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是原申請日為2012年8月23日、申請號為201210304095.7、發明名稱為“透鏡架驅動裝置、攝像機模塊及附帶攝像機的便攜終端”的發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本發明涉及透鏡架驅動裝置,尤其涉及修正用便攜終端用的小型攝像機拍攝靜止圖像時產生的抖動(振動)以能夠拍攝圖像不模糊的靜止圖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攝像機模塊及附帶攝像機的便攜終端。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曾提出各種透鏡架驅動裝置,即、即使在拍攝靜止圖像時有抖動(振動)也能夠防止成像面上的圖像模糊并能夠進行清楚的拍攝的透鏡架驅動裝置。
例如,本發明的兩名發明人提出了抖動修正裝置,該抖動修正裝置通過將自動調焦(af)用透鏡驅動裝置用的永久磁鐵還兼用作抖動修正裝置用的永久磁鐵,從而能夠實現小型且低高度抖動(參照日本特開2011-65140號公報(以下也稱為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抖動修正裝置由于通過使收放在af用透鏡驅動裝置(透鏡架移動部)中的透鏡筒本身移動來對抖動進行修正,因此稱為“筒位移方式”的抖動修正裝置。另外,該“筒位移方式”的抖動修正裝置分為永久磁鐵移動(可動)的“移動磁體方式”、和線圈移動(可動)的“移動線圈方式”。
專利文獻1在其第二實施方式中公開了如下結構:作為“移動磁體方式”的抖動修正裝置具備永久磁鐵,該永久磁鐵由沿光軸方向上下隔有間隔地配置的四片第一永久磁鐵片和四片第二永久磁鐵片構成,在上側的四片第一永久磁鐵片和下側的四片第二永久磁鐵片之間配置有抖動修正用線圈。即、該第二實施方式是包含由總計八片永久磁鐵片構成的永久磁鐵的“移動磁體方式”的抖動修正裝置。
在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抖動修正裝置中,基座隔有間隔地配置在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裝置的底面部,在該基座的外周部固定有多根吊線的一端。多根吊線的另一端牢固地固定在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裝置(透鏡架移動部)上。
在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抖動修正裝置中,由多根吊線擺動自如地支撐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裝置(透鏡架移動部)。因此,存在導致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裝置(透鏡架移動部)不必要地共振之類的問題。
另外,日本特開2011-85666號公報(以下也稱為專利文獻2)還公開了兼用af控制用磁體和模糊修正控制用磁體的透鏡驅動裝置。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透鏡驅動裝置具有:具備配置在透鏡的外周的第一線圈(af用線圈)的透鏡架;固定具有與第一線圈相對的第一面的磁體的磁體保持部件;以連結透鏡架和磁體保持部件的方式,而且支撐透鏡架使其相對于磁體能夠向光軸方向移動的彈簧;以及與垂直于磁體的第一面的第二面相對地固定有第二線圈(模糊修正用線圈)的基座部件。將具有透鏡架、磁體、磁體保持部件及彈簧的透鏡保持單元保持在基座部件上使其能夠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相對移動。
在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透鏡驅動裝置中,作為第6實施方式,還公開了在卷繞的一個模糊修正用線圈的間隙配置有位置檢測傳感器的結構。作為位置檢測傳感器使用了霍爾元件。另外,用設置在固定部的四個角的四根吊線保持透鏡保持單元。即、四根吊線的一端固定在固定部的四個角上,四根吊線的另一端牢地固定在透鏡保持單元上。
即使在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透鏡驅動裝置中,也用四根吊線擺動自如地支撐透鏡保持單元。其結果,與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抖動修正裝置同樣地,存在導致透鏡保持單元不必要地共振之類的問題。
因此,在專利文獻1及2所公開的裝置中,不能進行穩定的動作。
另一方面,日本特開2009-145771號公報(以下也稱為專利文獻3)公開了能夠降低不必要的共振造成的影響的“圖像模糊修正裝置”。該專利文獻3所公開的圖像模糊修正裝置具有:保持圖像模糊修正用的修正機構的可動部件;支撐可動部件使其能夠在與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軸正交的平面內移動的固定部件;使可動部件相對于固定部件的相對位置在多個方向變化的驅動機構;以及配置在可動部件與固定部件之間的衰減機構。在該專利文獻3中,通過將衰減機構配置在適當的位置上,抑制(衰減)在與光軸正交的平面的移動即并進的共振和繞光軸的旋轉引起的共振。
專利文獻3所公開的圖像模糊修正裝置只不過抑制(衰減)在與光軸正交的平面上的運動(并進以及繞光軸的旋轉)引起的共振。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進行穩定的動作的透鏡驅動裝置。
本發明的其它目的隨著說明的進展而可清楚。
根據本發明例示的方式,透鏡架驅動裝置具有: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部,該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部使透鏡筒沿光軸移動;以及抖動修正部,該抖動修正部通過使上述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部在與上述光軸正交且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上移動,從而修正抖動,其特征在于,上述抖動修正部具有:固定部件,該固定部件從上述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部在光軸方向上隔有間隔地配置;以及多根吊線,該多根吊線沿著上述光軸延伸,一端固定于上述固定部件的外周部,另一端固定于上述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部,支撐上述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使其能夠在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第二方向上擺動;上述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部具有:透鏡架,該透鏡架具有用于保持上述透鏡筒的筒狀部;聚焦線圈,該聚焦線圈以位于上述筒狀部的周圍的方式固定于上述透鏡架;永久磁鐵,該永久磁鐵與上述聚焦線圈相對地配置;磁鐵架,該磁鐵架配置于上述透鏡架的外周,保持上述永久磁鐵;板簧部,該板簧部由第一板簧和第二板簧構成,利用上述第一板簧和上述第二板簧以將上述透鏡架在徑向定位的狀態支撐該透鏡架,使其能夠在上述光軸方向上位移,上述第一板簧安裝于上述磁鐵架的上述光軸方向的第一端,上述第二板簧配置為比上述第一板簧靠近上述固定部件,安裝于上述磁鐵架的上述光軸方向的第二端且設置有至少一個孔;以及至少一個突起,該至少一個突起從上述磁鐵架的上述第二端在上述光軸方向上向上述固定部件突出,裝入上述第二板簧的上述至少一個孔中,上述透鏡驅動裝置還具有減振材,該減振材配設在上述至少一個突起與上述固定部件之間,抑制上述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在上述光軸方向上的不必要的共振。
根據本發明例示的方式,攝像機模塊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透鏡架驅動裝置;由上述透鏡架保持的透鏡筒;以及對利用該透鏡筒成像的被拍攝體圖像進行拍攝的攝像元件。
根據本發明例示的方式,附帶攝像機的便攜終端的特征在于搭載上述攝像機模塊而成。
若對本發明例示的方式的要點進行敘述,透鏡架驅動裝置具有:使透鏡架在光軸方向及與光軸正交且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移動的透鏡架移動部;以及從該透鏡架移動部在光軸方向隔有間隔地配置的固定部件。根據本發明例示的方式,透鏡架驅動裝置具有:彈性部件,該彈性部件由分別安裝在上述透鏡架移動部的上述光軸方向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且支撐上述透鏡架使其能夠在上述光軸方向上位移的第一板簧及第二板簧構成,上述第一板簧配置在比上述第二板簧離開上述固定部件的位置上;多根吊線,該多根吊線配置在上述透鏡架移動部的周圍,沿上述光軸延伸,第一端部固定在上述固定部件的外周部,第二端部固定在相對于上述透鏡架移動部向外側伸出的上述第一板簧的線固定部上,支撐上述透鏡架移動部使其能夠在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第二方向上擺動;以及減振材,該減振材在與上述第一板簧接近的位置上,以包圍上述多根吊線中的至少一根吊線的方式,在該吊線、上述第一板簧的上述線固定部、以及從上述透鏡架移動部伸出的伸出部三者之間配設,抑制上述透鏡架移動部的不必要的共振。
根據本發明例示的方式,攝像機模塊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透鏡架驅動裝置;被上述透鏡架保持的透鏡筒;以及對利用該透鏡筒成像的被拍攝體圖像進行拍攝的攝像元件。
根據本發明例示的方式,附帶攝像機的便攜終端的特征在于搭載上述攝像機模塊而成。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外觀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局部縱剖視圖。
圖3是表示圖1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表示圖1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所使用的、線圈基板與形成于該線圈基板上的抖動修正用線圈(驅動用線圈)的立體圖。
圖5是表示相關磁路與霍爾元件之間的關系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相關磁路與霍爾元件之間的關系的縱剖視圖。
圖7是表示將af單元在前后方向x位移的情況下的、相關磁路與霍爾元件之間的關系的縱剖視圖。
圖8是表示相關磁路中的前側霍爾元件的頻率特性的圖。
圖9a、圖9b、以及圖9c是分別表示圖8的區域i、區域ii、以及區域iii中的利用前側永久磁鐵片產生的磁場b的磁通密度a,利用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中流動的第一is電流iis1產生的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以及由前側霍爾元件檢測的總的磁通密度(a+b)的大小與相位關系的圖。
圖10是將圖9a~9c的關系表示為表格的圖。
圖11是表示圖1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所使用的磁路與霍爾元件之間的關系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圖11所示的磁路與霍爾元件之間的關系的縱剖視圖。
圖13是表示將af單元在前后方向x位移的情況下的、圖11所示的磁路與霍爾元件之間的關系的縱剖視圖。
圖14是表示圖13的線xiv-xiv的剖視圖。
圖15是表示圖11所示的磁路中的、前側霍爾元件的頻率特性的圖。
圖16a、圖16b、以及圖16c是分別表示圖15的區域i、區域ii、以及區域iii中的、利用前側永久磁鐵片產生的磁場b的磁通密度a,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中流動的第一is電流iis1產生的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以及由前側霍爾元件檢測的總的磁通密度(a+b)的大小與相位關系的圖。
圖17是將圖16a~16c的關系表示為表格的圖。
圖18是表示圖11所示的磁路中的、永久磁鐵的一片永久磁鐵片、和配置在其周圍的聚焦線圈及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的配置關系的剖視圖。
圖19是放大表示將圖1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所使用的吊線的第二端部固定在上側板簧上的部分的局部立體圖。
圖20是圖19所示的進行固定的部分的局部剖視圖。
圖21是從背面側觀察圖1所示透鏡架驅動裝置所使用的、組合了線圈基板與柔性印制基板(fpc)的結構體的立體圖。
