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光源的反射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反光杯。
背景技術:
反光杯利用光反射的原理將不同方向傳輸的光聚攏,在許多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在光探測中,采用反光杯能夠實現大角度非接觸式光收集,與高NA物鏡比較,反光杯收集方案距離光源較遠,方便光學系統的其它處理,還可以通過面型設計達到指定的光收集效果,被廣泛應用于信號光收集。對于特殊的波長,反光杯內表面需要蒸鍍相應的膜來提高其光學特性,鍍膜設備使用時最佳方向應該是鍍膜面法線指向靶材方向,能夠取得最佳的鍍膜效果。而對于某類拋物面反光杯來說其反射面收斂于一個類圓錐體內,越接近下端,收口越小,鍍膜時表面很難鍍均勻,并且隨著深度的增加,鍍膜效果差異性更大,經常出現反射面底部沒有鍍膜的情況,嚴重影響了這些拋物面反光杯的使用。針對此問題,人們大多采用更改反光杯設計,減小反光杯縱向長度的方式去遷就鍍膜工藝,這樣也導致了反光杯收集效果下降。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實施例通過提供一種反光杯,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反光杯復原時,反光杯安裝的相對位置出現偏移、固定不穩的問題。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反光杯,包括第一部分反光杯和第二部分反光杯,其中,所述反光杯還包括:上定位環,所述上定位環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上部過渡配合;下定位環,所述下定位環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下部過渡配合;其中,在所述上定位環和所述下定位環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和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配合,形成一組合的反光杯。
優選的,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內環面上設置有上定位面;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外環面上設置有下定位槽;其中,所述上定位環通過所述上定位面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配合;所述下定位環通過所述下定位槽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配合。
優選的,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具有上邊緣,所述上邊緣包括設置有螺絲孔,所述上定位環通過所述螺絲孔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固定連接;其中,所述上邊緣與所述上定位面垂直。
優選的,所述下定位槽具有第一寬度,且所述下定位槽內凹進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外環面;所述下定位環具有第二寬度;其中,所述第二寬度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一寬度,使得所述下定位環能套緊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
優選的,所述上定位環包括與所述上定位面配合的第一上定位環面、與所述上邊緣配合第二上定位環面,其中所述第一上定位環面和所述第二上定位環面垂直。
優選的,所述上定位環作用于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使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結合的整體上部同心。
優選的,所述下定位環作用于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使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結合的整體下部同心。
優選的,所述螺紋孔呈對稱分布。
優選的,所述螺紋孔為6個。
本申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個或多個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術效果或優點:
在本申請實施例中,通過在反光杯中加入上定位環和所述下定位環結構,輔助反光杯定位固定,保證反光杯復原時整體的同心,保證了反光杯在復原時可以精確地恢復拋切之前的面形。
進一步的,在本申請實施例中,通過在反光杯上設置上定位面、下定位槽,使上定位環和下定位環能夠更好地與反光杯相配合。
進一步的,在本申請實施例中,通過在反光杯的上邊緣設置螺絲孔,上定位環通過螺絲孔與反光杯固定連接,使反光杯復原時固定穩定。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反光杯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部分反光杯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第一部分反光杯,2-下定位環,3-上定位環,4-下定位槽,5-上定位面。
具體實施方式
本申請實施例通過提供一種反光杯,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反光杯復原時,反光杯安裝的相對位置出現偏移、固定不穩的問題。
本申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總體思路如下:
一種反光杯,包括第一部分反光杯和第二部分反光杯,其中,所述反光杯還包括:上定位環,所述上定位環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上部過渡配合;下定位環,所述下定位環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下部過渡配合;其中,在所述上定位環和所述下定位環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和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配合,形成一組合的反光杯。
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以及具體的實施方式對上述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和圖2所示,反光杯包括第一部分反光杯1和第二部分反光杯,其中,第一部分反光杯1和第二部分反光杯是將反光杯刨切開得到的,具體的可以采用電火花加工的方式將反光杯沿母線刨切成對稱的兩部分,得到的對稱的兩部分即為第一部分反光杯1和第二部分反光杯。
反光杯還包括:上定位環3和下定位環2。所述上定位環3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上部過渡配合;所述下定位環2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下部過渡配合。
所述上定位環3包括與所述上定位面5配合的第一上定位環面、與所述上邊緣配合第二上定位環面,其中所述第一上定位環面和所述第二上定位環面垂直。
其中,在所述上定位環3和所述下定位環2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和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配合,形成一組合的反光杯。
