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大角度螺旋片沖壓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沖壓裝置,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能夠沖壓成大角度螺 旋片的裝置。
背景技術:
由于受國內工藝水平的限制,組成設備的螺旋片為小于80。的小角度結構, 為完成設備的功能,必須將多個螺旋片組合到一起,這樣螺旋片的連接片數多、 接頭多、焊后變形大,制約了設備功能的提高。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沖壓成大角度螺旋片的沖壓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包括將原始板料加工成螺旋面的初壓模、對初壓而成的螺旋面 進行精壓加強的成型模、及在螺旋面上完成工藝孔和內孔翻邊的沖孔翻邊模。
上述的初壓模包括上模底板I和下模底板I ,在上模底板I和下模底板I 之間設置導向部件I ;在上模底板I的下方固定設置上模I ,下模底板I的上 方固定設置下模I ,上模I和下模I為相互配合的螺旋面;且在下模I外緣上 設置輔助定位條I。
上述的成型模包括上模底板II和下模底板II ,在上模底板II和下模底板II
之間設置導向部件n;在上模底板n的下方固定設置上模n,下模底板II的上 方固定設置下模n,在下模ii外緣上設置輔助定位條n;上模n和下模n為相 互配合的螺旋面,且在兩個螺旋面上設有相互配合的加強工件。
加強工件包括螺旋方向延伸的臺階面和圓形臺階面。
上述的沖孔翻邊模包括上模底板m和下模底板m,在上模底板in和下模底 板ni之間設置導向部件ni;上模底板m的下方通過墊塊與上模ni連接,且在上 模底板m和上模m之間還設有緩沖彈簧;下模底板ni的上方固定設置下模ni, 在下模m外緣上設置輔助定位條ni;上模m和下模iii之間設有相互配合的沖孔 槽,在上模in的沖孔槽內設有沖孔沖頭;在上模in的螺旋面內側設有翻邊上模, 在下模in的螺旋面內側設有翻邊下模,翻邊上模和翻邊下模相互配合。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實用新型,由初壓模、成型模和沖孔翻邊模構成, 在滿足現有零件尺寸的前提下,具有模具少、沖出零件回彈量小等突出優點。 依次經過三個模具的沖壓,可制造出如圖4所示的螺旋片,該螺旋片為一圓環
形片狀結構,周向36Q。,零件功能部位主要有螺旋工作面、過渡筋、支撐面、翻邊、加強筋、工藝孔等組成,其中螺旋面為零件主要工作面,為零件關鍵部 位。因此本實用新型中的模具,充分考慮到不銹鋼的特性,在滿足零件尺寸的 前提下,選擇合適的成型步驟,用最少的模具沖壓出回彈量小的螺旋片。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初壓模的結構示意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成型模的結構示意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沖孔翻邊模的主視圖4為木實用新型中沖孔翻邊模的剖視圖5為經過本實用新型沖壓裝置而形成的大角度螺旋片。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包括將原始板料加工成螺旋面的初壓模、對初壓而成的螺旋面 進行精壓加強的成型模、及在螺旋面上完成工藝孔和內孔翻邊的沖孔翻邊模。
如圖1所示的初壓模,其主要用于初壓螺旋片導程,同時規整不銹鋼板料 片內部限位方向,形成初始螺旋面。它包括上模底板I 4a和下模底板I 6a,在 上模底板I 4a和下模底板I 6a之間設置導向部件I 5a,導向部件I 5a用于上下 模沖壓過程中的遠動導向。在上模底板I 4a的下方固定設置上模I la,下模底 板I 6a的上方固定設置下模I 3a,上模I la和下模I 3a為相互配合的螺旋面, 上模Ila、下模I 3a螺旋面在起始角度對應,根據不銹鋼板料回彈量大小,確 定初壓模螺旋面導程。在下模I 3a外緣上設置輔助定位條I 2a,輔助定位條I 2a通過螺栓與下模I 3a連接,用于上下模的中心輔助定位。
如圖2所示的成型模用于精壓如圖5所示螺旋片的工作螺旋面12、過渡筋 13、支撐面14和加強筋16等特征。它包括上模底板II4b和下模底板II6b,在 上模底板II 4b和下模底板II 6b之間設置導向部件II 5b,導向部件II 5b同樣用于 上下模沖壓過程中的遠動導向。在上模底板Il4b的下方固定設置上模IIlb,下 模底板II 6b的上方固定設置下模II 3b,在下模II 3b外緣上設置輔助定位條II 2b。 上模IIlb和下模II3b為相互配合的螺旋面,且在兩個螺旋面上設有相互配合的 加強工件。加強工件包括兩個,S卩螺旋方向延伸的臺階面,其沖壓后形成過 渡筋13,由此也同時加工形成了工作螺旋面12和支撐面14。另一個加強工件 為圓形臺階面,其沖壓后形成加強筋16。
如圖3、圖4所示的沖孔翻邊模用于螺旋片的沖孔、翻邊,該模具采用精密 沖壓工藝,雙軸聯動機構,在模具螺旋面壓緊螺旋片后進行螺旋片整型,沖孔,
翻邊。它包括上模底板ni4c和下模底板ni6c,在上模底板ni4c和下模底板ni6c 之間設置導向部件ni5c。上模底板ni4c的下方通過墊塊7與上模mic連接,且在上模底板III4c和上模IIIlc之間還設有緩沖彈簧8。下模底板III6c的上方固定 設置下模III3c,在下模III3c外緣上設置輔助定位條III2c。上模mic和下模III3c 之間設有相互配合的沖孔槽,在上模IIIlc的沖孔槽內設有沖孔沖頭ll,可形成 如圖5所示的工藝孔7。在上模IIIlc的螺旋面內側設有翻邊上模9,在下模III3c 的螺旋面內側設有翻邊下模IO,翻邊上模9和翻邊下模10相互配合,形成如圖 5所示的翻邊15。沖孔時,墊塊7的作用是使模具沖孔時,翻邊上模9和翻邊 下模10不動作。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