圖22是表示在圖1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省略了屏蔽罩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23是放大表示在圖22中的構成聚焦線圈的線材末端部的捆扎部分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24是表示在圖1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省略了屏蔽罩的狀態的局部縱剖視圖。
圖25是從斜上方觀察圖24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26是在圖24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沒有減振材的情況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27是在圖24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有減振材的情況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28是表示沒有減振材的現有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與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部(透鏡架移動部)的光軸垂直的方向的頻率特性的圖。
圖29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與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部(透鏡架移動部)的光軸垂直的方向的頻率特性的圖。
圖30是在本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省略屏蔽罩,并省略上側板簧(第一板簧)的一部分來表示減振材的配置位置的俯視圖。
圖31是在本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省略屏蔽罩,并省略上側板簧(第一板簧)的一部分來表示減振材的配置位置的俯視圖。
圖32是具備本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攝像機模塊的外觀立體圖。
圖33是表示圖32所示的攝像機模塊的分解立體圖。
圖34是表示具備圖33所示的攝像機模塊的附帶攝像機的便攜終端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35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外觀立體圖。
圖36是圖35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局部縱剖視圖。
圖37是表示圖35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38是放大表示圖35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所使用的、將吊線的第二端部固定在上側板簧上的部分的局部立體圖。
圖39是圖38所示的進行固定的部分的局部剖視圖。
圖40是表示在圖35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省略了屏蔽罩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41是表示在圖35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省略了屏蔽罩的狀態的局部縱剖視圖。
圖42是從斜上方觀察圖41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的局部立體圖。
圖43是在圖41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省略上側板簧(第一板簧)的一部分來表示減振材的配置位置的俯視圖。
圖44是表示沒有減振材的現有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部的光軸方向的頻率特性的圖。
圖45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部的光軸方向的頻率特性的圖。
圖46是在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省略屏蔽罩,并省略上側板簧(第一板簧)的一部分來表示減振材的配置位置的俯視圖。
圖47是在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省略屏蔽罩,并省略上側板簧(第一板簧)的一部分來表示減振材的配置位置的俯視圖。
圖48是在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三變形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省略屏蔽罩,并省略上側板簧(第一板簧)的一部分來表示減振材的配置位置的俯視圖。
圖49是表示在第二實施方式的第四變形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省略了屏蔽罩的狀態的局部縱剖視圖。
圖50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縱剖視圖。
圖51是表示圖50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3,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進行說明。圖1是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外觀立體圖。圖2是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部分縱剖視圖。圖3是表示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分解立體圖。
在此,如圖1至圖3所示,使用直角坐標系(x、y、z)。在圖1至圖3所示的狀態下,在直角坐標系(x、y、z)中,x軸方向為前后方向(進深方向),y軸方向為左右方向(寬度方向),z軸方向為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并且,在圖1至圖3所示的例子中,上下方向z為透鏡的光軸o方向。還有,在本第一實施方式中,x軸方向(前后方向)也稱為第一方向,y軸方向(左右方向)也稱為第二方向。
但是,在實際的使用狀況下,光軸o方向、即、z軸方向成為前后方向。換言之,z軸的上方向成為前方向,z軸的下方向成為后方向。
圖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配備在附帶能自動調焦的攝像機的便攜電話機、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便攜式游戲機、web攝像機、車載用攝像機等便攜終端。透鏡架驅動裝置10是包含后述的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以及對使用便攜終端用的小型攝像機拍攝靜止圖像時在該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產生的抖動(振動)進行修正的抖動修正部(后述),并能夠拍攝沒有圖像模糊的靜止圖像的裝置。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抖動修正部通過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在與光軸o正交且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前后方向)x及第二方向(左右方向)移動,從而對抖動進行修正。
換言之,圖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具有:使透鏡架24在光軸o以及與光軸o正交且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前后方向)x及第二方向(左右方向)移動的透鏡架移動部(后述);以及從該透鏡架移動部沿光軸o方向隔有間隔地配置的固定部件13(后述)。
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用于使能夠安裝透鏡筒12(參照圖33)的透鏡架24(后述)沿光軸o移動。從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的底部隔有間隔地配置有固定部件13。雖然未圖示,但在該固定部件13的下部(后部)搭載有配置于傳感器基板72(參照圖33)上的攝像元件(傳感器)76(參照圖33)。該攝像元件76對利用透鏡筒12成像的被拍攝體圖像進行拍攝并轉換成電信號。攝像元件76由例如ccd(chargecoupleddevice)型圖像傳感器、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型圖像傳感器等構成。因此,通過透鏡筒12、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傳感器基板72、攝像元件76的組合,構成攝像機模塊70(參照圖33)。
固定部件13由基座13、線圈基板40、抖動修正用線圈(驅動用線圈)18、以及柔性印制基板(fpc)44構成。
基座14呈外形為四邊形且在內部具有圓形開口14a的環形狀。
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抖動修正部具有:在固定部件13的四角部固定第一端部161的四根吊線16;以及與后述的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的永久磁鐵28如后所述地相對配置的抖動修正用線圈(驅動用線圈)18。
四根吊線16沿光軸o延伸,支撐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透鏡架移動部)整體并使其能夠在第一方向(前后方向)x及第二方向(左右方向)y上擺動。四根吊線16的第二端部162如后所述固定在上述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的上端部。
這樣,四根吊線16作為支撐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透鏡架移動部)使其能夠相對于固定部件13在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上擺動的支撐部件起作用。
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抖動修正部如后所述,具備與永久磁鐵28相對并隔有間隔地配置的一張四角環形狀的線圈基板40。該線圈基板40在中間夾著后述的柔性印制基板(fpc)44而安裝在基座14上。在該線圈基板40上形成有上述抖動修正用線圈(驅動用線圈)18。
如上所述,通過基座14、線圈基板40、抖動修正用線圈(驅動用線圈)18和柔性印制基板(fpc)44的組合,構成固定部件13。
其次,參照圖3對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進行說明。此外,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也稱為af單元。
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具備:具有用于保持透鏡筒12的筒狀部240的上述透鏡架24;以位于筒狀部240的周圍的方式固定在該透鏡架24上的環狀聚焦線圈26;保持與聚焦線圈26相對地配置在聚焦線圈26外側的永久磁鐵28的磁鐵架30;以及分別安裝在磁鐵架30的光軸o方向的第一及第二端30a、30b上的第一及第二板簧32、34。第一及第二板簧32、34總稱為彈性部件32、34。
另外,通過聚焦線圈26、永久磁鐵28和磁鐵架30的組合,構成上述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換言之、透鏡架移動部(26、28、30)從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省略了透鏡架24、彈性部件32、34和襯墊36(后述)。
第一及第二板簧32、34以將透鏡架24在徑向定位的狀態支撐透鏡架24使其能夠在光軸o方向上位移。在圖示的例子中,第一板簧32稱為上側板簧,第二板簧34稱為下側板簧。
另外,如上所述,在實際的使用狀況中,z軸方向(光軸o方向)的上方向成為前方向,z軸方向(光軸o方向)的下方向成為后方向。因此,上側板簧32也稱為前側彈簧,下側板簧34也稱為后側彈簧。
