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側入式背光模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液晶顯示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側入式背光模組。
背景技術:
液晶顯示裝置(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具有機身薄、省電、無福射等眾多優(yōu)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xiàn)有市場上的液晶顯示裝置大部分為背光型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組(backlight module)。液晶面板的工作原理是在兩片平行的玻璃基板當中放置液晶分子,兩片玻璃基板中間有許多垂直和水平的細小電線,通過通電與否來控制液晶分子改變方向,將背光模組的光線折射出來產生畫面。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發(fā)光,需要借由背光模組提供的光源來正常顯示影像,因此,背光模組成為液晶顯示裝置的關 鍵組件之一。背光模組依照光源入射位置的不同分成側入式背光模組與直下式背光模組兩種。直下式背光模組是將發(fā)光光源例如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陰極螢光燈管)或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fā)光二極管)設置在液晶面板后方,直接形成面光源提供給液晶面板。而側入式背光模組是將背光源LED燈條(Light bar)設于液晶面板側后方的背板邊緣,LED燈條發(fā)出的光線從導光板(LGP,Light Guide Plate) 一側的入光面進入導光板,經(jīng)反射和擴散后從導光板出光面射出,再經(jīng)由光學膜片組以形成面光源提供給液晶面板。側光式背光模由于組成本較低,并具有將液晶顯示裝置做到窄邊框,超薄化等優(yōu)勢,應用越來越廣泛。請參閱圖1,為現(xiàn)有的側入式背光模組中背光源與散熱鋁擠貼合剖視圖,由于背光源LED燈條100本身發(fā)熱量大,需要將其通過導熱雙面膠300貼附在散熱鋁擠(heatsink) 500上,為了降低成本,減少背光源LED燈條100的PCB板102的面積,將PCB板102做成刀型,刀型部分插入散熱鋁擠500中,散熱鋁擠500對應部分開槽。但由于加工的限制,散熱鋁擠500的底板504與側板506之間易形成毛刺508,導致PCB板102與散熱鋁擠500的側板506沒有很好的平行貼附,進而導致背光源LED燈條100的發(fā)光面與導光板(未圖示)的入光面存在一定的角度,影響光的利用率,造成模組亮度品質的降低。如果針對散熱鋁擠部分做加工,需要采用CNC加工,這樣增加成本,且效率相對降低,影響產能。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側入式背光模組,其結構簡單,方便背光源的組裝,提升光源入光利用率,降低成本。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側入式背光模組,包括背板、設于背板內的背光源及設于背板內的導光板,所述背板與背光源之間設有散熱鋁擠,所述散熱鋁擠包括第一安裝部及垂直連接于該第一安裝部的第二安裝部,所述背光源安裝于該第一安裝部上,該第一安裝部靠近第二安裝部位置設有一斜面,該斜面由第一與第二安裝部的連接端朝向背光源延伸設置。所述斜面與豎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3 8°。
所述斜面通過斜沖壓加工形成。所述背光 源包括PCB板、安裝并電性連接于PCB板上的數(shù)個LED燈及安裝并電性連接于PCB板上整流器。所述第二安裝部對應該整流器設有容置槽。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垂直連接于底板的側板,所述第一安裝部抵靠于側板上,所述第二安裝部通過螺釘鎖合于底板上。所述第二安裝部遠離第一安裝部端設有一凸起部,所述導光板承載于該凸起部上。所述側入式背光模組還包括設于導光板與凸起部之間的反射片及設于導光板上的光學膜片組。所述背光源通過導熱膠貼合安裝于第一安裝部上。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提供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其通過在散熱鋁擠第一安裝部的下端設置一斜面,避免了現(xiàn)有技術中可能出現(xiàn)的裝配干涉,確保背光源發(fā)光面與導光板入光面的平行,該結構簡單,易加工,安裝方便,提高了入光利用率,降低了成本。為了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的特征以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fā)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發(fā)明加以限制。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詳細描述,將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顯而易見。