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臺燈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燈具【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臺燈。為了解決支撐角度無法作調節的技術問題,提出了以下技術方案。其特征是:支撐條(2-2)包括:U形結構(2-2a)、L形的左上端結構(2-2b)和反L形的右上端結構(2-2c);在后板(101)的前部位置設置第一和第二轉動結構;每一轉動結構均包括:底座(51)、蓋體(52)和壓塊(53);蓋體(52)的外側具有突起的就位結構;壓塊(53)位于底座(51)的外側方向,壓塊(53)的內側與蓋體(52)的外側之間存在間隙;上端結構豎直的圓棒體位于間隙處,上端結構橫向的圓棒體穿過轉動孔(ZK)。有益效果是:支撐角度可以作有級調節或無級連續調節。
【專利說明】一種臺燈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燈具【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臺燈;本發明的技術尤其適用于LED臺燈。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技術的臺燈中,有一類臺燈包括燈頭、桿體和基座;而基座包括斜向的基座主體和支撐條;換言之,這類臺燈在使用時,基座主體和支撐條構成人字形的支撐結構,如圖1所不;圖2是圖1的右視圖。在圖1和圖2中:標號I是燈頭;標號2_1是基座主體;標號2-2是支撐條;標號3是桿體;標號101是后板;Θ是支撐角度。
[0003]支撐條和基座主體之間形成人字形支撐結構。在現有技術中,人字形支撐結構中的支撐角度(圖中標號為Θ)是固定的,也就是講,兩者之間的支撐角度無法作調節,包括無法對支撐角度作小幅度的改變。
【發明內容】
[0004]現有技術臺燈,其支撐條和基座主體之間的支撐角度無法作調節;為了解決這一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以下技術方案。
[0005]1.一種臺燈,包括燈頭、桿體和基座,所述的基座包括:斜向的基座主體和支撐條;
[0006]所述的支撐條為曲折的條形物,支撐條包括:U形結構、L形的左上端結構和反L形的右上端結構;
[0007]所述的L形的左上端結構,其包括豎直的圓棒體和橫向的圓棒體,豎直圓棒體的底部和橫向圓棒體的左部連為一體,橫向圓棒體的右部與U形結構的左上部連為一體;
[0008]所述的反L形的右上端結構,其包括豎直的圓棒體和橫向的圓棒體,豎直圓棒體的底部和橫向圓棒體的右部連為一體,橫向圓棒體的左部與U形結構的右上部連為一體;
[0009]所述的基座主體包括后板;在后板的前部位置按左右對稱的形式設置第一轉動結構和第二轉動結構;左右對稱的對稱中心線,其與后板居中的豎直中心線重合,或者其偏離后板的豎直中心線;
[0010]所述的第一轉動結構和第二轉動結構,其每一轉動結構均包括:底座、蓋體和壓塊;
[0011]所述的底座,其與后板固定連接或者其與后板制造為一體,其開設兩個安裝螺孔;
[0012]所述的蓋體開設兩個安裝通孔,使用兩個螺釘實現蓋體和底座的連接,在蓋體和底座的相鄰處并且在兩個螺釘之間的位置設置轉動孔;蓋體的外側具有突起的就位結構;
[0013]所述的壓塊,其位于底座的外側方向,其與后板固定連接或者其與后板制造為一體,其內側與蓋體的外側之間存在間隙;
[0014]所述的上端結構,其豎直的圓棒體位于壓塊和蓋體之間的間隙處,其橫向的圓棒體穿過轉動孔;
[0015]所述支撐條的U形結構位于后板的后部位置。
[0016]2.所述支撐條的U形結構,其由三部分組成:豎直的左側部分、豎直的右側部分和底側部分;所述的底側部分為橫臥的直線形狀,或者所述的底側部分為橫臥的、并且中間向下突起的圓弧線形狀,或者所述的底側部分為橫臥的、并且兩端為向下突起的形狀;
[0017]所述的后板,其具有容納U形結構的凹陷構造。
[0018]3.所述的支撐條,其各處的橫截面呈圓形;支撐條由一根金屬圓棒折彎而成,或者支撐條在注塑制造時一體制造而成。
[0019]4.所述蓋體上突起的就位結構,其包括十個以上的第一圓弧形突起物。
[0020]5.所述蓋體上突起的就位結構,其包括三個以上的第一條塊形突起物;
[0021]第一條塊形突起物呈扇形分布;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和底座相鄰處轉動孔中心線的延長線上;第一條塊形突起物的截面呈圓弧形。
[0022]6.所述的壓塊,其在內側方向上具有突起的結構;所述的突起結構為以下兩者中的任意一者:
[0023]a.包括十個以上的第二圓弧形突起物;
[0024]b.包括三個以上的第二條塊形突起物;第二條塊形突起物呈扇形分布;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和底座相鄰處轉動孔中心線的延長線上;第二條塊形突起物的截面呈圓弧形。
[0025]7.所述的轉動結構具有最大角度止位結構;所述的最大角度止位結構是以下兩者中的任意一者:
[0026]a.在蓋體上設置突起的第一最大角度止位塊,該止位塊位于蓋體的朝外之側;