1、 線切割下料由線切割設備,完成不銹鋼板的下料工序,切除內、外圓
以及螺旋面斷口。
2、 初壓螺旋面在初壓模完成,將線切割后的料片放入初壓模,料片中心
和和模具中心重合,料片斷口和模具起始端對齊,油壓機帶動上模下降,初壓 螺旋面。
3、 精壓螺旋面和加強筋由成型模完成,將初壓后的螺旋片放入成型模, 料片中心和和模具中心重合,料片斷口和模具起始端對齊,油壓機帶動上模下 降,精壓螺旋面和加強筋等特征。
4、 二次整型沖孔翻邊由沖孔翻邊模完成,將初壓后的螺旋片放入成型模, 料片中心和和模具中心重合,料片斷口和模具起始端對齊,上模IIIlc下降過程 中,上下模與螺旋片螺旋面首先貼合,壓緊螺旋片,上模IIIIC繼續下降,沖孔
沖頭11沖壓出四十八個工藝孔17;上模IIIlc提升,取出墊塊7,上模IIIlc再 次下降,沖孔模行程到位后,中心翻邊上模9繼續下降,完成螺旋片內孔的翻 邊。
5、 精整螺旋面由成型模完成,沖孔翻邊后,螺旋片有微量變形,再次將 螺旋片放入成型模,方法同第3步工序,對螺旋片模具再次精整型。
采用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在滿足零件精度的前提下,模具數量少,工作效 率高、成本低。
權利要求1、一種大角度螺旋片沖壓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將原始板料加工成螺旋面的初壓模、對初壓而成的螺旋面進行精壓加強的成型模、及在螺旋面上完成工藝孔和內孔翻邊的沖孔翻邊模。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角度螺旋片沖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初壓模包括上模底板i (4a)和下模底板i (6a),在上模底板i (4a)和下 模底板i (6a)之間設置導向部件i (5a);在所述上模底板i (4a)的下方固 定設置上模i(la),下模底板i (6a)的上方固定設置下模i (3a),上模i (la)和下模i (3a)為相互配合的螺旋面;且在所述的下模i (3a)外緣上 設置輔助定位條i (2a)。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角度螺旋片沖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型模包括上模底板n (4b)和下模底板n (6b),在上模底板n (4b)和下 模底板n (6b)之間設置導向部件n (5b);在所述上模底板n (4b)的下方固 定設置上模n (ib),下模底板n (6b)的上方固定設置下模n (3b),在所述 的下模n (3b)外緣上設置輔助定位條n (2b);所述的上模n (ib)和下模ii (3b)為相互配合的螺旋面,且在兩個螺旋面上設有相互配合的加強工件。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大角度螺旋片沖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強工件包括螺旋方向延伸的臺階面和圓形臺階面。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角度螺旋片沖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沖孔翻邊模包括上模底板iii (4c)和下模底板iii (6c),在上模底板iii (4c)和下模底板m (6c)之間設置導向部件m (5c);所述上模底板m (4c)的下方 通過墊塊(7)與上模m (ic)連接,且在上模底板m (4c)和上模m (ic)之 間還設有緩沖彈簧(8);下模底板ni (6c)的上方固定設置下模ni (3c),在所 述的下模m (3c)外緣上設置輔助定位條m (2c);上模m (ic)和下模m (3c)之間設有相互配合的沖孔槽,在上模iii (lc)的沖孔槽內設有沖孔沖頭(11);在上模m (lc)的螺旋面內側設有翻邊上模(9),在下模iii (3c)的螺旋面內 側設有翻邊下模(10),翻邊上模(9)和翻邊下模(10)相互配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大角度螺旋片沖壓裝置,它包括將原始板料加工成螺旋面的初壓模、對初壓而成的螺旋面進行精壓加強的成型模、及在螺旋面上完成工藝孔和內孔翻邊的沖孔翻邊模。本實用新型在滿足現有零件尺寸的前提下,具有模具少、沖出零件回彈量小等突出優點。依次經過三個模具的沖壓,可制造出如圖4所示的螺旋片,該螺旋片為一圓環形片狀結構,周向360°,零件功能部位主要有螺旋工作面、過渡筋、支撐面、翻邊、加強筋、工藝孔等組成,其中螺旋面為零件主要工作面,為零件關鍵部位。因此本實用新型中的模具,充分考慮到不銹鋼的特性,在滿足零件尺寸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成型步驟,用最少的模具沖壓出回彈量小的螺旋片。
文檔編號B21D37/10GK201316766SQ20082023106
公開日2009年9月30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23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23日
發明者張海洋, 程守虎, 杰 蔡, 閻仲篪 申請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