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鍵盤樂器的樂譜壓具構造。
背景技術:
以往,在鍵盤樂器中,在樂譜臺上設置從前方進行按壓的樂譜壓具,以避免載置于樂譜臺的樂譜合上(專利文獻1、2)。在下述專利文獻1的樂譜壓具構造中,在配置于鍵盤樂器的頂面的樂譜臺上,以向左右方向轉動自如的方式設置樂譜壓具。樂譜壓具的轉動軸的軸線與前后方向平行。轉動軸始終被殼體向與軸線正交的方向施力,并始終相對于轉動產生抵抗力。樂譜壓具在使用時被傾斜地立起,在非使用時被收容于殼體。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25883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10-28617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然而,以往型(專利文獻1)的傾斜立起的樂譜壓具在沿轉動軸的軸線方向觀察時(使用時的主視下)的形狀為直線的棒狀。并且,在使用時,從樂譜沿與轉動軸的軸線平行的方向受到反作用力。因此,為了確保足夠的剛性,需要不僅在軸線方向上、也在收容時的上下方向(厚度方向)上確保壁厚,收容樂譜壓具的殼體的厚度也變厚。因此,樂譜壓具所配置的樂譜臺的設計的自由度不高。例如,需要較薄地構成設于直立型鋼琴的鍵盤蓋的背面的樂譜臺,因此難以將具有厚度的樂譜壓具配置于樂譜臺,實際上不能在鍵盤蓋的背面設置樂譜壓具。
另外,關于以往型的棒狀的樂譜壓具,實際用來按壓樂譜的的接觸面不大。并且,樂譜壓具在轉動軸的軸線方向上的端面處的特別是前端部按壓樂譜,因此實際情況是以接近點接觸的方式按壓著樂譜。因此,一個樂譜壓具僅能按壓樂譜的單頁,為了確保適當的按壓功能,對于一張樂譜來說需要兩個的樂譜壓具。
另外,在以往型中,由于樂譜壓具的轉動軸始終被施力,因此不僅在樂譜壓具的立起時或收容時、在轉動中途也會產生較大的摩擦。因此,擔心因轉動動作的重復導致施力部分的摩耗惡化,立起時、收容時的姿勢變得不穩定,并且耐久性降低。
本發明為了解決所述現有技術的問題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樂譜臺的設計自由度、并且較大地確保了與樂譜之間的接觸面積的鍵盤樂器的樂譜壓具構造。
為了實現所述目的,本發明的鍵盤樂器的樂譜壓具構造的特征在于,具有:樂譜臺(20),其承受樂譜的下端以及樂譜壓具(10),其以與鍵盤(kb)的琴鍵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的轉動中心(c)為中心轉動,在使用時,采取從前方對載置于所述樂譜臺的樂譜進行按壓的立起位置,并且在非使用時采取平躺位置,所述轉動中心位于使用時的所述樂譜臺的演奏者側端部(20a)。
為了實現所述目的,本發明的鍵盤樂器的樂譜壓具構造的特征在于,具有:樂譜臺(20),轉動自如地配設于鍵盤蓋(101)的背面,在使用時承受樂譜的下端;樂譜壓具(10),其以與鍵盤(kb)的琴鍵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的轉動中心(c)為中心轉動自如地配設于所述樂譜臺,在使用時,采取從前方對載置于所述樂譜臺的樂譜進行按壓的立起位置,并且在非使用時采取平躺位置。
此外,所述括弧內的附圖標記為例示。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高樂譜臺的設計自由度,并且較大地確保與樂譜之間的接觸面積。
附圖說明
圖1是樂譜壓具構造所適用的鍵盤樂器的立體圖(圖(a))、樂譜臺的俯視圖(圖(b))。
圖2是配設于樂譜臺的一個樂譜壓具的使用狀態時的立體圖(圖(a))、樂譜壓具的立體圖(圖(b))。