[0027]b.在壓塊上設置突起的第二最大角度止位塊,該止位塊位于壓塊的朝內之側。
[0028]8.所述蓋體上突起的就位結構,其包括三個以上的外側圓弧形突起物;外側圓弧形突起物呈扇形分布;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和底座相鄰處轉動孔中心線的延長線上。
[0029]9.所述的壓塊,其在內側方向上具有三個以上的內側圓弧形突起物;內側圓弧形突起物呈扇形分布;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和底座相鄰處轉動孔中心線的延長線上。
[0030]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實施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可以對支撐條和基座主體之間的支撐角度作調節;選用不同的進一步技術方案,可以實現支撐角度作有級調節,或者可以實現支撐角度作無級連續調節。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1]圖1是某一現有技術的臺燈。
[0032]圖2是圖1的右視圖。
[0033]圖3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之一;圖中的支撐條為曲折的條形物,支撐條包括U形結構、L形的左上端結構和反L形的右上端結構;其中,U形結構位于后板的后部位置;后板具有容納U形結構的凹陷構造。
[0034]圖4是圖3的后視圖。
[0035]圖5是圖4中I處的局部放大圖,放大比例3: I。
[0036]圖6是圖5順時針旋轉了 90°角度的示意圖;[0037]圖7是圖6中去除了支撐條、壓塊和螺釘的示意圖。
[0038]圖8是圖7的仰視圖。
[0039]圖9是蓋體的示意圖。
[0040]圖10是蓋體的立體示意圖。
[0041 ]圖11是底座的不意圖。
[0042]圖12是底座的立體不意圖;
[0043]圖13是支撐條的示意圖,圖中標號為2_2a的是U形結構,標號為2_2b的是L形的左上端結構,標號為2-2c的是反L形的右上端結構,U形結構底側部分為橫臥的直線形狀。
[0044]圖14是圖13的左視圖。
[0045]圖15是圖13的俯視圖。
[0046]圖16是實施例一中的結構示意圖,本圖中,后板、壓塊和底座制造為一體,后板具有容納U形結構的凹陷構造。
[0047]圖17是圖16的后視圖。
[0048]圖18是圖17中的A-A向剖視圖。
[0049]圖19是圖17中的B-B向剖視圖。
[0050]圖20是圖17中的C-C向剖視圖。
[0051]圖21是圖17中的D-D向剖視圖。
[0052]圖22是支撐條轉動立體示意圖之一。
[0053]圖23是支撐條轉動立體示意圖之二。
[0054]圖24是支撐條轉動立體示意圖之三。
[0055]圖25是支撐條轉動立體示意圖之四。
[0056]圖26是支撐條轉動立體示意圖之五。
[0057]圖27是支撐條轉動立體示意圖之六。
[0058]圖28是實施例一中的發明臺燈。
[0059]圖29是圖28的左視圖。
[0060]圖30是圖28中支撐條展開后的示意圖,圖中的四個虛線支撐條表示還可以選擇調節的其他角度;本圖同時也說明,連同實線在內,支撐條與基座主體之間有五個不同的人字形支撐角度狀態供選擇。
[0061]圖31是圖5的仰視圖。
[0062]圖32是支撐條U形結構底側為橫臥且中間向下突起圓弧線形狀的示意圖。
[0063]圖33是圖32的左視圖。
[0064]圖34是圖32的俯視圖。
[0065]圖35是支撐條U形結構底側為橫臥且兩端向下突起形狀的示意圖。
[0066]圖36是圖35的左視圖。
[0067]圖37是圖35的俯視圖。
[0068]圖38是實施例二中的示意圖,圖中的蓋體上有五個外側圓弧形突起物,它們呈扇形分布;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和底座相鄰處轉動孔中心線的延長線上。
[0069]圖39是實施例三中的示意圖,圖中的蓋體上設有105個第一圓弧形突起物。[0070]圖中標號說明
[0071]燈頭(I);桿體⑶;基座主體(2-1);支撐條(2-2) ;U形結構(2_2a);左上端結構(2-2b);右上端結構(2-2c);底座(51);蓋體(52);蓋體(52a);第一圓弧形突起物(52-1);第一最大角度止位塊(52-3);壓塊(53);壓塊(53a);第二圓弧形突起物(53_1);第二最大角度止位塊(53-3);后板(101);凹陷構造(IOla);后板安裝孔(IOlb);