所述上定位環3作用于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使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結合的整體上部同心;所述下定位環2作用于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使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結合的整體下部同心。
本實施例通過在反光杯中加入上定位環和所述下定位環結構,輔助反光杯定位固定,保證反光杯復原時整體的同心,保證了反光杯在復原時可以精確地恢復拋切之前的面形。
實施例2:
如圖1和圖2所示,反光杯包括第一部分反光杯1和第二部分反光杯,其中,第一部分反光杯1和第二部分反光杯是將反光杯刨切開得到的,具體的可以采用電火花加工的方式將反光杯沿母線刨切成對稱的兩部分,得到的對稱的兩部分即為第一部分反光杯1和第二部分反光杯。
反光杯還包括:上定位環3和下定位環2。所述上定位環3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上部過渡配合;所述下定位環2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下部過渡配合。
所述上定位環3包括與所述上定位面配合的第一上定位環面、與所述上邊緣配合第二上定位環面,其中所述第一上定位環面和所述第二上定位環面垂直。
其中,在所述上定位環3和所述下定位環2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和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配合,形成一組合的反光杯。
所述上定位環3作用于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使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結合的整體上部同心;所述下定位環2作用于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使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結合的整體下部同心。
此外,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內環面上設置有上定位面5;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外環面上設置有下定位槽4。
其中,所述上定位環3通過所述上定位面5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配合;所述下定位環2通過所述下定位槽4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配合。
所述下定位槽4具有第一寬度,且所述下定位槽4內凹進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外環面;所述下定位環2具有第二寬度;其中,所述第二寬度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一寬度,使得所述下定位環2能套緊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
本實施例通過在反光杯中加入上定位環和所述下定位環結構,輔助反光杯定位固定,保證反光杯復原時整體的同心,保證了反光杯在復原時可以精確地恢復拋切之前的面形。此外,通過在反光杯上設置上定位面、下定位槽,使上定位環和下定位環能夠更好地與反光杯相配合。
實施例3:
如圖1和圖2所示,反光杯包括第一部分反光杯1和第二部分反光杯,其中,第一部分反光杯1和第二部分反光杯是將反光杯刨切開得到的,具體的可以采用電火花加工的方式將反光杯沿母線刨切成對稱的兩部分,得到的對稱的兩部分即為第一部分反光杯1和第二部分反光杯。
反光杯還包括:上定位環3和下定位環2。所述上定位環3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上部過渡配合;所述下定位環2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下部過渡配合。
所述上定位環3包括與所述上定位面配合的第一上定位環面、與所述上邊緣配合第二上定位環面,其中所述第一上定位環面和所述第二上定位環面垂直。
其中,在所述上定位環3和所述下定位環2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和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配合,形成一組合的反光杯。
所述上定位環3作用于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使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結合的整體上部同心;所述下定位環2作用于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使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結合的整體下部同心。
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內環面上設置有上定位面5;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外環面上設置有下定位槽4。
所述下定位槽4具有第一寬度,且所述下定位槽4內凹進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的外環面;所述下定位環2具有第二寬度;其中,所述第二寬度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一寬度,使得所述下定位環2能套緊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
其中,所述上定位環3通過所述上定位面5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配合;所述下定位環2通過所述下定位槽4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相配合。
此外,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具有上邊緣,所述上邊緣與所述上定位面5垂直,所述上邊緣包括設置有螺絲孔,所述上定位環3通過所述螺絲孔與所述第一部分反光杯1、所述第二部分反光杯固定連接。所述螺紋孔呈對稱分布,所述螺紋孔為6個。
本實施例通過在反光杯中加入上定位環和所述下定位環結構,輔助反光杯定位固定,保證反光杯復原時整體的同心,保證了反光杯在復原時可以精確地恢復拋切之前的面形。通過在反光杯上設置上定位面、下定位槽,使上定位環和下定位環能夠更好地與反光杯相配合。此外,通過在反光杯的上邊緣設置螺絲孔,上定位環通過螺絲孔與反光杯固定連接,使反光杯復原時固定穩定。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反光杯至少包括如下技術效果:
1、在本申請實施例中,通過在反光杯中加入上定位環和所述下定位環結構,輔助反光杯定位固定,保證反光杯復原時整體的同心,保證了反光杯在復原時可以精確地恢復拋切之前的面形。
2、在本申請實施例中,通過在反光杯上設置上定位面、下定位槽,使上定位環和下定位環能夠更好地與反光杯相配合。
3、在本申請實施例中,通過在反光杯的上邊緣設置螺絲孔,上定位環通過螺絲孔與反光杯固定連接,使反光杯復原時固定穩定。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