圖3是使用狀態時的樂譜壓具的左右方向中央處的剖面圖。
圖4是轉動中途、非使用狀態時的樂譜壓具的左右方向中央處的剖面圖(圖(a)、(b))。
圖5是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沿著圖3的a-a線的剖面圖(圖(a)、(b))。
圖6是關閉了鍵盤蓋的狀態下的鍵盤附近的示意圖(圖(a)、(b))。
附圖標記說明
10樂譜壓具,14第1卡合部,15第2卡合部,20樂譜臺,20a演奏者側端部,23止動器部,101鍵盤蓋,103樂譜,103a下端,c轉動中心,h突出高度,t1厚度
具體實施方式
【發明實施的形態】
以下,參考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圖1(a)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樂譜壓具構造所適用的鍵盤樂器的立體圖。該鍵盤樂器100作為直立型的鋼琴而構成,具備將鍵盤kb覆蓋的鍵盤蓋101。在鍵盤蓋101的背面設置樂譜臺20。圖1(b)是樂譜臺20的俯視圖。樂譜臺20在作為鍵盤kb的琴鍵的排列方向的左右方向上較長地構成為大致板狀。樂譜臺20通過由合葉等構成的多個轉動軸102轉動自如地配設于鍵盤蓋101的背面。在圖1(a)中,示出了樂譜臺20的非使用時的狀態,在圖1(b)中,示出了樂譜臺20的使用時的狀態。在使用樂譜臺20時,以打開了鍵盤蓋101的狀態使樂譜臺20向倒向演奏者側的方向轉動。圖1(b)的下方為演奏者側(前側)。
雖然之后詳細敘述,在使用時的樂譜臺20的上側配設四個樂譜壓具10。各樂譜壓具10均以轉動中心c為中心(繞轉動軸c)轉動自如地配設于樂譜臺20。轉動中心c位于樂譜臺20的前端部(樂譜臺20位于后述的打開狀態時的、樂譜臺20的距鍵盤蓋101最遠的端部),即,位于使用狀態下的樂譜臺20的演奏者側端部20a。各樂譜壓具10的結構為共同,因此以下,代表性地詳細敘述一個樂譜壓具10的結構。
圖2(a)是配設于樂譜臺20的一個樂譜壓具10的使用狀態時的立體圖。圖2(b)是樂譜壓具10的立體圖。圖3是使用狀態時的樂譜壓具10的左右方向中央處的剖面圖。圖4(a)、(b)分別是轉動中途、非使用狀態時的樂譜壓具10的左右方向中央處的剖面圖。圖5(a)是沿著圖3的a-a線的剖面圖。
首先,主要參照圖2(b)、圖3、圖5(a),對樂譜壓具10的單體結構進行說明。樂譜壓具10具有大致圓柱狀的軸機構部11與板狀的按壓部件12,由樹脂等形成為一體。軸機構部11以轉動中心c的方向(與轉動中心c平行的方向)為長邊方向。此外,在軸機構部11配設于樂譜臺20時,轉動中心c與鍵盤kb的鍵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即與左右方向大致平行。換言之,沿左右方向排列的鍵盤kb的各鍵的前端所成的直線與轉動中心c的軸線大致平行。在軸機構部11的半徑方向外側,稍微突出地形成第1卡合部14以及第2卡合部15,并且,在軸機構部11的內側形成空洞部11b。因此,軸機構部11具有空洞部11b,由此成為圓柱狀形狀的側方的一部分開口的形狀。在轉動中心c的方向上的軸機構部11的兩端部,突出地形成有軸支承于樂譜臺20的軸部13a、13b。第1卡合部14與第2卡合部15位于隔著轉動中心c對置的位置。另外,第1卡合部14在樂譜壓具10位于后述的立起位置時,位于比轉動中心c靠下方的位置,并從軸機構部11向下方突出,第2卡合部15在樂譜壓具部10位于后述的平躺位置時,位于比轉動中心c靠后方的位置,并從軸機構部11向后方突出。由于存在空洞部11b,因此在第1卡合部14與轉動中心c之間、第2卡合部15與轉動中心c之間形成間隙(圖3)。
