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光源裝置、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948435閱讀:16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光源裝置、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過視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系統使立體視覺成為可能的光源裝置和顯示裝置,以及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具有視差屏障系統的立體顯示裝置是公知的,該視差屏障系統是一種不需要佩戴特殊眼鏡,用裸眼就可產生立體視覺的立體顯示系統。這種立體顯示裝置具有視差屏障,視差屏障被設置為與二維顯示面板的前表面(顯示面側)相對。通過在水平方向交替地排列用于遮擋來自二維顯示面板的顯示圖像光的遮擋部件和用于透射顯示圖像光的條狀開口部件(狹縫部件)形成視差屏障的普通結構。在視差屏障系統中,用于立體視覺的視差圖像(在兩個視點的情況下是用于右眼的視點圖像和用于左眼的視點圖像)以空間分割方式在二維顯示面板上顯示,這些視差圖像通過視差屏障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分離,從而產生了立體視覺。當觀眾從預定位置或預定方向觀看立體顯示裝置時,適當設定視差屏障中的隙縫寬度等可使不同視差圖像的光通過狹縫部分別入射到觀眾的左眼和右眼中。另外,例如,當透射式液晶顯示面板被用作二維顯示面板時,視差屏障還可以布置在二維顯示面板的背面側(參見日本專利N0.3565391的圖10,和日本專利公開N0.2007-187823的圖3)。在這種情況下,視差屏障布置在透射式液晶顯示面板和背光源之間。

發明內容
然而,視差屏障系統的立體顯示裝置需要把專用部件(即視差屏障)用于三維顯示,因此比用于普通二維顯示的顯示裝置需要更多部件和更大的排列空間。希望提供能用導光板實現與視差屏障的功能相當的功能,并能提供具有所期望亮度分布的照明光的光源裝置和顯示裝置,以及電子設備。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了光源裝置,包括:第一光源,用于施加第一照明光;導光板,具有多個散射區,通過將從導光板的一側的方向施加的第一照明光在多個散射區散射,導光板將第一照明光發射到外部。通過在散射區的表面形成多個凹陷和凸出形狀或在散射區中散布光散射材料來給散射區增加光散射特性,散射區內的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光散射材料的濃度根據位置而改變。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顯示部,被配置為顯示圖像;光源裝置,用于向顯示部發出用于顯示圖像的光并被布置為與顯示部相對。該光源裝置是由根據上述本發明實施例的光源裝置形成的。此外,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電子設備包括根據本發明上述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在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光源裝置、顯示裝置或電子設備中,來自第一光源的第一照明光被這些散射區散射,并被射出到導光板的外部。從而,導光板本身可具有用于第一照明光的視差屏障的功能。也就是說,可使導光板發揮與視差屏障等同的功能,使得散射區形成開口部件(狹縫部件)。從而提供三維顯示。此外,散射區中的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光散射材料的濃度根據位置而改變,因此可獲得具有所期望的亮度分布的照明光。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光源裝置、顯示裝置或電子設備,導光板具有多個用于散射第一照明光的散射區。因此,導光板本身相當于可具有針對第一照明光的視差屏障的功能。此外,由于散射區中的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光散射材料的濃度根據位置而改變,因此可獲得具有所期望的亮度分布的照明光。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構造的示例的剖視圖,其中示出了當只有第一光源處于打開(發光)狀態時,來自光源裝置的光線的發射狀態;圖2是示出圖1中所示顯示裝置的構造的示例的剖視圖,其中示出了當只有第二光源處于打開(發光)狀態時,來自光源裝置的光線的發射狀態;圖3是示出顯示部的像素結構的示例的平面圖;圖4A是圖1中所示顯示裝置中的導光板的平面圖,圖4B是在側向拍攝的導光板的剖視圖,圖4C是輔助解釋散射區的基本結構的示意圖,圖4D是輔助解釋散射區內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分布的示意圖;圖5A是圖1中所示顯示裝置中的導光板的平面圖,圖5B是在側向拍攝的導光板的剖視圖,圖5C是輔助解釋導光板在X方向的亮度分布的示意圖;圖6是輔助解釋散射區內X方向上的亮度分布的示意圖;圖7A是根據比較示例的顯示裝置中的導光板的平面圖,圖7B是在側向拍攝的根據比較示例的導光板的剖視圖,圖7C是輔助解釋根據比較示例的導光板在Y方向上的亮度分布和其散射區內的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分布的示例的示意圖;圖8A是圖1中所示顯示裝置中的導光板的平面圖,圖8B是在側向拍攝的導光板的剖視圖,圖8C輔助解釋導光板在Y方向上的亮度分布和其散射區內的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分布的示例的示意圖;圖9是輔助解釋散射區內的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分布的示例的示意圖;圖10是輔助解釋導光板在Y方向上的亮度分布的示例的示意圖;圖1lA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的導光板的平面圖,圖1lB是在側向拍攝的導光板的剖視圖,圖1lC是輔助解釋散射區的基本結構的示意圖,圖1lD是輔助解釋散射區內的光散射材料的濃度分布的示意圖;圖12A是根據比較示例的顯示裝置中的導光板的平面圖,圖12B是在側向拍攝的根據比較示例的導光板的剖視圖,圖12C是輔助解釋根據比較示例的導光板在Y方向上的亮度分布和其散射區內的光散射材料的濃度分布的示例的示意圖;圖13A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的導光板的平面圖,圖13B是在側向拍攝的導光板的剖視圖,圖13C是輔助解釋導光板在Y方向上的亮度分布和其散射區內的光散射材料的濃度分布的示例的示意圖;圖14A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構造的第一示例的顯示裝置中的導光板的平面圖,圖14B是是在側向拍攝的導光板的剖視圖,圖14C、14D和14E是輔助解釋散射區內的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分布的示例的示意圖;圖15A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構造的第二示例的顯示裝置中的導光板的平面圖,圖15B是在側向拍攝的導光板的剖視圖,圖15C和MD是輔助解釋散射區內的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分布的示例的示意圖;圖16A是輔助解釋與圖15C相對應的部分的亮度分布的示例的示意圖,圖16B是輔助解釋與圖1 