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吐絲管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軋制生產線金屬線材成圈收集用的吐絲裝置,具體涉及一種吐絲管組件,其應用于冶金行業金屬線材的熱加工設備,裝配在吐絲機的吐絲盤上,將高溫、高速前進的線材變成圓形,并疊放在散卷運輸輥道或運輸鏈上,而吐絲機位于線材軋鋼生產線夾送輥的彎管之后,在線材軋鋼生產線散卷運輸輥道或運輸鏈之前。
背景技術:
金屬線材是常見的冶金產品。熱軋金屬線材生產的基本流程是鋼坯加熱后,進入粗軋、中軋、精軋的軋鋼機中進行熱加工變形,熱軋成平直的小規格的圓棒,將符合規格尺寸的小圓棒過軋鋼機后,通過運輸的導輪、導管進入夾送輥、彎管裝置、吐絲機內的吐絲管,最后形成金屬盤卷線材。因此,在冶金線材熱軋生產線上,吐絲管是吐絲機內必不可少的一種吐絲裝置。
目前,用于線材熱軋生產線上的傳統的單根式吐絲管1a,其由一根直管彎成空間螺旋曲線形的吐絲管外管,如圖1所示,包括入口段11a,彎曲段12a和出口段13a。線材從入口段11a進入吐絲管1a最后從出口段13a吐出來。該傳統的單根式吐絲管1a是通過將鋼管加熱、成型、冷卻形成的單一結構,這種吐絲管一般選擇冷軋合金鋼管、冷軋高壓鍋爐管、軸承鋼管等制成。
上述傳統的吐絲管的不足之處在于由于受到冷拔鋼管工藝的影響,吐絲管內壁的光潔度較低(無法與機加工處理方法相比)、硬度較小(小于HB400),容易產生線材表面擦傷,這樣的缺陷在冶金工廠以后的工序中難以消除;同時,由于金屬線材從直線狀鋼管在高速、高溫狀態下進入吐絲管成型,例如,特殊鋼在高速(軋制速度9m/s~140m/s)、高溫(吐絲溫度在700℃~1160℃)軋制狀態下吐絲成型,其對吐絲管內壁的摩擦量極大,很容易引起穿漏,造成吐絲噸位低,降低作業率,而吐絲管工作內壁的磨損又加重了金屬線材的表面擦傷,輕者造成線材盤圓的整盤人工返修或降級,重者造成線材盤圓的整盤報廢,嚴重影響線材熱軋生產線的正常運轉。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傳統的單根式吐絲管內表面硬度低、不光潔從而造成線材表面擦傷和吐絲能力小的問題,提供一種工作面硬度高、光潔、吐絲能力大的用于金屬線材軋制生產線的吐絲管組件。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吐絲管組件,包括外管,其呈空間螺旋曲線形,包括入口段,彎曲段和出口段,所述入口段入口處設有內螺紋;其中,該組件還包括多個內套管,首尾相接地位于外管內; 碟形彈簧,其位于外管的入口段內,并與內套管通過端對端抵靠在一起;進口套管,其包括螺紋部和進口部,該進口套管通過螺紋部與外管入口段內螺紋相配合而固定于外管上,螺紋部的端部鄰接并頂抵碟形彈簧;出口套管,其包括帶有內螺紋的固定管件和一端帶外螺紋的調節管件,所述固定管件端接到外管的出口段的端部,所述調節管件螺紋固定于固定管件內,且其端部向內頂抵并緊靠在外管內的內套管端部上。
優選的,所述外管上間隔設置有多個定位孔。
較佳的,所述碟形彈簧可為多個,其數量根據外管入口段內的內套管與進口套管之間的距離而定。
更佳的,所述內套管的外圓周面在其中間部位向內凹進;所述內套管的靠近外管入口的一側的內管道為外大內小的喇叭口;所述內套管可通過軋(鍛、壓)制、熱處理、機加工手段制作而成。
最好,外管由碳結鋼管制成,內套管由耐熱模具鋼制成,碟形彈簧由高溫合金鋼制成。
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在外管內還安裝固定了可進行機加工等處理的內套管,因此,本實用新型管組件的內表面硬度高(大于HB400)、光潔度高,從而避免了金屬線材表面擦傷的現象,降低了線材的廢、次品數量,從而提高了線材的吐絲能力,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圖1是傳統單根式吐絲管的立體圖;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吐絲管組件的立體圖;圖3是圖2中吐絲管組件A處的放大剖視圖;圖4是圖3中吐絲管組件的內套管的立體圖;圖5是圖3中吐絲管組件的碟形彈簧的立體圖;圖6是圖2中吐絲管組件的進口套管的立體圖;圖7是圖2中吐絲管組件的出口套管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介紹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吐絲管組件。
首先參見圖2,并結合圖3-圖8,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吐絲管組件100包括外管1,安裝在外管1內的多個內套管2,多個碟形彈簧3,進口套管4,出口套管5。其中,該外管1形狀與現有技術相同,也呈空間螺旋曲線形,其外徑為50.5mm、內徑為44mm、伸長長度為3800mm,包括入口段11,彎曲段12和出口段13。形狀相同、重量相等的內套管2(長度30mm,內孔26mm)一個挨一個地首尾相接地位于外管1內;在外管1的入口段11靠近入口111處,碟形彈簧3位于內套管2外側,并與其端對端鄰接。進口套管4位于入口段11的最外側,并經由其螺紋部41從外管1的入口111旋入通過與入口段11上的內螺紋固定與外管1上,螺紋部41的端部鄰接并頂抵碟形彈簧3;而進口套管4的進口部42作為線材進入吐絲管組件100的入口端。如圖8所示,出口套管5包括帶有內螺紋的固定管件51和一端帶外螺紋的調節管件52,固定管件51端接到外管1的出口段13的端部,例如通過焊接的方式,調節管件52通過其外螺紋旋入并固定在固定管件51內,使調節管件52的前端部521向內頂抵并緊靠在外管1內的內套管端部2上。
