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LED壁燈,尤其涉及一種防水性能良好的LED壁燈。
背景技術:
對于LED壁燈來說,防水性能很重要,要是有水進入壁燈內部,容易對里面的LED燈造成損壞,從而影響LED壁燈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水性能良好的LED壁燈。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防水性能良好的LED壁燈,包括前殼、固定連接于所述前殼后端的底座、設置于所述前殼與底座之間的第一防水硅膠圈,所述前殼與底座之間形成有一內腔,且所述前殼一側的內壁上設置有散熱鰭片,所述防水性能良好的LED壁燈還包括固定連接于該側外壁上的LED燈板、罩設于所述LED燈板上并固定連接于所述前殼上的模組透鏡、設置于所述模組透鏡與前殼之間的第二防水硅膠圈、設置于所述內腔內的防水驅動電源,所述散熱鰭片上設置有過線孔,所述過線孔上連接有防水接頭,所述LED燈板與防水驅動電源之間通過電線連接,所述電線穿過所述過線孔以及防水接頭。
還包括一用于將所述防水性能良好的LED壁燈安裝到墻壁的安裝板,所述安裝板連接于所述底座后側。
所述底座后側通過防水螺絲固定連接有一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設置有多個卡槽, 對應的,所述安裝板上設置有多個卡扣,所述卡扣卡到所述卡槽里。
所述前殼包括一斜向設置的前側板以及多個分別自所述前側板上下左右四周往后延伸的延伸板,所述底座固定連接于所述延伸板后端,所述散熱鰭片設置于所述前側板或者其中一延伸板的內壁上,所述前殼的前側板、多個延伸板一底座之間形成所述內腔。
所述散熱鰭片一體形成于前殼的前側板內壁中間,所述LED燈板固定連接于所述前側板外壁上。
前后兩側的所述延伸板分別自后端往外延伸設置有前連接板,對應的,所述底座分別自前后兩側的前端往外延伸設置有后連接板,所述前連接板與后連接板相互連接,所述第一防水硅膠圈設置于所述延伸板后端面與底座前端面之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因為前殼與底座之間設置了第一防水硅膠圈,模組透鏡與前殼之間設置了第二防水硅膠圈,過線孔上設置了防水接頭,從而從各方面避免了水進入燈具內,所以本實用新型防水性能良好;此外,安裝板的設置使得本實用新型安裝到墻壁非常方便,而且也避免了安裝進水。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LED壁燈的爆炸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LED壁燈的另一角度的爆炸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LED壁燈另一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防水性能良好的LED壁燈包括前殼1、固定連接于所述前殼1后端的底座2、設置于所述前殼1與底座2之間的第一防水硅膠圈3,所述前殼1與底座2之間形成有一內腔(圖未示),且所述前殼1一側的內壁上設置有散熱鰭片11,本實用新型防水性能良好的LED壁燈還包括固定連接于該側外壁上的LED燈板4、罩設于所述LED燈板4上并固定連接于所述前殼1上的模組透鏡5、設置于所述模組透鏡5與前殼1之間的第二防水硅膠圈6、設置于所述內腔內的防水驅動電源7,所述散熱鰭片11上設置有過線孔111,所述過線孔111上連接有防水接頭8,所述LED燈板4與防水驅動電源7之間通過電線(圖未示)連接,所述電線穿過所述過線孔111以及防水接頭8。
如上所述,第一防水硅膠圈3可以防止水經前殼1與底座2之間的連接間隙內進入燈具內部,第二防水硅膠圈6可以防止水經模組透鏡5與前殼1之間的組裝間隙進入燈具內部,再加上防水驅動電源7、防水接頭8的設置,使得本實用新型LED壁燈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所述防水接頭8與穿線孔以及電線的連接可以采用公知技術,故不在此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一用于將所述防水性能良好的LED壁燈安裝到墻壁的安裝板9,所述安裝板9連接于所述底座2后側,從而在安裝本實用新型時,無需拆卸底座2與前殼1,直接通過所述安裝板9即可將本實用新型組裝到墻壁上,從而安裝方便,而且還避免了因為安裝引起的進水。所述安裝板9與墻壁的組裝方式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設計成不同方式。
在本實施例中,較佳的,所述底座2后側通過防水螺絲21固定連接有一固定件22,所述固定件22上設置有多個卡槽221, 對應的,所述安裝板9上設置有多個卡扣91,所述卡扣91卡到所述卡槽221里,即可連接所述固定件22與安裝板9。通過這種方式,不但使得本實用新型安裝方便,而且防水螺絲21的設置還可以避免水進入燈具內部。
較佳的,所述前殼1包括一斜向設置的前側板12以及多個分別自所述前側板12上下左右四周往后延伸的延伸板13,所述底座2固定連接于所述延伸板13后端,所述散熱鰭片11設置于所述前側板12或者其中一延伸板13的內壁上。所述前殼1的前側板12、多個延伸板13一底座2之間形成所述內腔。
為了使得前殼1與底座2更好組裝,前后兩側的所述延伸板13分別自后端往外延伸設置有前連接板131,對應的,所述底座2分別自前后兩側的前端往外延伸設置有后連接板23,所述前連接板131與后連接板23相互連接,所述第一防水硅膠圈3設置于所述延伸板13后端面與底座2前端面之間。所述前連接板131與后連接板23可通過螺絲鎖定,也可通過其他方式固定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散熱鰭片11一體形成于前殼1的前側板12內壁中間,所述LED燈板4固定連接于所述前側板12外壁上,從而組裝后,形成如圖1所示的斜向下照明方向。在其他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所述散熱鰭片11設置于前殼1其中一延伸板13的內壁上(圖未示),對應的,所述LED燈板4固定連接于該延伸板13的外壁,模組透鏡5以及第二防水硅膠圈6也隨之改變位置,所以,若想改變照明的方向,只需將散熱鰭片11設置于前殼1不同位置的內壁上即可,無需更換所有組件。通過這種方式,節省了生產時模具與設備的費用,降低了生產成本。
較佳的,所述前殼1設置為金屬前殼1,從而更有利于快速散熱。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模組透鏡5包括N個透鏡,所述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