相對應部分的亮度分布的示例的示意圖;圖17A和17B是示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構造示例的剖視圖,其中示出了來自光源裝置的光線的發射狀態,圖17A示出了三維顯示時光線的發射狀態,圖17B示出了二維顯示時光線的發射狀態;圖18A和18B是示出根據第五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構造示例的剖視圖,其中示出了來自光源裝置的光線的發射狀態,圖18A示出了三維顯示時光線的發射狀態,圖18B示出了二維顯示時光線的發射狀態;圖19A和19B是示出根據第六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構造示例的剖視圖,其中示出了來自光源裝置的光線的發射狀態,圖19A示出了三維顯示時光線的發射狀態,圖19B示出了二維顯示時光線的發射狀態;和圖20是示出電子設備的示例的外觀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另外,將按以下順序進行描述。1.第一實施例使用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顯示裝置的示例通過根據位置改變散射區的凸出和凹陷的密度分布使亮度分布均勻的構造的示例2.第二實施例通過根據位置改變散射區的光散射材料的濃度分布使亮度分布均勻的構造的示例3.第三實施例通過根據位置改變散射區的凸出和凹陷的密度分布給亮度分布賦予角度相關性的構造的示例4.第四實施例散射區在第一內反射表面的顯示裝置的示例5.第五實施例使用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顯示裝置的示例6.第六實施例使用第一光源和聚合物擴散板的顯示裝置的示例7.其它實施例電子設備等的構造的示例〈1.實施例 >顯示裝置的一般構造
圖1和圖2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構造的示例。顯示裝置包括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部I和用于向顯示部I發射顯示圖像的光的光源裝置,光源裝置布置在顯示部I的背面側。光源裝置包括第一光源2 (用于2D/3D顯示的光源)、導光板3和第二光源7 (用于2D顯不的光源)。導光板3具有:第一內反射表面3A,其布置為與顯不部I那側相對;第二內反射表面3B,其布置為與第二光源7那側相對。另外,顯示裝置還包括用于顯示部I的控制電路等,控制電路等對于顯示部I的顯示而言是必要的。然而,控制電路等的配置與用于顯示的公知控制電路的配置相似,因此將省略其描述。此外,雖然未顯示,但是光源裝置包括用于執行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的開啟(發光)/關閉(不發光)控制的控制電路。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假設與顯示部I的顯示面(排列了像素的表面)或導光板3的第二內反射表面3B平行的平面內的第一方向(垂直方向)為Y方向,與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水平方向)為X方向。顯示裝置可任意地并選擇性地在整個屏幕上選擇二維(2D)顯示模式或三維(3D)顯示模式。通過對顯示部I上顯示的圖像數據執行選擇控制以及對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執行開啟/關閉選擇控制,可以選擇二維顯示模式或三維顯示模式。圖1示意性地顯示當只有第一光源2處于開啟(發光)狀態時來自光源裝置的光線的發射狀態。這與三維顯示模式相對應。圖2示意性地顯示當只有第二光源7處于開啟(發光)狀態時來自光源裝置的光線的發射狀態。這與二維顯示模式相對應。顯示部I是用透射式二維顯示面板(例如透射式液晶顯示面板)形成的。如圖3所示,例如,顯示部I具有多個像素,包括用于R(紅色)的像素11R、用于G(綠色)的像素IlG和用于B(藍色)的像素11B。多個像素被排列為矩陣狀。顯示部I通過使像素針對每一種顏色根據圖像數據調制來自光源裝置的光來顯示二維圖像。基于三維圖像數據的多個視點圖像和基于二維圖像數據的圖像被任意地且選擇性地選擇并在顯示部I上顯示。另夕卜,三維圖像數據例如包括與三維顯示中的多個視角方向相對應的多個視點圖像。例如,當執行雙視點系統的三維顯示時,三維圖像數據是用于右眼顯示的視點圖像和用于左眼顯示的視點圖像的數據。例如,當在三維顯示模式下顯示時,在同一個屏幕內生成并顯示包括多個條狀視點圖像的合成圖像。第一光源2例如用熒光燈(例如CCFL (冷陰極熒光燈)等)或LED (發光二極管)形成。第一光源2用第一照明光LI從導光板3的側面方向照射導光板3的內部(圖1)。在導光板3的側面布置至少一個第一光源2。例如,當導光板3的平面形狀為四角形時,其具有四個側面。然而,在導光板3的至少一側布置第一光源2即可。圖1顯示了第一光源2布置在導光板3相對的兩側的構造示例。根據二維顯示模式和三維顯示模式的選擇,對第一光源2進行開啟(發光)/關閉(不發光)控制。具體地,當基于三維圖像數據的圖像在顯示部I顯示時(處于三維顯示模式),第一光源2被控制在發光狀態,當基于二維圖像數據的圖像在顯示部I顯示時(處于二維顯示模式),第一光源2被控制在不發光狀態或發光狀態。第二光源7被布置為與導光板3的形成有第二內反射表面3B那側相對。第二光源7用第二照明光LlO從與第一光源2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照射導光板3。更具體地,第二光源7用第二照明光LlO從外部(導光板3的背面側)照射第二內反射表面3B(見圖2)。第二光源7是能發出在平面內具有均勻亮度的光的平面光源即可。第二光源7的本身結構并不限于特定結構。商業上可獲得的平面背光源可用作第二光源7。第二光源7例如可具有通過使用發光體(如CCFL、LED等)和用于使平面內亮度均勻的光擴散器所形成的結構。根據二維顯示模式和三維顯示模式的選擇,對第二光源7進行開啟(發光)/關閉(不發光)控制。具體地,當基于三維圖像數據的圖像在顯示部I顯示時(處于三維顯示模式),第二光源7被控制在不發光狀態,當基于二維圖像數據的圖像在顯示部I顯示時(處于二維顯示模式),第二光源7被控制在發光狀態。導光板3例如由透明塑料板形成,例如丙烯酸樹脂等。除第二內反射表面3B之外,導光板3的所有表面都是透明的。例如,當導光板3的平面形狀為四角形時,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A和和四個側面全都是透明的。整個第一內反射表面3A已經過鏡面處理。第一內反射表面3A使以滿足全反射條件的入射角入射的光線在導光板3內發生全內反射,并將不滿足全反射條件的光線發射出去。第二內反射表面3B具有散射區31和全反射區32。正如稍后將描述的,通過對導光板3的表面進行激光處理、噴沙處理等給散射區31增加光散射特性。