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金屬板材零件加工模具,尤其是一種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
背景技術:
在汽車鈑金件加工生產中廣泛用到修邊、翻邊、沖孔工藝,傳統(tǒng)的加工方法是分別使用修邊、翻邊、沖孔模具加工,所需模具數(shù)量多,模具成本高,生產效率低,而且使用幾套模具多次裝夾材料、多次定位致使產品在不同工序間出現(xiàn)定位偏差,從而導致產品的加工誤差,影響產品質量。并且這些傳統(tǒng)的修邊、翻邊、沖孔模具在工作時振動沖擊較大,產生噪音和振動,對模具的工作壽命有很大影響,而且試模檢查不方便,不能簡單方便地判斷模具加工效果。有鑒于此,有必要對現(xiàn)有修邊、翻邊、沖孔模具進行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該復合模具能通過一套模具完成金屬板材工件修邊、翻邊、側沖孔幾道工序的加工工作,一次加料,工件加工精度高,生產效率高,節(jié)約模具成本,同時該復合模具所具有的緩沖裝置能有效減緩模具在工作時的振動和沖擊,減少模具工作時產生的噪音,延長模具工作壽命。另外該復合模具所具有的閉模檢查鈕能方便快捷地檢查模具的加工效果,提高試模時對試模產品的檢驗判定速度。此外,該復合模具所具有的停止塊能避免上下模之間的過度接觸或碰撞,保護模具不受損傷。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位于所述下模上方,所述上模設置有多個導套、修邊上模、翻邊上模和側沖孔上模,所述多個導套位于所述上模的四角,所述修邊上模、翻邊上模和側沖孔上模位于所述上模中部依次相鄰布置,所述下模設置有多個導柱、多個停止塊、多個氮氣彈簧、多塊耐磨板、修邊下模、翻邊下模和側沖孔下模,所述多個導柱位于所述下模上平面的四角,所述修邊下模、翻邊下模和側沖孔下模位于所述下模中部依次相鄰布置,所述多個停止塊位于所述下模上平面的四角靠近所述導柱外側處,所述多個氮氣彈簧位于所述下模的上平面四角靠近所述導柱內側處,所述多塊耐磨板位于所述下模上平面的兩側靠近所述氮氣彈簧處。當所述上模向下運動與所述停止塊接觸時則停止運動,避免凸模與凹模的過度接觸造成產品加工不良和損傷模具。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多個耐磨板的數(shù)量為4塊并對模具裝配有導向作用。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上模上的修邊上模、翻邊上模、側沖孔上模與所述下模上的修邊下模、翻邊下模、側沖孔下模同軸線對應布置。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修邊上模設置有優(yōu)力膠、壓料板和上模切邊塊,所述壓料板位于所述修邊上模中部用于壓住加工材料,所述優(yōu)力膠位于所述壓料板上與所述壓料板接觸用于傳遞壓力給所述壓料板,所述上模切邊塊位于所述修邊上模的兩側靠近所述壓料板處。所述優(yōu)力膠和氮氣彈簧減緩所述下模和上模工作時的振動沖擊,減少噪音。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修邊下模設置有下模切邊塊和氣缸頂料機構,所述下模切邊塊位于所述修邊下模兩側靠近所述壓料板處,所述氣缸頂料機構位于所述修邊下模下部用于頂緊加工材料。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翻邊上模設置有一凹模、翻邊塊、脫料機構、脫料氮氣缸、壓料板氮氣缸、上模壓料板和翻孔沖頭,所述凹模位于所述翻邊上模中部,所述上模壓料板位于所述凹模封閉一端用于壓緊加工材料,所述翻邊塊位于所述上模壓料板開口端外側,所述翻孔沖頭一端位于所述下模中部另一端與所述脫料機構相連接,所述脫料機構另一端與所述脫料氮氣缸相連接,所述壓料板氮氣缸與所述上模壓料板連接用于頂緊所述上模壓料板。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凹模一端設置有一閉模檢查鈕,用于快速試模檢查。
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翻邊下模設置有一凸模、多個定位規(guī)和下模壓料板,所述凸模位于所述翻邊下模中部,所述下模壓料板位于所述凸模上部并靠近所述上模壓料板用于頂緊加工材料,所述多個定位規(guī)位于所述凸模的四周直線排列,所述多個定位規(guī)在所述下模和上模裝配后起定位和限位作用。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側沖孔上模設置有側沖孔沖頭、聚酯氰胺壓料機構,斜楔和滾輪,所述斜楔位于所述側沖孔上模中部并且一端與所述側沖孔沖頭相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滾輪相接,所述滾輪位于所述斜楔的凹臺上,所述聚酯氰胺壓料機構包裹住所述側沖孔沖頭四周用于壓住加工料片。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側沖孔沖頭的安裝中心軸線與水平面成10°夾角,沖頭對待加工工件進行側向沖孔。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導柱與配合的所述導套之間的配合間隙小于所述凸模與凹模之間的配合間隙,可以保證所述下模和上模的配合精度。本發(fā)明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能通過一套模具完成金屬板材工件修邊、翻邊、側沖孔幾道工序的加工工作,一次加料,工件加工精度高,生產效率高,節(jié)約模具成本,同時該復合模具所具有的緩沖裝置能有效減緩模具在工作時的振動和沖擊,減少模具工作時產生的噪音,延長模具工作壽命。另外該復合模具所具有的閉模檢查鈕能方便快捷地檢查模具的加工效果,提高試模時對試模產品的檢驗判定速度。此外,該復合模具所具有的停止塊能避免上下模之間的過度接觸或碰撞,保護模具不受損傷。
