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桿自動裝配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家用電器制造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連桿自動裝配系統。
背景技術:
分體掛壁式空調器為雙導風板結構產品,上、下導風板運轉通過連桿機構進行控制、導向。目前,生產過程連桿機構采用人工涂硅脂油進行裝配,人工涂油一致性難以控制,效率低;其次,連桿轉軸端面處為過盈配合,裝配過程存在裝配困難、員工勞動強度大,人工裝配效率約12S/件,折合300件/H,效率低、成本高,裝配工藝落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連桿自動裝配系統,以解決效率低、成本高且裝配工藝落后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連桿自動裝配系統,包括自動送料部、輸送部、壓緊部和工作部;輸送部設置在自動送料部與工作部之間,包括第一輸送部和第二輸送部;壓緊部設置在第一輸送部和第二輸送部的末端且與工作部相鄰接,壓緊部沿工作部徑向方向移動,壓緊部具有與工作部相配合的壓緊位置和與第一輸送部和第二輸送部相配合的接料位置。進一步地,輸送部還包括第三輸送部,工作部可轉動地設置在第三輸送部的末端,工作部上設置有沿外圓周均勻地的容納槽,容納槽與第三輸送部相鄰接。進一步地,還包括涂油部,涂油部設置在第一輸送部的末端與工作部之間以及第二輸送部的末端與工作部之間。進一步地,壓緊部上還設置有排油管,排油管設置在壓緊部與第一輸送部和第二輸送部相連接的另一方向。進一步地,壓緊部上遠離第一輸送部和第二輸送部的一側還設置有排油管。進一步地,壓緊部上設置有第一定位凹槽和第二定位凹槽,第一定位凹槽與第一輸送部的末端相鄰接,第二定位凹槽與第二輸送部末端相鄰接進一步地,第一輸送部與第二輸送部并排設置。進一步地,壓緊部的動力裝置為氣缸,氣缸設置在壓緊部的下部。進一步地,自動送料部包括第一送料部、第二送料部和第三送料部,輸送部還包括第三輸送部,第一輸送部設置在第一送料部與工作部之間;第二輸送部設置在第二送料部與工作部之間,第三輸送部設置在第三送料部與工作部之間。進一步地,第一送料部包括可轉動的第一震動盤,第一輸送部設置在第一震動盤與工作部之間;第二送料部設置有可轉動的第二震動盤,第二輸送部設置在第二震動盤與工作部之間,第三送料部設置有可轉動的第三震動盤,第三輸送部設置在第三震動盤與工作部之間。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采用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以解決效率低、成本高且裝配工藝落后的技術問題。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之外,本發明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是本發明的連桿自動裝配系統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圖1的A處放大圖;圖3是本發明的連桿自動裝配系統的側視圖;以及圖4是本發明的連桿自動裝配系統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參見圖1至圖4,連桿自動裝配系統包括自動送料部10、輸送部20、壓緊部40和工作部30 ;輸送部20設置在自動送料部10與工作部30之間,包括第一輸送部21和第二輸送部22 ;壓緊部40設置在第一輸送部21和第二輸送部22的末端且與工作部30相鄰接,壓緊部40沿工作部30徑向方向移動,壓緊部40具有與工作部30相配合的壓緊位置和與第一輸送部21和第二輸送部22相配合的接料位置。通過用自動送料部10自動篩選零件,用輸送部20自動將零件運到壓緊部40處,再通過壓緊部40使零件在工作部30上裝配,這樣通過采用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以解決效率低、成本高且裝配工藝落后的技術問題。參見圖2,工作部30可轉動地設置在第三輸送部23的末端,工作部30上設置有沿外圓周均勻地的容納槽32,容納槽32與第三輸送部23相鄰接。容納槽32將第三輸送部23輸送來的零件固定在工作部30上,使其在裝配過程中保持正確的姿勢和狀態。參見圖1,連桿自動裝配系統還包括涂油部,涂油部設置在第一輸送部21的末端與工作部30之間以及第二輸送部22的末端與工作部30之間。壓緊部40上遠離第一輸送部21和第二輸送部22的一側還設置有排油管41。所述涂油部將潤滑油分別注入第一輸送部21和第二輸送部22輸送來的零件安裝孔內。保證裝配后零件轉動的靈活性,同時也更加方便安裝。參見圖3,工作部30上設置有夾緊固定裝置31,夾緊固定裝置31設置在工作部30的一側。夾緊固定裝置31保證零件在容納槽32中隨工作部30轉動時不會脫離容納槽32。參見圖2,壓緊部40上設置有第一定位凹槽43和第二定位凹槽,第一定位凹槽43與第一輸送部21的末端相鄰接,第二定位凹槽與第二輸送部22末端相鄰接。第一定位凹槽43和第二定位凹槽的設定是為了保證安裝時第一輸送部21和第二輸送部22輸送來零件的位置能夠準確無誤地與容納槽32中的零件相配合,達到更好的裝配效果。參見圖1和圖4,第一輸送部21與第二輸送部22并排設置是為了能夠保證其輸送的零件能夠準確的進入第一定位凹槽43和第二定位凹槽中,保證正常裝配。參見圖1和圖3,壓緊部40的動力裝置為氣缸42,氣缸42設置在壓緊部40的下部。壓緊部40采用氣缸42作為動力,克服了人工裝配過程中存在裝配困難、員工勞動強度大,人工裝配效率低的問題。參見圖1和圖4,自動送料部10包括第一送料部11、第二送料部12和第三送料部