接下來,主要參照圖2(a)、圖3、圖5(a),對樂譜臺20的結構進行說明。樂譜臺20通過使第1殼體21以及第2殼體22組合而構成,但也可以使兩者形成為一體。在樂譜臺20形成用于配設樂譜壓具10的凹部29。在第1殼體21形成有軸支承軸機構部11的軸部13a、13b的軸承部27a、27b(圖5(a))。將軸承部27a、27b的形成位置設定為,轉動中心c位于使鍵盤蓋101為打開狀態且使樂譜臺20為打開狀態(支承樂譜103的狀態)的使用狀態下的、凹部29的靠演奏者側。在使用樂譜臺20時,樂譜臺20支承樂譜103的下端103a(圖3)。
樂譜壓具10以轉動中心c為中心轉動,在使用時采取從前方按壓載置于樂譜臺20的樂譜103的立起位置(直立位置)(圖3),在非使用時采取比載置于樂譜臺20的樂譜103的下端103a靠下方的位置即平躺位置(倒伏位置)(圖4(b))。樂譜壓具10在立起位置與平躺位置之間轉動自如(圖4(a))。在樂譜壓具10位于立起位置時,第1卡合部14朝向下方,第2卡合部15朝向上方(圖3)。另一方面,在樂譜壓具10位于平躺位置時,第1卡合部14朝向樂譜臺20的前端側,第2卡合部15朝向轉動軸102的一側(圖4(b))。
凹部29內的第2殼體22的底部上面(作為凹部29內的朝向上方的面的底面)的一部分在樂譜壓具10位于立起位置時,作為與第1卡合部14壓接的第1被壓接部24發揮功能(圖3)。通過第1卡合部14與第1被壓接部24的抵接,將樂譜壓具10的立起位置定位。凹部29內的第2殼體22的前端側的端面(凹部29內的朝向前方的面)的一部分在樂譜壓具10位于平躺位置時,作為與第2卡合部15壓接的第2被壓接部25發揮功能(圖4(b))。通過第2卡合部15與第2被壓接部25的抵接,將樂譜壓具10的平躺位置定位。軸機構部11的外周面11a位于比第1卡合部14、第2卡合部15靠半徑方向內側的位置,并在樂譜壓具10的轉動中途與第1被壓接部24以及第2被壓接部25都不接觸。
在凹部29內的第1殼體21形成有作為轉動軸102側的端面止動器部23。在樂譜壓具10被施加過度的負荷,超過圖3所示的立起位置而轉動時,樂譜壓具10的按壓部件12與止動器部23抵接,防止了第1卡合部14以及第1被壓接部24的過大的變形。在使用時在第1殼體21的上方露出的面的大致整體被人工皮革等的罩部件26覆蓋。第1殼體21與第2殼體22雖然通過螺絲緊固,但該螺絲被罩部件26遮蔽而不表現在外觀上。
在該結構中,在為了載置樂譜103而使用樂譜臺20以及樂譜壓具10時,用戶使鍵盤蓋101為打開狀態,進而使樂譜臺20為打開狀態。然后,用戶使必要的樂譜壓具10轉動至立起位置。例如,在希望在鍵盤樂器100的左右方向中央保持一個樂譜103的情況下,只要使四個樂譜壓具10中的中央兩個立起即可。或者,在希望在左右將兩個樂譜103排列地保持的情況下,將四個樂譜壓具10立起較為適當。除此之外,在希望僅在低音側、僅在高音側保持樂譜103的情況下,也可考慮將左側的兩個、或者右側的兩個樂譜壓具10立起的方式。總之,立起的樂譜壓具10的按壓部件12確保了后面(與鍵盤蓋101的背面對置的面)的面積較為寬闊,與以往型的傾斜地立起的樂譜壓具相比,能夠與樂譜103接觸的面積較大。按壓部件12從前方按壓樂譜103。
然而,在樂譜壓具10的立起位置、平躺位置中,卡合部14、15的各平坦面與被壓接部24、25壓接。在使樂譜壓具10從立起位置向平躺方向轉動時,在第1卡合部14的平坦面離開第1被壓接部24的同時,第1卡合部14的角部14a(圖3)抵接于第1被壓接部24。若進一步使樂譜壓具10向平躺方向轉動,則角部14a與第1被壓接部24滑動接觸,隨后,角部14a也離開第1被壓接部24,移至轉動中途的階段。這里,由于第1卡合部14與第1被壓接部24的壓接,對于將要從立起位置向平躺方向的轉動產生抵抗力,特別是,在角部14a與第1被壓接部24抵接然后離開的期間,產生最大的抵抗力。因此,在樂譜壓具10脫離立起位置的轉動初期,產生抵抗力的峰值。
