的一種大光圈廣角小型成像系統,其特征在于:成像系統總長TTL,后焦總長為FFL,滿足以下條件:3.6mm<TTL<3.75mm,1.0mm<FFL<1.2mm。
如上所述的一種大光圈廣角小型成像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透鏡的第一面、第二面光學有效徑尺寸為φ1、φ2,外徑寸法為φⅠ,所述的第二透鏡第一面、二面的光學有效徑為φ3、φ4,外徑寸法為φⅡ,所述的第三透鏡的第一面、第二面光學有效徑為φ5、φ6,外徑寸法為φⅢ,所述的第四透鏡的第一面、第二面光學有效徑為φ7、φ8,外徑寸法為φⅣ,滿足以下條件:0.74mm<φ1<0.76mm,0.83<φ1/φ2<0.85,0.95mm<φ3<1.05mm,1.0<φ3/φ4<1.05,1.0mm<φ5<1.1mm,0.83<φ5/φ6<0.86,1.75mm<φ7<1.78mm,0.85<φ7/φ8<0.9,1.0<φⅡ/φⅠ<1.05,1.05<φⅣ/φⅢ<1.1。
如上所述的一種大光圈廣角小型成像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所述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滿足:-2.5<f2/f1<0,-1.5<f4/f3<0;所述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為lens1,所述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為lens2,所述第三透鏡的色散系數為lens3,所述第四透鏡的色散系數lens4,滿足如下條件:52<lens1<60,52<lens3<60;52<lens4<60;30<lens1-lens2<40。
如上所述的一種大光圈廣角小型成像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間距為A1,所述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的間距為A2,所述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的間距為A3,所述第四透鏡與感光片的間距為A4,則滿足以下條件:0.55<A1/A2<0.6,1.25<A2/A3<1.32,4.5<A4/A3<5.0,0.45<(A1+A2+A3+A4)/TTL<0.5。
如上所述的一種大光圈廣角小型成像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的中心厚度為T1,所述第二透鏡的中心厚度為T2,所述第三透鏡的中心厚度為T3,所述第四透鏡的中心厚度為T4,滿足:1.7<T1/T2<1.75,0.54<T2/T3<0.56,1.8<T3/T4<1.85,0.5<(T1+T2+T3+T4)/TTL<0.55;其中T1+T2+T3+T4與A1+A2+A3+A4滿足:1<(T1+T2+T3+T4)/(A1+A2+A3+A4)<1.1。
如上所述的一種大光圈廣角小型成像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片的對角線直徑為IMC,滿足:0.76<TTL/IMC<0.8。
如上所述的一種大光圈廣角小型成像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鏡頭的焦距為f,滿足:0.75<f/TTL<0.8。
如上所述的一種大光圈廣角小型成像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和第四透鏡均為塑膠透鏡。
如上所述的一種大光圈廣角小型成像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的非球面表面形狀滿足方程式:
上述方程式中參數c為半徑所對應的曲率,y為徑向坐標其單位和透鏡長度單位相同,k為圓錐二次曲線系數;當k系數小于-1時,透鏡的面形曲線為雙曲線;當k系數等于-1時,透鏡的面形曲線為拋物線;當k系數介于-1到0之間時,透鏡的面形曲線為橢圓,當k系數等于0時,透鏡的面形曲線為圓形,當k系數大于0時,透鏡的面形曲線為扁圓形;α1至α8分別表示各徑向坐標所對應的系數。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一種大光圈廣角小型成像系統,達到了如下效果:
1、本發明的成像系統實現了光圈小于F2.0,且鬼影小,基本無明顯雜光的高象質成型系統,第四透鏡4朝向像面的表面有效徑為h,有效徑h處的出射主光線d與表面法線c的夾角為e,滿足:0<e<0.5°,可有效消除鏡片內反射,成像更加清晰。
2、第一透鏡的第一面、第二面光學有效徑尺寸為φ1、φ2,外徑寸法為φⅠ,第二透鏡的第一面、二面的光學有效徑為φ3、φ4,外徑寸法為φⅡ,第三透鏡的第一面、第二面光學有效徑為φ5、φ6,外徑寸法為φⅢ,第四透鏡的第一面、第二面光學有效徑為φ7、φ8,外徑寸法為φⅣ,滿足以下條件:0.74mm<φ1<0.76mm,0.83<φ1/φ2<0.85,0.95mm<φ3<1.05mm,1.0<φ3/φ4<1.05,1.0mm<φ5<1.1mm,0.83<φ5/φ6<0.86,1.75mm<φ7<1.78mm,0.85<φ7/φ8<0.9,1.0<φⅡ/φⅠ<1.05,1.05<φⅣ/φⅢ<1.1,第四透鏡通光實際有效徑小,部分無效徑用有效徑替代,以現有工藝做出尺寸較小的壓環,可完全避免光線打在側壁上再反射,可以實現壓環表面無發射。
3、本發明的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的間距為A3,所述第四透鏡4與感光片6的間距包含濾光片0.21mm的厚度為A4,滿足:4.5<A4/A3<5.0;0.45<A1+A2+A3+A4/TTL<0.5,第三透鏡3與第四透鏡4之間的間距較小,有效控制邊緣距離,。