[0072]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一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l) ;二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2);三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3);四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4);五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5);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一號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l) ;二號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2);三號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3);四號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4);五號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5);外側圓弧形突起物(TY);內側圓弧形突起物(tY);轉動孔(ZK);支撐角度(Θ)。
[0073]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74]現有技術的臺燈,包括燈頭1、桿體3和基座,所述的基座包括:斜向的基座王體2-1和支撐條2-2。圖1和圖2所示的是現有技術的臺燈,圖2是圖1的右視圖。現有技術的臺燈,其不足之處是:支撐條2-2和基座主體2-1之間的人字形支撐角度Θ是固定的,無法作角度調節、變化。
[0075]在本發明技術臺燈中,支撐條2-2和基座主體2-1之間的人字形支撐角度Θ是可以調節、變化的。
[0076]下面,對本發明技術方案作總體的描述、說明和解釋。
[0077]總體描述如下。
[0078]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撐條2-2為曲折的條形物,支撐條2-2包括:U形結構2_2a、L形的左上端結構2-2b和反L形的右上端結構2-2c ;
[0079]所述的L形的左上端結構2_2b,其包括豎直的圓棒體和橫向的圓棒體,豎直圓棒體的底部和橫向圓棒體的左部連為一體,橫向圓棒體的右部與U形結構2_2a的左上部連為一體;
[0080]所述的反L形的右上端結構2_2c,其包括豎直的圓棒體和橫向的圓棒體,豎直圓棒體的底部和橫向圓棒體的右部連為一體,橫向圓棒體的左部與U形結構2_2a的右上部連為一體;
[0081]所述的基座主體包括后板101 ;在后板101的前部位置按左右對稱的形式設置第一轉動結構和第二轉動結構;左右對稱的對稱中心線,其與后板101居中的豎直中心線重合,或者其偏離后板101的豎直中心線;
[0082]所述的第一轉動結構和第二轉動結構,其每一轉動結構均包括:底座51、蓋體52和壓塊53 ;
[0083]所述的底座51,其與后板101固定連接或者其與后板101制造為一體,其開設兩個安裝螺孔;
[0084]所述的蓋體52開設兩個安裝通孔,使用兩個螺釘實現蓋體52和底座51的連接,在蓋體52和底座51的相鄰處并且在兩個螺釘之間的位置設置轉動孔ZK ;蓋體52的外側具有突起的就位結構;[0085]所述的壓塊53,其位于底座51的外側方向,其與后板101固定連接或者其與后板101制造為一體,其內側與蓋體52的外側之間存在間隙;
[0086]所述的上端結構,其豎直的圓棒體位于壓塊53和蓋體52之間的間隙處,其橫向的圓棒體穿過轉動孔ZK ;
[0087]所述支撐條的U形結構2_2a位于后板101的后部位置。
[0088]對于以上的總體描述,現對有關內容進行以下詳細的說明和解釋。
[0089]1.支撐條2-2可以結合圖13、圖14和圖15進行理解。圖13是支撐條的示意圖,圖中標號為2-2a的是U形結構,標號為2-2b的是L形的左上端結構,標號為2_2c的是反L形的右上端結構,U形結構底側部分為橫臥的直線形狀。圖14是圖13的左視圖。圖15是圖13的俯視圖。
[0090]2.后板101的前部位置,是后板101的內部位置,或者講是后板101朝向使用者方向的位置。
[0091]3.第一轉動結構和第二轉動結構,該兩者是左右對稱設置。但是該左右對稱的對稱中心線,第一種情況是:它與后板101居中(左右意義上的居中)的豎直中心線重合,第二種情況是:它偏離后板101的豎直中心線。換種講法說,對于后板101而言,第一轉動結構和第二轉動結構作為一個部件,該部件在第一種情況時居中設置,該部件在第二種情況時非居中設置,非居中設置的意思是偏左設置或偏右設置。
[0092]4.大批量生產時,底座51與后板101、壓塊53與后板101通常是制造為一體,由
塑料模具一并壓注生產出來,如此可以大幅度節約人工等等。
[0093]底座51開設兩個安裝螺孔,其主要(不是全部)的方法有三種:1.開設直孔,然后加工出內螺紋;2.開設直孔,然后再將自攻螺絲鉆入;3.不開直孔、直接由自攻螺絲鉆入。
[0094]5.轉動孔ZK,可結合圖5至圖12共7幅圖紙的內容、以結合及其他相關圖紙的內容進行理解。
[0095]6.外側和內側。第一轉動結構和第二轉動結構是左右對稱設置的,以對稱中心線為指示物,凡朝向對稱中心線的為內側,凡背離對稱中心線的為外側。
[0096]7.本專利文件中的說明書附圖系示意的性質,圖中物體,或位置不十分精確,或比例不十分準確,以及等等情況都有可能存在,只要能夠達到示意的目的即可。
[0097]8.“蓋體52的外側具有突起的就位結構”,調節后支撐條2-2依靠該突起的就位結構,實現位置的確定。具體的就位結構有多種多樣,詳見有關進一步技術方案中的介紹、以及實施例中的介紹。
