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拉線回頭煨彎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拉線回頭煨彎器。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高速及客運專線電力牽引供電工程接觸網下錨拉線一般采用LXGJ-125型鋼鉸線,兩端需制作回頭與線夾連接。由于現場情況差異及《鐵路電力牽引供電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對拉線回頭要求較高等原因,不太可能做到將拉線長度一次測量準確,在施工駐地制作成成品,到現場只進行安裝。因此,目前采用的施工方法是:現場初步測量拉線長度,在施工駐地下料,并將拉線一端(現場用于與拉線上部安裝零件連接)的回頭采用鋼絞線煨彎器制作好,另一端的回頭是在安裝現場將拉線與上部連接零件連接后,用緊線器將拉線與下部連接端連接,并給予一定張力預緊,經過模擬比對測量,確定出煨彎位置,手工制作回頭,然后安裝UT型楔形線夾。這種制作方法存在的問題如下:1)、接觸網施工工藝要求,拉線回頭弧形彎應與UT型楔形線夾的楔子密貼,由于鋼絞線的彈性較大,手工制作拉線回頭煨彎的圓弧半徑無法控制,難以保證回頭與楔子密貼,導致拉線受力后,拉線回頭線在楔子內發生位移,造成支住反傾,影響工程質量。2)、《電力牽引供電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要求,“拉線UT型楔形線夾受力后,螺栓螺紋外露長度為不應小于20mm,不得大于螺紋長度的1/2”。手工模擬比對方法制作的回頭,雖然比對是在拉線緊固狀態下進行,但由于比對時,緊線器與地錨之間拉線處于松馳狀態段較長,比對誤差較大,準確度較低,導致回頭制作后拉線UT型楔形線夾螺栓螺紋外露長短不一,不美觀;手工制作回頭煨彎準確度不夠,如與比對出現同向誤差,造成累積誤差,還會導致不能滿足《電力牽引供電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要求的情況,重新煨彎或直彎,都會造成鋼絞線散股,整根拉線報廢。3)、由于鋼絞線彈力大,手工制作回頭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鋼絞線回彈,容易使操作工人受傷。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拉線回頭煨彎器,操作簡單快捷、煨彎位置準確,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拉線回頭煨彎器,其不同之處在于:其包括主體部分和套筒部分,所述主體部分包括長方體狀槽鋼、靜態回頭制作輪、下端設置有銷釘孔的靜態回頭制作輪支撐軸,所述槽鋼的一端設置有地錨掛板,槽鋼的底部設置有支撐軸固定扁鋼,所述靜態回頭制作輪支撐軸依次穿過所述靜態回頭制作輪、槽鋼、支撐軸固定扁鋼后通過開口銷固定,槽鋼的一側設置有拉線固定扁鋼,所述套筒部分包括動態回頭制作輪固定軸、加力套筒、與加力套筒相配置的加力桿,所述加力套筒用于在進行煨彎操作時套接于靜態回頭制作輪支撐軸上,加力套筒通過連接扁鋼與所述動態回頭制作輪固定軸相連接,動態回頭制作輪固定軸的下端設置有動態回頭制作輪,煨彎時將拉線置于靜態回頭制作輪和動態回頭制作輪之間,所述靜態回頭制作輪和動態回頭制作輪之間的間隙中的拉線剛好能穿過而兩輪又不互相摩擦。對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特點如下:I)、該拉線回頭煨彎器,制作出的拉線回頭煨彎弧度與拉線UT型楔形線夾楔子弧度完全密貼、吻合,解決了長期以來拉線受力前回頭與UT型楔形線夾的楔子不密貼、受力后造成支柱反傾的問題;2)、該拉線回頭煨彎器,制作出的拉線回頭煨彎位置準確,保證了拉線UT型楔形線夾螺栓螺紋外露完全一致,誤差不大于5mm ;3)、該拉線回頭煨彎器,手工制作改為機械制作,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避免了鋼絞線回彈使操作人員受傷的情況,提高了工作效率。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主體部分主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主體部分俯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靜態回頭制作輪支撐軸主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靜態回頭制作輪支撐軸俯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套筒部分主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套筒部分左視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套筒部分俯視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使用說明圖1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使用說明圖2 ;其中:1_地錨掛板、2-槽鋼、3-靜態回頭制作輪、4-靜態回頭制作輪支撐軸、5-拉線固定扁鋼、6-支撐軸固定扁鋼、7-開口銷、8-動態回頭制作輪固定軸、9-動態回頭制作輪、10-連接扁鋼、11-加力套筒、12_加力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請參考圖1 圖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拉線回頭煨彎器,其包括主體部分和套筒部分,所述主體部分包括長方體狀槽鋼2、靜態回頭制作輪3、下端設置有銷釘孔的靜態回頭制作輪支撐軸4,所述槽鋼2的一端設置有地錨掛板1,槽鋼2的底部設置有支撐軸固定扁鋼6,所述靜態回頭制作輪支撐軸4依次穿過所述靜態回頭制作輪3、槽鋼2、支撐軸固定扁鋼6后通過開口銷7固定,槽鋼2的一側設置有拉線固定扁鋼5,所述套筒部分包括動態回頭制作輪固定軸8、加力套筒11、與加力套筒11相配置的加力桿12,所述加力套筒11用于在進行煨彎操作時套接于靜態回頭制作輪支撐軸4上,加力套筒11通過連接扁鋼10與所述動態回頭制作輪固定軸8相連接,動態回頭制作輪固定軸8的下端設置有動態回頭制作輪9。