在三維顯示模式下,第二內反射表面3B的散射區31對于來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I起到視差屏障的開口部件(狹縫部件)的作用,第二內反射表面3B的全反射區32對于來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I起到視差屏障的遮擋部件的功能。第二內反射表面3B內的散射區31和全反射區32的布置圖案形成與視差屏障相對應的結構。也就是說,全反射區32被布置為與視差屏障中的遮擋部件相對應的圖案,散射區31被布置為與視差屏障中的開口部件相對應的圖案。另外,各種類型的圖案(例如下述條狀圖案:大量縱向長狹縫狀開口部件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平行地排列并在這些開口部件之間插入遮擋部件)可用作視差屏障的屏障圖案。視差屏障的屏障圖案并不局限于特定圖案。第一內反射表面3A和第二內反射表面3B內的全反射區32使以滿足全反射條件的入射角Θ I入射的光線發生全內反射(使以大于預定臨界角α的入射角Θ I入射的光線發生全內反射)。從而,來自第一光源2的以滿足全反射條件的入射角Θ I入射的第一照明光LI通過全內反射在第一內反射表面3Α和第二內反射表面3Β內的全反射區32之間在側向上引導。如圖2所示,全反射區32還透射來自第二光源7的第二照明光L10,并將第二照明光LlO作為不滿足全反射條件的光線發射至第一內反射表面3Α。另外,以nl表不導光板3的折射率,n0 ( < nl)表不導光板3外部介質(空氣層)的折射率,臨界角α被表示為如下。假設α和Θ I是相對于與導光板表面垂直的法線而言的。滿足全反射條件的入射角Θ I為Θ I > α。sina = nO/nl如圖1所示,散射區31散射并反射來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I,并將第一照明光LI的至少一部分作為不符合全反射條件的光線(散射光線L20)發射到第一內反射表面3A。另外,為了從空間上隔開圖1中所示的顯示裝置中的顯示部I上顯示的多個視點圖像,需要將顯示部I的像素部和導光板3的散射區31布置為彼此相對,且二者之間保持預定的距離。在圖1中,顯示部I和導光板3之間存在氣隙。然而,可在顯示部I和導光板3之間布置間隔件(spacer)以保持預定距離。在這種情況下,間隔件是無色透明、引起少量散射的材料即可,例如PMMA可用作間隔件??蓪㈤g隔件布置為覆蓋顯示部I背面側的整個表面以及導光板3的表面,或按保持預定距離所需的最小量部分地布置間隔件。此外,可增大導光板3的整體厚度以消除空氣間隔。顯示裝置的基本操作當顯示裝置在三維顯示模式下顯示時,顯示部I基于三維圖像數據顯示圖像,并針對三維顯示執行對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的開啟(發光)/關閉(不發光)控制。具體地,如圖1所示,第一光源2被設置在開啟(發光)狀態,第二光源7被控制在關閉(不發光)狀態。在此狀態下,來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I在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A和第二內反射表面3B的全反射區32之間被反復地全反射,從而第一照明光LI從布置第一光源2的一側被投射至其對立側,并從該對立側射出。同時,由第一光源2產生的第一照明光LI的一部分被導光板3的散射區31散射并反射,從而第一照明光LI的該部分穿過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A,并射到導光板3的外部。從而導光板3本身可具有視差屏障的功能。也就是說,可使導光板3發揮與視差屏障等同的功效,使得散射區31可針對第一光源2產生的第一照明光LI形成開口部件(狹縫部件),全反射區32可針對第一光源2產生的第一照明光LI形成遮擋部件。從而,相當于通過視差屏障被布置在顯示部I的背面側的視差屏障系統所進行的三維顯示。另一方面,當在二維顯示模式下執行顯示時,顯示部I基于二維圖像數據顯示圖像,并針對二維顯示執行對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的開啟(發光)/關閉(不發光)控制。具體地,如圖2所示,第一光源2被設置在關閉(不發光)狀態,第二光源7被控制在開啟(發光)狀態。在此狀態下,由第二光源7產生的第二照明光LlO穿過第二內反射表面3B內的全反射區32,并像不滿足全反射條件的光線那樣基本上從整個第一內反射表面3A被射出到導光板3的外部。也就是說,導光板3可起到與普通背光源類似的平面光源的作用。從而,相當于通過普通背光源被布置在顯示部I的背面側的視差屏障系統所進行的二維顯
/Jn ο另外,當只有第二光源7發光時,第二照明光LlO基本上從導光板3的整個表面射出,但是也可根據需要使第一光源2發光。這可以通過下述方式優化整個表面的亮度分布:例如,在只有第二光源7發光、與散射區31和全反射區32相對應的部分之間的亮度分布存在差異時,適當地調整第一光源2的發光狀態(對第一光源2執行開關控制或調整第一光源2的光線總量)來實現所述優化。然而,例如,在二維顯示的情況下,當可以在顯示部I那側進行亮度校正時,只有第二光源7發光就夠了。散射區31的構造的具體示例圖4A至4D示出散射區31的構造的具體示例。下面,將以第一光源2在導光板3的Y方向的第一側和第二側被布置為彼此相對的情況作為示例來進行描述,如圖4A和4B所示。如圖4A所示,散射區31在第一側和第二側之間沿Y方向延伸,多個散射區31在X方向上被排列為彼此平行的條狀。如圖4C所示,一個散射區31作為整體具有凸面三維圖案。例如,通過利用激光處理或噴沙處理在三維圖案的表面(界面)形成多個凹陷和凸出形狀41,在三維圖案的表面(界面)上增加了光散射特性。另外,如圖4D所示,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根據離第一光源2的距離(離導光板3的第一側和第二側的距離)而改變。具體地,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隨著離第一光源2的距離的增大而增大。由于第一光源2布置在Y方向上的兩側,因此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在Y方向的中心部分最大。隨著離第一光源2的距離的增大而增大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可在光入射到散射區31時增大其照射凹陷和凸出形狀41部分的可能性。當光照射凹陷和凸出形狀部分41的可能性增加時,光被漫射、反射并被發射到導光板3的外部的可能性也會增大。也就是說,亮度被提聞。(亮度分布的考慮)以上構造在三維顯示時可實現均勻的面內亮度分布。接下來將考慮導光板3的亮度分布。另外,下文中將考慮的亮度分布指的是三維顯示時的亮度分布,也就是當只有第一光源2被設置為開啟(發光)狀態時的亮度。首先,參考圖5A至5C,將考慮與散射區31的三維圖案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X方向)上的亮度分布。如圖6所示,當散射區31的三維圖案被放大時所看到的亮度分布顯示出光只是被部分三維圖案散射和反射,并被發射到導光板3的外部。導光板3作為一個整體從而形成了如圖5C所示的亮度分布。當與液晶面板等的顯示部I相結合時,這些離散的光發射圖案可實現三維顯示。接下來,參考圖7A至10,將考慮散射區31的三維圖案的延伸方向(Y方向)上的亮度分布。