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車燈,特別是涉及一種安裝在汽車的車尾,并具有警示及方向顯示功能的汽車尾燈。
背景技術:
現有的具有復合式功能的汽車尾燈在設計上,為了節省能源,有些會采用省電的發光二極管作為發光件,由于發光二極管的光線分布比較平均,因此,在視覺上比較缺乏明暗的層次變化。為了改善前述缺失,本案申請人曾經提出中國臺灣證書號數第M504025號實用新型,該實用新型主要運用導光座及反射板的配合,讓光線可以不斷的往中間反射,除了可以產生明暗的層次變化外,還可以產生補光的效果,減少發光元件的使用數量。
前述實用新型雖然具有以上所述的優點,但是為了產生剎車警示及方向顯示的功能,其必需使用具有雙色光線的發光二極管,由于具有雙色光線的發光二極管的制造成本相當高,電路的控制也比較復雜,因此,前述實用新型雖然具有很好的補光效果及明暗層次變化,但在制造及維修的成本上都比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種在具有補光效果、明暗層次變化的同時,可以降低制造及維修成本的汽車尾燈。
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尾燈包含一個外殼,以及至少一個發光模塊,該外殼包括一個界定出一個容置空間的殼本體,該殼本體具有一個透光區域,而該發光模塊安裝在該外殼的該容置空間內,并包括一個第一導光座、一個發光單元、一個反射板,以及一個鄰近該外殼的該透光區域并可將部分光線反射到該反射板的透光板,該反射板介于該發光單元及該透光板之間,而該第一導光座具有一個鄰近該反射板的導光條,該導光條具有一個第一入光面,以及一個導引光線投射該透光板的第一出光面,而該發光單元具有數個將光線投射到該第一入光面的第一發光件,該至少一個發光模塊還包括一個第二導光座,該第二導光座與該第一導光座靠接,并具有一個第二入光面,以及一個鄰近該透光區域的第二出光面,而該發光單元還具有數個將光線投射到該第二入光面且色光與所述第一發光件不同的第二發光件。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汽車尾燈,該第一導光座的該第一出光面具有兩個間隔的卡接段,而該第二導光座具有一個設置該第二入光面及該第二出光面的基板,該基板還具有兩個可分別與所述卡接段抵靠的卡接面。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汽車尾燈,該發光模塊還包括一個基座,以及一個框套在該第一導光座及該第二導光座之間的框座,該基座具有一個容裝該第一導光座、該第二導光座、該發光單元、該反射板及該透光板的容室,以及一個第一卡鉤,而該第二導光座還具有一個自該基板突出并和該基座的該第一卡鉤卡合的第二卡鉤。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汽車尾燈,該基座還具有數個與該第一卡鉤間隔設置的擋板,而該第二導光座的基板還具有一個與所述擋板抵靠的第一側面,以及一個與該框座抵靠的第二側面,該第二卡鉤自該第一側面突出。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汽車尾燈,該基座還包括一片基壁,以及一個與該基壁共同界定出該容室的圍壁,該圍壁具有一個低凹部,所述擋板自該基壁突出并伸出該低凹部。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汽車尾燈,該第一導光座的該導光條是U形結構,該第二導光座為長板狀結構,兩者相靠合并圍繞該反射板。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汽車尾燈,該第一導光座還具有一個鄰近該外殼的該透光區域的凹凸表面,而該第二導光座的該第二出光面為凹凸結構,并與該第一導光座的該凹凸表面銜接成環框狀。
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在于:利用所述第一發光件及所述第二發光件分別對應該第一導光座及該第二導光座,可以采用成本較低且單色光的發光二極管作為光源,以降低制造及維修的成本。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將于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汽車尾燈的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2是該實施例的一個立體分解圖,單獨說明該汽車尾燈的一個發光模塊;
圖3是該實施例的一個前視圖,也是說明該發光模塊;
圖4是沿圖3中Ⅳ-Ⅳ線所取的一個剖視圖;
圖5是沿圖3中Ⅴ-Ⅴ線所取的一個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2、3,本實用新型汽車尾燈的一個實施例安裝在車輛的后方,并且具有警示、轉向及剎車功能,該汽車尾燈包含:一個外殼1、一個安裝在該外殼1內部的架框2,以及兩個上下間隔的安裝在該架框2上的發光模塊3。該外殼1包括一個界定出一個容置空間10的殼本體11,該殼本體11實際上由一個不透光的殼座,以及一個透光的燈罩組合而成,因此,在組立后,該殼本體11具有一個對應該燈罩的透光區域111。而該架框2安裝在該容置空間10內,并包括兩個分別供所述發光模塊3安裝的架設孔21。所述發光模塊3的數量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數個。