磁鐵架30呈大致八邊筒狀。即、磁鐵架30具有:八邊筒形狀的外筒部302;設置在該外筒部302的上端(前端、第一端)30a的八邊形的上側環狀端部304;以及設置在外筒部302的下端(后端、第二端)30b的八邊形的下側環狀端部306。上側環狀端部304在四角各角分別具有兩個共八個向上方突出的上側突起304a。下側環狀端部306在四角具有四個向下方突出的下側突起306a。
聚焦線圈26呈與八邊筒狀的磁鐵架30的外形形狀一致的八邊筒狀。永久磁鐵28由在第一方向(前后方向)x及第二方向(左右方向)y相互隔有間隔地配置在磁鐵架30的八邊筒形狀的外筒部302的、四片矩形狀的永久磁鐵片282構成。這四片永久磁鐵片282與聚焦線圈26隔有間隔地配置。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各永久磁鐵片282被磁化成內周端側為n極、外周端側為s極。
上側板簧(前側彈簧)32配置在透鏡架24的光軸o方向上側(前側),下側板簧(后側彈簧)34配置在透鏡架24的光軸o方向下側(后側)。
上側板簧(前側彈簧)32具有:如后所述安裝在透鏡架24的上端部的上側內周側端部322;以及如后所述安裝在磁鐵架30的上側環狀端部304的上側外周側端部324。在上側內周側端部322和上側外周側端部324之間設有多個上側臂部326。即、多個臂部326連接上側內周側端部322和上側外周側端部324。
透鏡架24的筒狀部240在其上端的四角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四個上側突起240a。上側內周側端部322具有供這四個上側突起240a分別壓入(裝入)的四個上側孔322a。即、透鏡架24的筒狀部240的四個上側突起240a分別壓入(裝入)到上側板簧32的上側內周側端部322的四個上側孔322a中。
另一方面,上側外周側端部324具有供磁鐵架30的八個上側突起304a分別裝入的八個上側孔324a。即、磁鐵架30的八個上側突起304a分別裝入上側外周側端部324的八個上側孔324a中。
上側板簧(前側彈簧)32在上側外周側端部324的四角還具有向半徑方向外側伸出的四個弧狀的伸出部328。這四個弧狀的伸出部328分別具有供上述四根吊線16的第二端部162插入(嵌入)的四個線固定用孔328a。此外,關于各弧狀的伸出部328的詳細結構,以后參照圖19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
下側板簧(后側彈簧)34具有:如后所述安裝在透鏡架24的下端部的下側內周側端部342;以及如后所述安裝在磁鐵架30的下側環狀端部306的下側外周側端部344。在下側內周側端部342與下側外周側端部344之間設有多個下側臂部346。即、多個下側臂部346連接下側內周側端部342和下側外周側端部344。
在下側板簧34的下部配置有實際上具有同一外形的襯墊36。若詳細敘述,則襯墊36具有:具有與下側板簧34的下側外周側端部344實際上為同一形狀的外環部364;以及具有覆蓋下側板簧34的下側內周側端部342及下側臂部346的形狀的內環部362。
透鏡架24的筒狀部240在其下端的四角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四個下側突起(未圖示)。下側內周側端部342具有供這四個下側突起分別壓入(裝入)的四個下側孔342a。即、透鏡架24的筒狀部240的四個下側突起分別壓入(裝入)下側板簧34的下側內周側端部342的四個下側孔342a中。
另一方面,下側板簧34的下側外周側端部344具有供磁鐵架30的四個下側突起306a分別裝入的四個下側孔344a。襯墊36的外環部364還在與這四個下側孔344a對應的位置具有供磁鐵架30的四個下側突起306a分別壓入的四個下側孔364a。即、磁鐵架30的四個下側突起306a分別經由下側板簧34的下側外周側端部344的四個下側孔344a壓入到襯墊36的外環部364的四個下側孔364a中,在其前端熱熔敷。
從圖2可知,磁鐵架30的四個下側突起306a以向線圈基板40接近的方式突出。換言之,可知這四個下側突起306a和線圈基板40之間的間隙與其以外的區域的間隙(即、襯墊36與線圈基板40之間的間隙)相比較變得狹窄。
由上側板簧32和下側板簧34構成的彈性部件32、34作為引導透鏡架24使其僅能夠在光軸o方向上移動的引導機構起作用。各個上側板簧32及下側板簧34由鈹青銅、鎳銅、不銹鋼等彈性材料構成。
在透鏡架24的筒狀部240的內周壁上切有內螺紋(未圖示)。另一方面,雖然未圖示,但在透鏡筒12的外周壁上切有與上述內螺紋螺紋結合的外螺紋。因此,要將透鏡筒12裝配在透鏡架24上時,通過使透鏡筒12相對于透鏡架24的筒狀部240繞光軸o旋轉并沿光軸o方向進行螺紋結合,從而將透鏡筒12收放在透鏡架24內,用粘接劑等相互接合。
如后所述,通過在聚焦線圈26流動自動調焦(af)電流,并利用永久磁鐵28的磁場和流動于聚焦線圈26中的af電流所形成的磁場的相互作用,能夠在光軸o方向上對透鏡架24(透鏡筒12)進行位置調整。
如上所述,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由透鏡架24、聚焦線圈26、永久磁鐵28、磁鐵架30、上側板簧32、下側板簧34、以及襯墊36構成。
其次,參照圖3,對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抖動修正部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
如上所述,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抖動修正部具有:在固定部件13的四角部固定第一端部161的四根吊線16;以及與上述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永久磁鐵28相對地配置的抖動修正用線圈(驅動用線圈)18。
四根吊線16沿光軸o延伸,支撐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使其能夠在第一方向(前后方向)x及第二方向(左右方向)y上擺動。四根吊線16的第二端部162固定在上述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上端部。
若詳細敘述,則如上所述,上側板簧32的四個弧狀的伸出部328分別具有供四根吊線16的第二端部162插入(嵌入)的四個線固定用孔328a(參照圖3)。在這四個線固定用孔328a中插入(嵌入)四根吊線16的第二端部162,利用粘接劑或焊錫等固定。
此外,在圖示的例子中,各弧上的伸出部328呈l字狀,不言而喻,并不限定于此。
四根吊線16中的兩根還用于向聚焦線圈26供電。
如上所述,永久磁鐵28由在第一方向(前后方向)x及第二方向(左右方向)y上彼此相對地配置的四片永久磁鐵片282構成。
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抖動修正部具備插入四片永久磁鐵片282與基座14之間并隔有間隔地配置的一張環狀線圈基板40。線圈基板40在其四角具有用于插通四根吊線16的貫通孔40a。在該一張線圈基板40上形成用于驅動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上述抖動修正用線圈(驅動用線圈)18。
如上所述,基座14、線圈基板40、抖動修正用線圈(驅動用線圈)18、柔性印制基板(fpc)44的組合作為從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在光軸o方向上隔有間隔地配置的固定部件13而起作用。
在此,在四片永久磁鐵片282中,將相對于光軸o分別配置在前側、后側、左側、及右側的永久磁鐵片分別稱為前側永久磁鐵片282f、后側永久磁鐵片282b、左側永久磁鐵片282l、及右側永久磁鐵片282r。
還參照圖4,在線圈基板40上,作為抖動修正用線圈(驅動用線圈)18,形成有四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18f、18b、18l及18r。
在第一方向(前后方向)x彼此相對地配置的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18f及18b用于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在第一方向(前后方向)x上移動(擺動)。這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18f及18b總稱為第一方向驅動器。此外,在此將相對于光軸o位于前側的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稱為“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將相對于光軸o位于后側的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b稱為“后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
另一方面,在第二方向(左右方向)y彼此相對地配置的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18l及18r用于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在第二方向(左右方向)y上移動(擺動)。這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18l及18r總稱為第二方向驅動器。此外,在此將相對于光軸o位于左側的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l稱為“左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將相對于光軸o位于右側的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r稱為“右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
如圖4所示,在圖示的抖動修正用線圈(驅動用線圈)18中,各個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及左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l分別以在相對的前側永久磁鐵片282f及左側永久磁鐵片282l的長度方向的中央分離的方式,分割成兩個線圈部分。即、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由靠左的線圈部分18fl和靠右的線圈部分18fr構成。同樣,左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l由靠前的線圈部分18lf和靠后的線圈部分18lb構成。
換言之,各個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及左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l由兩個環形部分構成,相對于此,各個后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b及右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r由一個環形部分構成。
這樣,四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18f、18b、18l及18r中的、配置在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上的各個特定的兩個抖動修正線圈部18f及18l以在相對的永久磁鐵片282f及282l的長度方向的中央分離的方式,分割成兩個線圈部分18fl、18fr及18lf、18lb。
這樣構成的四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18f、18b、18l及18r用于與永久磁鐵28協作地在x軸方向(第一方向)及y軸方向(第二方向)上驅動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另外,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18b、18l及18r與永久磁鐵28的組合作為音圈馬達(vcm)起作用。
這樣,圖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抖動修正部通過使收放在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透鏡筒12本身在第一方向(前后方向)x及第二方向(左右方向)y移動,從而修正抖動。因此,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抖動修正部稱為“筒位移方式”的抖動修正部。
返回圖3,透鏡架驅動裝置10還具備覆蓋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的屏蔽罩42。屏蔽罩42具有覆蓋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的外周側面的四角筒部422、以及覆蓋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的上表面的環狀的上側端部424。上側端部424具有與光軸o同心的圓形開口424a。