圖I是本發(fā)明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的整體剖視 圖2是本發(fā)明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修邊模的剖視結構示意 圖3是本發(fā)明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翻邊模的剖視結構示意 圖4是本發(fā)明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側沖孔模的剖視結構示意 圖5是本發(fā)明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下模的結構示意 圖6是本發(fā)明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上模的結構示意 圖中各部件的標記如下1、上模,2、下模,3、修邊上模,4、翻邊上模,5、側沖孔上模,6、修邊下模,7、翻邊下模,8、側沖孔下模,9、優(yōu)力膠,10、壓料板,11、上模切邊塊,12、下模切邊塊,13、氣缸頂料機構,14、翻邊塊,15、脫料機構,16、脫料氮氣缸,17、壓料板氮氣缸,18、上模壓料板,19、翻孔沖頭,20、下模壓料板,21、側沖孔沖頭,22、聚酯氰胺壓料機構,23、斜楔,24、滾輪,25、停止塊,26、氮氣彈簧,27、耐磨板,28、凸模,29、定位規(guī),30、導柱,31、導套,32、凹模,33、閉模檢查鈕。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的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這些實施例僅僅是例示的目的,并不旨在對本發(fā)明的范圍進行限定。請參閱圖I至圖6,本發(fā)明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包括上模I和下模2,所述上模I位于所述下模2上方,所述上模I設置有多個導套31、修邊上模3、翻邊上模4和側沖孔上模5,所述下模2設置有多個導柱30、多個停止塊25、多個氮氣彈簧26、多塊耐磨板27、修邊下模6、翻邊下模7和側沖孔下模8,所述修邊上模3設置有優(yōu)力膠9、壓料板10和 上模切邊塊11,所述修邊下模6設置有下模切邊塊12和氣缸頂料機構13,所述翻邊上模4設置有凹模32、翻邊塊14、脫料機構15、脫料氮氣缸16、壓料板氮氣缸17、上模壓料板18和翻孔沖頭19,所述凹模32設置有一閉模檢查鈕33,所述翻邊下模7設置有凸模28、多個定位規(guī)29和下模壓料板20,所述側沖孔上模5設置有側沖孔沖頭21、聚酯氰胺壓料機構22,斜楔23和滾輪24。進一步地,所述優(yōu)力膠9和氮氣彈簧26減緩所述上模I和下模2工作時的振動沖擊,減少噪音。停止塊25保證上模I和下模2靠近到極限位置時上模I停止下移,避免上下模之間的過度接觸或碰撞,保護模具不受損傷。更進一步地,在修邊工序所述修邊上模3上的壓料板10先將待加工料片提前壓住,然后上模切邊塊11下移和下模切邊塊12 —起進行切邊工作,將料片外圍切掉。另外在翻邊工序,所述翻邊上模4設置的凹模32下移靠近所述翻邊下模7設置的凸模28,壓料板氮氣缸17將所述上模壓料板18和下模壓料板20頂起,將待加工料片提前壓住,然后翻邊塊14和翻孔沖頭19進行翻邊和翻孔動作。翻邊完成后,脫料氮氣缸16將脫料機構15向下頂起,加工工件從翻邊上模4脫離。另外在側沖孔工序,聚酯氰胺壓料機構22先將待加工料片提前壓住,側沖孔上模5下移,推動圓形滾輪24向前轉動從而帶動斜楔23和側沖孔沖頭21 —起向前運動,最終沖芽料片完成沖孔。另外,所述側沖孔沖頭21的安裝中心軸線與水平面成10°夾角,側沖孔沖頭21對待加工料片進彳丁側向沖孔。更進一步地,在模具正式進行批量加工前,會先進行試模,先試加工一件產品看加工效果如何。待加工金屬板材料片送到凸模28處,凹模32下移,凹模32上的閉模檢查鈕33和待加工金屬板材料片接觸,閉模檢查鈕33為一圓形突起,待加工金屬板材料片被閉模檢查鈕10壓出一圓形痕跡,通過檢查該圓形痕跡可以判斷拉延加工的效果如何。實現(xiàn)快速試模、快速判斷產品加工質量,提高生產效率。另外,所述導柱30與配合的所述導套31之間的配合間隙小于所述凸模28與凹模32之間的配合間隙,可以保證所述上模I和下模2的配合精度,進而保證產品的加工精度。區(qū)別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能通過一套模具完成金屬板材工件修邊、翻邊、側沖孔幾道工序的加工工作,一次加料,工件加工精度高,生產效率高,節(jié)約模具成本,同時該復合模具所具有的緩沖裝置能有效減緩模具在工作時的振動和沖擊,減少模具工作時產生的噪音,延長模具工作壽命。