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照明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高利用率的洗墻透鏡。
背景技術:
在洗墻亮化燈具中,一般都將led的透鏡做成小角度的,以達到應有的洗墻高度和均勻度。雖然把角度做小可以提高洗墻的高度,但仍然有大約50%的光通量被浪費掉,為了提高利用率,一般也可以將燈具向墻方向傾斜一定的角度,這樣可以讓更多的光照射在墻面上,但會降低洗墻的高度和墻面上照度的均勻度。也有將小角度透鏡設計成偏光的,但一般都會在小角度透鏡上增加偏光結構來達到目的的,但這樣處理后,增加了透鏡的材料,增加了成本,雖然可以將偏光結構做成鋸齒狀,以減少材料,但減少的額度有限,并且加工難度增大,且防眩光結構做成鋸齒狀后,會相應的增加雜散光,不但影響了墻面上照度的均勻度,同時增加了眩光。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所述的至少一種缺陷,提供一種高利用率的洗墻透鏡,提高光利用率并降低眩光。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高利用率的洗墻透鏡,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折反射系統、折射系統和第二折反射系統;
所述第一折反射系統在透鏡的內部具有第一折射面,在透鏡的側面具有第一全反射面,在透鏡的頂部具有第一出光面;
所述第二折反射系統在透鏡的內部具有第二折射面,在透鏡的側面具有第二全反射面,在透鏡的頂部具有第二出光面;
所述折射系統在透鏡的內部具有第三折射面,在透鏡的頂部具有第三出光面。
在一種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第一折射面和第二折射面在透鏡的橫切面上的投影均為直線。
在一種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全反射面和第二全反射面在透鏡的橫切面上的投影均為二次曲線。
在一種優選的方案中,和第三折射面在透鏡的橫切面上的投影為自由曲線。
在一種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出光面由兩個條狀弧形面組成。
在一種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出光面、第二出光面和第三出光面均由至少一個條狀弧形面組成。
在一種優選的方案中,所述透鏡為一體式注塑成型結構。
在一種優選的方案中,所述透鏡采用pc材質或pmma材質。
在一種優選的方案中,所述透鏡的兩側分別設有起固定作用的第一固定翅片和第二固定翅片。
在一種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第一折反射系統的底部設有第一支撐條,第二折反射系統的底部設有第二支撐條。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公開一種高利用率的洗墻透鏡,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折反射系統、折射系統和第二折反射系統;本發明在不增加透鏡材料的情況下,實現光線的偏轉;本發明能夠消除洗墻效果中的常見的底部暗區,使照度均勻度提高到70%以上;本發明根據實際洗墻高度進行透鏡設計,使光通量的實際利用率達到80%;本發明能夠降低眩光,減少無用光的光污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洗墻透鏡的立體圖。
圖2為本發明洗墻透鏡的截面圖。
圖3為本發明洗墻透鏡的各折射面、全反射面和出光面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洗墻透鏡的出光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洗墻透鏡的出光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洗墻透鏡的建立的坐標系圖。
圖7為折射面和出光面的母線和坐標軸的夾角說明圖。
圖8為光線通過洗墻透鏡打在墻面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
為了更好說明本實施例,附圖某些部件會有省略、放大或縮小,并不代表實際產品的尺寸;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附圖中某些公知結構及其說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5所示,一種高利用率的洗墻透鏡,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折反射系統11、折射系統12和第二折反射系統13;第一折反射系統11、折射系統12和第二折反射系統13為本發明的光學功能件,起到偏轉光線方向和重新分配光能的作用。
所述第一折反射系統11在透鏡1的內部具有第一折射面111,在透鏡1的側面具有第一全反射面112,在透鏡1的頂部具有第一出光面113;