13,輸送部20還包括第三輸送部23,第一輸送部21設置在第一送料部11與工作部30之間;第二輸送部22設置在第二送料部12與工作部30之間,第三輸送部23設置在第三送料部13與工作部30之間。自動送料的設置克服了人工裝配過程中人工填料的過程,節省時間,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參見圖1和圖4,第一送料部11包括可轉動的第一震動盤,第一輸送部21設置在第一震動盤與工作部30之間;第二送料部12設置有可轉動的第二震動盤,第二輸送部22設置在第二震動盤與工作部30之間,第三送料部13設置有可轉動的第三震動盤,第三輸送部23設置在第三震動盤與工作部30之間。震動盤能夠將零件按照需要的擺放方式輸送到輸送部20上,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效率。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發明上述的實施例實現了如下技術效果:通過采用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以解決效率低、成本高且裝配工藝落后的技術問題。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連桿自動裝配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自動送料部(10)、輸送部(20)、壓緊部(40)和工作部(30); 所述輸送部(20)設置在所述自動送料部(10)與所述工作部(30)之間,包括第一輸送部(21)、第二輸送部(22); 所述壓緊部(40)設置在所述第一輸送部(21)和所述第二輸送部(22)的末端且與所述工作部(30)相鄰接,所述壓緊部(40)沿所述工作部(30)徑向方向移動,所述壓緊部(40)具有與所述工作部(30)相配合的裝配位置和與所述第一輸送部(21)和所述第二輸送部(22)相配合的接料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桿自動裝配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部(20)還包括第三輸送部(23),所述工作部(30)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三輸送部(23)的末端,所述工作部(30)上設置有沿外圓周均勻分布的容納槽(32),所述容納槽(32)與所述第三輸送部(23)相鄰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桿自動裝配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涂油部,所述涂油部設置在所述第一輸送部(21)的末端與所述工作部(30)之間以及所述第二輸送部(22)的末端與所述工作部(30)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桿自動裝配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緊部(40)上遠離所述第一輸送部(21)和所述第二輸送部(22)的一側還設置有排油管(41)。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連桿自動裝配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部(30)上設置有夾緊固定裝置(31),所述夾緊固定裝置(31)設置在所述工作部(30)的一側。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桿自動裝配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緊部(40)上設置有第一定位凹槽(43)和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定位凹槽(43)與所述第一輸送部(21)的末端相鄰接,所述第二定位凹槽與所述第二輸送部(22)末端相鄰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桿自動裝配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輸送部(21)與所述第二輸送部(22)并排設置。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桿自動裝配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緊部(40)的動力裝置為氣缸(42),所述氣缸(42)設置在所述壓緊部(40)的下部。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桿自動裝配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送料部(10)包括第一送料部(11)、第二送料部(12)和第三送料部(13),所述輸送部(20)還包括第三輸送部(23),所述第一輸送部(21)設置在所述第一送料部(11)與所述工作部(30)之間,所述第二輸送部(22)設置在所述第二送料部(12)與所述工作部(30)之間,所述第三輸送部(23)設置在所述第三送料部(13)與所述工作部(30)之間。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連桿自動裝配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料部(11)包括可轉動的第一震動盤,所述第一輸送部(21)設置在所述第一震動盤與所述工作部(30)之間,所述第二送料部(12)包括可轉動的第二震動盤,所述第二輸送部(22)設置在所述第二震動盤與所述工作部(30)之間,所述第三送料部(13)包括可轉動的第三震動盤,所述第三輸送部(23)設置在所述第三震動盤與所述工作部(30)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連桿自動裝配系統,包括自動送料部、輸送部、壓緊部和工作部;輸送部設置在自動送料部與工作部之間,包括第一輸送部和第二輸送部;壓緊部設置在第一輸送部和第二輸送部的末端且與工作部相鄰接,壓緊部沿工作部徑向方向移動,壓緊部具有與工作部相配合的壓緊位置和與第一輸送部和第二輸送部相配合的接料位置。通過采用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以解決效率低、成本高且裝配工藝落后的技術問題。
文檔編號B23P19/027GK103084824SQ20111034361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3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3日
發明者梁子文, 張德付, 張富強 申請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