[0098]以上對本發明技術方案作總體的描述、說明和解釋;下面,對各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作相關的描述、說明和解釋。
[0099]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一。
[0100]技術方案描述。所述支撐條的U形結構2_2a,其由三部分組成:豎直的左側部分、豎直的右側部分和底側部分;所述的底側部分為橫臥的直線形狀,或者所述的底側部分為橫臥的、并且中間向下突起的圓弧線形狀,或者所述的底側部分為橫臥的、并且兩端為向下突起的形狀;所述的后板101,其具有容納U形結構的凹陷構造101a。
[0101]技術方案說明和解釋如下。
[0102]a.底側部分為橫臥直線形狀的,參見圖13、圖14和圖15 ;圖14是圖13的左視圖;圖15是圖13的俯視圖。
[0103]b.底側部分為橫臥、并且中間向下突起圓弧線形狀的,參見圖32、圖33和圖34 ;圖33是圖32的左視圖;圖34是圖32的俯視圖。
[0104]c.底側部分為橫臥、并且兩端為向下突起形狀的,參見圖35、圖36和圖37 ;圖36是圖35的左視圖;圖37是圖35的俯視圖。
[0105]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二。
[0106]技術方案描述。所述的支撐條2-2,其各處的橫截面呈圓形;支撐條2-2由一根金屬圓棒折彎而成,或者支撐條2-2在注塑制造時一體制造而成。
[0107]技術方案說明和解釋如下。
[0108]技術方案中的橫截面,其與所在部位的支撐條表面垂直。支撐條2-2的圓表面不僅可以減少阻力,而且能有效防止被卡死。典型的金屬圓棒是圓鋼絲。
[0109]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三。
[0110]技術方案描述。所述蓋體52上突起的就位結構,其包括十個以上的第一圓弧形突起物52-1。
[0111]技術方案說明和解釋如下。
[0112]圓弧形突起物,其每一個就是圓球體的一小部分。圓弧形的好處是不會卡死支撐條2-2,并且對轉動中的支撐條2-2阻力較小。
[0113]當支撐條2-2處于某目標位置(角度)時,對于眾多的第一圓弧形突起物52-1而言,有的不與支撐條2-2接觸,有的與支撐條2-2接觸,還有的不僅與支撐條2-2接觸、而且還被支撐條2-2壓迫變形。正是由于這些若干數量壓迫變形的第一圓弧形突起物52-1,確保了支撐條2-2穩定地保持在當前的位置狀態。換言之,支撐條2-2只有在受到較大外力的作用下,才會改變當前的位置,否則,在壓迫變形的第一圓弧形突起物52-1 “頂卡”作用下,支撐條2-2的位置不變。
[0114]第一圓弧形突起物52-1位于塑料蓋體52上的,會發生較明顯的壓迫變形;如果第一圓弧形突起物52-1位于金屬蓋體52上的,僅會發生極微小的壓迫變形,但是,由于壓迫力會發生傳遞,致使蓋體52下面的底座51等發生壓迫變形,其最后的綜合效果與第一圓弧形突起物52-1壓迫變形的效果相當。
[0115]本進一步技術方案可以實現連續無級調節支撐角度Θ。
[0116]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四。
[0117]技術方案描述。所述蓋體52上突起的就位結構,其包括三個以上的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 ;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呈扇形分布;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52和底座51相鄰處轉動孔ZK中心線的延長線上;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的截面呈圓弧形。
[0118]技術方案說明和解釋如下。
[0119]可以結合實施例一理解。實施例一中,是五個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
[0120]還有2點:1.扇形分布;2.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52和底座51相鄰處轉動孔ZK中心線的延長線上。對于前述的I和2,其好處有:a.可以在同樣大小的區域內,更加密集的設置條塊形突起物T ;b.在有級調節中,可以做到在每次調節定位后,支撐條2-2卡在兩個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之間;c.在轉動調節的過程中,支撐條2-2受到的各個檔位阻力基本相同,而且更換檔位所需的驅動力也基本相同,所以使用者的手感好。[0121]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五。
[0122]技術方案描述。所述的壓塊53,其在內側方向上具有突起的結構;所述的突起結構為以下兩者中的任意一者:a.包括十個以上的第二圓弧形突起物53-1 ;b.包括三個以上的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 ;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呈扇形分布;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52和底座51相鄰處轉動孔ZK中心線的延長線上;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的截面呈圓弧形。
