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高分子材料加工及應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單層PS擴散板。
背景技術:
目前,大部分廠家通過在傳統擴散板的其中一表面或兩表面加工出凹凸點的磨砂紋或“V-cut”結構,希望提高擴散板對光的分散性能,使LED點狀光源發射出的光線通過擴散板發射出后能夠均勻化,這種通過物理幾何光學原理改變擴散板的表面形態而提高擴散板對光的分散性能,具有較好的分散效果。但是微結構擴散板的制備工藝較為復雜,對生產設備、微結構模具等精度要求比較高,因此成本相對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高單層擴散板本身的光分散性能,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單層PS擴散板,包括擴散基層以及遍布于擴散基層內部的擴散微膠囊;所述擴散微膠囊包括表皮、由表皮包裹的擴散粒子、以及填充于表皮內部的分散劑;所述表皮熔點高于擴散基層。
將包裹有擴散粒子的微膠囊與擴散基層母料混合并通過擠塑機擠出成型即可,使得光在被擴散粒子折射前還經過微膠囊表皮的折射,有利于提高擴散板的勻光性。
進一步的,所述表皮為PVC、PA、PET中的一種,為了保證在擠出成型的過程中微膠囊表皮不熔化,固表皮材料的熔點需高于基層材料。
進一步的,所述擴散微膠囊粒徑為10-100μm,所述擴散微膠囊的形狀不少于10種,微膠囊的粒徑過大不利于成型時物料的均勻性、還會出現局部透光率不均衡的問題,粒徑過小則生產成本升高;將微膠囊制備成形狀各異、大小不一能夠使得擴散效果更佳。
進一步的,每個擴散微膠囊包括粒徑規格不少于10種的擴散粒子,同樣的,擴散粒子大小不一也能夠提高擴散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擴散粒子粒徑為0.8-5μm,擴散粒子粒徑過大無法很好的容納于微膠囊中,過小則會使成本升高。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相比微結構擴散板具有制備工藝簡單、生產成本低;
(2)、勻光性高、相對霧度高;
(3)、通過控制微膠囊的比例即可調節擴散板的透光性,可控性強。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2、擴散微膠囊的放大圖。
圖中:1、擴散基層,2、微膠囊,21、表皮,22、擴散粒子,23、分散劑。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單層PS擴散板,包括擴散基層1以及遍布于擴散基層1內部的擴散微膠囊2;所述擴散微膠囊2包括表皮21、由表皮21包裹的擴散粒子22、以及填充于表皮21內部的分散劑23;所述表皮21熔點高于擴散基層1。
所述表皮21為PET材料,為了保證在擠出成型的過程中微膠囊2表皮21不熔化,固表皮21材料的熔點需高于基層材料。
所述擴散微膠囊2粒徑為10-100μm,所述擴散微膠囊2的形狀不少于10種,微膠囊2的粒徑過大不利于成型時物料的均勻性、還會出現局部透光率不均衡的問題,粒徑過小則生產成本升高;將微膠囊2制備成形狀各異、大小不一能夠使得擴散效果更佳。
每個擴散微膠囊2包括粒徑規格不少于10種的擴散粒子22,同樣的,擴散粒子22大小不一也能夠提高擴散效果。
所述擴散粒子22粒徑為0.8-5μm,擴散粒子22粒徑過大無法很好的容納于微膠囊2中,過小則會使成本升高。
將包裹有擴散粒子22的微膠囊2與擴散基層1母料混合并通過擠塑機擠出成型即可,使得光在被擴散粒子22折射前還經過微膠囊2表皮21的折射,有利于提高擴散板的勻光性。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