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投光燈,特別是指一種組合光學件配光的LED投光燈。
背景技術:
現有投光燈的種類繁多,但是各個燈具結構比較單一,尤其是在二次配光方面,僅僅采用反光杯反射聚光,或者是透鏡聚光,兩種配光結構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在被照射區域距離燈具較遠時,會產生極大的光線浪費,比如圖1所示的反光杯,其有效反射區域僅限于反光杯兩側區域S1,對于內側S2區域則不能反射同時與中心線夾角也較大,在被照射區域距離燈具較遠時,區域S2部分的光線就直接浪費掉了;圖2所示的透鏡,其與反光杯恰好相反,遠離中心線的兩側區域S1聚光效果差,靠近中心線的兩側區域S2聚光效果好。
可以看出,兩種常規二次配光結構均存在一定的問題,但又存在一定的互補性,故此,申請人基于反光杯與透鏡的互補配光機制,欲發明出一種如圖3所示配光原理的組合光學件,并結合具體連接結構以拓展到具有實用價值的LED投光燈。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組合光學件配光的LED投光燈。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組合光學件配光的LED投光燈,包括燈體以及安裝在燈體內的反光杯、透鏡以及固定支架,該固定支架至少包括兩組支撐管與緊固件,所述透鏡外側設置有至少兩個相對分布的通孔,且該透鏡設置于兩個支撐管上,支撐管頂部對接所述通孔,緊固件從通孔上方穿入并往下延伸至支撐管內以鎖緊透鏡于反光杯內。
特別的,所述透鏡為圓臺狀結構,且圓臺狀結構頂部設置有聚光凹槽。
優選的,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的支撐管與緊固件共具有四組,四組支撐管與緊固件均勻分布在透鏡的外側。
進一步,所述燈體包括外殼以及分別與外殼固定的燈罩、散熱模組、電源模組以及懸掛臂,所述反光杯、透鏡以及固定支架設置在燈罩內且反光杯底部設置有LED光源及其基板,散熱模組設置在LED光源及其基板下方以散發熱量,電源模組固定于外殼的尾部。
更進一步,所述懸掛臂的兩側與外殼鉸接,外殼側面設置有若干定位孔,懸掛臂還設置有可拆卸定位柱與定位孔配合以調整懸掛臂與外殼的角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LED投光燈采用反光杯與透鏡組合進行二次配光,并輔以固定支架保持一定的間距,減少光線損耗、提高光源利用率,使得投光燈可以在遠距離環境下實現更高的照度。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傳統反光杯的配光原理圖;
圖2為傳統透鏡的配光原理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組合式配光原理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LED投光燈的裝配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組合式配光組件的立體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透鏡及其固定支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組合光學件配光的LED投光燈,包括燈體,該燈體包括外殼10以及分別與外殼10固定的燈罩20、散熱模組30、電源模組40、懸掛臂50、反光杯60、透鏡70以及固定支架80,該反光杯60、透鏡70以及固定支架80設置在燈罩20內且反光杯60底部設置有LED光源及其基板,散熱模組30設置在LED光源及其基板下方以散發熱量,電源模組40固定于外殼10的尾部。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懸掛臂50的兩側與外殼10鉸接,外殼10側面設置有若干定位孔,懸掛臂50還設置有可拆卸定位柱501與定位孔配合以調整懸掛臂50與外殼10的角度。
如圖5、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主要創新點在于安裝在燈體內的反光杯60、透鏡70以及固定支架80,該固定支架80包括四組支撐管801與緊固件802,所述透鏡70外側設置有四個相對分布的通孔701,且該透鏡70設置于四個支撐管801上,支撐管801頂部對接所述通孔701,緊固件802從通孔701上方穿入并往下延伸至支撐管801內以鎖緊透鏡70于反光杯60內,結合圖3所示,反光杯60反射S1區域的光線,透鏡70聚集S2區域的光線,從而減少兩個區域的光線浪費。
特別的,所述透鏡70為圓臺狀結構,且圓臺狀結構頂部設置有聚光凹槽702,該聚光凹槽702再次提升聚光效果和準直性。此外,緊固件802可以采用螺栓與支撐管801的內螺紋配合,從而可以自由調節透鏡70于反光杯60的間距,實現不同組合焦距下的二次配光。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LED投光燈采用反光杯60與透鏡70組合進行二次配光,并輔以固定支架80保持一定的間距,減少光線損耗、提高光源利用率,使得投光燈可以在遠距離環境下實現更高的照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先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