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二極管燈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光二極管燈具,包括散熱器、設置在散熱器上的發光二極管光源,以及與散熱器連接的支架,散熱器包括呈環狀延伸的內、外表面,內表面圍設形成貫穿散熱器兩個端部的氣流通道,外表面包括相對的第一、第二外表面,以及相對的第三、第四外表面,發光二極管光源設置在第一外表面上,支架包括設置在第二外表面的固定板、插設在第二外表面和固定板之間的第一支架,和繩索固定件,繩索固定件的一端與第一支架連接,另一端固定在第三外表面、第四外表面或者其中一端部上以防第一支架脫離固定板。本實用新型使熱量散發通道設置在散熱器內部,而支架與散熱器外部連接,既達到良好的散熱效果,又不會使安裝結構與散熱結構構成沖突。
【專利說明】
發光二極管燈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照明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發光二極管燈具。【背景技術】
[0002]發光二極管具有節能、壽命長等優勢使得其作為照明光源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目前的發光二極管燈具一般具有用于冷卻發光二極管光源的散熱器,以保障發光二極管光源在工作時能維持在一定溫度環境中,使發光二極管光源能高效、穩定的運行。一種現有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其散熱器具有用于安裝發光二極管光源的安裝面以及與安裝面相對的散熱面,散熱面上通常設有用于散熱的鰭片結構。然而這種結構的散熱器散熱效率不高,而且一般用于固定散熱器的支架也需要與散熱面連接,導致支架占用散熱面,使得安裝結構以及散熱結構構成一定沖突。【實用新型內容】
[0003]基于此,有必要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有效利用空間且散熱性能較好的發光二極管燈具。
[0004]—種發光二極管燈具,包括散熱器、設置在散熱器上的發光二極管光源,以及與散熱器連接的支架,所述散熱器包括呈環狀延伸的內表面和呈環狀延伸的外表面,所述內表面圍設形成貫穿散熱器兩個端部的氣流通道,所述外表面包括相對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以及相對的第三外表面和第四外表面,所述發光二極管光源設置在所述第一外表面上,所述發光二極管光源的出光方向與所述氣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支架包括設置在第二外表面的固定板、插設在第二外表面和固定板之間的第一支架,和繩索固定件,所述繩索固定件的一端與第一支架連接,所述繩索固定件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三外表面上或者第四外表面上或者其中一個端部上以防所述第一支架脫離所述固定板。
[0005]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內表面包括相對的第一內表面和第二內表面,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第一外表面對應,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第二外表面對應,所述氣流通道內設有連接第一內表面和第二內表面的至少一個豎隔板,所述至少一個豎隔板將所述氣流通道分隔成若干個子通道。
[000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內表面包括相對的第一內表面和第二內表面,和相對的第三內表面和第四內表面,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第一外表面對應,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第二外表面對應,所述第三內表面與所述第三外表面對應,所述第四內表面與所述第四外表面對應,所述氣流通道內設有連接第三內表面和第四內表面的橫隔板,所述橫隔板將所述氣流通道分隔成疊置的兩個子通道,所述橫隔板與第一內表面之間,以及/或者所述橫隔板與第二內表面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個肋條,所述至少一個肋條將所述子通道分隔成若干個孫通道。
[0007]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內表面上向所述氣流通道延伸出至少一個散熱鰭片。
[0008]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散熱器的至少一個端部上設有至少一個風扇。