圖7A至7C作為比較示例示出了亮度分布。在比較示例圖7A至7C中,不論與第一光源2的距離如何,散射區31的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分布在Y方向上為均勻分布。在當光照射三維圖案時,散射區31的三維圖案的表面(界面)具有按一定比率漫射和反射光的特性的情況下,在無論離第一光源2的距離如何漫射和反射的比率都是固定值時,通過使用模擬來計算面內亮度分布表明更多光在第一光源2的附近發出,如圖7C所示。因此,不可能使面內亮度分布均勻。另一方面,圖SC顯示了當散射區31的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隨著離第一光源2的距離的增大而增大時的亮度分布。當增大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以隨著離第一光源2的距離的增大而提高漫射和反射率時,面內亮度分布可因此變得均勻,如圖SC所示。圖9和圖10顯示了亮度分布的模擬結果。圖9顯示了密度分布的示例,用于在散射區31內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分布為均勻的情況與散射區31內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分布發生改變的情況之間的比較。圖10示出了用于在密度分布為均勻的情況與密度分布發生變化(如圖9中所示)的情況的亮度分布之間進行比較的示例。如圖10所示,在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分布被改變的情況下,可使亮度分布均勻。另外,已通過將第一光源2被布置為與導光板3的Y方向上的第一側和第二側相對的情況作為不例,進行了上述描述。在第一光源2被布置為與導光板3的X方向上的第三側和第四側相對的情況下,類似地只要改變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分布便可。在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X方向的情況下,可根據離第一光源2的距離通過改變X方向上的密度分布使三維顯示時的亮度分布均勻。[效果]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導光板3的第二內反射表面3B上提供有散射區31和全反射區32,第一光源2產生的第一照明光和第二光源7產生的第二照明光LlO可被選擇性地發射到導光板3的外部。因此,導光板3本身相當于可具有視差屏障的功能。與傳統視差屏障系統的立體顯示裝置相比,這可以減少部件的數量并節省空間。此外,根據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散射區31的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分布是根據離第一光源2的距離改變的。因此,可以在三維顯示中改善亮度分布,并使面內亮度分布均勻化。<2.第二實施例>接下來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另外,與根據上述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基本相同的組成部件用相同的標號表示,因此將適當地省略其描述。在本實施例中,將描述根據上述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的散射區31的構造的變型的示例。散射區31的變型的示例圖1lA至IlD示出散射區31的變型的示例。下面,將以第一光源2被布置為與導光板3的Y方向的第一側和第二側相對的情況作為示例來進行描述,如圖1lA和IlB所示。在本變型示例中,散射區31的大體形狀與以上描述的圖4A的形狀相似。散射區31在第一側和第二側之間沿Y方向延伸,且多個散射區31在X方向上被排列為彼此平行的條狀。一個散射區31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凸面三維圖案。在該變型示例中,如圖1lC所示,散射區31的三維圖案的內部填充有光散射材料42。例如,通過將光散射材料42散布在樹脂中,給散射區31增加光散射特性。在該變型示例中,如圖4C中所示的凹陷和凸出形狀41不是必需的。如圖1lD所示,通過改變光散射材料42的濃度而非改變三維圖案表面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本變型示例可調整面內亮度分布。具體地,光散射材料42的濃度隨著離第一光源2的距離的增大而增大。由于第一光源沿Y方向布置在兩側,因此Y方向上的中心部分濃度最高。當光入射到散射區31時,隨著離第一光源2的距離的增大而增大濃度就增加了光被漫射、反射并被發射到導光板3外部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亮度被提高。接下來將考慮散射區31的三維圖案的延伸方向(Y方向)上的亮度分布。圖12C示出作為比較示例的亮度分布。在比較示例圖12A至12C中,不論與第一光源2的距離如何,散射區31的光散射材料42的濃度分布在Y方向上為均勻分布。在這種情況下,如圖12C所示,更多光在第一光源2的附近發出。因此,不可能使面內亮度分布均勻。另一方面,圖13C顯示了當散射區31的光散射材料42的濃度隨著離第一光源2的距離的增大而增大時的亮度分布。當增大濃度以隨著離第一光源2的距離的增大而提高漫射和反射率時,面內亮度分布可因此變得均勻,如圖13C所示。另外,已通過將第一光源2布置為與導光板3的Y方向上的第一側和第二側相對的情況作為不例,進行了上述描述。在第一光源2被布置為與導光板3的X方向上的第三側和第四側相對的情況下,類似地,只要改變光散射材料42的濃度分布便可。在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X方向的情況下,可根據離第一光源2的距離通過改變X方向上的濃度分布使三維顯示時的亮度分布均勻。〈3.第三實施例〉接下來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另外,與根據上述第一或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基本相同的組成部件用相同的標號表示,因此將適當地省略其描述。上述第一實施例代表這樣的示例:散射區31的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分布被改變以使亮度分布均勻。然而,如在下文中的構造示例中那樣,可改變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分布以給亮度分布賦予角度相關性。[構造的第一示例]圖14A至14E示出散射區31的構造的第一示例。在本變型示例中,散射區31的大體形狀與以上描述的圖4A的形狀相似。散射區31在第一側和第二側之間沿Y方向延伸,且多個散射區31在X方向上被排列為彼此平行的條狀。一個散射區31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凸面三維圖案。通過在三維圖案的表面(界面)形成多個很小的凹陷和凸出形狀41,可給散射區31增加光散射特性。