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光波導耦合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光纖適配器。
背景技術:
光纖適配器是實現光纖活動連接器的對中連接部件,光纖適配器是光纖與光纖之間可拆卸的、活動連接的器件,它主要用于把光纖的兩個端面精密對接起來,以保證光纖輸出的光信號最大限度地耦合到接收光纖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光纖適配器性能的良好與否對光傳輸系統(tǒng)的各項性能有較大的影響。
光纖適配器的類型有多種,如SC、FC等。其中,SC光纖適配器由于價格低廉、插拔操作方便、介入損耗波動小、抗壓強度高以及安裝密度高等優(yōu)點而具有廣泛應用。
現有的SC光纖適配器主要包括矩形殼體,矩形殼體內設有用于與兩側光纖插頭卡扣鎖緊的卡榫,矩形殼體的中部設有用于供兩側光纖插入對接的陶瓷套管,其中陶瓷套管主要通過設于矩形殼體內的安裝套筒固定。然而,現有技術中,所述卡榫及安裝套筒位于絕緣插件上,所述矩形殼體前后方向貫通,所述絕緣插件自前后方向安裝插接至矩形殼體內,由于所述矩形殼體為前后的縱長方向,且所述絕緣插件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矩形殼體,需要將絕緣插件插接至矩形殼體的正中部,在插接過程中較難掌控,如此,不便于安裝,容易造成絕緣插件未插接到位或者過分插入導致?lián)p壞。
因此,有必要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易于安裝的適配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適配器,包括絕緣殼體、安裝于絕緣殼體內的插件以及固定于插件內的陶瓷套管,所述插件包括固定板、自固定板向前后兩側延伸且左右排布的用以與對接插頭卡扣緊鎖的卡榫以及自固定板向前后兩側延伸且位于卡榫之間的用以收容固定所述陶瓷套管的安裝套筒,所述絕緣殼體包括頂壁、底壁、左右兩側壁以及前后貫通的收容腔,所述絕緣殼體側向開設有與收容腔相連通的用以側向插接所述插件的安裝口。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口開設于所述側壁上所述頂壁及底壁上設有與收容腔連通且沿左右延伸的用以引導收容固持所述固定板的固定槽。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適配器設有自左右兩側中部向外凸伸的耳部,所述耳部分別設置于所述插件以及安裝口另一側的側壁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插件上設有位于卡榫及耳部之間的與相應側壁齊平的側壁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插件包括左右對稱設置的第一插塊以及第二插塊,所述第一插塊以及第二插塊均設有基部,所述卡榫及安裝套筒均自所述基部側向延伸而成,所述固定板由所述兩個基部合并而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插塊以及第二插塊的兩基部相對側設有相互配合的凸部和凹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頂壁及底壁上設有自收容腔凹陷的凹陷部,所述基部上下兩側設有突起的用以與所述凹陷部相卡扣的凸起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適配器設有自前后兩側插接至收容腔內的插接件,所述插接件設有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本部以及自本部向收容腔內凸伸的插接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插接部上方設有前后延伸的定位凸條,所述頂壁設有自前后兩側向內凹陷的用以收容所述插接部上定位凸條的的槽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適配器為SC光纖適配器。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適配器所述絕緣殼體包括頂壁、底壁、左右兩側壁以及前后貫通的收容腔,所述絕緣殼體側向開設有與收容腔相連通的用以側向插接所述插件的安裝口。如此設置,所述插件通過所述安裝口側向插接至絕緣殼體內,且保證所述插件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絕緣殼體的中部,定位精準,便于安裝。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適配器立體組合圖。