[0009]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外表面還包括第五外表面和第六外表面,所述第五外表面位于第一外表面和第三外表面之間,所述第六外表面位于第一外表面和第四外表面之間,所述第五外表面、第六外表面與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間形成鈍角,所述發光二極管光源同時設置在所述第五外表面、第六外表面上。
[001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繩索固定件上設有長度調節器。
[0011]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的截面呈L型,包括插設在第二外表面和固定板之間的插接端,以及與插接端連接的連接端,所述支架還包括與第一支架的連接端連接的第二支架以及與第二支架連接的第三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包括與所述連接端連接的第一支腳,以及與第一支腳連接的第二支腳,所述第一支腳平行于所述氣流通道,所述第二支腳垂直于所述第一支腳,所述第三支架連接在所述第二支腳上并用于固定在一安裝表面。
[0012]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插接端、固定端和連接部,所述插接端插設在第二外表面和固定板之間,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插接端和固定端,所述固定端用于固定在一安裝表面。
[0013]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加強繩和加強板,所述加強繩連接在所述散熱器的一個端部與所述加強板之間,所述加強板用于固定在一安裝表面。
[0014]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一溫度控制電路和第二溫度控制電路,第一溫度控制電路包含具有第一激活溫度的第一溫度開關,第二溫度控制電路包含具有第二激活溫度的第二溫度開關,第一激活溫度低于第二激活溫度,所述第一溫度控制電路用于在第一溫度開關感應到散熱器的溫度高于第一激活溫度時,減小第一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所述第二溫度控制電路用于在第二溫度開關感應到散熱器的溫度高于第二激活溫度時,減小第二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
[0015]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含第三溫度控制電路,第三溫度控制電路包含具有第三激活溫度的第三溫度開關,第三激活溫度高于第二激活溫度,所述第三溫度控制電路用于在第三溫度開關感應到散熱器的溫度高于第三激活溫度時,減小第三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
[001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溫度控制開關還關聯于第一臨界溫度,第二溫度控制開關關聯于第二臨界溫度,第三溫度控制開關關聯于第三臨界溫度,第三臨界溫度高于第二臨界溫度,第二臨界溫度高于第一臨界溫度;所述第三溫度控制電路還用于在第三溫度開關感應到散熱器的溫度低于第三臨界溫度時,停止減少第三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所述第二溫度控制電路還用于在第二溫度開關感應到散熱器的溫度低于第二臨界溫度時,停止減少第二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所述第一溫度控制電路還用于在第一溫度開關感應到散熱器的溫度低于第一臨界溫度時,停止減少第一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
[0017]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溫度控制電路、第二溫度控制電路、第三溫度控制電路,三者都包含一組限流電阻。
[0018]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溫度控制電路、第二溫度控制電路、第三溫度控制電路三者串聯。
[0019]上述發光二極管燈具使熱量散發通道設置在散熱器內部,而支架與散熱器外部連接,既達到良好的散熱效果,又不會使安裝結構與散熱結構構成沖突。【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管燈具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1]圖2為圖1所示發光二極管燈具的端視圖。
[0022]圖3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管燈具的端視圖。