所述第二折反射系統13在透鏡1的內部具有第二折射面131,在透鏡1的側面具有第二全反射面132,在透鏡1的頂部具有第二出光面133;
所述折射系統12在透鏡1的內部具有第三折射面121,在透鏡1的頂部具有第三出光面122;
透鏡1的兩側分別設有起固定作用的第一固定翅片14和第二固定翅片17。
第一折反射系統11的底部設有第一支撐條16,第二折反射系統13的底部設有第二支撐條15。
如附圖6所示,為方便描述入射面與全反射面及出射面之間的關系,在偏光透鏡1的橫切面10上建立直角坐標系:以支撐條16和支撐條15上端的連線的中點為坐標原點o,以通過原點o的水平線為x軸,以通過原點o的垂直線為y軸。
所述第一折射面111和第二折射面131在透鏡1的橫切面10上的投影均為直線。
所述第一全反射面112和第二全反射面132在透鏡1的橫切面10上的投影均為二次曲線。
所述第一出光面113由兩個分離的條狀弧形面1131和1132組成。
如附圖7所示,從原點o發出的光線入射在第一折反射系統11的角度為α,根據條形光源光通量分布公式,則入射在第一折反射系統11上的光通量占總光通量的比值為
從第一折反射系統11出射的光線是由出光面1131和1132進行控制的,為了讓進入第一折反射系統11的α角度范圍內的光線投射到目標區域,需要調整第一全反射面112的弧度。該第一全反射面112在透鏡1的橫切面10上的投影為一自由曲線,通過調整該自由曲線的控制點,使得從第一全反射面112上全反射的光線入射在條狀弧形面1131和1132上。
如圖8所示,將墻面分為不同的部分,從墻面最頂部到最底部依次劃分為ab/bc/cd/de/ef/fg段,不同段依次長度分別為ab/bc/cd/de/ef/fg。假設墻面總高度ag=ag。
依照設計方案,從第一折反射系統11的條狀弧形面1131和1132出射的光線將投射在墻面ab和bc。通過調整條狀弧形面1131和1132的弧面曲率,使得光線分別入射在墻面ab和bc端。ab和bc端占總長度的比值為
根據照射范圍,調整條狀弧形面1131和1132的弧面曲線,以便從條狀弧形面1131和1132的出射的光入射在墻面ac上。
兩個分離的條狀弧形面1131和1132由正六邊形圓弧面13311和11321陣列組成。根據投射效果可以調整由正六邊形圓弧面11311和11321的大小和高度,該圓弧面的作用是光線均勻過渡,從而不會在段與段之間產生明顯分層現象,同時防止出現黃斑,使色度空間一致。
折射系統12的第三出光面122由三個分離的弧面1221、1222和1223組成,三個分離的弧面1221、1222和1223分別由正六邊形圓弧面12211、12221和12231陣列組成。
從原點o發出的光線入射在折射系統12的角度為θ,根據條形光源光通量分布公式,則入射在折射系統12上的光通量占總光通量的比值為
從折射系統12出射的光線是由弧面1221、1222和1223進行控制的,為了讓進入折射系統12的θ角度范圍內的光線投射到目標區域,需要調整第三折射面121的弧度。該第三折射面121在橫切面10上的投影為一自由曲線,該自由曲線可以為連續曲線或者非連續曲線,在本方案中,采用非連續曲線,該非連續曲線為一向墻面傾斜的非連續斜線。并通過調整改非連續曲線的控制點,使得從第三折射面121上折射的光線入射在弧面1221、1222和1223上。
依照設計方案,從折射系統12的第三出光面122即弧面1221、1222和1223上出射的光線將投射在墻面cd、de和ef端。通過調整1221、1222和1223的弧面曲率,使得光線分別入射在墻面cd、de和ef端。cf端占總長度的比值為
根據照射范圍,調整弧面1221、1222和1223的弧面曲線,以便從這三個弧面1221、1222和1223出射的光入射在墻面cf上。
弧面1221、1222和1223由正六邊形的圓弧12211、12221和12231陣列組成,根據投射效果可以調整正六邊形的圓弧12211、12221和12231的大小和高度,該圓弧的作用是光線均勻過渡,從而不會在段與段之間產生明顯分層現象,同時防止出現黃斑,使色度空間一致。
第二折反射系統13的第二出光面133由一個弧面1331組成,弧面1331由正六邊形圓弧面13311陣列組成。
從原點o發出的光線入射在第二折反射系統13的角度為δ,根據條形光源光通量分布公式,則入射在第二折反射系統13上的光通量占總光通量的比值為
依照設計方案,從第二折射系統13弧面1331出射的光線將投射在墻面fg端。通過調整弧面1331的弧面曲率,使得光線分別入射在墻面fg端。fg端占總長度的比值為
弧面1331由正六邊形的圓弧13311陣列組成,根據投射效果可以調整正六邊形的圓弧13311的大小和高度,該圓弧的作用是光線均勻過渡,從而不會在段與段之間產生明顯分層現象,同時防止出現黃斑,使色度空間一致。
所述透鏡1為一體式注塑成型結構,材質為pc或pmma。
通過以上實施方式,本發明在不增加材料的,不增加透鏡模具加工難度的情況下,實現透鏡的偏光功能;并且通過合理的設計,消除洗墻效果中的常見的底部暗區,使照度均勻度提高到70%以上;并根據實際洗墻高度進行透鏡設計,使光通量的實際利用率達到80%;降低眩光,減少無用光的光污染。
相同或相似的標號對應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附圖中描述位置關系的用語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
顯然,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