圖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抖動修正部還具備用于檢測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相對于基座14的位置的位置檢測機構50。圖示的位置檢測機構50由磁式位置檢測機構構成,該磁式位置檢測機構由安裝在基座14上的兩個霍爾元件50f、50l構成(參照圖11)。這兩個霍爾元件50f、50l如后所述,分別與四片永久磁鐵片282中的兩片隔有間隔地相對配置。如圖2所示,各霍爾元件50f、50l以橫跨永久磁鐵片282的n極至s極的方向的方式配置。
在圖示的例子中,一方的霍爾元件50f由于霍爾元件50f相對于光軸o配置在第一方向(前后方向)x的前側,因此稱為前側霍爾元件。另一方的霍爾元件50l由于霍爾元件50l相對于光軸o配置在第二方向(左右方向)y的左側,因此稱為左側霍爾元件。
前側霍爾元件50f在具有被分割的兩個線圈部分18fl、18fr的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的、兩個線圈部分18fl、18fr的分離部位,配置在基座14上。同樣地,左側霍爾元件50l在具有被分割的兩個線圈部分18lf、18lb的左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l的、兩個線圈部分18lf、18lb的分離部位,配置在基座14上。
這樣,兩個霍爾元件50f及50l在具有被分割的兩個線圈部分18fl、18fr及18lf、18lb的特定的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及18l的、兩個線圈部分18fl、18fr及18lf、18lb的分離部位,配置在基座14上。
前側霍爾元件50f通過檢測與之相對的前側永久磁鐵片282f的磁力,來檢測伴隨第一方向(前后方向)x的移動(擺動)的第一位置。左側霍爾元件50l通過檢測與之相對的左側永久磁鐵片282l的磁力,來檢測伴隨第二方向(左右方向)y的移動(擺動)的第二位置。
參照圖5至圖7,為了容易理解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對相關的透鏡架驅動裝置所使用的相關磁路與霍爾元件之間的關系進行說明。圖示的相關磁路與霍爾元件之間的關系具有與上述的專利文獻2中公開的結構同樣的結構(關系)。圖5是表示相關磁路與霍爾元件之間的關系的立體圖,圖6是表示相關磁路與霍爾元件之間的關系的縱剖視圖,圖7是表示使af單元20在前后方向x上位移的情況的、相關磁路與霍爾元件之間的關系的縱剖視圖。
相關磁路與本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所使用的磁路之間的不同點在于,在相關磁路中,在構成抖動修正用線圈(驅動用線圈)18’的四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18b’、18l’及18r’中沒有被分隔成兩個環形部分的線圈。即、在相關磁路中,四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18f’、18b’、18l’及18r’分別僅由一個環形部分構成。
如上所述,四片永久磁鐵片282f、282b、282l及282r分別被磁化成內側為n極、外側為s極。圖5所示的箭頭b表示由這些永久磁鐵片產生的磁通的方向。
其次,參照圖5,對使用相關磁路,在光軸o方向對透鏡架24(透鏡筒12)進行位置調整時的動作進行說明。
例如,在聚焦線圈26中沿逆時針方向流過af電流。在這種情況下,按照弗來明左手定律,在聚焦線圈26上作用上方向的電磁力。其結果,能夠使透鏡架24(透鏡筒12)向光軸o方向的上方移動。
反之,通過在聚焦線圈26中沿順時針方向流過af電流,能夠使透鏡架24(透鏡筒12)向光軸o方向的下方移動。
接著,參照圖5至圖7,對使用相關磁路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在第一方向(前后方向)x或第二方向(左右方向)y上移動時的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對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向第一方向(前后方向)x的后側移動時的動作進行說明。在這種情況下,如圖5所示,在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沿逆時針方向流過如箭頭iis1所示那樣的第一抖動修正(is)電流,在后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b’沿順時針方向流過如箭頭iis2所示那樣的第二抖動修正(is)電流。
在這種情況下,按照弗來明左手定律,在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作用前方向的電磁力,在后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b’也作用前方向的電磁力。然而,由于這些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18f’及18b’固定在基座14(固定部件13)上,因此作為其反作用,在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上作用如圖6的箭頭fis1及fis2所示的、后方向的電磁力。其結果,能夠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向后方向移動。
反之,通過在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沿順時針方向流過第一is電流,在后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b’沿逆時針方向流過第二is電流,能夠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向前方向移動。
另一方面,通過在左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l’沿逆時針方向流過第三is電流,在右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r’沿順時針方向流過第四is電流,能夠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向右方向移動。
另外,通過在左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l’沿順時針方向流過第三is電流,在右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r’沿逆時針方向流過第四is電流,能夠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向左方向移動。
這樣一來,能夠對攝像機的抖動進行修正。
其次,除了圖5至圖7以外,還參照圖8至圖10,對使用相關磁路的相關透鏡架驅動裝置的問題點進行詳細說明。
如上所述,為了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向后方向移動,如圖5所示,以在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沿逆時針方向流動如箭頭iis1所示的第一is電流,在后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b’沿順時針方向流動如箭頭iis2所示的第二is電流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
在這種情況下,如圖7所示可知,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中流動的第一is電流iis1所產生的磁場bi1、和移動后的前側永久磁鐵片282f所產生的磁場b為相同相位。用a表示磁場b的磁通密度,用b表示磁場bi1的磁通密度。因此可知,前側霍爾元件50f檢測磁場b的磁通密度a和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的總的磁通密度(a+b)。
在此,為了由前側霍爾元件50f檢測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位置,要注意需要使磁場b的磁通密度a和總的磁通密度(a+b)為相同相位。
圖8是表示相關磁路中的前側霍爾元件50f的頻率特性的圖。在圖8中,橫軸表示頻率(frequency)(hz),左側縱軸表示增益(gain)(db),右側縱軸表示相位(phase)(deg)。另外,在圖8中,實線表示增益特性,點劃線表示相位特性。
從圖8可知,前側霍爾元件50f的頻率特性分為區域i、區域ii、區域iii。區域i是驅動器的一次共振以下的頻帶,是頻率較低的區域。區域ii是驅動器的一次共振以上的頻帶,是頻率為中間的區域。區域iii是驅動器的一次共振以上的頻帶,是頻率較高的區域。
圖9a、圖9b及圖9c是分別表示圖8的區域i、區域ii及區域iii中的、前側永久磁鐵片282f所產生的磁場b的磁通密度a、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18f’中流動的第一is電流iis1所產生的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以及由前側霍爾元件50f檢測的總的磁通密度(a+b)的大小與相位關系的圖。圖10是用表格來表示圖9a~9c的關系的圖。
從圖9a~9c及圖10可知如下關系。
在區域i即一次共振以下的頻帶中,磁場b的磁通密度a的大小│a│比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的大小│b│大(│a│>│b│),磁場b的磁通密度a、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以及總的磁通密度(a+b)成為相同相位。因此,在區域i中,能夠由前側霍爾元件50f檢測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驅動器的一次共振以上時,前側永久磁鐵片282f的動作由于與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中流動的第一is電流iis1的相位錯開180°,因此磁場b的磁通密度a和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成為相反相位。
在區域ii即一次共振以上的頻帶中,由于磁場b的磁通密度a的大小│a│比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的大小│b│大(│a│>│b│),因此磁場b的磁通密度a和總的磁通密度(a+b)成為相同相位。因此,在區域ii中,能夠由前側霍爾元件50f檢測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位置。
然而,在區域iii即一次共振以上的頻帶中,磁場b的磁通密度a的大小│a│比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的大小│b│小(│a│<│b│)。因此,磁場b的磁通密度a和總的磁通密度(a+b)成為相反相位。其結果,在區域iii中,不能由前側霍爾元件50f檢測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位置。即、霍爾元件的輸出具有共振點。
因此可知,若在線圈的一個環形部分之間(中)配置霍爾元件,則在一次共振以上的區域iii中,不能檢測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位置。換言之,霍爾元件50f、50l分別受到抖動修正用線圈(驅動用線圈部)18f’、18l’中流動的電流所產生的磁場引起的惡劣影響。
其次,參照圖11至圖14,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所使用的本實施方式的磁路與霍爾元件之間的關系進行說明。圖1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磁路與霍爾元件之間的關系的立體圖,圖1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磁路與霍爾元件之間的關系的縱剖視圖,圖13是使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在前后方向x位移后的情況的、本實施方式的磁路與霍爾元件之間的關系的縱剖視圖,圖14是圖13的線xiv-xiv的剖視圖。
如上所述,四片永久磁鐵片282f、282b、282l及282r分別被磁化成內側為n極、外側為s極。圖11所示的箭頭b表示這些永久磁鐵片所產生的磁通的方向。
接著,參照圖11,對使用本實施方式的磁路而在光軸o方向對透鏡架24(透鏡筒12)進行位置調整時的動作進行說明。