[0023]圖4為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管燈具的立體結構示意圖。[0〇24]圖5為圖4所不發光二極管燈具的側視圖。[〇〇25]圖6-圖9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管燈具的電路結構于不同工作狀態時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26]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包括散熱器10、設置在散熱器10上的發光二極管光源20,以及與散熱器10連接的支架30,發光二極管光源20 工作時發出光線和熱量,散熱器10用于對熱量進行散發,支架30用于固定發光二極管燈具于一安裝表面,例如天花板、墻壁等。
[0027]所述散熱器10包括呈環狀延伸的內表面101和呈環狀延伸的外表面102,所述內表面101圍設形成貫穿散熱器10兩個端部11、12的氣流通道100。換言之,所述散熱器10整體上呈一筒狀。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散熱器10的端面的形狀可以呈圓環形,也可以呈四邊形、 五邊形等多邊形。圖1和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所述散熱器10的端面為八邊形。[〇〇28] 所述外表面102包括相對的第一外表面112和第二外表面122,以及相對的第三外表面132和第四外表面142,所述發光二極管光源20設置在所述第一外表面112上。所述發光二極管光源20的出光方向與所述氣流通道100的延伸方向垂直。[〇〇29]所述支架30包括設置在第二外表面122的固定板301、插設在第二外表面122和固定板301之間的第一支架31,和繩索固定件33,所述繩索固定件33的一端與第一支架31連接,所述繩索固定件33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三外表面132上以防所述第一支架31脫離所述固定板301。
[0030]如圖2中所示,所述第一支架31的截面呈L型,包括插設在第二外表面122和固定板 301之間的插接端311,以及與插接端311連接的連接端312。在圖2所示的視角中,所述插接端311從左向右的方向插入第二外表面122和固定板301之間的間隙,所述繩索固定件33則將第一支架31向右拉住防止第一支架31與固定板301脫離。本實用新型將散熱器10作筒狀設計,使熱量散發通道設置在散熱器10內部,而支架30與散熱器10外部連接,既達到良好的散熱效果,又不會使安裝結構與散熱結構構成沖突。[〇〇31]進一步的,所述固定板301可以采用螺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二外表面122 上。所述固定板301的延伸方向與所述散熱器10的氣流通道100的延伸方向平行,從而使第一支架31插進固定板301與第二外表面122之間的間隙中時,插入方向是垂直于氣流通道 100的延伸方向的,因而繩索固定件33在垂直于氣流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綁定所述第一支架 31,也即繩索固定件33的另一端是固定在第三外表面132上或者第四外表面142上(視第一支架31的插入方向而定)。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固定板301也可沿著垂直于氣流通道100的延伸方向延伸,使第一支架31插進固定板301與第二外表面122之間的間隙的方向是平行于氣流通道100的延伸方向的,此時可使繩索固定件33的另一端固定在散熱器10的一個端部 (例如端部11或者端部12,視第一支架31的具體插入方向而定),同樣可以將第一支架31與散熱器10進行綁定。[〇〇32]所述支架30還包括與第一支架31的連接端312連接的第二支架32以及與第二支架 32連接的第三支架35,所述第二支架32包括與所述連接端312連接的第一支腳321,以及與第一支腳321連接的第二支腳322,所述第一支腳321平行于所述氣流通道100,所述第二支腳322垂直于所述第一支腳321,所述第三支架35連接在所述第二支腳322上并用于固定在一安裝表面,例如墻壁或者天花板等。[〇〇33]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支架30也可不用設置第二支架32和第三支架35。直接將所述第一支架31設置成包括插接端、固定端和連接部,所述插接端插設在第二外表面122和固定板301之間,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插接端和固定端,所述固定端則直接用于固定在一安裝表面,例如墻壁或者天花板等。所述固定端可以與插接端呈平行設置,使得所述第一支架31 的截面呈翻轉的U字型。