[0123]技術方案說明和解釋如下。
[0124]閱讀蓋體52上突起的就位結構內容后,并在理解有關的說明和解釋的基礎上,理解本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內容。
[0125]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六。
[0126]技術方案描述。所述的轉動結構具有最大角度止位結構;所述的最大角度止位結構是以下兩者中的任意一者:a.在蓋體52上設置突起的第一最大角度止位塊52-3,該止位塊位于蓋體52的朝外之側;b.在壓塊53上設置突起的第二最大角度止位塊53-3,該止位塊位于壓塊53的朝內之側。
[0127]技術方案說明和解釋如下。
[0128]在實施例一中,介紹的情況有:在蓋體52上設置突起的第一最大角度止位塊52-3 ;如果不在蓋體52上設置突起的第一最大角度止位塊52-3,而在壓塊53上設置突起的第二最大角度止位塊53-3,也是可以的。相關情況詳見實施例一中的內容。
[0129]實施例一
[0130]本實施例按零部件制造、產品裝配、產品使用、調節原理和注意要點共五個部分,對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說明和介紹。
[0131]一、零部件制造
[0132]1.制造出塑料部件,該部件參見圖16至圖21 ;圖16是塑料部件的結構示意圖,后板、壓塊和底座制造為一體,后板具有容納U形結構的凹陷構造;圖17是圖16的后視圖;圖18是圖17中的A-A向剖視圖;圖19是圖17中的B-B向剖視圖;圖20是圖17中的C-C向剖視圖;圖21是圖17中的D-D向剖視圖。
[0133]2.制造出支撐條2-2,如圖13、圖14和圖15所示;圖13是支撐條的示意圖,圖中標號為2-2a的是U形結構,標號為2-2b的是L形的左上端結構,標號為2_2c的是反L形的右上端結構,U形結構底側部分為橫臥的直線形狀;圖14是圖13的左視圖;圖15是圖13的俯視圖。本實施例中的支撐條2-2,它由一根鋼質圓棒(或者稱圓鋼絲)折彎而成。
[0134]3.制造出蓋體52,如圖9、圖10所示。圖9是蓋體的示意圖;圖10是蓋體的立體示意圖。蓋體52具有5個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它們呈扇形分布;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52和底座51相鄰處轉動孔ZK中心線的延長線上;每一個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它的截面呈圓弧形。
[0135]二、產品裝配
[0136]1.將支撐條放入塑料部件內,合上蓋體、并擰入螺釘,裝配好的總成如圖3、圖4和圖5所示。
[0137]2.將上述裝配好的總成與其他零部件作進一步的裝配,形成圖28和圖29所示的臺燈。
[0138]三、產品使用[0139]轉動支撐條2-2,使支撐條2-2與基座主體2_1形成人字形支撐結構,從而可以把臺燈擺放在臺面上;接通電源、點亮臺燈。
[0140]與現有技術臺燈不同的是,在本發明臺燈中,支撐條2-2與基座主體2-1之間形成的支撐角度Θ可以調節、變化,其原理結合相關的【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如下。
[0141]1.當支撐條2-2處于收攏狀態時,其陷于后板101的凹陷構造IOla內,此時的情況如圖28和圖29所示;另外,還可以參見圖3、圖4和圖5進行理解。圖22是支撐條轉動立體示意圖之一,本圖所對應的情況是:支撐條2-2處于收攏狀態。
[0142]2.如圖3所示,后板101具有容納支撐條2-2U形結構的凹陷構造10Ia;凹陷構造IOla下部中央的上側設有分幣大小的特別凹陷構造101a,從此處可以插入手指,使用者由此以正方向扳動支撐條2-2,拉出支撐條。
[0143]3.使用者繼續按正方向扳動,支撐條2-2可以轉動到圖23的位置。
[0144]4.使用者繼續按正向方扳動,支撐條2-2可以轉動到圖24的位置。
[0145]5.使用者繼續按正向方扳動,支撐條2-2可以轉動到圖25的位置。
[0146]6.使用者繼續按正向方扳動,支撐條2-2可以轉動到圖26的位置。
[0147]7.使用者繼續按正向方扳動,支撐條2-2可以轉動到圖27的位置。如果使用者再繼續按正方向扳動,則支撐條2-2也無法進一步轉動下去,因為蓋體52上設有第一最大角度止位塊52-3,該止位塊阻擋了支撐條2-2進一步的轉動。
[0148]以上是使用者按正方向扳動支撐條2-2的情況;如果從圖27所示的位置情況出發,使用者按反方向持續扳動支撐條2-2,那么支撐條2-2持續出現的情況為:圖27—圖26 —圖25 —圖24 —圖23 —圖22,這樣支撐條2_2又回到原先的收攏狀態。
[0149]四、支撐條有級調節的原理
