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電筒、充電座以及手電筒充電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手電筒,包括電筒外殼、燈頭組件、光源、第一感應線圈及電路組件。第一感應線圈收容于電筒外殼內,且第一感應線圈的軸線與電筒外殼平行。其中,第一感應線圈在變化的磁場中可產生感應電流,電路組件還用于將第一感應線圈產生的感應電流轉化成穩定直流電。當需要對手電筒進行充電時,只需要將第一感應線圈置于變化的磁場中即可,從而避免在手電筒上設置插孔,也不需要頻繁的拆卸電筒外殼,進而可大大提高手電筒的密封性能。此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充電座及手電筒充電方法。
【專利說明】手電筒、充電座以及手電筒充電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手持照明技術,特別是涉及一種手電筒、充電座以及手電筒充電方法。【背景技術】
[0002]為了節約成本并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一般的手電筒都采用可多次充放電的二次電池。在二次電池的電量用完時,需要對其進行充電。傳統手電筒的充電方式有兩種:第一,手電筒自帶充電插孔,用直充充電器插頭插入充電。第二,手電筒旋下尾蓋,取出充電電池,用座充充電器來充電。
[0003]但是,第一種方法電筒帶有插孔,手電筒不密封。第二種方法需要多次取出二次電池。頻繁拆裝尾蓋使密封圈的磨損較重,同樣造成手電筒不密封。因此,傳統手電筒的密封性能不高。當進行特殊的活動如潛水、爆破時,傳統手電筒內容易進水、進氣,因而不能滿足防水、防爆的特殊要求。
【發明內容】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可提高手電筒的密封性能的手電筒、充電座以及手電筒充電方法。
[0005]一種手電筒,包括中空柱狀結構的電筒外殼、與所述電筒外殼的一端密封連接的燈頭組件及安裝于所述燈頭組件內的光源,還包括:
[0006]第一感應線圈,收容于所述電筒外殼內,且所述第一感應線圈的軸線與所述電筒外殼平行 '及
[0007]電路組件,收容于所述電筒外殼內并與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及所述光源電連接,所述電路組件用于驅動所述光源發光;
[0008]其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在變化的磁場中可產生感應電流,所述電路組件還用于將所述第一感應線圈產生的感應電流轉化成穩定直流電。
[0009]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手電筒還包括收容于所述電筒外殼內的二次電池,所述二次電池與所述電路組件電連接,所述電路組件可利用轉化得到的穩定直流電為所述二次電池充電。
[001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套設于所述二次電池上。
[0011]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筒外殼為兩端開口的中空柱狀結構,所述電筒外殼還包括底蓋,所述底蓋與所述電筒外殼遠離所述燈頭組件的一端密封連接。
[0012]一種充電座,包括:
[0013]充電座外殼,為中空柱狀結構,所述充電座外殼的一端向內凹陷形成收容槽,并在與所述收容槽相對的一側形成立柱;
[0014]第二感應線圈,收容于所述充電座外殼內并套設于所述立柱上;及
[0015]電源接頭,與所述第二感應線圈電連接,用于連接交流電源;
[0016]其中,所述電源接頭接交流電源時,交流電流過所述第二感應線圈,從而使所述第二感應線圈產生變化的感應磁場。
[0017]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收容于所述充電座外殼內的集成電路,所述電源接頭通過所述集成電路與所述第二感應線圈電連接,所述集成電路用于調節交流電的參數。
[0018]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充電座外殼的另一端設有用于支撐所述充電座外殼的底座。
[0019]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底座與所述充電座外殼一體成型。
[002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底座為兩端開口的中空結構且與所述充電座外殼連通,所述充電座外殼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與所述底座固定連接,以密封所述充電座外殼。
[0021]一種手電筒充電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22]提供一種如上述優選實施例中任一項所述的手電筒及充電座;
[0023]將所述電筒外殼遠離所述燈頭組件的一端置于所述收容槽內;
[0024]將所述電源接頭連接到交流電源,即可實現對所述手電筒充電。
[0025]上述手電筒、充電座以及手電筒充電方法,充電時,只需先將電筒外殼遠離燈頭組件的一端置于收容槽內,再將電源接頭連接到交流電源。根據電磁感應定律,由于第二感應線圈產生變化的感應磁場,而第一感應線圈則置于第二感應線圈產生的變化的感應磁場中,從而使第一感應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實現對手電筒充電。通過上述手電筒、充電座以及手電筒充電方法進行充電時,不需要在手電筒上設置插孔,也不需要頻繁的拆卸電筒外殼,從而可大大提高手電筒的密封性能。