例如,在聚焦線圈26沿逆時針方向流動af電流。在這種情況下,按照弗來明左手定律,在聚焦線圈26中作用上方向的電磁力。其結果,能夠使透鏡架24(透鏡筒12)向光軸o方向的上方移動。
反之,通過在聚焦線圈26沿順時針方向流動af電流,能夠使透鏡架24(透鏡筒12)向光軸o方向的下方移動。
接著,參照圖11至圖14,對使用本實施方式的磁路而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驅動部(26、28、30))整體在第一方向(前后方向)x或第二方向(左右方向)y移動時的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對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向第一方向(前后方向)x的后側移動時的動作進行說明。在這種情況下,如圖11所示,在各個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的兩個線圈部分18fl、18fr中沿逆時針方向流動如箭頭iis1所示的第一抖動修正(is)電流,在后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b中沿順時針方向流動如箭頭iis2所示的第二抖動修正(is)電流。
在這種情況下,按照弗來明左手定律,在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作用前方向的電磁力,也在后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b中作用前方向的電磁力。然而,由于這些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18f及18b固定在固定部件13上,因此,作為其反作用,在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作用如圖12的箭頭fis1及fis2所示的后方向的電磁力。其結果,能夠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向后方向移動。
反之,通過在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的兩個線圈部分18fl、18fr中分別沿順時針方向流動第一is電流,在后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b沿逆時針方向流動第二is電流,能夠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向前方向移動。
另一方面,通過在左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l的兩個線圈部分18lf、18lb中分別沿逆時針方向流動第三is電流,在右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r沿順時針方向流動第四is電流,能夠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向右方向移動。
另外,通過在左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l的兩個線圈部分18lf、18lb中分別沿順時針方向流動第三is電流,在右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r沿逆時針方向流動第四is電流,能夠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向左方向移動。
這樣一來,能夠對攝像機的抖動進行修正。
其次,除了圖11至圖14以外,還參照圖15至圖17對使用了本實施方式的磁路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優點進行詳細說明。
如上所述,為了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向后方向移動,如圖11所示,以在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的兩個線圈部分18fl、18fr中分別沿逆時針方向流動如箭頭iis1所示那樣的第一is電流,在后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b沿順時針方向流動如箭頭iis2所示那樣的第二is電流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
在這種情況下,如圖13及圖14所示可知,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中流動的第一is電流iis1所產生的磁場bi1、和移動后的前側永久磁鐵片282f所產生的磁場b成為相反相位。用a表示磁場b的磁通密度,用b表示磁場bi1的磁通密度。因此可知,前側霍爾元件50f能夠檢測磁場b的磁通密度a和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的總的磁通密度(a+b)。
如上所述,為了由前側霍爾元件50f檢測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位置,要注意需要使磁場b的磁通密度a和總的磁通密度(a+b)為相同相位。
圖15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磁路中的前側霍爾元件50f的頻率特性的圖。在圖15中,橫軸表示頻率(frequency)(hz),左側縱軸表示增益(gain)(db),右側縱軸表示相位(phase)(deg)。另外,圖15中,實線表示增益特性,點劃線表示相位特性。
從圖15可知,前側霍爾元件50f的頻率特性從頻率低的一方依次分為區域i、區域ii、區域iii。區域i是驅動器的一次共振以下的頻帶,是頻率較低的區域。區域ii是驅動器的一次共振以上的頻帶,是頻率為中間的區域。區域iii是驅動器的一次共振以上的頻帶,是頻率較高的區域。
圖16a、圖16b及圖16c是分別表示在圖15的區域i、區域ii及區域iii中的、前側永久磁鐵片282f所產生的磁場b的磁通密度a、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中流動的第一is電流iis1所產生的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以及由前側霍爾元件50f檢測的總的磁通密度(a+b)的大小與相位關系的圖。圖17是用表格來表示圖16a~16c的關系的圖。
從圖16a~16c及圖17可知如下關系。
在區域i即一次共振以下的頻帶中,磁場b的磁通密度a的大小│a│比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的大小│b│大(│a│>│b│),磁場b的磁通密度a和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成為相反相位,而磁場b的磁通密度a和總的磁通密度(a+b)成為相同相位。因此,在區域i中,能夠由前側霍爾元件50f檢測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驅動器的一次共振以上時,前側永久磁鐵片282f的動作由于與在前側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中流動的第一is電流iis1成為相同相位,因此磁場b的磁通密度a和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成為相同相位。
在區域ii即一次共振以上的頻帶中,由于磁場b的磁通密度a的大小│a│比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的大小│b│大(│a│>│b│),因此磁場b的磁通密度a和總的磁通密度(a+b)成為相同相位。因此,在區域ii中,能夠由前側霍爾元件50f檢測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位置。
另一方面,可知在區域iii即一次共振以上的頻帶中,磁場b的磁通密度a的大小│a│比磁場bi1的磁通密度b的大小│b│小(│a│<│b│)。然而,由于磁場b的磁通密度a和磁場b11的磁場密度b為相同相位,因此磁場b的磁通密度a和總的磁通密度(a+b)也成為相同相位。其結果,在區域iii中,能夠由前側霍爾元件50f檢測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位置。即、在霍爾元件的輸出上不產生共振。
因此可知,通過在線圈的兩個環形部分之間配置霍爾元件,能夠在全部頻率范圍內檢測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位置。換言之,霍爾元件50f、50l能夠分別避免受到由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18f、18l中流動的電流所產生的磁場引起的惡劣影響。
圖18是表示在圖11所示的磁路中的永久磁鐵28的一片永久磁鐵片282和配置在該一片永久磁鐵片周圍的聚焦線圈26及抖動修正用線圈(驅動用線圈)18的配置關系的剖視圖。
相對于永久磁鐵片282的高度,聚焦線圈26的高度變低。由此,能夠加大在光軸o方向對透鏡架24(透鏡筒12)進行位置調整時的行程。
另外,永久磁鐵片282和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18配置成,永久磁鐵片282的半徑方向的邊緣進入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18的半徑方向的線圈截面寬度內。由此,能夠提高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向與光軸o正交的方向移動的驅動力的靈敏度。
另外,在這種結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中,由于落下沖擊等而對四根吊線16施加拉伸的方向的力,四根吊線16有可能斷裂。因此,在本第1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中,具備如后所述那樣的、防止四根吊線16斷裂的斷裂防止部件。
參照圖19及圖20,對本實施方式的斷裂防止部件進行詳細說明。圖19是放大表示將吊線16的第二端部162固定在上側板簧32上的部分的局部立體圖,圖20是該固定部分的局部剖視圖。
如上所述,上側板簧32在上側外周側端部324的四角具有向半徑方向外側伸出的四個弧狀的伸出部328(在圖19中僅圖示了一個弧狀的伸出部328)。這四個弧狀的伸出部328在其前端部分別具有供上述四根吊線16的第二端部162插入(嵌入)的四個線固定用孔328a(參照圖3)。將四根吊線16的第二端部162插入這四個線固定用孔328a中,利用焊錫60或粘接劑(未圖示)固定在四個圓弧的伸出部328上。
因此,四個弧狀的伸出部328作為固定四根吊線16的第二端部162的線固定部起作用。
在這種結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中,即使由于落下沖擊等而對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施加從基座14(基座部件13)離開的方向的力,也以四根吊線16的第一端部162固定在上側板簧32的四個弧狀的伸出部328上的狀態,使該四個弧狀的伸出部328彈性變形的同時,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上升。
其結果,能夠防止四根吊線16斷裂。因此,四個弧狀的伸出部328作為防止四根吊線16斷裂的斷裂防止部件起作用。
另一方面,如圖19所示,磁鐵架30在上側環狀端部304的四角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四個上側限制器308(在圖19中僅圖示出了一個上側限制器308)。各上側限制器308從形成于上側板簧32的上側外周側端部324與各弧狀的伸出部328之間的開口32a突出。
換言之,四個上側限制器308從磁鐵架30向屏蔽罩42的內壁面突出。
如圖2所示,利用這四個上側限制器308,限制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向上方向移動。換言之,在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向上方向移動時,四個弧狀的伸出部328彈性變形,但在該四個弧狀的伸出部328折彎之前以及對四根吊線16施加斷裂的力之前,磁鐵架30的四個上側限制器308與屏蔽罩42的上側端部424的內壁面抵接。
即、四個上側限制器308作為輔助防止四根吊線16斷裂的斷裂防止輔助部件起作用。
此外,如圖2所示,在固定部件13與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之間基本上沒有空隙(間隙)。因此,即使通過落下沖擊等對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施加向固定部件13接近的方向的力,也會由于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馬上與固定部件13的上表面抵接,從而盡管四根吊線16撓曲但不會塑性變形。