此外,所述固定端也可以同時沿平行于氣流通道100的方向延伸使固定端的面積大于插接端的面積,以方便固定端在安裝表面選擇合適的安裝位置。[〇〇34] 進一步地,所述繩索固定件33上設有長度調節器34。長度調節器34可以用于調節繩索固定件33的長度,從而將第一支架31與固定板301固定而不會脫離。安裝過程中,首先可將繩索固定件33的長度通過長度調節器34適度拉長,將繩索固定件33的一端與第一支架 31先行連接,也可以在第一支架31插進第二外表面122和固定板301之后,再使得繩索固定件33的一端與第一支架31連接。接著可將繩索固定件33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三、第四外表面或散熱器的一端部11(12)。最后,再通過長度調節器34調節好繩索固定件33的長度,將第一支架31朝向插入方向拉住,因而與固定板301、散熱器10綁定。[〇〇35]繩索固定件33的所述一端可采用套設的方式與第一支架31相連,也可在第一支架 31上開孔,使繩索固定件33穿設在該孔中連接。繩索固定件33的所述另一端可采用螺栓固定的方式與散熱器10連接。例如圖2中所示,在第三外表面132上設有一螺紋孔,螺栓36先與繩索固定件33的所述另一端連接,然后螺鎖在該螺紋孔內予以固定。[〇〇36]繩索固定件33可以是鋼絲繩等繩索。
[0037] 進一步地,所述外表面102還包括第五外表面152和第六外表面162,所述第五外表面152位于第一外表面112和第三外表面132之間,所述第六外表面162位于第一外表面112 和第四外表面142之間,所述第五外表面152、第六外表面162與所述第一外表面112之間形成鈍角,所述發光二極管光源20同時設置在所述第五外表面152、第六外表面162上。[〇〇38] 進一步地,所述外表面102還包括第七外表面172和第八外表面182,第七外表面 172位于第三外表面132和第二外表面122之間,第八外表面182位于第四外表面142和第二外表面122之間。
[0039]所述內表面101的輪廓與外表面102的輪廓相似。所述內表面101包括相對的第一內表面111和第二內表面121,和相對的第三內表面131和第四內表面141。所述內表面101還包括第五內表面151、第六內表面161、第七內表面171、第八內表面181。各個內表面與相應的外表面位置對應。例如,所述第一內表面111與所述第一外表面112對應,所述第二內表面 121與所述第二外表面122對應,所述第三內表面131與所述第三外表面132對應,所述第四內表面141與所述第四外表面142對應,以此類推。
[0040]所述內表面101上向所述氣流通道100延伸出至少一個散熱鰭片13。例如在圖2所示實施例中,散熱鰭片13分布在第三內表面131和第四內表面141上,可以理解在其他實施例中也能分布在其他更多的內表面上。散熱鰭片13可以增加散熱器10的散熱面積,使熱量更加快速地從氣流通道1 〇〇中被散發出去。[0041 ]進一步地,所述氣流通道100內設有連接第一內表面111和第二內表面121的至少一個豎隔板14,所述至少一個豎隔板14將所述氣流通道100分隔成若干個子通道110。
[0042]進一步地,所述散熱器10的兩個端部11、12上設有至少一個風扇15。例如可在端部 11或端部12上設置一個風扇15,也可在端部11或端部12上設置兩個風扇15,還可同時在端部11、12上設置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風扇15。可以在豎隔板14上設置風扇安裝位151,也可以在內表面101上延伸形成風扇安裝位151,所述風扇15可以固定在這些風扇安裝位151上。所述風扇15產生的強制氣流可沿著氣流通道100行進,進而快速帶走氣流通道100內的熱量, 提升散熱器10的散熱性能。
[0043]如圖3中所示,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氣流通道100內設有連接第三內表面131和第四內表面141的橫隔板16,所述橫隔板16將所述氣流通道100分隔成疊置的兩個子通道120。進一步地,所述橫隔板16與第一內表面111之間,以及/或者所述橫隔板16與第二內表面121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個肋條17,所述至少一個肋條17將所述子通道120分隔成若干個孫通道 130〇
[0044]參考圖4和圖5,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發光二極管燈具還包括加強繩40和加強板 50,所述加強繩40連接在所述散熱器10的一個端部12與所述加強板50之間,所述加強板50 用于固定在一安裝表面,例如墻壁或者天花板等。所述加強板50可以采用強力膠粘接在安裝表面,也可以在加強板50上開孔,通過螺接等方式固定在安裝表面上。設置加強板50和加強繩40可以更進一步保障發光二極管燈具的安裝穩定性,即使支架30發生故障,也會因為加強繩40和加強板50的固定而防止發光二極管燈具發生墜落等事故。[〇〇45]加強繩40可以是鋼絲繩等。加強繩40與端部12的連接可以采用螺鎖等方式,例如可以借助多余的風扇安裝位將加強繩40固定在端部12。
