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通透型提琴尾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樂器領域,涉及提琴包括小提琴、中提琴等,尤其是一種通透型提琴尾柱。
背景技術:
目前我們見到的提琴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其尾柱(也叫尾鈕)大多是用烏木或是棗木制成,特點是木質堅硬,顏色與其他配件統一,主要功能是在琴身上固定拉弦板。在提琴的裝配、調試和使用中,由于尾柱是實心木質材料制作,一旦安裝到位后,就無法再透過尾柱孔來檢查音柱的安裝位置情況。盡管音柱在合琴后就已經安裝到位,并透過尾柱孔對音柱進行過調試,但為了得到最佳的聲音效果,音柱的位置在琴弦裝配后的最初定音、調音的時候需要反復調整,而日后因為濕度的變化或是使用中發生琴音的變化對音柱進行調試、調換,也需要對音柱進行細微的調整。而在調音柱時,不透過尾柱孔來觀察音柱的位置·就不能夠探查音柱與面背板的精準垂直度和結合面,特別是對初學者。所以為了實現最佳音質,每次調整音柱的時候最好的方法是將琴弦放松并取下尾柱來觀察音柱的位置,因為音柱細微的歪斜或是結合面不穩都會影響到琴音。而現有的結構形式造成每次必須卸下尾柱來調整音柱,很麻煩,很繁瑣。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不足,提供一種可方便觀察、調整音柱安裝情況的通透型提琴尾柱。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通透型提琴尾柱,由圓柱形的柱身、柱帽、擋環構成,柱身的上端同軸制成柱帽,在柱帽下方的柱身上同軸制有擋環,柱帽與擋環之間的柱身形成拴綁拉弦板的凹槽,其特征在于在柱身中軸部位制有一同軸的中心通孔。而且,在柱帽部位的中心通孔內同軸插裝一硅膠塞。本實用新型優點和積極效果為I、本尾柱在尾柱中心開一個透孔,可以直觀檢查音柱的安放情況,需要調節音柱位置時只需將琴弦松下,不必將尾柱卸下,透過尾柱進行安裝調整即可,待確信音柱位置安裝到位后重新將琴弦上緊,這樣既減少了麻煩,又避免了尾柱因經常卸下而損壞尾柱孔的弊端。2、本尾柱采用烏木或是棗木等硬木材料制作,大小尺寸與現有木質尾柱相同制式,形狀區別就是該尾柱縱向軸心開一個通透孔,根據開孔的大小,可用硅膠制作成剛好插入孔內的硅膠塞,平時即可插于孔內;如果不用硅膠塞,尾柱上的孔可以具有盜音孔的功倉泛。3、本尾柱整體結構簡單,設計科學合理,使用簡單方便,提高了提琴的音質效果,同時還可提聞調首的效率。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主視圖;、圖2為圖I的俯視圖;圖3為圖2的A-A向截面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以下實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一種通透型提琴尾柱,由圓柱形的柱身5、柱帽2、擋環4構成,柱身的上端同軸制 成柱帽,在柱帽下方的柱身上同軸制有擋環,柱帽與擋環之間的柱身形成凹槽3,用于拴綁拉弦板。本實用新型的創新點在于I、在柱身中軸部位制有一同軸的中心通孔6,該中心通孔即為透視孔,用于觀察音柱的安裝位置。2、在柱帽部位的中心通孔內同軸插裝一硅膠塞I。本尾柱的材料選用烏木或是棗木等硬質木材制作。
權利要求1.一種通透型提琴尾柱,由圓柱形的柱身、柱帽、擋環構成,柱身的上端同軸制成柱帽,在柱帽下方的柱身上同軸制有擋環,柱帽與擋環之間的柱身形成拴綁拉弦板的凹槽,其特征在于在柱身中軸部位制有一同軸的中心通孔。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通透型提琴尾柱,其特征在于在柱帽部位的中心通孔內同軸插裝一硅膠塞。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通透型提琴尾柱,由圓柱形的柱身、柱帽、擋環構成,柱身的上端同軸制成柱帽,在柱帽下方的柱身上同軸制有擋環,柱帽與擋環之間的柱身形成拴綁拉弦板的凹槽,在柱身中軸部位制有一同軸的中心通孔,在柱帽部位的中心通孔內同軸插裝一硅膠塞。本尾柱整體結構簡單,設計科學合理,使用簡單方便,提高了提琴的音質效果,同時還可提高調音的效率。
文檔編號G10D3/14GK202601154SQ20122024651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9日
發明者張建宇 申請人:張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