除了參照圖2至圖4以外還參照圖21,對配置在基座14與線圈基板40之間的柔性印制基板(fpc)44及其搭載方法進行說明。圖21是從背面側觀察組合了線圈基板40與柔性印制基板(fpc)44的結構體的立體圖。
如圖3所示,基座14在其圓形開口14a附近的半徑方向外側的對角線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四個定位突起142。另一方面,如圖4所示,線圈基板40具有供這四個定位突起142分別裝入的四個定位孔部40b。如圖21所示,柔性印制基板(fpc)44也在與這四個定位孔部40b對應的位置上具有四個定位孔部44a。因此,基座14的四個定位突起142分別經由柔性印制基板(fpc)44的四個定位孔部44a而裝入到線圈基板40的四個定位孔部40b。
如圖21所示,在柔性印制基板(fpc)44的背面搭載有兩個霍爾元件50f、50l。另一方面,如圖2所示,在基座14上形成有供這兩個霍爾元件50f、50l嵌入的凹部14b。
另外,如圖4所示,在線圈基板40上,沿位于其中央部的圓形開口40c形成有六個焊盤18a,該六個焊盤18a用于向四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18f、18b、18l及18r供給電流。另一方面,如圖21所示,在柔性印制基板(fpc)44上,在與這六個焊盤18a分別對應的位置上形成有六個切槽部44b。因此,通過在這六個切槽部44b放置錫膏并進行錫膏回流,能夠將柔性印制基板(fpc)44的內部配線(未圖示)與線圈基板40的六個焊盤18a電連接。
如上所述,四根吊線16的第一端部161插通線圈基板40的四個貫通孔40a并固定在線圈基板40上。
如圖4所示,在線圈基板40上,在四個貫通孔40a的周圍還分別形成有四個焊盤。形成于這四個貫通孔40a的周圍的四個焊盤中的兩個焊盤(在圖4的例子中,右里和左前)利用焊錫與柔性印制基板(fpc)44的內部配線(未圖示)電連接。因此,四根吊線16中的兩個吊線16的第一端部161利用上述焊錫由上述兩個焊盤固定在線圈基板40上,而且與柔性印制基板(fpc)44電連接。另一方面,剩余的兩根吊線16的第一端部161利用焊錫或粘接劑由剩余的兩個焊盤固定在線圈基板40上,但與柔性印制基板(fpc)44的內部配線(未圖示)電絕緣。
此外,如圖21所示,在柔性印制基板(fpc)44的背面搭載有控制部46。控制部46控制在聚焦線圈16中流動的af電流,或基于由兩個霍爾元件50f、50l檢測出的位置檢測信號,控制流向四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18f、18b、18l、及18r的第一至第四is電流,以便抵消基于兩個方向旋轉傳感器(未圖示)檢測出的搖晃。
參照圖22及圖23,對向聚焦線圈26供電的方法進行說明。圖22是省略了屏蔽罩42的狀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俯視圖。圖23放大表示構成圖22中的聚焦線圈26的線材末端部的捆扎部分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如圖22所示,透鏡架24在其上端具有向左右方向y相互分離的方向(半徑方向外側)突出設置的第一及第二突起部241及242。在圖示的例子中,第一突起部241向右側突出,因此稱為右側突起部,第二突起部242向左側突出,因此稱為左側突起部。
另一方面,構成聚焦線圈26的線材具有第一及第二末端部261及262。如圖23所示,聚焦線圈26的線材的第一末端部261被捆扎在透鏡架24的第一突起部(右側突出部)241上。同樣,聚焦線圈26的線材的第二末端部262被捆扎在透鏡架24的第二突起部(左側突起部)242上。因此,第一及第二末端部261及262還分別被稱為第一及第二捆扎部分。
另一方面,如圖22所示,第一板簧(上側板簧)32由相互電絕緣的第一及第二板簧片32-1及32-2構成。第一及第二板簧片32-1及32-2構成為以透鏡的光軸o為中心旋轉對稱的形狀。第一板簧片32-1在磁鐵架30的第一端(上端)上,實際上配置在后側及右側,第二板簧片32-2在磁鐵架30的第一端(上端)上,實際上配置在前側及左側。
位于第一板簧片32-1的右側的上側內周側端部322在與透鏡架24的第一突起部(右側突出部)241對應的位置具有向右方(半徑方向外側)突出設置的第一u字狀端子部322-1。同樣,位于第二板簧片32-2的左側的上側內周側端部322在與透鏡架24的第二突起部(左側突出部)242對應的位置具有向左方(半徑方向外側)突出設置的第二u字狀端子部322-2。第一u字狀端子部322-1也稱為右側u字狀端子部,第二u字狀端子部322-2也稱為左側u字狀端子部。
第一u字狀端子部(右側u字狀端子部)322-1在透鏡架24的第一突起部(右側突出部)241通過焊錫(未圖示)與聚焦線圈26的第一末端部(第一捆扎部分)261電連接。同樣,第二u字狀端子部(左側u字狀端子部)322-2在透鏡架24的第二突起部(左側突出部)242通過焊錫(未圖示)與聚焦線圈26的第二末端部(第二捆扎部分)262電連接。
另外,如上所述,四根吊線16中的兩根吊線16(在圖22的例子中為右里和左前)的第二端部162通過線固定用孔328a由焊錫60固定在弧狀的伸出部328上。剩余的兩根吊線16(在圖22的例子中為左里和右前)的另一端通過線固定孔328a由粘接劑62固定在弧狀的伸出部328上。此外,也可以代替粘接劑62而使用焊錫。
再有,如上所述,四根吊線16中的兩根吊線16(在圖22的例子中為右里和左前)的第一端部161通過貫通孔40a由焊錫固定在線圈基板40的焊盤上,與柔性印制基板(fpc)44電連接。剩余的兩根吊線16(在圖22的例子中為左里和右前)的第一端部161通過貫通孔40a由焊錫或粘接劑固定在線圈基板40的焊盤上,但與柔性印制基板(fpc)44電絕緣。
因此,柔性印制基板(fpc)44經由右里的一根吊線16、第一板簧(上側板簧)32的第一板簧片32-1及第一u字狀端子部(右側u字狀端子部)322-1,與聚焦線圈26的第一末端部(第一捆扎部分)261電連接。同樣,柔性印制基板(fpc)44經由左前的一根吊線16、第一板簧(上側板簧)32的第二板簧片32-2及第二u字狀端子部(左側u字狀端子部)322-2,與聚焦線圈26的第二末端部(第二捆扎部分)262電連接。
這樣一來,從柔性印制基板(fpc)44經由兩根吊線16及第一板簧32向聚焦線圈26進行供電。
其次,對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通過組合透鏡架24、聚焦線圈26、永久磁鐵28、磁鐵架30、上側板簧32、下側板簧34以及襯墊36,制造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
另一方面,通過圖21所示那樣的上述錫膏回流,制作線圈基板40與柔性印制基板(fpc)44的組裝體。將該組裝體搭載在設于四根吊線16的第一端部161側的基座14上。
并且,經由上述組裝體將上述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搭載在基座14上,通過線固定用孔328a并用焊錫60或粘接劑62將四根吊線16的第二端部162固定在弧狀的伸出部328上。
另外,將第一板簧(上側板簧)32的第一及第二u字狀端子部322-1及322-2用焊錫分別連接在聚焦線圈26的第一及第二末端部261及262上。
最后,以覆蓋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的方式蓋上屏蔽罩42,并將屏蔽罩42的下端固定在基座14上。
這樣,能夠容易地組裝透鏡架驅動裝置10。
此外,這樣組裝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尺寸為11mm×11mm×4.2mm。
參照圖24至圖27,對透鏡架驅動裝置10中的用于抑制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在光軸o方向的不必要的共振的四個減振材65的安裝方法及其配置位置進行說明。
圖24是表示省略了屏蔽罩42的狀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局部主視圖。圖25是從斜上方觀察圖24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局部立體圖。圖26是沒有減振材65的情況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局部剖視圖,圖27是有四個減振材65的情況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局部剖視圖。
在圖示的例子中,四個減振材65以包圍四根吊線16的方式配置在磁鐵架30與彈性部件即第一板簧32之間。若詳細敘述,則磁鐵架3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在接近四個線固定部328的位置,以隔有間隔地包圍四根吊線16的方式,在磁鐵架3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四角具有向半徑方向外側伸出的四個伸出部310。四個減振材65以包圍四根吊線16的方式分別配設在四個伸出部310與四個線固定部328之間。如圖27所示,使用分配器(未圖示),容易將四個減振材65涂敷在四個伸出部310與四個線固定部328之間的間隙。
在圖示的例子中,作為各減振材65,使用以threebond公司(スリーボンド社)制的tb3168e的商品名稱銷售的、具有90pa·s粘性的紫外線固化性硅酮凝膠。
因此,如上所述,在磁鐵架30的四個伸出部310與四個線固定部328之間的間隙涂敷了四個減振材65之后,對這四個減振材65照射紫外線使四個減振材65固化。
參照圖28及圖29,對沒有四個減振材65的情況(現有例)和有四個減振材65的情況(第一實施方式)的頻率特性進行說明。圖28表示沒有四個減振材65的情況的現有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與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的光軸垂直的方向(x/y)的頻率特性,圖29表示有四個減振材65的情況的本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與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的光軸垂直的方向(x/y)的頻率特性。在圖28及圖29中,橫軸分別表示頻率(hz),縱軸分別表示增益(db)。
從圖28可知,在沒有減振材65的現有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在大約400hz的頻率下,產生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的不必要的共振(高次共振模式)。
相對于此,從圖29可知,在有四個減振材65的本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中,可抑制這種不必要的共振(高次共振模式)的產生。
因此,在本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中,能夠進行抖動修正的穩定的控制動作。
另外,由于四個減振材65以支撐抖動修正側的可動部即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方式配置,因此還具有在透鏡架驅動裝置10落下時能夠緩和對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沖擊之類的效果。
如上所述的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具有以下所述的效果。
第一,由于將兩個霍爾元件50f及50l在特定的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18f及18l的、兩個線圈部分18fl、18fr及18lf、18lb的分離的部位配置在基座14上,因此兩個霍爾元件50f及50l能夠避免由特定的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驅動用線圈部)18f及18l中流動的電流所產生的磁場引起的惡劣影響。
第二,由于具備斷裂防止部件328,因此能夠防止四根吊線16斷裂,能夠提高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耐沖擊性。
第三,由于在與線圈基板40上所形成的多個焊盤18a對應的位置上,且在柔性印制基板(fpc)44上形成切槽部44b,因此能夠利用錫膏回流將柔性印制基板(fpc)44的內部配線與線圈基板40的多個焊盤18a電連接。
第四,由于使聚焦線圈26的高度相對于永久磁鐵片282的高度降低,因此能夠加大在光軸o方向上對透鏡架24(透鏡筒12)進行位置調整時的行程。
第五,由于以永久磁鐵片282的半徑方向的邊緣進入抖動修正用線圈(驅動用線圈)18的半徑方向的線圈截面寬度的方式,配置永久磁鐵片282和抖動修正用線圈(驅動用線圈)18,因此能夠提高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整體向與光軸o正交的方向移動的驅動力的靈敏度。