[0046]進一步地,所述發光二極管燈具還包含第一溫度控制電路和第二溫度控制電路, 第一溫度控制電路包含具有第一激活溫度的第一溫度開關,第二溫度控制電路包含具有第二激活溫度的第二溫度開關,第一激活溫度低于第二激活溫度,其中:當第一溫度開關感應到散熱器的溫度高于第一激活溫度時,第一溫度控制電路會減小第一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當第二溫度開關感應到散熱器的溫度高于第二激活溫度時,第二溫度控制電路會減小第二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〇〇47]進一步地,還包含第三溫度控制電路,第三溫度控制電路包含具有第三激活溫度的第三溫度開關,第三激活溫度高于第二激活溫度,其中:當第三溫度開關感應到散熱器的溫度高于第三激活溫度時,第三溫度控制電路會減小第三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
[0048]進一步地,第一溫度控制開關還關聯于第一臨界溫度,第二溫度控制開關關聯于第二臨界溫度,第三溫度控制開關關聯于第三臨界溫度,其中:第三臨界溫度高于第二臨界溫度,第二臨界溫度高于第一臨界溫度,其中:當散熱器的溫度低于第三臨界溫度時,第三溫度控制電路停止減少第三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當散熱器的溫度低于第二臨界溫度時,第二溫度控制電路停止減少第二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當散熱器的溫度低于第一臨界溫度時,第一溫度控制電路停止減少第一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
[0049]第一、第二、第三溫度控制電路,三者都包含一組電阻集成電路,用于減少通過相應的溫度控制電路的電流。第一、第二、第三溫度控制電路,三者是串聯關系。以下再結合圖 6-圖9說明上述第一、第二、第三溫度控制電路的具體結構以及工作過程。
[0050]如圖6中所示,發光二極管光源20與第一溫度控制電路61、第二溫度控制電路62、 第三溫度控制電路63形成串聯回路,并與驅動電源60連接。第一溫度控制電路61包含具有第一激活溫度的第一溫度開關Ta,和第一組限流電阻。第一溫度開關Ta和第一組限流電阻并聯,第一組限流電阻包括四個限流電阻Ra 1、Ra2、Ra3、Ra4。[〇〇51]第二溫度控制電路62包含具有第二激活溫度的第二溫度開關Tb,和第二組限流電阻。第二溫度開關Tb和第二組限流電阻并聯,第二組限流電阻包括兩個限流電阻Rbl、Rb2。 [〇〇52]第三溫度控制電路63包含具有第三激活溫度的第三溫度開關Tc,和第三組限流電阻。第三溫度開關Tc和第三組限流電阻并聯,第三組限流電阻包括兩個限流電阻Rcl、Rc2。 [〇〇53]第一激活溫度最低(例如,可設定為95°C);第二激活溫度較高(例如可設定為105 °C),第三激活溫度最高(例如可設定為115°C)。[〇〇54]發光二極管光源20開始工作時,由于溫度還沒有升高到足以讓三個溫度開關動作,所以此時驅動電源60以電流1〇在流通回路中由圖6所示的箭頭線路進行流通。具體地, 電流1〇依次從驅動電源60流經第一溫度開關Ta、第二溫度開關Tb、第三溫度開關Tc、發光二極管光源20而形成電流回路。第一溫度開關Ta、第二溫度開關Tb、第三溫度開關Tc都同時處于閉合狀態工作,第一、第二、第三組限流電阻都不工作(也就是電流1〇都不流經第一、第二、第三組限流電阻),此時發光二極管光源20工作在100 %輸出狀態,假設此時為發光二極管光源20的初始工作狀態。
[0055]由于溫度最終會逐漸升高,若散熱器的溫度高于第一激活溫度則進入工作狀態1。 如圖7所示,在工作狀態1下,第一溫度開關Ta斷開,此時第一溫度開關Ta沒有電流流過,也就是此時第一溫度開關Ta不工作。此時電流1〇依次從驅動電源60流經第一組限流電阻、第二溫度開關Tb、第三溫度開關Tc、發光二極管光源20而形成電流回路。第一組限流電阻、第二溫度開關Tb、第三溫度開關Tc同時處于閉合狀態工作;第二、三組限流電阻都不工作(也就是電流1〇都不通過第二、三組限流電阻),此時發光二極管光源20由100%輸出降低到某一百分比(例如可設定為70%)輸出狀態。
[0056]如果散熱器的溫度繼續升高,高于第二激活溫度則進入工作狀態2。如圖8中所示, 在工作狀態2下,第一溫度開關Ta和第二溫度開關Tb同時斷開,都沒有電流流過,也就是此時第一溫度開關Ta和第二溫度開關Tb都不工作。此時電流1〇依次從驅動電源60流經第一、 第二組限流電阻、第三溫度開關Tc、發光二極管光源20而形成電流回路。第一、二組限流電阻、第三溫度開關Tc同時處于閉合狀態工作;第三組限流電阻不工作(也就是電流1〇不通過第三組限流電阻),此時發光二極管光源20由70%輸出降低到某一百分比(例如可設定為 50%)輸出狀態。[〇〇57]如果散熱器的溫度繼續升高,高于第三激活溫度則進入工作狀態3。如圖9中所示, 在工作狀態3下,第一溫度開關Ta、第二溫度開關Tb和第三溫度開關Tc同時斷開,都沒有電流流過,也就是此時第一溫度開關Ta、第二溫度開關Tb和第三溫度開關Tc都不工作。