[0150]在圖22中,蓋體52上共有五個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它們呈扇形分布,每個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的截面呈圓弧形。前述的扇形,它的圓中心位于蓋體52和底座51相鄰處轉動孔ZK中心線的延長線上。
[0151]為了敘事方便,對于圖22中的五個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我們分別編號如下:按逆時針為序,最右側的為一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l,其次為二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2,再其次為三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3,接下來是四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4,最左側的是五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5。在五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5左下側突起的是第一最大角度止位塊52-3。
[0152]支撐條2-2轉動、展開后,支撐條2-2與后板101之間形成支撐角度Θ,即支撐條2-2與基座主體2-1之間形成支撐角度Θ。圖23顯示的是:支撐條2-2轉動后,其最小角度的穩定位置是處于I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l和2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2之間的位置,對此,還要作如下更為詳盡的詳細說明。
[0153]壓塊53上也具有五個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它們和蓋體上的五個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為對應設置。
[0154]所謂的對應設置是:壓塊53上的五個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它們也是呈扇形分布,每個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的截面呈圓弧形;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52和底座51相鄰處轉動孔ZK中心線的延長線上。前面的描述可以結合圖5、圖6和圖31進行理解。
[0155]圖6是圖5順時針旋轉了 90°角度的示意圖;圖31是圖5的仰視圖。在圖31中,壓塊53上的五個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分別是tl、t2、t3、t4和t5 ;在圖31中,壓塊53上的五個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輪廓線,蓋體52上的五個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輪廓線,前者的五個輪廓線和后者的五個輪廓線重疊。
[0156]當支撐條2-2位于蓋體52上的一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l和二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2之間時,與此同時,支撐條2-2也就位于壓塊53上對應的兩個第二條塊形突起物之間,即tl和t2之間。
[0157]支撐條2-2從圖22所示的位置旋轉到圖23所示的位置過程中,受到蓋體52上一號第一條塊形突起物和壓塊Tl上對應的第二條塊形突起物的共同阻擋;在使用者的扳動下,支撐條2-2對前述的兩個條塊形突起物造成壓迫,使得該兩個條塊形突起物產生變形等,被迫避讓,支撐條2-2克服了阻擋、到達圖23所示的位置,此后兩個條塊形突起物恢復了原形。這樣,在沒有施加較大外力的情況下,圖23所示的支撐條2-2就穩定的保持現有位置狀態,既不順時針轉動,也不逆時針轉動;只有出現較大外力的情況下,圖23所示的支撐條2-2才會再次發生轉動。
[0158]各種情況下的轉動,其原理與上述情況相同或類似,閱讀者可以自行分析,由于篇幅的關系,不再重復贅述。
[0159]如圖30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支撐條和基座主體2-1的人字形支撐結構,其最小角度情況由圖30中的實線支撐條表示;還有四個可供選擇的角度情況,由圖30中的虛線支撐條表示。
[0160]五、設計和制造時的注意要點
[0161]蓋體52上共有五個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壓塊53上也有五個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還有,壓塊53的內側與蓋體52的外側之間存在間隙,因此,需要考慮與支撐條2-2的直徑尺寸配合問題。
