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稀土滲透輪轂外圈套外圈鍛造的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特殊新材料制備技術領域,主要是一種稀土滲透輪轂外圈套外圈鍛造的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輪轂軸承是汽車上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件,在制造工藝上要求極其苛刻,而作為輪轂軸承最關鍵的一道工藝一一鍛造工藝,是要求非常嚴格的,因為這道工序直接影響產品質量、使用壽命、安全系數等。鍛造工藝100%外圈都是通過套鍛擴孔來達到輪轂外圈的工藝要求。如圖1所示,輪轂軸承套,一股由一外圈和兩個內圈組成,加工時,一外圈和一個內圈同時加工,另一個內圈單獨再加工。工藝如下上述技術工藝的缺點是工藝只能一個外圈套一個內圈生產,工藝鍛造的輪轂軸承金屬纖維組織全部為斷裂狀態,鍛造的輪轂軸承由于余量小、或退火氧化太多,在碳化物網狀上一直達不到技術要求;大馬拉小車(內圈鍛造不需要這么大的功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正是要克服上述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稀土滲透輪轂外圈套外圈鍛造的生產方法,滿足高性能輪轂軸承要求及提高效率、節能的效果。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這種稀土滲透輪轂外圈套外圈鍛造的生產方法,該方法步驟為(1)、鐓粗加工件加溫至300-350°C后,將稀土混合物均勻噴灑在經過加溫后的鐓粗加工件表面上,厚度為2-3毫米;O)、進行鍛造(3)、靜止 5-6 分鐘;0)、剝離稀土混合物;(5)、進行套料工藝。所述的稀土混合物是鑭、鈰、鐠、釹的一種或多種混合物,稀土含量75% -80%。在所述的套料工藝后,同時鍛打兩個外圈,內圈由其他小功率鍛造機鍛造。本發明有益的效果是本發明通過在鐓粗加工件上均勻噴灑稀土混合物進行高溫鍛造稀土滲透,經多方研究和驗證,與現有技術相比有以下優點1、稀土混合物滲透到工件表層形成稀土化合物,使工件表層金屬結構緊密;2、稀土元素的滲透使合金晶粒細化,使合金機械性能改善;3、稀土元素是一種活性元素,聚集在金屬表面的稀土元素使得合金的表面能顯著提尚。
圖1是現有技術的工藝流程圖2是本發明工藝流程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舉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舉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如圖2所示,這種稀土滲透輪轂外圈套外圈鍛造的生產方法,該方法步驟為(1)、鐓粗加工件加溫至300-350°C后,將稀土混合物均勻噴灑在經過加溫后的鐓粗加工件表面上,厚度為2-3毫米;O)、進行鍛造(3)、靜止 5-6 分鐘;0)、剝離稀土混合物;(5)、進行套料工藝。所述的稀土混合物是鑭、鈰、鐠、釹的一種或多種混合物,稀土含量75% -80%。在所述的套料工藝后,同時鍛打兩個外圈,內圈由其他小功率鍛造機鍛造;一股外圈重400-800克/件,內圈重150-300克/件,同樣的能源及人工投入,生產出2個外圈,提高了效率(省電耗;省模具;提高了加工效率)。內圈由另外小功率鍛造機,同時出2個內圈,可解決輪轂鍛造的另一個難題實現能加工工件高度高、壁厚薄、擴空比小的性能。一、實驗數據
權利要求
1.一種稀土滲透輪轂外圈套外圈鍛造的生產方法,其特征是該方法步驟為(1)、鐓粗加工件加溫至300-350°C后,將稀土混合物均勻噴灑在經過加溫后的鐓粗加工件表面上,厚度為2-3毫米;(2)、進行鍛造(3)、靜止5-6分鐘;(4)、剝離稀土混合物;(5)、進行套料工藝。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稀土滲透輪轂外圈套外圈鍛造的生產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稀土混合物是鑭、鈰、鐠、釹的一種或多種混合物,稀土含量75%-8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稀土滲透輪轂外圈套外圈鍛造的生產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的套料工藝后,同時鍛打兩個外圈,內圈由其他小功率鍛造機鍛造。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稀土滲透輪轂外圈套外圈鍛造的生產方法,該方法步驟為(1)、鐓粗加工件加溫至300-350℃后,將稀土混合物均勻噴灑在經過加溫后的鐓粗加工件表面上,厚度為2-3毫米;(2)、進行鍛造(3)、靜止5-6分鐘;(4)、剝離稀土混合物;(5)、進行套料工藝。本發明有益的效果是:1、稀土混合物滲透到工件表層形成稀土化合物,使工件表層金屬結構緊密;2、稀土元素的滲透使合金晶粒細化,使合金機械性能改善;3、稀土元素是一種活性元素,聚集在金屬表面的稀土元素使得合金的表面能顯著提高。
文檔編號B21K1/04GK102500739SQ20111029932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8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8日
發明者姚建軍, 李堅, 范世權 申請人:杭州孚銳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