第六,由于以包圍吊線16的方式在磁鐵架30與彈性部件32之間配設減振材65,因此能夠抑制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的不必要的共振,能夠進行穩定的動作。
第七,由于以包圍各吊線16的方式在磁鐵架30的伸出部310與第一板簧32的線固定部328之間配設各減振材65,因此能夠防止落下/振動時減振材65移動或斷裂,能夠防止劣化。
第八,由于在接近線固定部328的位置,以隔有間隔地包圍各吊線16的方式設置伸出部310,因此能夠容易地涂敷適量的減振材65。
(變形例)
以下,對本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變形例進行說明。
在上述的本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中,在磁鐵架3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四角將四個減振材65設置在四個部位,但對于本發明來說,減振材65的個數及其配置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包圍至少一根吊線16的方式,在磁鐵架30(透鏡架移動部(26、28、30))與彈性部件32之間配設減振材65。
例如,也可以如圖30所示的第一變形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那樣,僅在一個部位設置一個減振材65。另外,也可以如圖31所示的第二變形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那樣,在兩個部位設置兩個減振材65。
這樣,即使在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設置一個或多個減振材65,也能得到與上述本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本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中,作為減振材65,使用了紫外線固化性硅酮凝膠,但減振材65的材料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有減振效果的材料則使用哪種都可以。
參照圖32及圖33,對具備上述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攝像機模塊70進行說明。圖32是攝像機模塊70的外觀立體圖,圖33是表示攝像機模塊70的分解立體圖。
圖示的攝像機模塊70除了透鏡架驅動裝置10之外,還具備:裝配(保持)在透鏡架24上的透鏡筒12;搭載有攝像元件(傳感器)76的傳感器基板72;以及配置在該傳感器基板72與基座14之間且用于保持紅外線濾光器78的保持部件74。
圖34是表示搭載有攝像機模塊70的附帶攝像機的便攜終端80的外觀的立體圖。圖示的附帶攝像機的便攜終端80是附帶攝像機的便攜電話機,表示折疊起來的狀態。在附帶攝像機的便攜終端80的規定位置上安裝有攝像機模塊70。通過這種結構,使用者能夠使用附帶攝像機的便攜終端80進行攝影。
另外,在本例中,作為附帶攝像機的便攜終端80,以附帶攝像機的便攜電話機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附帶攝像機的便攜終端也可以是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便攜式游戲機、web攝像機、車載用攝像機。
(第二實施方式)
參照圖35至圖37,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進行說明。圖35是透鏡架驅動裝置10a的外觀立體圖。圖36是透鏡架驅動裝置10a的局部縱剖視圖。圖37是表示透鏡架驅動裝置10a的分解立體圖。
在此,如圖35至圖37所示,使用直角坐標系(x、y、z)。在圖35至圖37所示的狀態下,在直角坐標系(x、y、z)中,x軸方向為前后方向(進深方向),y軸方向為左右方向(寬度方向),z軸方向為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并且,在圖35至圖37所示的例子中,上下方向z為透鏡的光軸o方向。還有,在本第二實施方式中,x軸方向(前后方向)也稱為第一方向,y軸方向(左右方向)也稱為第二方向。
但是,在實際的使用狀況下,光軸o方向、即、z軸方向成為前后方向。換言之,z軸的上方向成為前方向,z軸的下方向成為后方向。
圖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除了如后文所述地設有減振材65的部位(位置)不同,并且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透鏡架移動部)的形狀(結構)如后文所述不同之外,具有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同樣的結構,并進行動作。因此,對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附注參照符號20a。對于具有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的構成要素相同的功能的部分附注同一參照符號,為了簡化說明而省略對相同部分的說明。以下僅說明不同點。
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a除了磁鐵架的形狀(結構)如后文所述不同之外,具有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同樣的結構,并進行動作。因此,對磁鐵架附注參照符號30a。
圖38是放大表示將吊線16的第二端部162固定在上側板簧32上的部分的局部立體圖,圖39是其進行固定的部分的局部剖視圖。圖40是省略了屏蔽罩42的狀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的俯視圖。
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中,如圖19、圖20及圖22所示,磁鐵架30在其四角具有向半徑方向外側伸出的四個伸出部310。
與此相對,如圖38、圖39及圖40所示,在本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中,磁鐵架30a不具備這樣的四個伸出部310。取而代之,磁鐵架30a的外筒部302具有四個導向槽302a。
參照圖41至圖43,對透鏡架驅動裝置10a中的、用于抑制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a在光軸o方向的不需要的共振的四個減振材65的安裝方法及其配置位置進行說明。
圖41是表示省略了屏蔽罩42的狀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的局部主視圖。圖42是從斜上方觀察圖41所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的局部立體圖。圖43是表示省略屏蔽罩42而且省略了上側板簧(第一板簧)32的一部分的狀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中的四個減振材65的配置位置的俯視圖。
四個減振材65配置在磁鐵架30a的四個下側突起306a與線圈基板40之間。磁鐵架30a的外筒部302具有對用于涂敷四個減振材65的分配器(未圖示)進行引導的上述四個導向槽302a。由此,能夠使用分配器將四個減振材65容易地涂敷在四個下側突起306a與線圈基板40之間的間隙。如上所述,四個下側突起306a與線圈基板40之間的間隙與其他區域的間隙相比較變得狹窄。因此,若使用沿導向槽302a插入的分配器將四個減振材65涂敷在四個下側突起306a的附近,則所涂敷的四個減振材65通過表面張力而自然地聚集在四個下側突起306a與線圈基板40之間的間隙中。
在圖示的例子中,作為各減振材65,使用以threebond公司(スリーボンド社)制的tb3168e的商品名稱銷售的、具有90pa·s粘性的紫外線固化性硅酮凝膠。
因此,如上所述,在磁鐵架30a的四個下側突起306a與線圈基板40之間的間隙涂敷了四個減振材65之后,對這四個減振材65照射紫外線使四個減振材65固化。
參照圖44及圖45,對沒有四個減振材65的情況(現有例)與有減振材65的情況(第二實施方式)的頻率特性進行說明。圖44是表示沒有四個減振材65的情況的現有的透鏡架驅動裝置的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a在光軸o方向的頻率特性,圖45表示有四個減振材65的情況的本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的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a在光軸o方向的頻率特性。在圖44及圖45中,橫軸分別表示頻率(hz),縱軸分別表示增益(db)。
從圖44可知,在沒有減振材65的現有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在大約400hz的頻率下,在光軸o方向上產生共振(高次共振模式)。
相對于此,從圖45可知,在有四個減振材65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中,可抑制這種光軸o方向的共振(高次共振模式)的產生。
因此,在本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中,能夠進行抖動修正的穩定的控制動作。
另外,由于四個減振材65以支撐抖動修正側的可動部即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a的方式配置,因此還具有在透鏡架驅動裝置10a落下時能夠緩和對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a的沖擊之類的效果。
如上所述的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具有以下所述的效果。
第一,由于將兩個霍爾元件50f及50l在特定的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及18l的、兩個線圈部分18fl、18fr及18lf、18lb的分離的部位配置在基座14上,因此兩個霍爾元件50f及50l能夠避免由特定的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及18l中流動的電流所產生的磁場引起的惡劣影響。
第二,由于透鏡架驅動裝置10a具備斷裂防止部件328,因此能夠防止四根吊線16斷裂,能夠提高透鏡架驅動裝置10a的耐沖擊性。
第三,由于在與線圈基板40上所形成的多個焊盤18a對應的位置上,且在柔性印制基板(fpc)44上形成切槽部44b,因此能夠利用錫膏回流將柔性印制基板(fpc)44的內部配線與線圈基板40的多個焊盤18a電連接。
第四,由于使聚焦線圈26的高度相對于永久磁鐵片282的高度降低,因此能夠加大在光軸o方向上對透鏡架24(透鏡筒)進行位置調整時的行程。
第五,由于以永久磁鐵片282的半徑方向的邊緣進入抖動修正用線圈18的半徑方向的線圈截面寬度的方式,配置永久磁鐵片282和抖動修正用線圈18,因此能夠提高使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整體向與光軸o正交的方向移動的驅動力的靈敏度。
第六,由于在固定部件13與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a之間配設減振材65,因此能夠抑制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a的不必要的共振,能夠進行穩定的動作。
第七,由于在固定部件13與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a之間配設減振材65,因此能夠提高落下時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的耐力。
(變形例)
以下對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的變形例進行說明。
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中,如圖43所示,在四個部位設有四個減振材65,但減振材65的個數及其配置位置對于本發明來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可動部(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a與固定部件13之間配設有減振材65。