4、在本發明中,孔徑光闌前置,-2.5<f2/f1<0,可以解決此發明的廣角視場壓縮問題,可以有效降低大角度光線在系統主面的高度,使系統長度超薄并降低結構性公差敏感性。
5、第一透鏡與第三透鏡位于第二透鏡兩側,類似為對稱鏡片,第二透鏡可有效消除色差,第四透鏡為負焦距透鏡,兩個面的表面形狀朝向物面方向呈M字形結構,可有效校正系統畸變量。
6、在本發明中,各透鏡的色散系數滿足:52<lens1<60;52<lens3<60;52<lens4<60;30<lens1-lens2<40,能夠很好地校正系統色差,滿足高像質要求。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其中:
圖1為本發明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四透鏡的結構示圖;
附圖說明:1、第一透鏡;2、第二透鏡;3、第三透鏡;4、第四透鏡;5、濾光片;6、感光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大光圈廣角小型成像系統,其特征在于:從物面至像面依次設置有:
第一透鏡1,所述第一透鏡1為正焦距的非球面透鏡,且所述第一透鏡1的兩個面均為凸面;
第二透鏡2,所述第二透鏡2為負焦距的非球面透鏡,且所述第二透鏡2的兩個面均為凹面;
第三透鏡3,所述第三透鏡3為正焦距的非球面透鏡,且所述第三透鏡朝向物面的一面為凹面,所述第三透鏡3朝向像面的一面為凸面;
第四透鏡4,所述第四透鏡4為負焦距的非球面透鏡;所述第四透鏡4呈M字形;
濾光片5;
感光片6;在本實施例中,濾光片為紅外濾光片;
所述的第四透鏡4朝向像面的表面有效徑為h,有效徑h處的表面切線與表面法線呈90°,有效徑h處的出射主光線d與表面法線c的夾角為e,滿足:0<e<0.5°,1.8<h<2.0mm。
如圖1至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成像系統總長TTL,后焦總長為FFL,滿足以下條件:3.6mm<TTL<3.75mm,1.0mm<FFL<1.2mm。
如圖1至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透鏡1的第一面、第二面光學有效徑尺寸為φ1、φ2,外徑寸法為φⅠ,所述的第二透鏡2第一面、二面的光學有效徑為φ3、φ4,外徑寸法為φⅡ,所述的第三透鏡3的第一面、第二面光學有效徑為φ5、φ6,外徑寸法為φⅢ,所述的第四透鏡4的第一面、第二面光學有效徑為φ7、φ8,外徑寸法為φⅣ,滿足以下條件:0.74mm<φ1<0.76mm,0.83<φ1/φ2<0.85,0.95mm<φ3<1.05mm,1.0<φ3/φ4<1.05,1.0mm<φ5<1.1mm,0.83<φ5/φ6<0.86,1.75mm<φ7<1.78mm,0.85<φ7/φ8<0.9,1.0<φⅡ/φⅠ<1.05,1.05<φⅣ/φⅢ<1.1。此種光學有效徑與無效徑比例,可有效避免進入通光孔的光線打在結構件的內表面上,減少遮光紙及壓環側壁的反射。
如圖1至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鏡1的焦距為f1,所述第二透鏡2的焦距為f2,所述第三透鏡3的焦距為f3,所述第四透鏡4的焦距為f4,滿足:-2.5<f2/f1<0,-1.5<f4/f3<0;
所述第一透鏡1的色散系數為lens1,所述第二透鏡2的色散系數為lens2,所述第三透鏡3的色散系數為lens3,所述第四透鏡4的色散系數lens4,滿足如下條件:52<lens1<60,52<lens3<60;52<lens4<60;30<lens1-lens2<40。
如圖1至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鏡1與第二透鏡2的間距為A1,所述第二透鏡2與第三透鏡3的間距為A2,所述第三透鏡3與第四透鏡4的間距為A3,所述第四透鏡4與感光片6的間距為A4,則滿足以下條件:0.55<A1/A2<0.6,1.25<A2/A3<1.32,4.5<A4/A3<5.0,0.45<(A1+A2+A3+A4)/TTL<0.5。
如圖1至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鏡1的中心厚度為T1,所述第二透鏡2的中心厚度為T2,所述第三透鏡3的中心厚度為T3,所述第四透鏡4的中心厚度為T4,滿足:1.7<T1/T2<1.75,0.54<T2/T3<0.56,1.8<T3/T4<1.85,0.5<(T1+T2+T3+T4)/TTL<0.55;其中T1+T2+T3+T4與A1+A2+A3+A4滿足:1<(T1+T2+T3+T4)/(A1+A2+A3+A4)<1.1。
如圖1至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感光片的對角線直徑為IMC,滿足:0.76<TTL/IMC<0.8。
如圖1至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鏡頭的焦距為f,滿足:0.75<f/TTL<0.8。
如圖1至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鏡1、第二透鏡2、第三透鏡3和第四透鏡4均為塑膠透鏡。
如圖1至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鏡1、第二透鏡2、第三透鏡3、第四透鏡4的非球面表面形狀滿足方程式:
上述方程式中參數c為半徑所對應的曲率,y為徑向坐標其單位和透鏡長度單位相同,k為圓錐二次曲線系數;當k系數小于-1時,透鏡的面形曲線為雙曲線;當k系數等于-1時,透鏡的面形曲線為拋物線;當k系數介于-1到0之間時,透鏡的面形曲線為橢圓,當k系數等于0時,透鏡的面形曲線為圓形,當k系數大于0時,透鏡的面形曲線為扁圓形;α1至α8分別表示各徑向坐標所對應的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