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的y軸側銑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的Y軸側銑機構。
背景技術:
在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上,一般都有Y軸銑刀,X軸銑刀和Z軸銑刀,特別是Y軸銑刀的工藝尤其重要,其對于水平方向的銑削,完全的決定的產品的質量,傳統(tǒng)的銑削機床, 主要是在Y軸上設置銑刀,對于偏離Y軸太遠的距離,會存在一定的工作盲區(qū),因此在很多高精度要求的產品銑削中,產品的質量達不到需要的工藝要求,產出合格產品的效率極低, 所以我們必須真的目前的一切技術缺陷加以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用于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的Y軸側銑機構,使這種機構用于數(shù)控銑床中,提高工作效率,和銑削精度。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的 Y軸側銑機構,包括側銑座和側銑立座,所述側銑座前方設置有側銑電機,所述側銑立座上設置Y軸電機和Y軸電機板,所述Y軸電機板上設置有連接Y軸電機的主動齒輪和配合所述主動齒輪的從動齒輪,側銑座上述設置有兩個第一動力軸和配合所述第一動力軸的兩個第二動力軸。進一步地,所述側銑座和側銑電機之間設置有側銑單機板。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動力軸上設置有連桿,所述連桿前端設置有第一傘狀齒輪。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動力軸上設置有連桿,所述連桿前端設置有第二傘狀齒輪。本實用新型結構的Y軸側銑機構應用到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中,對傳統(tǒng)的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有了很大的性能提升,使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的工作效率更高,車銑削精度更高,極大的滿足了越來越高的車銑削需求。
圖I為本實用新型爆炸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技術內容,下面配合附圖給出一個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僅保留了跟本實用新型相關的結構。本實施例,參照圖1,一種用于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的Y軸側銑機構,包括側銑座I和側銑立座2,所述側銑座I前方設置有側銑電機3,所述側銑立座2上設置Y軸電機4和Y 軸電機板5,所述Y軸電機板5上設置有連接Y軸電機4的主動齒輪6和配合所述主動齒輪 6的從動齒輪7,側銑座I上述設置有兩個第一動力軸8和配合所述第一動力軸8的兩個第二動力軸9。[0012]所述側銑座I和側銑電機3之間設置有側銑電機板10。所述第一動力軸8上設置有連桿(未圖示),所述連桿前端設置有第一傘狀齒輪 12。所述第二動力軸9上設置有連11桿,所述連桿11前端設置有第二傘狀齒輪13。本實用新型結構的Y軸側銑機構應用到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中,對傳統(tǒng)的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有了很大的性能提升,使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的工作效率更高,車銑削精度更高,極大的滿足了越來越高的車銑削需求。以上已將本實用新型做了一詳細說明,上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能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范圍,凡是依照本實用新型做均等變化與修飾, 均在本實用新型權利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的Y軸側銑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側銑座和側銑立座, 所述側統(tǒng)座前方設置有側統(tǒng)電機,所述側統(tǒng)立座上設置Y軸電機和Y軸電機板,所述Y軸電機板上設置有連接Y軸電機的主動齒輪和配合所述主動齒輪的從動齒輪,側銑座上述設置有兩個第一動力軸和配合所述第一動力軸的兩個第二動力軸。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用于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的Y軸側銑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銑座和側銑電機之間設置有側銑電機板。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用于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的Y軸側銑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動力軸上設置有連桿,所述連桿前端設置有第一傘狀齒輪。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用于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的Y軸側銑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動力軸上設置有連桿,所述連桿前端設置有第二傘狀齒輪。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的Y軸側銑機構,包括側銑座和側銑立座,所述側銑座前方設置有側銑電機,所述側銑立座上設置Y軸電機和Y軸電機板,所述Y軸電機板上設置有連接Y軸電機的主動齒輪和配合所述主動齒輪的從動齒輪,側銑座上述設置有兩個第一動力軸和配合所述第一動力軸的兩個第二動力軸;本實用新型結構的Y軸側銑機構應用到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中,對傳統(tǒng)的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有了很大的性能提升,使數(shù)控車銑復合機床的工作效率更高,車銑削精度更高,極大的滿足了越來越高的車銑削需求。
文檔編號B23C9/00GK202344011SQ20112040845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0月24日
發(fā)明者鮑前樹 申請人:鮑前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