[0026]此外,由于充電時電筒外殼置于收容槽內,且第一感應線圈的軸線與電筒外殼平行,因此,可使第一感應線圈穿設于第二感應線圈內,第二感應線圈與第一感應線圈的位置重疊。故第二感應線圈產生的感應磁場的磁感線全部穿過第一感應線圈,從而避免了能量耗散,提高能量轉化的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7]圖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中手電筒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中充電座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3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中手電筒充電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0030]圖4為采用圖3所示手電筒充電方法充電時,手電筒與充電座的配合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1]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發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發明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0032]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0033]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0034]請參閱圖1,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中的手電筒100包括電筒外殼110、燈頭組件120、光源130、第一感應線圈140、電路組件150及電池160。
[0035]電筒外殼110中空柱狀結構,具有收容腔(圖未標),可用于收容電氣兀件。燈頭組件120用于安裝光源130。燈頭組件120與電筒外殼110的一端密封連接。為了達到更好的防水、防爆效果,燈頭組件120與電筒外殼110之間可夾持有密封圈或采用防水膠密封。光源130安裝于燈頭組件120內。光源130可為普通燈泡、熒光燈或LED光源等。
[0036]第一感應線圈140收容于電筒外殼110內。第一感應線圈140的軸線與電筒外殼110平行。電路組件150收容于電筒外殼110內。電路組件150與光源130電連接,可驅動光源130發光。第一感應線圈140在變化的磁場中可產生感應電流。電路組件150還與第一感應線圈140電連接,并可將第一感應線圈140產生的感應電流轉化成穩定直流電。
[0037]二次電池160收容于電筒外殼110內,并與電路組件150電連接。電路組件150可將二次電池160提供的電源進行轉換,進而為光源130供能。此外,電路組件150還可利用轉化得到的穩定直流電為二次電池160充電。從而不用取出二次電池160,便可實現對其進行充電。
[0038]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應線圈140套設于二次電池160上。因此,第一感應線圈140與二次電池160在電筒外殼110中位置重合,從而可有效的減小電筒外殼110的體積,使手電筒100的結構更加緊湊。而且,二次電池160還可起到固定和支撐第一感應線圈140的作用。
[0039]在本實施例中,電筒外殼110為兩端開口的中空柱狀結構。電筒外殼110還包括底蓋111。底蓋111與電筒外殼110遠離燈頭組件120的一端密封連接。由于需提高手電筒100的密封性能,底蓋111與電筒外殼110的結合部可采用防水膠密封或者在底蓋111與電筒外殼110之間設置密封圈。通過設置底蓋111,可方便打開電筒外殼110,從而便于對收容于電筒外殼110內的電氣元件進行拆換。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電筒外殼110還可與底蓋111 一體成型,這樣可進一步提高電筒外殼110的密封性能。
[0040]請參閱圖2,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中的充電座200包括充電座外殼210、第二感應線圈220、電源接頭230及集成電路240。
[0041]充電座外殼210為中空柱狀結構。充電座外殼210的一端向內凹陷形成收容槽211,并在與收容槽211相對的一側形成立柱(圖未示)。在本實施例中,充電座外殼110的另一端設有用于支撐充電座外殼210的底座213。底座213的直徑大于充電座外殼210的直徑,從而能很好的起支撐作用。底座213可與充電座外殼210 —體成型,也可可拆卸的固定于電座外殼210上。
[0042]在本實施例中,底座213為兩端開口的中空結構,且與充電座外殼210連通。因此,可方便更換收容于充電座外殼內的電氣元件。此外,充電座外殼210還包括底板215,底板215與底座213固定連接,以密封充電座外殼210。
[0043]第二感應線圈220收容于充電座外殼210內并套設于立柱上。立柱可限制第二感應線圈220的移動,從而使第二感應線圈220在充電座外殼210內的位置固定。第二感應線圈220在變化的電場中可產生感應磁場。[0044]電源接頭230與第二感應線圈220電連接,用于連接交流電源。電源接頭230接交流電源時,交流電流過第二感應線圈220,從而使第二感應線圈220產生變化的感應磁場。在本實施例中,電源接頭230與電源線電連接,從而可增大充電座200的使用范圍。
[0045]集成電路240收容于充電座外殼210內。集成電路240包括整流電路、反饋電路等。電源接頭230通過集成電路240與第二感應線圈220電連接,集成電路240對電源接頭230所連接的交流電源的參數進行調整后,再連接到第二感應線圈220。具體的,集成電路240可調整交流電源的電流大小、電壓、頻率等,從而使第二感應線圈220產生預定強度及預定頻率的感應磁場,以滿足充電需求。
[0046]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手電筒充電方法。上述手電筒充電方法用于利用上述充電座200為上述手電筒100充電。
[0047]請參閱圖1至圖3,在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中,上述手電筒充電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48]將電筒外殼110遠離燈頭組件120的一端置于收容槽211內。