另一方面,在樂譜壓具10在立起位置與平躺位置之間轉動時,經過軸機構部11的外周面11a與第1被壓接部24以及第2被壓接部25的哪一個都不接觸的行程(圖4(a))。因此,在樂譜壓具10脫離立起位置時產生的抵抗力的最大值,比在轉動中途產生的抵抗力的最小值大。
對此,在使樂譜壓具10從平躺方向向立起位置轉動時也能夠相同地認定。即,在第2卡合部15的平坦面離開第2被壓接部25的同時,第2卡合部15的角部15a(圖3)抵接于第2被壓接部25。之后,在角部15a與第2被壓接部25滑動接觸之后,從第2被壓接部25離開,移至轉動中途的階段。因此,在樂譜壓具10脫離平躺位置的轉動初期,產生抵抗力的峰值。在樂譜壓具10脫離平躺位置時產生的抵抗力的最大值,比在轉動中途產生的抵抗力的最小值大。
這樣,在樂譜壓具10脫離立起位置或者平躺位置時產生的抵抗力的最大值比在轉動中途產生的抵抗力的最小值大,因此立起位置、平躺位置的樂譜壓具10的姿勢穩定。而且,在樂譜壓具10從轉動中途的階段到達立起位置或者平躺位置時,也經過產生抵抗力的峰值的階段。由此,能夠在立起位置、平躺位置的牢固位置獲得節制感(日文:節度感),能夠實現伴隨著舒適的卡入感(日文:クリック感)的轉動操作。另外,由于在樂譜壓具10的轉動中途,樂譜壓具10幾乎不產生摩擦或抵抗力,因此確保了樂譜壓具10的順暢的轉動與耐久性。另外,通過在卡合部14、15間形成空洞部11b,易于在半徑方向上使卡合部14、15撓曲,能夠發揮適度的按壓力。而且,能夠簡化結構。
如圖4(b)所示,在平躺位置,樂譜壓具10處于樂譜臺20的厚度t1的范圍內,不從樂譜臺20突出。此外,在平躺位置,樂譜壓具10的按壓部件12的成為上側的面與樂譜臺20的上表面也可以成為一個面。另外,樂譜壓具10的按壓部件12的厚度t2是樂譜臺20的厚度t1的一半以下。由此,能夠維持樂譜臺20的剛性以及薄度。特別是,易于避免在樂譜臺20的背側(使用時的底面)表現出螺絲,能夠避免外觀變差。
圖6(a)、(b)是關閉了鍵盤蓋101的狀態下的鍵盤kb附近的示意圖。由于按壓部件12薄,由此能夠將樂譜臺20也設計為不厚。因此,如圖6(a)所示,在關閉了樂譜臺20的狀態下,即使關閉鍵盤蓋101,樂譜臺20也不會干擾鍵盤kb。在本實施方式中,進一步地將樂譜壓具10的立起位置的按壓部件12距樂譜臺20的突出高度h設定為,即使忘記關閉了樂譜壓具10以及樂譜臺20地關閉鍵盤蓋101,樂譜臺20也不會干擾鍵盤kb。即,突出高度h(圖3)被設定為如下高度:即使使樂譜壓具10保持立起位置地對樂譜臺20進行轉動操作,進而成為按壓部件12的前端部抵接于鍵盤蓋101的狀態,并且鍵盤蓋101也被關閉,樂譜臺20也不會接觸于鍵盤kb(圖6(b))。由此,即使進行了無意的操作,也能夠避免鍵盤kb與鍵盤蓋101的干擾。
根據本實施方式,轉動中心c位于使用時的樂譜臺20的演奏者側端部20a。另外,樂譜壓具10以與琴鍵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的轉動中心c為中心轉動自如,在使用時所采取的立起位置,按壓部件12從前方按壓樂譜103。即,與樂譜壓具的轉動軸的軸線平行于前后方向的以往結構不同。據此,能夠確保從轉動中心c至轉動軸102的距離較長,能夠將正交于轉動中心c的方向上的樂譜壓具10的按壓部件12的長度(高度)也設定得較長。并且,由于從樂譜103承受的反作用力是與轉動中心c正交方向、而并非平行的方向,因此無需過度加厚按壓部件12,樂譜臺20的厚度的限制也較少。另外,左右方向上的樂譜壓具10的長度能夠自由地設計,如果較長則能夠在較寬的范圍內按壓樂譜103。因此,能夠提高樂譜臺20的設計自由度,并且確保按壓部件12與樂譜103的接觸面積較大。