圖2是圖1中另一角度的立體組合圖。
圖3是圖1中的部分立體分解圖。
圖4是圖3中的進一步部分立體分解圖。
附圖標記:
適配器 100 絕緣殼體 1
收容腔 10 凹陷部 101
固定槽 102 頂壁 11
底壁 12 槽部 111
側壁 13 耳部 131
安裝口 132 插件 2
固定板 21 安裝套筒 22
卡榫 23 第一插塊 24
基部 241 凸起部 242
凸部 243 凹部 244
側壁部 245 第二插塊 25
陶瓷套管 3 插接件 4
本部 41 插接部 42
定位凸條 421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圖1至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適配器100的結構示意圖。所述適配器100包括絕緣殼體1、安裝于絕緣殼體1內的插件2以及固定于插件2內的陶瓷套管3,所述插件2包括固定板21、自固定板21向前后兩側延伸且左右排布的用以與對接插頭(未圖示)卡扣緊鎖的卡榫23以及自固定板21向前后兩側延伸且位于卡榫23之間的用以收容固定所述陶瓷套管3的安裝套筒22,所述絕緣殼體1包括頂壁11、底壁12、左右兩側壁13以及前后貫通的收容腔10,所述絕緣殼體1側向開設有與收容腔10相連通的用以側向插接所述插件2的安裝口132。如此設置,所述插件2通過所述安裝口132側向插接至絕緣殼體1內,且保證所述插件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絕緣殼體1的中部,定位精準,便于安裝。
所述安裝口132開設于所述側壁13上,所述頂壁11及底壁12上設有與收容腔10連通且沿左右延伸的用以引導收容固持所述固定板21的固定槽102。如此設置,當所述適配器100在自上而下安裝至電路板(未圖示)后或安裝過程中,所述插件2不易在上下方向上脫離所述絕緣殼體1,保證適配器100的整體結構穩(wěn)定性。
所述適配器100設有自左右兩側中部向外凸伸的耳部131,所述耳部131分別設置于所述插件2以及安裝口132另一側的側壁13上。如此設置,所述適配器100左右兩側均設有所述用以定位安裝的耳部131,使得安裝定位穩(wěn)固。
所述插件2上設有位于卡榫23及耳部131之間的與相應側壁13齊平的側壁部245。如此設置,所述側壁部245與所述側壁13相齊平,保證所述適配器100整體的結構完整性。
所述插件2包括左右對稱設置的第一插塊24以及第二插塊25,所述第一插塊24以及第二插塊25均設有基部241,所述卡榫23及安裝套筒22均自所述基部241側向延伸而成,所述固定板21由所述兩個基部241合并而成。如此設置,所述陶瓷套管3可較好的安裝固定于所述第一插塊24以及第二插塊25之間,便于組裝;且所述第一插塊24以及第二插塊25對稱設置,更易于制造成型且易于節(jié)省模具成本。
所述第一插塊24以及第二插塊25的兩基部241相對側設有相互配合的凸部243和凹部244。如此設置,所述第一插塊24以及第二插塊25在前后方向上插接定位后,固持穩(wěn)定不易相互滑動,提高整體結構穩(wěn)定性。
所述頂壁11及底壁12上設有自收容腔10凹陷的凹陷部101,所述基部241上下兩側設有突起的用以與所述凹陷部101相卡扣的凸起部242。如此設置,向插件2側向插接至收容腔10后,所述凸起部242與收容腔10內的凹陷部101相卡扣,從而防止所述插接脫離所述收容腔10。
所述適配器100設有自前后兩側插接至收容腔10內的插接件4,所述插接件4設有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本部41以及自本部41向收容腔10內凸伸的插接部42。如此設置,所述插接件4可使所述適配器100具有良好的防塵效果,且易機械手(未圖示)的抓取安裝。
所述插接部42上方設有前后延伸的定位凸條421,所述頂壁11設有自前后兩側向內凹陷的用以收容所述插接部42上定位凸條421的槽部111。如此設置,所述定位凸條421和的槽部111相互配合,可提高插接件4與絕緣殼體1之間的插接穩(wěn)定性。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適配器100為SC光纖適配器100。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適配器100也可以是其他類型的適配器100。
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