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墊片與螺母的鉚合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螺母與墊片鉚合技術領域,尤其指一種墊片與螺母的鉚合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在進行螺母與墊片的鉚合時,螺母的固定通常采用手動方式,將螺帽固定在一個帶孔的固定物的中,之后啟動電機,讓沖頭對螺母進行鉚合。該方式不僅操作人
員的勞動強度大,而且生產效率也非常低,并且操作不安全,所以需要進行改進。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而提供一種設計巧妙、操作方便安全且能自動將墊片與螺母的凸臺鉚合在一起的墊片與螺母的鉚合裝置。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本墊片與螺母的鉚合裝置,包括有置料臺,所述置料臺與固定平臺相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平臺上還設置有用于墊片依次滑行的滑槽,所述滑槽上設置有能向上噴氣的噴氣孔,所述噴氣孔通過供氣管與壓縮氣泵相連接。作為改進,所述噴氣孔設置在滑槽的末端底部上。再改進,所述滑槽設置在操作臺上。再改進,所述操作臺的俯視投影呈T型狀。再改進,所述滑槽的寬度為一個墊片的直徑長。再改進,所述操作臺的側邊上設置有與操作臺的表面齊平的進料臺。再改進,所述固定平臺設置在固定軸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巧妙地運用壓縮氣泵,使氣流從指定的噴氣孔沖出,同時運用滑槽使墊片自動滑到噴氣孔位置,氣流與墊片在噴氣孔處相遇,高速的氣流會把墊片沖到高處,套入懸掛在此處的螺母的凸臺上,設計巧妙,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
圖I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的I部的放大圖;圖3為圖I中的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的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I至4所示,本墊片與螺母的鉚合裝置,包括有置料臺1,置料臺I與固定平臺3相連接,固定平臺3上還設置有用于墊片依次滑行的滑槽52,滑槽52上設置有能向上噴氣的噴氣孔51,噴氣孔51通過供氣管6與壓縮氣泵相連接。噴氣孔51設置在滑槽52的末端底部上。操作臺5可優選為T型狀。操作臺5上的滑槽52的寬度為一個墊片的直徑長。操作臺5的側邊上設置有與操作臺5的表面齊平的進料臺2。固定平臺3設置在固定軸4上。工作原理將大量墊片放在置料臺I上,取少量墊片置于進料臺2上。用手將墊片逐個推入操作臺5的滑槽52中,使墊片依次到達滑槽52的最前端的噴氣孔51處,氣流從噴氣孔51沖出,將置于噴氣孔51處的墊片沖到高處,此時,墊片自動套入懸掛在此處的螺母凸臺上,在墊片自動套入螺母凸臺上時,墊片孔被螺母凸臺所擠大,從而使螺母與墊片相互鉚合在一起,即完成鉚合操作。
權利要求1.一種墊片與螺母的鉚合裝置,包括有置料臺(I),所述置料臺(I)與固定平臺(3)相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平臺(3)上還設置有用于墊片依次滑行的滑槽(52),所述滑槽(52)上設置有能向上噴氣的噴氣孔(51),所述噴氣孔(51)通過供氣管(6)與壓縮氣泵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鉚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氣孔(51)設置在滑槽(52)的的末端底部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鉚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52)設置在操作臺(5)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鉚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臺(5)的俯視投影呈T型狀。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鉚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52)的寬度為一個墊片的直徑長。
6.根據權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鉚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臺(5)的側邊上設置有與操作臺(5)的表面齊平的進料臺(2)。
7.根據權利要求I至5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鉚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平臺(3)設置在固定軸⑷上。
專利摘要一種墊片與螺母的鉚合裝置,包括有置料臺(1),所述置料臺(1)與固定平臺(3)相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平臺(3)上還設置有用于墊片依次滑行的滑槽(52),所述滑槽(52)上設置有能向上噴氣的噴氣孔(51),所述噴氣孔(51)通過供氣管(6)與壓縮氣泵相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巧妙地運用壓縮氣泵,使氣流從指定的噴氣孔沖出,同時運用滑槽使墊片自動滑到噴氣孔位置,氣流與墊片在噴氣孔處相遇,高速的氣流會把墊片沖到高處,套入懸掛在此處的螺母上,設計巧妙,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
文檔編號B21D39/00GK202490888SQ201220054528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7日
發明者余小波, 夏永慶, 夏永杰 申請人:舟山市7412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