如圖2所示,為了便于將內套管2等安裝到外管1內,在外管上間隔設置有多個定位孔14。同時,如圖5所示,在內套管2的外圓周面的中間部位向內形成凹進21,且對內套管2的靠近外管1入口111的一側的內管道進行倒角,形成外大內小的喇叭口(圖未示),以便于線材順利通過本實用新型吐絲管組件。
在上述優選實施例中,外管可選用碳結鋼管,內套管和碟形彈簧可選用高溫合金或耐熱鋼。該內套管可通過軋制(如鍛、壓)、熱處理、機加工手段制作而成,而且最好,每個內套管重量根據“傳統單根式”吐絲管等距離重量不變原則確定(即每個內套管形狀相同、重量相等),如過重或過輕,都會導致吐絲機振動,影響到吐絲圈形。
安裝時,采用兩頭裝入法首先將薄壁外管1中間一對安裝用的定位孔14用匹配的銷子(圖未示)鎖住,接著在薄壁外管1入口段11喂入一個個內套管2(其喇叭口靠近外管111入口),通過每一個內套節之間碰撞聲及通過一個個定位孔14觀察,判斷銷子一側外管內的內套管之間的緊密性,當內套管喂入到離外管入口111處約45mm時,加入正反兩對碟形彈簧3,碟形彈簧的加入數量根據外管入口段11內的內套管2相對入口111的距離而定。隨后用進口套管4的螺紋部41旋入薄壁外管1內,用螺紋進行鎖定;然后再從薄壁外管1出口段13的出口131將內套管2一個個裝入,當內套管2喂入到離出口131處30mm左右時,把出口套管5的固定管件51焊接到入口段13的端面上,并將出口套管5的調節管件52通過螺紋配合旋入固定管件51內,直到調節管件52的前端碰到內套管2,然后抽出薄壁外管1中間的一對安裝在定位孔14內的銷子,在內套管2的不斷滾動中進行兩頭收緊,使薄壁外管1內的內套管3之間的間隙消除。
另外需要說明的時,由于吐絲管組件在工作狀態時受力不均勻,對部分無磨損直線段及曲線段的內套管可以反復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吐絲管組件,該組件包括外管,其呈空間螺旋曲線形,包括入口段,彎曲段和出口段;其特征在于,該組件還包括該外管在入口段入口處設有內螺紋;多個內套管,首尾相接地位于外管內;碟形彈簧,其位于外管的入口段內,并與內套管通過端對端抵靠在一起;進口套管,其包括螺紋部和進口部,該進口套管通過螺紋部與外管入口段內螺紋相配合而固定于外管上,螺紋部的端部鄰接并頂抵碟形彈簧;出口套管,其包括帶有內螺紋的固定管件和一端帶外螺紋的調節管件,所述固定管件端接到外管的出口段的端部,所述調節管件螺紋固定于固定管件內,且其端部向內頂抵并緊靠在外管內的內套管端部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吐絲管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上間隔設置有多個定位孔。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吐絲管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碟形彈簧可為多個,其數量根據外管入口段內的內套管與進口套管之間的距離而定。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吐絲管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套管的外圓周面在其中間部位向內凹進。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吐絲管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套管的靠近外管入口的一側的內管道為外大內小的喇叭口形。
專利摘要一種吐絲管組件包括外管,其包括入口段,彎曲段和出口段,入口段入口處設有內螺紋;其中,該組件還包括多個內套管,首尾相接地位于外管內;碟形彈簧,其位于外管的入口段內,并與內套管通過端對端抵靠在一起;進口套管,其包括螺紋部和進口部,該進口套管通過螺紋部與外管入口段內螺紋相配合而固定于外管上,螺紋部的端部鄰接并頂抵碟形彈簧;出口套管,其包括帶有內螺紋的固定管件和一端帶外螺紋的調節管件,固定管件端接到外管的出口段的端部,調節管件螺紋固定于固定管件內,且其端部向內頂抵并緊靠在外管內的內套管端部上。該實用新型避免了金屬線材表面擦傷的現象,提高了線材的吐絲能力。
文檔編號B21B1/16GK2923079SQ200620040600
公開日2007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2006年3月28日
發明者劉全, 施勁松, 王國富, 董建超, 汪覺夫 申請人: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