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全自動數(shù)控雙頭鏜床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加工管件的雙頭鏜床,具體涉及一種自動上下料的全自動數(shù)控雙頭鍵床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在加工施工升降機標準節(jié)的主弦管時需要對其內(nèi)管壁進行加工處理,通常是加工兩端的內(nèi)管壁,常用的加工設備是數(shù)控鏜床。由于加工件是管件,并且只需加工其兩個端頭,于是出現(xiàn)了專用于加工主弦管的雙頭鏜床,加工效率相對于單頭鏜床提高了不少。但是,針對管件加工的數(shù)控雙頭鏜床,每一根鋼管進行加工時都需要人工送料下料,費時費力,而且人工上下料會浪費大量的時間,無法將數(shù)控雙頭鏜床的加工效率最大化。再者,針對管件加工時,往往需要檢測被加工管件的彎曲度,現(xiàn)目前采用單獨的設備進行彎曲度檢測,檢測完成后需要將檢驗合格的管件轉運到雙頭鏜床處進行加工,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會·嚴重影響雙頭鏜床的加工效率。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全自動數(shù)控雙頭鏜床系統(tǒng),能夠自動實現(xiàn)被加工管件的上料和下料,大大提高其加工的效率。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全自動數(shù)控雙頭鏜床系統(tǒng),包括依次布置的管件彎曲度檢測裝置、自動上料裝置、雙頭鏜床和自動下料機構,
所述管件彎曲度檢測裝置包括翻轉檢測機構、控制電路和不合格品翻轉機構,所述翻轉檢測機構包括直角支撐部和縱向設置于直角支撐部兩塊側板的兩組檢測頭,且每組檢測頭設置至少3個;所述的兩組檢測頭均與控制電路連接;所述控制電路的輸出分別與翻轉檢測機構和不合格品翻轉機構連接;
所述自動上料裝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設有推送料架氣缸和滑座,所述滑座上設有送料架,所述送料架與推送料架氣缸的活塞桿固定連接,所述送料架上固定連接了進料托架和推料氣缸,所述推料氣缸的活塞桿端部固定了推料頭;
所述自動下料機構包括下料支架,所述下料支架上設有支撐管件的下料托架,所述下料托架轉動連接在下料支架上,所述下料支架上固定有下料氣缸,下料氣缸的頂桿固定在托架上;
所述直角支撐部與進料托架通過翻轉檢測機構連接。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時,將待測的管件放置于直角支撐部上,開始進行檢測,兩組檢測頭將檢測到的信號傳遞給控制電路,控制電路接收到每個檢測頭的信號后,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序,如果每個檢測頭輸出的信號均滿足要求,則控制電路將輸出一個控制信號給翻轉檢測機構,將管件翻入進料托架,等待加工;如果兩組中有一個檢測頭或多個檢測頭輸出的信號不滿足要求,則控制電路將輸出一個控制信號給不合格品翻轉機構,使不合格品翻轉機構翻轉,從而將管件落入不合格品區(qū),完成管件的檢測操作。經(jīng)過檢驗合格的管件會等待加工,通過推送料架氣缸帶動送料架進給,送料架帶著推料氣缸以及進料托架一起進給;當推送料架氣缸到達最大進給行程后,推料氣缸再啟動,其活塞桿端部固定的推料頭將待加工件送入數(shù)控雙頭鏜床。加工完成的管件,被下一個待加工的管件頂出雙頭鏜床,進入下料托架之上,通過下料氣缸的頂托,將下料托架頂升,由于工件為圓鋼,隨著下料托架頂升而自動滾落,實現(xiàn)了自動下料的功能。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將傳統(tǒng)的手工操作改為全自動操作,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也提高了數(shù)控雙頭鏜床的加工利用率。進一步,所述檢測頭為接觸式傳感器,每組檢測頭設置3個。采用接觸式傳感器,不僅能夠將其與管壁接觸點的信息準確傳遞給控制電路,而且接觸式傳感器工作原理非常簡單,成本也低,可以滿足企業(yè)大批量的生產(chǎn)需求。將每組檢測頭設置3個,充分利用了三點一線的原理,不僅保證了檢測的準確性,而且,操作起來非常簡單,成本也低,具有非常好的實用性。進一步,所述滑座至少為2個,沿送料的直線方向設置。為了保持進料階段各個部件的穩(wěn)定,設置至少兩個滑座進行限位。
進一步,所述管件彎曲度檢測裝置、自動上料裝置、雙頭鏜床和自動下料機構的控制按鈕布置在雙頭鏜床的控制面板上。將各個裝置的控制按鈕統(tǒng)一布置在雙頭鏜床的控制面板上,能夠便于操作者進行操作。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I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管件彎曲度檢測裝置的結構示意 圖2是圖I中直角支撐部的結構示意 圖3是本發(fā)明全自動數(shù)控雙頭鏜床系統(tǒng)實施例的結構示意 圖4是圖3中自動下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圖2、圖3和圖4所示,發(fā)明全自動數(shù)控雙頭鏜床系統(tǒng),包括依次布置的管件彎曲度檢測裝置、自動上料裝置2、雙頭鏜床3和自動下料機構4,