另外該復合模具所具有的閉模檢查鈕能方便快捷地檢查模具的加工效果,提高試模時對試模產品的檢驗判定速度。此外,該復合模具所具有的停止塊能避免上下模之間的過度接觸或碰撞,保護模具不受損傷。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 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用于金屬板材工件的修邊、翻邊和側沖孔加工,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位于所述下模上方,所述上模設置有多個導套、修邊上模、翻邊上模和側沖孔上模,所述多個導套位于所述上模的四角,所述修邊上模、翻邊上模和側沖孔上模位于所述上模中部依次相鄰布置,所述下模設置有多個導柱、多個停止塊、多個氮氣彈簧、多塊耐磨板、修邊下模、翻邊下模和側沖孔下模,所述多個導柱位于所述下模上平面的四角,所述修邊下模、翻邊下模和側沖孔下模位于所述下模中部并依次相鄰布置,所述多個停止塊位于所述下模上平面的四角靠近所述導柱外側處,所述多個氮氣彈簧位于所述下模的上平面四角靠近所述導柱內側處,所述多塊耐磨板位于所述下模上平面的兩側靠近所述氮氣彈簧處。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上的修邊上模、翻邊上模、側沖孔上模與所述下模上的修邊下模、翻邊下模、側沖孔下模同軸線對應布置。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修邊上模設置有優(yōu)力膠、壓料板和上模切邊塊,所述壓料板位于所述修邊上模中部用于壓住加工材料,所述優(yōu)力膠位于所述壓料板上并與所述壓料板接觸用于傳遞壓力給所述壓料板,所述上模切邊塊位于所述修邊上模的兩側靠近所述壓料板處。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修邊下模設置有下模切邊塊和氣缸頂料機構,所述下模切邊塊位于所述修邊下模兩側靠近所述壓料板處,所述氣缸頂料機構位于所述修邊下模下部。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翻邊上模設置有一凹模、翻邊塊、脫料機構、脫料氮氣缸、壓料板氮氣缸、上模壓料板和翻孔沖頭,所述凹模位于所述翻邊上模中部,所述上模壓料板位于所述凹模封閉一端,所述翻邊塊位于所述上模壓料板開口端外側,所述翻孔沖頭一端位于所述下模中部另一端并與所述脫料機構相連接,所述脫料機構另一端并與所述脫料氮氣缸相連接,所述壓料板氮氣缸與所述上模壓料板連接。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一端設置有一閉模檢查鈕。
7.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翻邊下模設置有一凸模、多個定位規(guī)和下模壓料板,所述凸模位于所述翻邊下模中部,所述下模壓料板位于所述凸模上部并靠近所述上模壓料板,所述多個定位規(guī)位于所述凸模的四周直線排列。
8.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沖孔上模設置有側沖孔沖頭、聚酯氰胺壓料機構、斜楔和滾輪,所述斜楔位于所述側沖孔上模中部,所述斜楔的一端與所述側沖孔沖頭相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滾輪相接,所述滾輪位于所述斜楔的凹臺上,所述聚酯氰胺壓料機構包裹住所述側沖孔沖頭四周。
9.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沖孔沖頭的安裝中心軸線與水平面成10°夾角。
10.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柱與配合的所述導套之間的配合間隙小于所述凸模與凹模之間的配合間隙。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修邊翻邊側沖孔復合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設置有修邊上模、翻邊上模和側沖孔上模,所述下模設置有氮氣彈簧、修邊下模、翻邊下模和側沖孔下模,所述修邊上模設置有優(yōu)力膠、壓料板和上模切邊塊,所述修邊下模設置有下模切邊塊和氣缸頂料機構,所述翻邊上模設置有凹模、翻邊塊、脫料機構、脫料氮氣缸、壓料板氮氣缸、上模壓料板和翻孔沖頭,所述翻邊下模設置有凸模、定位規(guī)和下模壓料板,所述側沖孔上模設置有側沖孔沖頭、聚酯氰胺壓料機構,斜楔和滾輪。通過上述方式,該復合模具能通過一套模具完成金屬板材工件修邊、翻邊、側沖孔幾道工序的加工工作,一次加料,工件加工精度高,生產效率高,節(jié)約模具成本。
文檔編號B21D37/10GK102847793SQ20121030440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24日
發(fā)明者楊榮 申請人:昆山榮騰模具部品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