參閱圖2、4、5,每個發光模塊3都包括一個基座31,該基座31具有一片直立的基壁311、一個圍繞該基壁311的圍壁312,以及一個由該基壁311及該圍壁312界定而成的容室313,該圍壁312具有一個鄰近汽車的外側的低凹部310。而該基座31還具有一個突出于該低凹部310的第一卡鉤314,以及數支由該基壁311突出并伸出該低凹部310的擋板315,所述擋板315是兩個一組的位于該第一卡鉤314的相反側。
每個發光模塊3還都包括安裝在該基座31的該容室313內的一個發光單元32、一個U形的第一導光座33、一個與該第一導光座33靠接的第二導光座34、一個反射板35、一個框座36,以及一片透光板37。該透光板37與該反射板35間隔設置,且該透光板37介于該反射板35及該外殼1的透光區域111(參見圖1)之間,所述框座36框架在該第一導光座33及該第二導光座34之間。
該發光單元32具有一片電路板321、數個可產生一個第一色光的第一發光件322,以及數個可產生一個第二色光的第二發光件323。所述第一發光件322是電連接的安裝在該電路板321上,并呈U形間隔排列,所述第二發光件323也是電連接的安裝在該電路板321上但間隔且直線排列。本實施例所述的第一色光是可產生警示功能的紅色,第二色光是橘色,為了達到轉向顯示效果,該第二色光可以通過該電路板321的控制產生閃爍的效果。
該第一導光座33具有一個U形并對應所述第一發光件322的導光條331,以及一個由該導光條331界定而成的架設空間332,該導光條331具有一個朝向所述第一發光件322的第一入光面333、一個朝向該外殼1的該透光區域111(參見圖1)的凹凸表面334,以及一個由中央往周圍并往外傾斜的第一出光面335,該第一出光面335具有兩段上下平行的卡接段336,該第一出光面335的傾斜角度介于45~75度,并以65~70度為較佳。
而該第二導光座34具有一個板狀結構的基板341,以及一個自該基板341一體突出并可和該第一卡鉤314卡合的第二卡鉤342,該基板341具有一個與該基座31的所述擋板315靠抵的第一側面343、一個與該框座36靠抵的第二側面344、兩個連接在該第一側面343及該第二側面344之間且上下間隔的卡接面345、一個介于所述卡接面345之間并朝向所述第二發光件323的第二入光面346,以及一個連接在該第一側面343及該第二側面344之間的第二出光面347,所述第二出光面347是凹凸結構,其朝向該外殼1的該透光區域111(參見圖1),并與該第一導光座33的該凹凸表面334銜接成環框狀。所述卡接面345的斜度與該第一導光座33的所述卡接段336配合,兩者并相抵靠,而該第一入光面333及該第二入光面346都具有數個分別對應所述第一發光件322及所述第二發光件323的集光面部,由于前述集光面部并非本實用新型改良重點,不再說明。
該反射板35的功能在于將光線往該透光板37反射,而該框座36框套在該第一導光座33的該導光條331及該第二導光座34的第二側面344之間,并使該反射板35及該透光板37相間隔,該透光板37采用半反射的板材制造,目的在于讓部分的光線穿過,同時將部分的光線反射到該反射板35。由于該反射板35及該透光板37的反射作用也不是本實用新型改良重點,不再詳述。
本實施例該汽車尾燈位于一個警示狀態時,所述第一發光件322會發出穩定的紅色光線,所述紅色光線將由該第一導光座33的第一入光面333進入,再由該第一出光面335投射到該框座36后往該透光板37反射,由于該反射板35是一種半反射板材,所以部分的光線會由鄰近該透光板37的邊緣穿透出來,部分的光線會被該透光板37反射到該反射板35,然后由該反射板35反射到該透光板37,由于投射到該反射板35的光線亮度會逐漸的反射、遞減,反射的光點可以產生補光的效果,所以在相同發光面積及發光亮度的情況下,本實施例可以因為光點的反射及補光,減少所述第一發光件322的使用數量,且由于光線會產生漸層式變化,所以本實施例也可以讓光線產生新奇感及較佳的警示效果。
當該汽車尾燈轉換到一個轉向狀態時,除了所述第一發光件322會發出紅色光線外,所述第二發光件323也會發出閃爍的橘色光線,前述閃爍的橘色光線通過該第二導光座34的導引,由該第二出光面347投射出來,以產生閃爍的轉向警示效果。
進一步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與申請人前所申請的中國臺灣證書號數第M504025號實用新型比較,除了結構新穎外,由于產生第一色光的所述第一發光件322只對應該第一導光座33,而產生第二色光的所述第二發光件323只對應該第二導光座34,因此,前述第一發光件322及前述第二發光件323可以采用成本低廉的單色的發光二極管。所以本實用新型該汽車尾燈除了具有中國臺灣證書號數第M504025號實用新型所述的許多優點之外,還具有降低制造及維修成本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