如圖I和圖2所示,管件彎曲度檢測裝置包括翻轉檢測機構12、控制電路和不合格品翻轉機構11 ;翻轉檢測機構12包括直角支撐部13和縱向設置于直角支撐部13兩塊側板的兩組檢測頭14,且每組檢測頭13設置3個;檢測頭13為接觸式傳感器;兩組檢測頭13均與控制電路連接;控制電路的輸出分別與翻轉檢測機構12和不合格品翻轉機構11連接。待測的管件5放置于直角支撐部13上,開始進行檢測,檢測頭13將檢測到的信號傳遞給控制電路,控制電路接收到檢測頭13的信號后,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序,如果檢測頭13輸出的信號均滿足要求,則控制電路輸出一個控制信號給翻轉檢測機構12和不合格品翻轉機構11,使翻轉檢測機構12自動翻轉,使不合格品翻轉機構11不翻轉,并且從而將管件5翻入進料托架25 ;如果兩組中有一個檢測頭13或多個檢測頭13輸出的信號不滿足要求,則控制電路將輸出一個控制信號給翻轉檢測機構12和不合格品翻轉機構11,使翻轉檢測機構12翻轉同時操作不合格品翻轉機構11翻轉,打開不合格品翻轉機構11控制的翻版,從而將管件5落入不合格品區(qū),完成管件5的檢測操作。
如圖3所示,自動上料裝置2包括“門”字形的支架21,在支架21的頂部沿直線進給方向固定了一個推送料架氣缸22和兩個沿送料的直線方向布置滑座23,滑座23上安裝了一個送料架24,送料架24與推送料架氣缸22的活塞桿221固定連接,所述送料架24上固定連接了進料托架25和推料氣缸26,所述推料氣缸26的活塞桿端部固定了推料頭261。由于推送料架氣缸22固定在支架21上,送料架24通過滑座23也固定在支架21上,且送料架24與推送料架氣缸22的活塞桿221固定連接。通過推送料架氣缸22的活塞桿221的直線往復運動,帶動送料架24直線 往復運動。再者,由于推料氣缸26和進料托架25固定在送料架24上,隨著送料架24 —起做直線往復運動。上料時,經(jīng)過彎曲度檢測的管件5通過合格品翻轉機構11翻滾到進料托架25的滾輪251上,通過推送料架氣缸22帶動送料架24進給,送料架24帶著推料氣缸26以及進料托架25 —起進給;當推送料架氣缸22到達最大進給行程后,推料氣缸26再啟動,其活塞桿端部固定的推料頭261將管件5送入雙頭鏜床3的夾持通道31內(nèi)。如圖4所示,自動下料機構4包括下料支架41,所述下料支架41上設有支撐管件5的下料托架42,所述下料托架42轉動連接在下料支架41上,所述下料支架41上固定有下料氣缸43,下料氣缸43的頂桿固定在下料托架42上。所述下料支架41傾斜設置,其下方設置有成品料框。雙頭鏜床3的下料端設置了自動下料機構4,加工后的管件5被下一個待加工的管件5頂出雙頭鏜床3的夾持通道31,的進入下料托架42之上,通過下料氣缸43的頂托,將下料托架42頂升,由于管件5為圓鋼,隨著下料托架2頂升而自動滾落在成品料框內(nèi),實現(xiàn)了自動下料的功能。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fā)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
權利要求
1.全自動數(shù)控雙頭鏜床系統(tǒng),包括依次布置的管件彎曲度檢測裝置、自動上料裝置、雙頭鏜床和自動下料機構,其特征是 所述管件彎曲度檢測裝置包括翻轉檢測機構、控制電路和不合格品翻轉機構,所述翻轉檢測機構包括直角支撐部和縱向設置于直角支撐部兩塊側板的兩組檢測頭,且每組檢測頭設置至少3個;所述的兩組檢測頭均與控制電路連接;所述控制電路的輸出分別與翻轉檢測機構和不合格品翻轉機構連接; 所述自動上料裝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設有推送料架氣缸和滑座,所述滑座上設有送料架,所述送料架與推送料架氣缸的活塞桿固定連接,所述送料架上固定連接了進料托架和推料氣缸,所述推料氣缸的活塞桿端部固定了推料頭; 所述自動下料機構包括下料支架,所述下料支架上設有支撐管件的托架,所述托架轉動連接在下料支架上,所述下料支架上固定有氣缸,氣缸的頂桿固定在托架上; 所述直角支撐部與進料托架通過翻轉檢測機構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動數(shù)控雙頭鏜床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檢測頭為接觸式傳感器,每組檢測頭設置3個。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動數(shù)控雙頭鏜床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滑座至少為2個,沿送料的直線方向設置。
4.根據(jù)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動數(shù)控雙頭鏜床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管件彎曲度檢測裝置、自動上料裝置、雙頭鏜床和自動下料機構的控制按鈕布置在雙頭鏜床的控制面板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全自動數(shù)控雙頭鏜床系統(tǒng),包括依次布置的管件彎曲度檢測裝置、自動上料裝置、雙頭鏜床和自動下料機構,通過自動檢測、自動上料、自動精鏜、自動下料,一系列配合,將傳統(tǒng)的手工操作改為全自動操作,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也提高了數(shù)控雙頭鏜床的加工利用率。
文檔編號B23Q17/20GK102896357SQ201210368509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28日
發(fā)明者吳澤元, 陳吉川, 陳世教, 劉傳祿, 陳武 申請人:重慶盈豐升機械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