另外,如圖14C至14E所示,根據在X方向的位置改變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具體地,凹陷和凸出形狀41在X方向上的中心部分方向上的密度要相對高于外圍部分方向上的密度。例如,如圖14C和14E所示,對于X方向兩側部分的散射區31而言,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在三維圖案X方向上的中心部分方向上變得相對較高。如圖14D中所示,對于位于X方向的中心部分的散射區31而言,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基本上是均勻的。如此便可賦予角度相關性,這樣當從導光板3的發光表面的法線方向看時,亮度相對較高,當從與法線成一定角度的左或右方向看時,亮度相對較低。[構造的第二示例]圖15A至I 示出散射區31的構造的第二示例。在該變型示例中,如圖15A所示,散射區31相對于Y方向傾斜延伸。多個傾斜延伸的散射區31在X方向上被排列為彼此平行的條狀。一個散射區31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凸面三維圖案。通過在三維圖案的表面(界面)形成多個很小的凹陷和凸出形狀41,散射區31便可增加光散射特性。另外,如圖15C和MD所示,根據在X方向的位置改變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具體地,凹陷和凸出形狀41在X方向上的中心部分方向上的密度要相對高于外圍部分方向上的密度。例如,如圖15C所不,對于位于左側部分的散射區31,三維圖案的X方向的中心部分方向為右側,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在右側方向變得相對較高。如圖MD所示,對于位于右側部分的散射區31,三維圖案的X方向的中心部分方向為左側,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在左側方向變得相對較高。如此便可賦予角度相關性,這樣當從導光板3的發光表面的法線方向看時,亮度相對較高,當從與法線成一定角度的左或右方向看時,亮度相對較低。圖16A不出與圖15C相對應的部分內的亮度分布的不例。圖16B不出與圖1 相對應的部分內的亮度分布的示例。因此可給亮度分布賦予角度相關性。另外,還可通過改變光散射材料42的濃度分布(如在第二實施例中那樣),而非改變凹陷和凸出形狀41的密度分布來賦予相似的角度相關性。〈4.第四實施例〉接下來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另外,與根據上述第一至第三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基本相同的組成部件用相同的標號表示,因此將適當地省略其描述。[顯示裝置的大體構造]在上述第一實施例中,已描述了這樣的構造不例:導光板3的散射區31和全反射區32布置在第二內反射表面3B上。然而,可將導光板3的散射區31和全反射區32布置在第一內反射表面3A上。圖17A和17B示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構造的示例。與圖1中所示顯示裝置一樣,該顯示裝置能任意地并選擇性地選擇二維顯示模式和三維顯示模式。圖17A與三維顯示模式下的構造相對應。圖17B與二維顯示模式下的構造相對應。圖17A和17B也示意性示出來自各個顯示模式下的光源裝置的光線的發射狀態。已對整個第二內反射表面進行了鏡面處理。第二內反射表面3B使以滿足全反射條件的入射角入射的第一照明光LI發生全內反射。第一內反射表面3A具有散射區31和全反射區32。如在上述第一或第二實施例中那樣,第一內反射表面3A上的散射區31和全反射區32被布置為形成與視差屏障相對應的結構。具體地,在三維顯示模式下,散射區31起到視差屏障的開口部件(狹縫部件)的作用,全反射區32起到視差屏障的遮擋部件的作用。全反射區32使以滿足全反射條件的入射角Θ I入射的第一照明光LI發生全內反射(使以大于預定臨界角α的入射角Θ I入射的第一照明光LI發生全內反射)。散射區31將包括在入射光線L2之內且以與滿足全反射區32內預定全反射條件的入射角Θ I相對應的角度入射的光線的至少一部分發射到外部(將以與大于預定臨界角α的入射角Θ1相對應的角度入射的光線的至少一部分發射到外部)。散射區31還可使入射光線L2的另一部分光線發生內反射。為了從空間上隔開圖17Α和17Β中所示的顯示裝置中的顯示部I上顯示的多個視點圖像,需要將顯示部I的像素部和導光板3的散射區31布置為彼此相對,且二者之間保持預定的距離。在圖17Α和17Β中,顯示部I和導光板3之間存在氣隙。然而,可在顯示部I和導光板3之間布置間隔件以保持預定距離。[顯示裝置的基本操作]當顯示裝置在三維顯示模式下顯示時(圖17Α),顯示部I基于三維圖像數據顯示圖像,第二光源7的整個表面被設置為關閉(不發光)狀態。布置在導光板3側面的第一光源2被設置為開啟(發光)狀態。在此狀態下,來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I在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Α的全反射區32和第二內反射表面3Β之間被反復地全反射,從而第一照明光LI從布置第一光源2的一側被投射至其對立側,然后從該對立側射出。同時,包括在射入到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Α的散射區31的光線L2中的且不符合全反射條件的光線的一部分從散射區31被發射到外部。散射區31還使光線的另一部分發生內反射。然而,光線通過導光板3的第二內反射表面3Β被發射到外部,且對圖像的顯示沒有幫助。結果,光線只從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Α的散射區31發出。也就是說,可使導光板3的表面發揮與視差屏障等同的功能,這樣散射區31可形成開口部件(狹縫部件),全反射區32形成遮擋部件。從而,相當于通過視差屏障被布置在顯示部I的背面側的視差屏障系統所進行的三維顯示。另一方面,當顯示裝置在二維顯示模式下顯示時(圖17Β),顯示部I基于二維圖像數據顯示圖像,第二光源的整個表面被設置為開啟(發光)狀態。例如,布置在導光板3側面的第一光源2被設置為不發光狀態。在此狀態下,來自第二光源7的第二照明光LlO以基本上接近垂直方向的狀態通過第二內反射表面3Β入射到導光板3上。因此,第二照明光LlO的光線的入射角不符合全反射區32內的全反射條件,光線不僅從散射區31而且從全反射區32被發射到外部。結果,光線從導光板3的整個第一內反射表面3Α被射出。也就是說,導光板3可起到與普通背光源類似的平面光源的作用。從而,相當于通過普通背光源被布置在顯示部I的背面側的視差屏障系統所進行的二維顯示。