[0049]具體的,如圖4所示,由于電筒外殼110遠離燈頭組件120 —端的內部收容有第一感應線圈140,且第一感應線圈140的軸線與電筒外殼110平行。因此,相當于將第一感應線圈140置于收容槽211內。此外,第二感應線圈220套設于立柱上,故第一感應線圈140穿設于第二感應線圈220內,第二感應線圈220與第一感應線圈140的位置重疊。
[0050]將電源接頭230連接到交流電源,即可實現對手電筒100充電。
[0051]具體的,電源接頭230連接交流電源后,第二感應線圈220產生的變化的感應磁場,而第一感應線圈140則置于第二感應線圈220產生的變化的感應磁場中。由于第二感應線圈220與第一感應線圈140的位置重疊,因此,感應磁場的磁感線全部穿過第一感應線圈140而避免了能量耗散,提高能量轉化的效率。此外,感應磁場的磁感線全部穿過第一感應線圈140可使第一感應線圈140產生較大的感應電流,從而提高充電效率。
[0052]手電筒100通過上述手電筒充電方法進行充電時,只需先將電筒外殼110遠離燈頭組件120的一端置于收容槽211內,再將電源接頭230連接到交流電源。根據電磁感應定律,由于第二感應線圈220產生變化的感應磁場,而第一感應線圈140則置于第二感應線圈220產生的變化的感應磁場中,從而使第一感應線圈140中會產生感應電流,實現對手電筒100充電。通過充電座200以及上述手電筒充電方法進行充電時,不需要在手電筒100上設置插孔,也不需要頻繁的拆卸電筒外殼110,從而可大大提高手電筒100的密封性能。
[0053]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手電筒,包括中空柱狀結構的電筒外殼、與所述電筒外殼的一端密封連接的燈頭組件及安裝于所述燈頭組件內的光源,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一感應線圈,收容于所述電筒外殼內,且所述第一感應線圈的軸線與所述電筒外殼平行;及 電路組件,收容于所述電筒外殼內并與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及所述光源電連接,所述電路組件用于驅動所述光源發光; 其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在變化的磁場中可產生感應電流,所述電路組件還用于將所述第一感應線圈產生的感應電流轉化成穩定直流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電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手電筒還包括收容于所述電筒外殼內的二次電池,所述二次電池與所述電路組件電連接,所述電路組件可利用轉化得到的穩定直流電為所述二次電池充電。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手電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套設于所述二次電池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電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筒外殼為兩端開口的中空柱狀結構,所述電筒外殼還包括底蓋,所述底蓋與所述電筒外殼遠離所述燈頭組件的一端密封連接。
5.一種充電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電座外殼,為中空柱狀結構,所述充電座外殼的一端向內凹陷形成收容槽,并在與所述收容槽相對的一側形成立柱; 第二感應線圈,收容于所述充電座外殼內并套設于所述立柱上 '及 電源接頭,與所述第二感應線圈電連接,用于連接交流電源; 其中,所述電源接頭接交流電源時,交流電流過所述第二感應線圈,從而使所述第二感應線圈產生變化的感應磁場。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充電座,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收容于所述充電座外殼內的集成電路,所述電源接頭通過所述集成電路與所述第二感應線圈電連接,所述集成電路用于調節交流電的參數。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充電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電座外殼的另一端設有用于支撐所述充電座外殼的底座。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充電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與所述充電座外殼一體成型。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充電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為兩端開口的中空結構且與所述充電座外殼連通,所述充電座外殼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與所述底座固定連接,以密封所述充電座外殼。
10.一種手電筒充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提供一種如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手電筒及如權利要求5、任一項所述的充電座; 將所述電筒外殼遠離所述燈頭組件的一端置于所述收容槽內; 將所述電源接頭連接到交流電源,即可實現對所述手電筒充電。
【文檔編號】F21V23/00GK103807611SQ201210455110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3日
【發明者】周明杰, 丁牛歡 申請人:海洋王(東莞)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海洋王照明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