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切削動力頭豎向進給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機床設備領域,尤其是用于加工大直徑工件的回轉式機床。
背景技術:
大直徑工件如牽引索、近海漂浮結構、電波望遠鏡及壓力容器等,需要在工字梁結構的外緣面表面加工一些導軌面,以及加工通孔,一個工件上有幾百個孔,而且孔要求有一定的加工精度;由于目前沒有那么大的專用設備,其他一些相關設備又不同時具有加工平面和孔的功能,傳統加工時鏜削動力頭的豎向進給是全自動進給或者全手動進給,各自都有一定的弊端全自動進給時,如果機床的電氣系統出現一些小故障,那樣將導致整個機床無法進行加工,影響加工效率;而全手工進給時,工作量較大,工作效率低。
發明內容
本申請人針對上述現有的依靠全自動或者全手動方式實現鏜削動力頭自動豎向進給存在的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等缺點,提供一種結構合理的回轉式機床的切削動力頭豎向進給機構,從而可以根據加工時的要求自動或者手動完成豎向進給運動,為工件的加工提供一個準確高效的加工平臺。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切削動力頭豎向進給機構,切削動力頭固定在移動托板的一側,移動托板通過直線導軌副可滑移的設置在機架上;固定于機架的電機輸出端設置有絲杠,與絲杠相嚙合的絲母連接在移動托板上;在移動托板上端面設置有與手柄同軸的蝸桿,與固結在絲母外周上的蝸輪組成蝸輪蝸桿副。其進一步特征在于絲桿通過固定在軸承座上的深溝球軸承和推力球軸承共同支承。本發明由直流減速電機通過聯軸器與絲桿相連接,帶動絲桿轉動,絲杠再通過絲母,將絲桿的旋轉運動轉換為絲母的直線運動,絲母的一個面固定在移動托板上,鏜削動力頭固定在移動托板上。經過直線導軌和滑塊的導向,這樣電機的轉動就帶動移動托板作上下的直線運動,從而完成鏜削動力頭的自動豎向進給。在移動托板的一端面還設置有蝸桿, 在蝸桿的一端設置有手輪和手柄,通過轉動手輪,可以帶動蝸桿轉動,蝸桿與絲母座上的蝸輪配合,帶動蝸輪轉動,也即帶動了絲母的轉動,從而完成了鏜削動力頭的手動豎向進給。 絲桿由安裝在軸承座內的各兩個推力球軸承和深溝球軸承完成對其的支承,深溝球軸承用來承擔鏜削進給時的徑向力,推力球軸承用來承擔鏜削進給時的軸向力;軸承座固定在鏜削動力頭的機架上。本發明可以靈活實現手動進給與自動進給的切換,滿足了多樣化的加工要求,為工件的加工提供一個準確高效的加工平臺。
圖1為本發明的主視圖。
圖2為圖1中的A-A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本發明所述的鏜削動力頭豎向進給機構包括直流減速電機1,聯軸器 2,深溝球軸承3,軸承座4,推力球軸承5,絲母6,傳動鍵7,絲桿8,移動托板9,蝸桿10,直線導軌副11,手輪12,手柄13。直流減速電機1通過聯軸器2連接絲桿8,絲桿8通過固定在軸承座4上的深溝球軸承3和推力球軸承5起到支承作用,并通過電機帶動其轉動。軸承座4固定在鏜削動力頭機架上。絲桿8的轉動帶動絲母6作上下的直線運動,絲母6通過傳動鍵7帶動移動托板9作上下直線運動,并在直線導軌副11的導向作用下完成鏜削動力頭的自動豎向進給運動。在移動托板9的上端面固定有蝸桿座,蝸桿10由蝸桿座支撐,可以通過手輪12的轉動帶動蝸桿10轉動,蝸桿10和固結在絲母上的蝸輪組成蝸輪蝸桿副,從而完成鏜削動力頭的手動豎向進給。本發明一方面可以通過直流減速電機完成其自動豎向進給,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手輪的轉動,借助蝸輪蝸桿副的傳動,完成鏜削動力頭的手動豎向進給。以上描述是對本發明的解釋,不是對發明的限定,本發明所限定的范圍參見權利要求,在不違背本發明的精神的情況下,本發明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切削動力頭豎向進給機構,其特征在于切削動力頭固定在移動托板的一側, 移動托板通過直線導軌副可滑移的設置在機架上;固定于機架的電機輸出端設置有絲杠, 與絲杠相嚙合的絲母連接在移動托板上;在移動托板上端面設置有與手柄同軸的蝸桿,與固結在絲母外周上的蝸輪組成蝸輪蝸桿副。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動力頭豎向進給機構,其特征在于絲桿通過固定在軸承座上的深溝球軸承和推力球軸承共同支承。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切削動力頭豎向進給機構,切削動力頭固定在移動托板的一側,移動托板通過直線導軌副可滑移的設置在機架上;固定于機架的電機輸出端設置有絲杠,與絲杠相嚙合的絲母連接在移動托板上;在移動托板上端面設置有與手柄同軸的蝸桿,與固結在絲母外周上的蝸輪組成蝸輪蝸桿副。本發明可以靈活實現切削動力頭豎向的手動進給與自動進給的切換,滿足了多樣化的加工要求,為工件的加工提供一個準確高效的加工平臺。
文檔編號B23Q5/40GK102328236SQ20111020227
公開日2012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19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19日
發明者周冰峰, 武文, 蔣建新, 薛靜清, 邵燕瑛, 陸松茂 申請人:無錫華聯精工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