另外,當在二維顯示模式下進行顯示時,可控制布置在導光板3的側面的第一光源2使其與第二光源7 —起處于開啟(發光)狀態。此外,當在二維顯示模式下進行顯示時,必要時可將第一光源2切換至不發光狀態或發光狀態。例如,當只有第二光源7發光時,當與散射區31和全反射區32之間存在亮度分布差異時,這使得通過適當地調整第一光源2的發光狀態(對第一光源2執行開關控制或調整第一光源2的光線總量)來優化整個表面的亮度分布成為可能。[效果]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A上提供有散射區31和全反射區32,且第一光源2產生的第一照明光和第二光源7產生的第二照明光LlO可被選擇性地發射到導光板3的外部。因此,導光板3本身相當于可具有視差屏障的功能。與傳統視差屏障系統的立體顯示裝置相比,這可以減少部件的數量并節省空間。此外,同樣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使散射區31的結構構造與上述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其中之一的結構構造相似,可使三維顯示中的亮度分布變成所希望的那樣?!?.第五實施例〉接下來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另外,與根據上述第一至第四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基本相同的組成部件用相同的標號表示,因此將適當地省略其描述。[顯示裝置的大體構造]圖18A和18B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構造的示例。在圖17A和17B所示的顯示裝置的第二光源7的位置設置有電子紙4。顯示裝置可任意地并選擇性地選擇在整個屏幕上上二維(2D)顯示模式或在整個屏幕上三維(3D)顯示模式。圖18A與三維顯示模式下的構造相對應。圖18B與二維顯示模式下的構造相對應。圖18A和18B也示意性示出來自各個顯示模式下的光源裝置的光線的發射狀態。電子紙4布置在與第一照明光LI發射到外部的方向相反的一側(形成第二內反射表面3B的一側)以與導光板3相對。電子紙4是一種光學裝置,能夠選擇性地將對入射光線所執行的動作切換到兩個狀態,即光吸收狀態以及散射和反射狀態。例如,電子紙4是由電泳系統或電子液態粉末系統的微粒遷移型顯示而形成的。微粒遷移型顯示通過在一對彼此相對的襯底之間分散例如帶正電荷的黑色微粒和例如帶負電荷的白色微粒,并根據襯底之間施加的電壓使微粒移動來進行黑色顯示或白色顯示。具體地,電泳系統在溶液中分散微粒,而電子液態粉末系統在空氣中分散微粒。上述光吸收狀態與電子紙4的整個顯示面41的黑色顯示狀態對應,如圖18A所示。散射和反射狀態與電子紙4的整個顯示面41的白色顯示狀態對應,如圖18B所示。當多個基于三維圖像數據的視點圖像在顯示部I顯示時(在三維顯示模式的情況下),電子紙4將對入射光線的動作設置為光吸收狀態。當基于二維圖像數據的圖像在顯示部I顯示時(在二維顯示模式的情況下),電子紙4將對入射光線的動作設置為散射和反射狀態。為了從空間上隔開圖18A和18B中所示的顯示裝置中的顯示部I上顯示的多個視點圖像,需要將顯示部I的像素部和導光板3的散射區31布置為彼此相對,且二者之間保持預定的距離。在圖18A和18B中,顯示部I和導光板3之間存在氣隙。然而,可在顯示部I和導光板3之間布置間隔件以保持預定距離。
[顯示裝置的操作]當顯示裝置在三維顯示模式下顯示時(圖18A),顯示部I基于三維圖像數據顯示圖像,電子紙4的整個顯示面41被設置為黑色顯示狀態(光吸收狀態)。在此狀態下,來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I在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A的全反射區32和第二內反射表面3B之間被反復地全反射,從而第一照明光LI從布置第一光源2的一側被投射至其對立側,然后從該對立側射出。同時,包括在射入到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A的散射區31的光線L2中且不符合全反射條件的光線的一部分從散射區31被發射到外部。散射區31還使光線L3的另一部分發生內反射。然而,可使光線L3通過導光板3的第二內反射表面3B入射到電子紙4的顯示面41上。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電子紙4的整個顯示面41處于黑色顯示狀態,因此光線L3被顯示面41吸收。結果,光線只從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A的散射區31射出。也就是說,可使導光板3的表面發揮與視差屏障等同的功能,這樣散射區31可形成開口部件(狹縫部件),全反射區32形成遮擋部件。從而,相當于通過視差屏障被布置在顯示部I的背面側的視差屏障系統所進行的三維顯示。另一方面,當在二維顯示模式下執行顯示時(圖18B),顯示部I基于二維圖像數據顯示圖像,電子紙4的整個顯示面41被設置為白色顯示狀態(散射和反射狀態)。在此狀態下,來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I在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A的全反射區32和第二內反射表面3B之間被反復地全反射,從而第一照明光LI從布置第一光源2的一側被投射至其對立側,然后從該對立側射出。同時,包括在射入到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A的散射區31的光線L2中且不符合全反射條件的光線的一部分從散射區31被發射到外部。散射區31還使光線L3的另一部分發生內反射。然而,光線L3也通過導光板3的第二內反射表面3B入射到電子紙4的顯示面41上。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電子紙4的整個顯示面41處于白色顯示狀態,因此光線L3被顯示面41散射和反射??墒股⑸浜头瓷涔饩€再次通過第二內反射表面3B入射到導光板3上。該光線的入射角不符合全反射區32內的全反射條件,光線不僅從散射區31而且從全反射區32被發射到外部。結果,光線從導光板3的整個第一內反射表面3A被射出。也就是說,導光板3可起到與普通背光源類似的平面光源的作用。從而,相當于通過普通背光源被布置在顯示部I的背面側的視差屏障系統所進行的二維顯示。[效果]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A設置有散射區31和全反射區32。因此,導光板3本身相當于具有視差屏障的功能。與傳統視差屏障系統的立體顯示裝置相比,這可以減少部件的數量并節省空間。此外,僅通過改變電子紙4的顯示狀態便可很容易地在二維顯示模式和三維顯示模式之間進行切換。此外,同樣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使散射區31的結構構造與上述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其中之一的結構構造相似,可使三維顯示中的亮度分布變成所希望的那樣。〈6.第六實施例〉接下來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另外,與根據上述第一至第五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基本相同的組成部件用相同的標號表示,因此將適當地省略其描述。[顯示裝置的大體構造]圖19A和19B示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構造的示例。與圖18A和18B中所示顯示裝置一樣,該顯示裝置能任意地并選擇性地選擇二維顯示模式和三維顯示模式。圖19A與三維顯示模式下的構造相對應。圖19B與二維顯示模式下的構造相對應。圖19A和19B也示意性示出來自各個顯示模式下的光源裝置的光線的發射狀態。顯示裝置的光源裝置具有聚合物擴散板5,以取代圖18A和18B所示的顯示裝置中的電子紙4。該顯示裝置的其它構造與圖18A和18B中所示的顯示裝置相似。