[0162]如果間隙太小,支撐條2-2被卡住無法動彈,或者支撐條2-2雖能轉動,但每次調節時克服兩邊條塊形突起物的阻力很困難。
[0163]如果間隙太大,支撐條2-2雖然轉動很靈活,但受不到條塊形突起物的阻力、或阻力太小,如此,就不能有效保持調節好的角度處于穩定的狀態。
[0164]所以在設計和制造時,應該達到間隙大小合適,使支撐條2-2在轉動時,受到兩邊的條塊形突起物阻力要大小合適,既能方便的轉動支撐條2-2,又能可靠保持當前的調節檔位狀態。
[0165]還有,在本實施例中,支撐條2-2由同一根鋼質圓棒(或稱圓鋼絲)折彎而成,以及全部的條塊形突起物截面均呈圓弧形,此兩點有助于支撐條2-2克服條塊形突起物的阻力,并且可以保持調節后的狀態穩定。
[0166]實施例二
[0167]在實施例一中,蓋體52上共有五個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 ;壓塊53上也有五個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它們和蓋體上的五個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為對應設置。
[0168]在本實施例中,將蓋體52上的五個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改為五個外側圓弧形突起物TY ;外側圓弧形突起物TY呈扇形分布;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52和底座51相鄰處轉動孔ZK中心線的延長線上。蓋體52上的五個外側圓弧形突起物情況見圖33所示;每個外側圓弧形突起物其實就是圓球的一小部分。
[0169]同時,在本實施例中,將壓塊53上的五個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改為五個內側圓弧形突起物tY ;內側圓弧形突起物tY呈扇形分布;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52和底座51相鄰處轉動孔ZK中心線的延長線上;每個外側圓弧形突起物其實就是圓球的一小部分。
[0170]還有,五個外側圓弧形突起物和五個內側圓弧形突起物具有對應設置的關系。
[0171]本實施例二中,支撐條有級調節的原理與實施例一類似,因此在閱讀理解本實施例之前,應充分理解實施例一的內容。
[0172]結合圖38作簡要說明。當支撐條位于圖38中最右側的兩個外側圓弧形突起物之間位置時,同時,支撐條也就位于對應設置的兩個內側圓弧形突起物之間位置,換言之,支撐條被四個圓弧形突起物包圍;支撐條欲順時針轉動,它要受到右側的兩個圓弧形突起物(內側圓弧形突起物和外側圓弧形突起物)阻擋;支撐條欲逆時針轉動,它要受到左側的兩個圓弧形突起物(內側圓弧形突起物和外側圓弧形突起物)阻擋。因此,支撐條要轉動實現調節,則必須克服圓弧形突起物造成的阻力。
[0173]圖30也可用于表達本實施例二的情況,支撐條和基座主體2-1的人字形支撐結構,其最小角度情況由圖30中的實線支撐條表示;還有四個可供選擇的角度情況,由圖30中的虛線支撐條表示。
[0174]實施例三
[0175]結合圖39進行說明。
[0176]在本實施例中,蓋體52設有105個第一圓弧形突起物52-1。每一個第一圓弧形突起物52-1就是小圓球的一部分,或者講,一個小圓球的一部分構成了一個第一圓弧形突起物52-1。壓塊53的內側平整無突起物。
[0177]支撐條2-2被夾在壓塊53和蓋體52的第一圓弧形突起物52_1之間,也就是講,在一側,支撐條2-2受到壓塊53的壓力,在另一側,支撐條2-2受到蓋體52上的第一圓弧形突起物52-1的壓力。
[0178]臺燈使用者需要施加某一驅動力才能使支撐條2-2轉動;驅動力喪失、或驅動力太小,則支撐條2-2均停止轉動、保持原狀態。
[0179]實施例四
[0180]支撐條2-2與基座主體2-1形成人字形支撐結構,支撐條2-2在一定的范圍內轉動。當支撐條2-2轉動到最大角度時,需要對支撐條2-2作出限制,不讓角度進一步變大,為此,設置了最大角度止位塊,使得支撐條2-2觸碰到最大角度止位塊而止步。
[0181]最大角度止位塊可以設置在蓋體52的朝外之側,最大角度止位塊也可以設置在壓塊53的朝內之側;另外,還可以獨立設置一個最大角度止位塊,該獨立設置的最大角度止位塊,其與后板101固定連接或者其與后板101制造為一體。還有,對于后板101的凹陷構造101a,也還可以巧用,對某一具體小結構加以利用或稍作改動,使處于最大角度時的支撐條2-2與之觸碰。
【權利要求】