例如,也可以如圖46所示的第一變形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那樣,僅在一個部位設置一個減振材65。另外,也可以如圖47所示的第二變形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那樣,在三個部位設置三個減振材65。并且,也可以如圖48所示的第三變形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那樣,在八個部位設置八個減振材65。
這樣,即使在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設置一個或多個減振材65,也能得到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中,如圖41及圖42所示,為了容易涂敷減振材65,在磁鐵架30a上形成導向槽302a。但是,也可以如圖49所示的第四變形例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那樣,沒有導向槽302a。
再有,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中,作為減振材65,使用了紫外線固化性硅酮凝膠,但減振材65的材料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有減振效果的材料,使用哪種都可以。
(第三實施方式)
參照圖50及圖51,對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b進行說明。圖50是透鏡架驅動裝置10b的縱剖視圖。圖51是表示透鏡架驅動裝置10b的分解立體圖。
在此,如圖50及圖51所示,使用直角坐標系(x、y、z)。在圖50及圖51所示的狀態下,在直角坐標系(x、y、z)中,x軸方向為前后方向(進深方向),y軸方向為左右方向(寬度方向),z軸方向為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并且,在圖50及圖51所示的例子中,上下方向z為透鏡的光軸o方向。還有,在本第三實施方式中,x軸方向(前后方向)也稱為第一方向,y軸方向(左右方向)也稱為第二方向。
但是,在實際的使用狀況中,光軸o方向、即z軸方向成為前后方向。換言之,z軸的上方向成為前方向,z軸的下方向成為后方向。
圖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b是包含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b、以及對使用便攜終端用的小型攝像機拍攝靜止圖像時在該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b產生的抖動(振動)進行修正的抖動修正部,并能夠拍攝沒有圖像模糊的靜止圖像的裝置。
圖示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b與上述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實際上呈上下相反的結構。因此,只要將“上側”換成“下側”,將“下側”換成“上側”即可。為了簡化說明,對于具有與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同樣的功能的部分附注同一參照符號,以下僅對不同點進行說明。
透鏡筒12呈吊鐘形狀。代替屏蔽罩42,使用四角筒狀保護壁422a和第二基座(罩)424a。另外,在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b中,襯墊36a安裝在作為第一板簧的下側板簧32上。
除此之外的結構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相同。
即、在固定部件13與作為可動部的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af單元)20b之間配設有減振材(未圖示)。
因此,即使在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b中也具有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a同樣的效果。
以上參照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關于本發明的結構及詳細,本領域人員可知在本發明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支撐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透鏡架移動部)使其能夠相對于固定部件擺動的支撐部件,使用了四根吊線16,但吊線16的根數并不限定于四根,只要是多根就可以。另外,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涂敷有減振材65,作為安裝在透鏡架移動部(26、28、30)上的彈性部件,雖然兼用在將透鏡架24在徑向定位的狀態下支撐透鏡架24使其能夠在光軸o方向上位移的第一板簧32,不言而喻,也可以使用與該第一板簧32分體的、防止吊線16斷裂的專用彈簧部件。并且,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在磁鐵架30a上設置突起306a,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做成在線圈基板40上設置凹部或凸部,使減振材停留在該部位的結構。
上述實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還如以下的附記那樣進行了記載,但并不限定于以下的記載。
(附記1)一種透鏡架驅動裝置10,具有:透鏡架24在光軸o方向及與上述光軸o正交而且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上移動的透鏡架移動部(26、28、30);以及
從該透鏡架移動部在上述光軸o方向隔有間隔地配置的固定部件13;
上述透鏡架驅動裝置10還具備:
安裝在上述透鏡架移動部(26、28、30)上的彈性部件32、34;
多根吊線16,該多根吊線16的第一端部161固定在上述固定部件13的外周部,上述多根吊線16沿上述光軸o延伸,且第二端部162固定在上述彈性部件32上,支撐上述透鏡架移動部(26、28、30)使其能夠在上述第一方向x及上述第二方向y上擺動;以及
至少一個減振材65,該減振材65以包圍上述多根吊線中的至少一根吊線的方式配設,抑制上述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不必要的共振。
(附記2)在附記1所記載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
上述透鏡架移動部具有在上述光軸方向彼此相對的第一及第二端,
上述彈性部件由分別安裝在上述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上述第一及第二端30a、30b,且支撐上述透鏡架24使其能夠在上述光軸o方向上位移的第一及第二板簧32、34構成,
上述固定部件13配置在與上述第二板簧34接近的位置上,
上述至少一根吊線16的第二端部162由線固定部328固定在上述第一板簧32上。
(附記3)在附記2所記載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
上述透鏡架移動部(26、28、30)在與上述線固定部328接近的位置上具有伸出部310,該伸出部310以隔有間隔地包圍上述至少一根吊線16的方式伸出,
上述至少一個減振材65以包圍上述至少一根吊線16的方式配設在上述伸出部310上。
(附記4)在附記1所記載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
上述固定部件13具備:
基座14;以及
線圈基板40,該上述線圈基板40固定在該基座14上,在外周部固定上述多根吊線16的第一端部161,并且形成有驅動上述透鏡架移動部(26、28、30)的驅動用線圈18,
上述驅動用線圈18由驅動用線圈部18f、18b、18l、18r構成,該驅動用線圈部18f、18b、18l、18r與安裝在上述透鏡架移動部(26、28、30)上的永久磁鐵片282f、282b、282l、282r相對,并配置在上述線圈基板40上。
(附記5)一種攝像機模塊70,包含附記1所記載的透鏡架驅動裝置10;保持在上述透鏡架24上的透鏡筒12;以及對利用該透鏡筒12成像的被拍攝體圖像進行拍攝的攝像元件76。
(附記6)一種附帶攝像機的便攜終端80,其搭載有附記5所記載的攝像機模塊70。
(附記7)一種透鏡架驅動裝置10a、10b,具備:
使保持透鏡筒12的透鏡架24沿光軸o移動的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a、20b;以及
通過使該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a、20b在與上述光軸o正交且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上移動,從而對抖動進行修正的抖動修正部,
上述抖動修正部具備:
從上述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a、20b在上述光軸o方向上隔有間隔地配置的固定部件13;
多根吊線16,該多根吊線16的第一端部161固定在上述固定部件13的外周部,上述多根吊線16沿上述光軸o延伸,且第二端部162固定在上述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a、20b上,支撐上述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a、20b使其能夠在上述第一方向x及上述第二方向y上擺動;以及
至少一個減振材65,該減振材65配設在上述固定部件13與上述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a、20b之間,抑制該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a、20b在上述光軸o方向的不必要的共振。
(附記8)在附記7所記載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
上述自動調焦用透鏡架驅動部20a、20b具備:
聚焦線圈26,該聚焦線圈26固定在上述透鏡架24上;
永久磁鐵28,該永久磁鐵28由四片永久磁鐵片282f、282b、282l、282r構成,各永久磁鐵片分別具有與該聚焦線圈26相對的第一面,相對于上述光軸o配置在該聚焦線圈26的半徑方向外側,并且在上述第一方向x及上述第二方向y上彼此相對;
磁鐵架30,該磁鐵架30配置在上述透鏡架24的外周,并保持上述永久磁鐵28,具有在光軸o方向彼此相對的第一及第二端30a、30b;以及
第一及第二板簧32、34,該第一及第二板簧32、34分別安裝在上述磁鐵架30的上述第一及第二端30a、30b,以將上述透鏡架24在徑向上定位的狀態支撐上述透鏡架24使其能夠在上述光軸o方向上位移,
上述固定部件13配置在與上述第二板簧34接近的位置上,
上述多根吊線16的第二端部162由線固定部328固定在上述第一板簧32上,
上述磁鐵架30a具有向上述固定部件13突出的至少一個突起306a,
上述至少一個減振材65配設在上述突起306a與上述固定部件13之間。
(附記9)在附記8所記載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
上述突起306a經由形成于上述第二板簧34上的孔344a而向上述固定部件13突出。
(附記10)在附記8所記載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
上述固定部件13具備:
基座14;以及
線圈基板40,該線圈基板40固定在該基座上,固定上述多根吊線16的第一端部161,并且形成有上述抖動修正部的抖動修正用線圈18,
上述至少一個減振材65配設在上述突起306a與上述線圈基板40之間。
(附記11)在附記10所記載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
上述抖動修正用線圈18由分別與垂直于上述四片永久磁鐵片282f、282b、282l、282r的第一面的第二面相對地配置在上述線圈基板40上的四個抖動修正用線圈部18f、18b、18l、18r構成。
(附記12)在附記8所記載的透鏡架驅動裝置中,
上述磁鐵架30a具有對用于涂敷上述至少一個減振材65的分配器進行引導的導向槽302a。
此外,上述參照符號是為了容易理解本發明而標注的符號,只不過一例而已,不言而喻,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
本申請主張以2011年8月24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2011-182462號以及2012年3月30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2012-81688號為基礎的優先權,在此將其公開內容全部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