附圖中,圖I為現(xiàn)有的側入式背光模組中背光源與散熱鋁擠貼合剖視圖;圖2為本發(fā)明側入式背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側入式背光模組中散熱鋁擠與背光源的立體組裝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結合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及其附圖進行詳細描述。請參閱圖2及圖3,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側入式背光模組,包括背板2、設于背板2內的背光源4及設于背板2內的導光板6。所述背板2與背光源4之間設有散熱鋁擠8,所述散熱鋁擠8包括第一安裝部82及垂直連接于該第一安裝部82的第二安裝部84,所述背光源4安裝于該第一安裝部82上,該第一安裝部82靠近第二安裝部84位置設有一斜面822,該斜面822由第一與第二安裝部82,84的連接端朝向背光源4延伸設置。所述斜面822通過斜沖壓加工形成,其與豎直平面之間的夾角a為3 8°,進而使得背光源4安裝于散熱鋁擠8上時,其出光面442能與導光板6的入光面62平行,進而提聞背光源4發(fā)出的光的利用率,提聞背光|旲組売度品質。所述背光源4包括PCB板42、安裝并電性連接于PCB板42上的數(shù)個LED燈44及安裝并電性連接于PCB板42上整流器46。
所述第二安裝部84對應該整流器46設有容置槽842,組裝時,所述整流器46容置于該容置槽842內。所述背板2包括底板22及連垂直接于底板22的側板24,所述第一安裝部82抵靠于側板24上,所述第二安裝部84通過螺釘(未圖示)鎖合于底板22上。所述第二安裝部84遠離第一安裝部82端設有一凸起部844,所述導光板6承載于該凸起部844上。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設于導光板6與凸起部844之間的反射片9及設于導光板上的光學膜片組10。所述背光源4通過導熱膠12貼合安裝于第一安裝部82上,以增強導熱效果,提升背光模組品質。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其通過在散熱鋁擠第一安裝部的下端設置一斜面,避免了現(xiàn)有技術中可能出現(xiàn)的裝配干涉,確保背光源發(fā)光面與導光板入光面的平行,該結構簡單,易加工,安裝方便,提高了入光利用率,降低了成本。以上所述,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和技術構思作出其他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而所有這些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側入式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設于背板內的背光源及設于背板內的導光板,所述背板與背光源之間設有散熱鋁擠,所述散熱鋁擠包括第一安裝部及垂直連接于該第一安裝部的第二安裝部,所述背光源安裝于該第一安裝部上,該第一安裝部靠近第二安裝部位置設有ー斜面,該斜面由第一與第二安裝部的連接端朝向背光源延伸設置。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與豎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3 8°。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通過斜沖壓加工形成。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包括PCB板、安裝并電性連接于PCB板上的數(shù)個LED燈及安裝并電性連接于PCB板上整流器。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二安裝部對應該整流器設有容置槽。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垂直連接于底板的側板,所述第一安裝部抵靠于側板上,所述第二安裝部通過螺釘鎖合于底板上。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裝部遠離第一安裝部端設有ー凸起部,所述導光板承載于該凸起部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其特征在干,還包括設于導光板與凸起部之間的反射片及設于導光板上的光學膜片組。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通過導熱膠貼合安裝于第一安裝部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側入式背光模組,包括背板、設于背板內的背光源及設于背板內的導光板,所述背板與背光源之間設有散熱鋁擠,所述散熱鋁擠包括第一安裝部及垂直連接于該第一安裝部的第二安裝部,所述背光源安裝于該第一安裝部上,該第一安裝部靠近第二安裝部位置設有一斜面,該斜面由第一與第二安裝部的連接端朝向背光源延伸設置。本發(fā)明提供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其通過在散熱鋁擠第一安裝部的下端設置一斜面,避免了現(xiàn)有技術中可能出現(xiàn)的裝配干涉,確保背光源發(fā)光面與導光板入光面的平行,該結構簡單,易加工,安裝方便,提高了入光利用率,降低了成本。
文檔編號F21V19/00GK102798059SQ20121033441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11日
發(fā)明者蕭宇均, 李全 申請人: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