根據本實施方式,在樂譜壓具10脫離立起位置時以及脫離平躺位置時相對于樂譜壓具10的轉動產生的抵抗力的最大值,均比在轉動中途產生的抵抗力的最小值大,因此樂譜壓具10的立起位置、平躺位置的姿勢穩定。另外,能夠以設置第1卡合部14、第2卡合部15、第1被壓接部以及第2被壓接部25這一簡單的結構,使樂譜壓具10以穩定的兩個狀態具有節制感持。而且,在樂譜壓具10在立起位置與平躺位置之間轉動時,經過軸機構部11的外周面11a與第1被壓接部24以及第2被壓接部25的哪一個都不接觸的行程。由此,能夠避免在轉動中途產生較大的抵抗力·摩擦,確保順暢的轉動,并且能夠抑制摩耗的惡化、耐久性的降低。另外,由于將止動器部23設于樂譜臺20,因此相對于過度的轉動力承受樂譜壓具10,能夠提高耐久性。另外,由于樂譜臺20轉動自如地配設于鍵盤蓋101的背面,因此能夠在鍵盤蓋101的背面載置樂譜103,也能夠應用于直立型鋼琴。
然而,以往的傾斜地立起的棒狀的樂譜壓具幾乎僅用前端部以接近點接觸的方式按壓樂譜。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按壓部件12在左右方向上也較長,在左右方向的哪個位置都能夠發揮按壓樂譜103的功能。因此,也能夠實現用一個樂譜壓具10同時按壓兩個樂譜103這樣的使用方法。例如,通過使左側的樂譜103的右端與右側的樂譜103的左端位于一個按壓部件12的左右方向中央,從而發揮按壓兩個樂譜103的單頁的功能。如果加長按壓部件12的左右方向的長度,就能夠充分地實現這一點。因此,通過設置三個樂譜壓具10,能夠同時按壓兩個樂譜103。這樣的使用方法在以往型中是極其困難的。
此外,出于使樂譜壓具10的立起位置、平躺位置的姿勢穩定的觀點,也可以考慮如下。首先,在樂譜壓具10脫離立起位置或者平躺位置時產生的抵抗力的最大值比在轉動中途產生的抵抗力的最小值大即可。因此,在樂譜壓具10在立起位置與平躺位置開之間轉動時,并非必須經過軸機構部11的外周面11a與第1被壓接部24以及第2被壓接部25的哪一個都不接觸的行程。另外,只要是至少在樂譜壓具10脫離立起位置或者平躺位置時產生抵抗力的結構即可。因此,在立起、平躺狀態時,卡合部14、15并非必須分別壓接于被壓接部24、25,也可以是僅有某一單方的組進行壓接的結構。另外,樂譜壓具10只要是至少在脫離立起、平躺狀態時的轉動起初由卡合部14、15中的角部14a、15b分別抵接于被壓接部24、25的結構即可,也并非必須是在立起、平躺狀態時卡合部14、15的平坦面抵接于被壓接部24、25。而且,也并非必須是在樂譜壓具10脫離立起、平躺狀態時的轉動起初產生抵抗力的峰值的結構,例如,并不排除卡合部14、15是以轉動中心c為中心的恒定曲率的曲面這樣的結構。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了由軸承部27a、27b軸支承軸機構部11的軸部13a、13b的結構,但也可以使凹凸關系與其相反。即,也可以如圖5(b)中變形例所示,采用在軸機構部11的兩端部形成凹部16a、16b、并且在形成于第1殼體21的軸部28a、28b軸支承凹部16a、16b的結構。
此外,為了與樂譜壓具10卡合而形成于樂譜臺20的部分,只要在機構上允許,則也可以設于樂譜臺20的任意部分,還可以形成于第1殼體21或者第2殼體22中的某一個。另外,樂譜臺20也可以由三個以上的部件組合而構成,在該情況下,與樂譜壓具10卡合的部分也可以形成于任意一個部件。此外,不論本發明的樂譜壓具構造所適用的樂譜臺的配置位置,也可以在配置于鍵盤樂器的頂板的樂譜臺應用樂譜壓具構造。
以上,基于優選的實施方式詳細敘述了本發明,但本發明并不限定于這些特定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該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的各種方式也包含在本發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