聚合物擴散板5是通過采用聚合物分散液晶而形成的。聚合物擴散板5布置在第一照明光LI被發射到外部的方向側(形成第二內反射表面3B的一側)以與導光板3相對。聚合物擴散板5是一種光學裝置,其根據施加到液晶層的電壓可選擇性地將對入射光線的動作切換到兩個狀態,即透明狀態以及擴散和透射狀態。[顯示裝置的基本操作]當顯示裝置在三維顯示模式下顯示時(圖19A),顯示部I基于三維圖像數據顯示圖像,聚合物擴散板5的整個表面被設置為透明狀態。在此狀態下,來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I在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A的全反射區32和第二內反射表面3B之間被反復地全反射,從而第一照明光LI從布置第一光源2的一側被投射至其對立側,然后從該對立側射出。同時,包括在射入到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A的散射區31的光線L2中且不符合全反射條件的光線的一部分從散射區31被發射到外部。使通過散射區31發射到外部的光線入射到聚合物擴散板5上。由于聚合物擴散板5的整個表面都處于透明狀態,因此光線以保持發射角的狀態從散射區31穿過聚合物擴散板5,并進入顯示部I。散射區31還使光線L3的另一部分發生內反射。然而,光線L3通過導光板3的第二內反射表面3B被發射到外部,且對圖像的顯示沒有幫助。結果,光線只從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A的散射區31射出。也就是說,可使導光板3的表面發揮與視差屏障等同的功能,這樣散射區31可形成開口部件(狹縫部件),全反射區32形成遮擋部件。從而,相當于通過視差屏障被布置在顯示部I的背面側的視差屏障系統所進行的三維顯示。另一方面,當在二維顯示模式下執行顯示時(圖19B),顯示部I基于二維圖像數據顯示圖像,聚合物擴散板5的整個表面被設置為擴散和透射狀態。在此狀態下,來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I在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A的全反射區32和第二內反射表面3B之間被反復地全反射,從而第一照明光LI從布置第一光源2的一側被投射至其對立偵lJ,然后從該對立側射出。同時,包括在射入到導光板3的第一內反射表面3A的散射區31的光線L2中且不符合全反射條件的光線的一部分從散射區31被發射到外部。使通過散射區31發射到外部的光線入射到聚合物擴散板5上。由于聚合物擴散板5在其整個表面上都處于擴散和透射狀態,因此入射到顯示部I的光線在整個表面上被聚合物擴散板5漫射。結果,整個光源裝置可起到與普通背光源類似的平面光源的作用。從而,相當于通過普通背光源被布置在顯示部I的背面側的視差屏障系統所進行的二維顯示。此外,同樣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使散射區31的結構構造與上述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其中之一的結構構造相似,可使三維顯示中的亮度分布變成所希望的那樣?!?.其它實施例〉根據本發明的技術并不局限于上述每一個實施例的描述,而是允許各種修改實施例。例如,根據上述各個實施例的每一種顯示裝置適用于具有顯示功能的各種電子設備。圖20示出作為這種電子設備的示例的電視機的外部構造。該電視機設備具有視頻顯示屏幕部200,視頻顯示屏幕部包括面板210和濾光玻璃220。此外,例如,本發明可采用以下構造。(I)顯示設備,包括:顯示部,其被配置為顯示圖像;和光源裝置,其向顯示部發出用于顯示圖像的光;其中,光源裝置包括:第一光源,其用于施加第一照明光,和導光板,其具有多個散射區,通過將第一照明光在多個散射區散射,導光板將從導光板一側的方向施加的第一照明光發射到外部,和通過在散射區的表面形成多個凹陷和凸出形狀或在散射區內散布光散射材料來給散射區增加光散射特性,散射區內的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光散射材料的濃度根據位置而改變。(2)根據上述⑴的顯示裝置,其中,散射區內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光散射材料的濃度根據離第一光源的距離改變。(3)根據上述(2)的顯示裝置,其中,散射區內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光散射材料的濃度隨著離第一光源的距離的增大而增大。(4)根據上述(I)的顯示裝置,其中,散射區內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光散射材料的濃度在水平方向上的中心部分方向要相對高于外圍部分的方向。(5)根據上述(I)的顯示裝置,其中,第一光源被布置為與導光板的預定側相對,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光散射材料的濃度根據離預定側的距離改變。(6)根據⑴至(5)中任何一個的顯示裝置,其中,多個散射區在水平方向被排列為相互平行的條狀。(7)根據上述(I)至(6)任何一個的顯示裝置,還包括第二光源,第二光源被布置為與導光板相對,第二光源從與第一光源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向導光板施加第二照明光。(8)根據上述(7)的顯示裝置,其中,顯示部選擇性地選擇并顯示基于三維圖像數據的多個視點圖像和基于二維圖像數據的圖像,和當顯示部顯示多個視點圖像時,第二光源被控制在不發光狀態,而當顯示部顯示基于二維圖像數據的圖像時,第二光源被控制為發光狀態。(9)根據上述⑶的顯示裝置,其中,當顯示部顯示多個視點圖像時,第一光源被控制在發光狀態,而當顯示部顯示基于二維圖像數據的圖像時,第一光源被控制在不發光狀態或者發光狀態。(10)根據上述(I)至(6)任何一個的顯示裝置,還包括光學裝置,光學裝置布置在與第一照明光的發射方向相反那側以與導光板相對,并能夠選擇性地將對入射光線所執行的動作切換到兩個狀態,即光吸收狀態以及散射和反射狀態。(11)根據上述(I)至(6)任何一個的顯示裝置,還包括光學裝置,光學裝置布置在第一照明光的發射方向以與導光板相對,并能夠選擇性地將對入射光線所執行的動作切換到兩個狀態,即透明狀態以及漫射和透射狀態。(12)光源裝置,包括:第一光源,其用于施加第一照明光;和導光板,其具有多個散射區,通過將第一照明光在多個散射區散射,導光板將從導光板一側方向施加的第一照明光發射到外部;其中,通過在散射區的表面形成多個凹陷和凸出形狀或在散射區內散布光散射材料來給散射區增加光散射特性,散射區內的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光散射材料的濃度根據位置而改變。(13)電子設備,包括: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部,其被配置為顯示圖像,和光源裝置,其用于向顯示部發出用于顯示圖像的光,該光源裝置包括:第一光源,其用于施加第一照明光,和導光板,其具有多個散射區,通過將第一照明光在多個散射區散射,導光板將從導光板的一側的方向施加的第一照明光發射到外部,和通過在散射區的表面形成多個凹陷和凸出形狀或在散射區內散布光散射材料來給散射區增加光散射特性,且散射區內的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光散射材料的濃度可根據位置而改變。