1.一種臺燈,包括燈頭(1)、桿體(3)和基座,所述的基座包括:斜向的基座主體(2-1)和支撐條(2_2); 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撐條(2-2)為曲折的條形物,支撐條(2-2)包括:U形結構(2-2a)、L形的左上端結構(2-2b)和反L形的右上端結構(2-2c); 所述的L形的左上端結構(2-2b),其包括豎直的圓棒體和橫向的圓棒體,豎直圓棒體的底部和橫向圓棒體的左部連為一體,橫向圓棒體的右部與U形結構(2-2a)的左上部連為一體; 所述的反L形的右上端結構(2-2c),其包括豎直的圓棒體和橫向的圓棒體,豎直圓棒體的底部和橫向圓棒體的右部連為一體,橫向圓棒體的左部與U形結構(2-2a)的右上部連為一體; 所述的基座主體(2-1)包括后板(101);在后板(101)的前部位置按左右對稱的形式設置第一轉動結構和第二轉動結構;左右對稱的對稱中心線,其與后板(101)居中的豎直中心線重合,或者其偏離后板(101)的豎直中心線; 所述的第一轉動結構和第二轉動結構,其每一轉動結構均包括:底座(51)、蓋體(52)和壓塊(53); 所述的底座(51),其與后板(101)固定連接或者其與后板(101)制造為一體,其開設兩個安裝螺孔; 所述的蓋體(52)開設兩個安裝通孔,使用兩個螺釘實現蓋體(52)和底座(51)的連接,在蓋體(52)和底座(51)的相鄰處并且在兩個螺釘之間的位置設置轉動孔(ZK);蓋體(52)的外側具有突起的就位結構; 所述的壓塊(53),其位于底座(51)的外側方向,其與后板(101)固定連接或者其與后板(101)制造為一體,其內側與蓋體(52)的外側之間存在間隙; 所述的上端結構,其豎直的圓棒體位于壓塊(53)和蓋體(52)之間的間隙處,其橫向的圓棒體穿過轉動孔(ZK); 所述支撐條的U形結構(2-2a)位于后板(101)的后部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臺燈,其特征是:所述支撐條的U形結構(2-2a),其由三部分組成:豎直的左側部分、豎直的右側部分和底側部分;所述的底側部分為橫臥的直線形狀,或者所述的底側部分為橫臥的、并且中間向下突起的圓弧線形狀,或者所述的底側部分為橫臥的、并且兩端為向下突起的形狀; 所述的后板(101),其具有容納U形結構(2-2a)的凹陷構造(101a)。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臺燈,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撐條(2-2),其各處的橫截面呈圓形;支撐條(2-2)由一根金屬圓棒折彎而成,或者支撐條(2-2)在注塑制造時一體制造而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臺燈,其特征是:所述蓋體(52)上突起的就位結構,其包括十個以上的第一圓弧形突起物(52-1)。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臺燈,其特征是:所述蓋體(52)上突起的就位結構,其包括三個以上的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 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呈扇形分布;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52)和底座(51)相鄰處轉動孔(ZK)中心線的延長線上;第一條塊形突起物(T)的截面呈圓弧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臺燈,其特征是:所述的壓塊(53),其在內側方向上具有突起的結構;所述的突起結構為以下兩者中的任意一者: a.包括十個以上的第二圓弧形突起物(53-1); b.包括三個以上的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呈扇形分布;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52)和底座(51)相鄰處轉動孔(ZK)中心線的延長線上;第二條塊形突起物(t)的截面呈圓弧形。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臺燈,其特征是:所述的轉動結構具有最大角度止位結構;所述的最大角度止位結構是以下兩者中的任意一者: a.在蓋體(52)上設置突起的第一最大角度止位塊(52-3),該止位塊位于蓋體(52)的朝外之側; b.在壓塊(53)上設置突起的第二最大角度止位塊(53-3),該止位塊位于壓塊(53)的朝內之側。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臺燈,其特征是:所述蓋體(52)上突起的就位結構,其包括三個以上的外側圓弧形突起物(TY);外側圓弧形突起物(TY)呈扇形分布;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52)和底座(51)相鄰處轉動孔(ZK)中心線的延長線上。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臺燈,其特征是:所述的壓塊(53),其在內側方向上具有三個以上的內側圓弧形突起物(tY);內側圓弧形突起物(tY)呈扇形分布;扇形的圓中心,其位于蓋體(52)和底座 (51)相鄰處轉動孔(ZK)中心線的延長線上。
【文檔編號】F21Y101/02GK103672546SQ201210346881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7日
【發明者】張漢平, 梁懷清 申請人:上海美迪馨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