此時電流1〇依次從驅動電源60流經第一、第二、第三組限流電阻、發光二極管光源20而形成電流回路。第一、二、三組限流電阻同時處于閉合狀態工作,此時發光二極管光源20由50%輸出降低到某一百分比(例如可設定為20%)輸出狀態。[〇〇58]由于發光二極管光源20輸出到最低功率,散熱器的溫度最終會進入逐漸下降的通道,進而使發光二極管光源20最終會進入到工作狀態4:當散熱器的溫度低于第三臨界溫度 (例如可以設定為75°C)時,第三溫度開關由斷開狀態變成閉合狀態,此時第一、第二溫度開關Ta、Tb都沒有電流流過,電流1〇從驅動電源60依次流經第一、第二組限流電阻、第三溫度開關Tc而形成電流回路(此時電流流動模式和工作狀態2—致);發光二極管光源20的輸出由最低的某百分比(例如20%)上升回到更高的百分比(例如50%)輸出狀態。
[0059]第三溫度開關Tc閉合后,且散熱器的溫度繼續降低,若溫度低于第二臨界溫度(例如可以設定為70°C )時,發光二極管光源20最終會進入到工作狀態5:第二溫度開關Tb由斷開狀態變成閉合狀態,此時第一溫度開關Ta沒有電流流過,也就是此時第一溫度開關Ta不工作。電流1〇從驅動電源60依次流經第一組限流電阻、第二、第三溫度開關Tb、Tc而形成電流回路(此時電流流動模式和工作狀態1 一致);發光二極管光源20的輸出由50 %上升回到 70%輸出狀態。
[0060]第二、第三溫度開關Tb、Tc閉合后,且散熱器的溫度繼續降低,若溫度低于第一臨界溫度(例如可以設定為65 °C)時,發光二極管光源20最終會進入到工作狀態6:第一溫度開關Ta由斷開狀態變成閉合狀態,此時第一、第二、第三溫度開關Ta、Tb、Tc都開始工作。電流 1〇從驅動電源60依次流經第一、第二、第三溫度開關Ta、Tb、Tc而形成電流回路(此時電流流動模式和初始工作狀態一致);發光二極管光源20的輸出由70 %上升回到100 %輸出狀態。
[0061]可以理解上述各工作狀態會依發光二極管燈具的具體使用狀況而進行切換,并非需要嚴格按照上述說明的順序逐一變化。
[0062]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0063]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主權項】
1.一種發光二極管燈具,包括散熱器、設置在散熱器上的發光二極管光源,以及與散熱 器連接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器包括呈環狀延伸的內表面和呈環狀延伸的外表面, 所述內表面圍設形成貫穿散熱器兩個端部的氣流通道,所述外表面包括相對的第一外表面 和第二外表面,以及相對的第三外表面和第四外表面,所述發光二極管光源設置在所述第 一外表面上,所述發光二極管光源的出光方向與所述氣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支架 包括設置在第二外表面的固定板、插設在第二外表面和固定板之間的第一支架,和繩索固 定件,所述繩索固定件的一端與第一支架連接,所述繩索固定件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三外表 面上或者第四外表面上或者其中一個端部上以防所述第一支架脫離所述固定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表面包括相對的第一內 表面和第二內表面,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第一外表面對應,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第二 外表面對應,所述氣流通道內設有連接第一內表面和第二內表面的至少一個豎隔板,所述 至少一個豎隔板將所述氣流通道分隔成若干個子通道。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表面包括相對的第一內 表面和第二內表面,和相對的第三內表面和第四內表面,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第一外表 面對應,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第二外表面對應,所述第三內表面與所述第三外表面對應, 所述第四內表面與所述第四外表面對應,所述氣流通道內設有連接第三內表面和第四內表 面的橫隔板,所述橫隔板將所述氣流通道分隔成疊置的兩個子通道,所述橫隔板與第一內 表面之間,以及/或者所述橫隔板與第二內表面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個肋條,所述至少一個肋 條將所述子通道分隔成若干個孫通道。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表面上向所述氣流通道 延伸出至少一個散熱鰭片。