本發明包含主題與2011年11月10日在日本專利局提交的日本在先專利申請JP2011-246806所公開的主題有關,其全部內容通過引用結合于此。本領域中的技術人員應理解由于設計需要以及其他因素,各種修改、組合、子組合和改變都可能發生,只要它們在所附的權利要求書或其等同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顯示裝置,包括: 顯示部,其被配置為顯示圖像;和 光源裝置,其用于向所述顯示部發出用于顯示所述圖像的光; 其中,所述光源裝置包括: 第一光源,其用于施加第一照明光,和 導光板,其具有多個散射區,通過在所述多個散射區中散射從所述導光板側面的方向施加的所述第一照明光,所述導光板將所述第一照明光發射到外部,并且 通過在所述散射區的表面形成多個凹陷和凸出形狀或在所述散射區中散布光散射材料來給所述散射區增加光 散射特性,所述散射區內的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光散射材料的濃度根據位置而改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 其中,所述散射區內的所述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所述光散射材料的濃度根據離所述第一光源的距離而改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示裝置, 其中,所述散射區內的所述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所述光散射材料的濃度隨著離所述第一光源的距離的增大而增大。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 其中,所述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所述光散射材料的濃度在水平方向上的中心部分方向相對高于外圍部分方向。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 其中,所述第一光源被布置為與所述導光板的預定側相對,所述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所述光散射材料的濃度根據離所述預定側的距離而改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 其中,多個所述散射區在水平方向被排列為相互平行的條狀。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還包括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被布置為與所述導光板相對并從與第一光源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向所述導光板施加第二照明光。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顯示設備, 其中,所述顯示部選擇性地選擇和顯示基于三維圖像數據的多個視點圖像和基于二維圖像數據的圖像,并且 當所述顯示部顯示所述多個視點圖像時,所述第二光源被控制為不發光狀態,而當所述顯示部顯示所述基于二維圖像數據的圖像時,所述第二光源被控制在發光狀態。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示設備, 其中,當所述顯示部顯示所述多個視點圖像時,所述第一光源被控制為發光狀態,而當所述顯示部顯示所述基于二維圖像數據的圖像時,所述第一光源被控制為不發光狀態或者發光狀態。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還包括光學裝置,所述光學裝置相對于所述導光板被布置在與所述第一照明光的發射方向相反的一側,所述光學裝置能夠選擇性地將對入射光線所執行的動作切換到兩個狀態,即光吸收狀態以及散射和反射狀態。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還包括光學裝置,所述光學裝置相對于所述導光板被布置在所述第一照明光的發射方向,所述光學裝置能夠選擇性地將對入射光線所執行的動作切換到兩個狀態,即透明狀態以及散射和透射狀態。
12.一種光源裝置,包括: 第一光源,其用于施加第一照明光;和 導光板,其具有多個散射區,通過在所述多個散射區中散射從所述導光板的側面的方向施加的所述第一照明光,所述導光板將所述第一照明光發射到外部; 其中,通過在所述散射區的表面形成多個凹陷和凸出形狀或在所述散射區中散布光散射材料來給所述散射區增加光散射特性,所述散射區內的所述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所述光散射材料的濃度根據位置而改變。
13.—種電子設備,其包括: 顯示裝置; 其中,所述顯示裝置包括: 顯示部,其被配置為顯示圖像,和 光源裝置,其用于向所述顯示部發出用于顯示所述圖像的光, 所述光源裝置包括: 第一光源,其用于施加第一照明光,和 導光板,其具有多個散射區,通過在所述多個散射區中散射從所述導光板的側面的方向施加的所述第一照明光,所述導光板將所述第一照明光發射到外部,并且` 通過在所述散射區的表面形成多個凹陷和凸出形狀或在所述散射區中散布光散射材料來給所述散射區增加光散射特性,所述散射區內的所述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所述光散射材料的濃度根據位置而改變。
全文摘要
本申請涉及光源裝置、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一種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部和光源裝置,顯示部被配置為顯示圖像,光源裝置用于向顯示部發出用于顯示圖像的光。光源裝置包括第一光源,用于施加第一照明光;導光板,具有多個散射區,通過將第一照明光在多個散射區散射,導光板將從導光板側面的方向施加的第一照明光發射到外部。通過在散射區的表面形成多個凹陷和凸出形狀或在散射區中散布光散射材料而給散射區增加光散射特性,散射區內的凹陷和凸出形狀的密度或光散射材料的濃度根據位置而改變。
文檔編號F21S8/00GK103105697SQ20121044694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5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0日
發明者鈴木弘真, 鈴木守 申請人:索尼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晃| 竹溪县| 渭南市| 台北县| 澄城县| 永泰县| 辽阳市| 泾阳县| 东山县| 麻栗坡县| 云浮市| 曲沃县| 毕节市| 磐石市| 赫章县| 兴文县| 迁安市| 临清市| 乌苏市| 遂川县| 津市市| 华池县| 丰镇市| 夏邑县| 攀枝花市| 五台县| 浦东新区| 茌平县| 宿州市| 沅陵县| 毕节市| 珠海市| 双牌县| 松溪县| 永济市| 奉化市| 磐石市| 温宿县| 突泉县| 贵南县| 工布江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