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器的至少一個端部上 設有至少一個風扇。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面還包括第五外表面 和第六外表面,所述第五外表面位于第一外表面和第三外表面之間,所述第六外表面位于 第一外表面和第四外表面之間,所述第五外表面、第六外表面與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間形成 鈍角,所述發光二極管光源同時設置在所述第五外表面、第六外表面上。7.根據權利要求1-6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繩索固定 件上設有長度調節器。8.根據權利要求1-6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 的截面呈L型,包括插設在第二外表面和固定板之間的插接端,以及與插接端連接的連接 端,所述支架還包括與第一支架的連接端連接的第二支架以及與第二支架連接的第三支 架,所述第二支架包括與所述連接端連接的第一支腳,以及與第一支腳連接的第二支腳,所 述第一支腳平行于所述氣流通道,所述第二支腳垂直于所述第一支腳,所述第三支架連接 在所述第二支腳上并用于固定在一安裝表面。9.根據權利要求1-6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 包括插接端、固定端和連接部,所述插接端插設在第二外表面和固定板之間,所述連接部連 接所述插接端和固定端,所述固定端用于固定在一安裝表面。10.根據權利要求1-6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加強繩和加強板,所述加強繩連接在所述散熱器的一個端部與所述加強板之間,所述加強板用 于固定在一安裝表面。11.根據權利要求1-6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 溫度控制電路和第二溫度控制電路,第一溫度控制電路包含具有第一激活溫度的第一溫度 開關,第二溫度控制電路包含具有第二激活溫度的第二溫度開關,第一激活溫度低于第二 激活溫度,所述第一溫度控制電路用于在第一溫度開關感應到散熱器的溫度高于第一激活 溫度時,減小第一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所述第二溫度控制電路用于在第 二溫度開關感應到散熱器的溫度高于第二激活溫度時,減小第二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 光源的電流。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其特征在于,還包含第三溫度控制電路, 第三溫度控制電路包含具有第三激活溫度的第三溫度開關,第三激活溫度高于第二激活溫 度,所述第三溫度控制電路用于在第三溫度開關感應到散熱器的溫度高于第三激活溫度 時,減小第三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其特征在于,第一溫度控制開關還關聯于 第一臨界溫度,第二溫度控制開關關聯于第二臨界溫度,第三溫度控制開關關聯于第三臨 界溫度,第三臨界溫度高于第二臨界溫度,第二臨界溫度高于第一臨界溫度;所述第三溫度 控制電路還用于在第三溫度開關感應到散熱器的溫度低于第三臨界溫度時,停止減少第三 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所述第二溫度控制電路還用于在第二溫度開關感應 到散熱器的溫度低于第二臨界溫度時,停止減少第二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 流;所述第一溫度控制電路還用于在第一溫度開關感應到散熱器的溫度低于第一臨界溫度 時,停止減少第一預定量的通過發光二極管光源的電流。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溫度控制電路、第 二溫度控制電路、第三溫度控制電路,三者都包含一組限流電阻。15.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溫度控制電路、第 二溫度控制電路、第三溫度控制電路三者串聯。
【文檔編號】F21V29/83GK205690359SQ201620596925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6日 公開號201620596925.1, CN 201620596925, CN 205690359 U, CN 205690359U, CN-U-205690359, CN201620596925, CN201620596925.1, CN205690359 U, CN205690359U
【發明人】鄒小鋒, 李強, 林志進
【申請人】鄒小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