煨彎時將拉線置于靜態回頭制作輪3和動態回頭制作輪9之間,所述靜態回頭制作輪3和動態回頭制作輪9之間的間隙中的拉線剛好能穿過而兩輪又不互相摩擦。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制作過程:I)、請參考圖1、圖2,其中地錨掛板I的開孔尺寸是根據拉線連扳確定,槽鋼2上固定軸穿孔暫不開孔。[0024]2)、測量UT線夾的楔子端頭半徑,根據楔子端頭半徑加工靜態回頭制作輪。此數據是控制拉線是否密貼楔子的關鍵,靜態回頭制作輪半徑須和楔子端頭半徑一樣。3)、模擬UT線夾安裝受力后的狀態(拉線與楔子密貼,楔子基本不會再移動,U型螺栓外露達到設定值),測量楔子端頭至UT楔形線夾之U型螺栓底端的距離。根據此距離及靜態回頭制作輪半徑,參考圖1、圖2的零件連接方式確定槽鋼2上靜態回頭制作輪支撐軸4穿孔位置、拉線固定扁鋼5焊接位置、支撐軸固定扁鋼6焊接位置,然后開孔、焊接拉線固定扁鋼5和支撐軸固定扁鋼6。此數據是控制UT螺栓外露的關鍵,保證制作好拉線后,UT螺栓外露符合技術標準,工藝統一。4)、請參考圖1、圖2中的零件連接方式,將各零件進行組合,拉線回頭煨彎器主體部分加工完成。5)、加工動態回頭制作輪固定軸、動態回頭制作輪、連接扁鋼、加力套筒,其中連接扁鋼的尺寸需要根據拉線的截面以及靜態回頭制作輪半徑進行匹配確定,以便兩輪間空間拉線剛好能穿過而兩輪又不互相摩擦。6)、請參考圖5、圖6、圖7中的零件連接方式,將各零件進行組合,拉線回頭煨彎器套筒部分加工完成。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拉線回頭煨彎器使用說明:1)、請參考圖8,將拉線回頭煨彎器地錨掛板I連接至拉線連扳上,另一端利用緊線器和手扳葫蘆連接至拉線,操作手扳葫蘆使拉線帶一定張力拉直。注意緊線器位置不宜離回頭位置太遠,能夠將拉線在拉線回頭煨彎器上捋順直即可。2)、請參考圖9,將緊線器靠近拉線回頭煨彎器側的拉線捋直,使拉線緊貼拉線回頭煨彎器主體部分上的兩塊拉線固定扁鋼5及靜態回頭制作輪3的輪槽,然后套上加力套筒11,將拉線置于靜態回頭制作輪3和動態回頭制作輪9之間,根據拉線回頭技術標準,測量拉線斷線點,剪斷拉線。3)、請參考圖9,利用加力桿旋轉加力套筒11,使動態回頭制作輪9、拉線繞靜態回頭制作輪3運動,當加力套筒11旋轉到200°至210°時,拉線回頭煨彎完成。4)、卸下加力套筒11,取出拉線回頭,安裝UT楔形線夾,緊固好螺栓后,取下拉線回頭煨彎器主體及緊線器和手扳葫蘆等,綁扎拉線回頭,拉線回頭制作完成。在現有技術中,拉線安裝時,將拉線下部固定在地錨上,緊線后直接手工制作回頭。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將拉線回頭煨彎器固定在拉線連板,縮短了拉線安裝時拉線預緊固狀態下,拉線回頭制作前拉線處于松弛段的長度,用UT型楔形線夾中楔子半徑為參數的靜態回頭制作輪作為拉線回頭的制作模具,準確測定拉線回頭煨彎點與地錨間的距離后,以此數據為參數確定靜態回頭制作輪位置,消除手工煨彎制作拉線回頭的長度誤差,使拉線回頭位置制作準確,用模具加杠桿的方法對拉線回頭煨彎,解決拉線回頭與楔子不密貼的問題,同時也能解決鋼絞線回頭彈傷操作工人的問題。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做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的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拉線回頭煨彎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體部分和套筒部分,所述主體部分包括長方體狀槽鋼、靜態回頭制作輪、下端設置有銷釘孔的靜態回頭制作輪支撐軸,所述槽鋼的一端設置有地錨掛板,槽鋼的底部設置有支撐軸固定扁鋼,所述靜態回頭制作輪支撐軸依次穿過所述靜態回頭制作輪、槽鋼、支撐軸固定扁鋼后通過開口銷固定,槽鋼的一側設置有拉線固定扁鋼,所述套筒部分包括動態回頭制作輪固定軸、加力套筒、與加力套筒相配置的加力桿,所述加力套筒用于在進行煨彎操作時套接于靜態回頭制作輪支撐軸上,加力套筒通過連接扁鋼與所述動態回頭制作輪固定軸相連接,動態回頭制作輪固定軸的下端設置有動態回頭制作輪,煨彎時將拉線置于靜態回頭制作輪和動態回頭制作輪之間,所述靜態回頭制作輪和動態回頭制作輪之間的間隙中的拉線剛好能穿過而兩輪又不互相摩擦。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拉線回頭煨彎器,其不同之處在于其包括主體部分和套筒部分,所述主體部分包括長方體狀槽鋼、靜態回頭制作輪、下端設置有銷釘孔的靜態回頭制作輪支撐軸,所述槽鋼的一端設置有地錨掛板,槽鋼的底部設置有支撐軸固定扁鋼,所述靜態回頭制作輪支撐軸依次穿過所述靜態回頭制作輪、槽鋼、支撐軸固定扁鋼后通過開口銷固定,槽鋼的一側設置有拉線固定扁鋼,所述套筒部分包括動態回頭制作輪固定軸、加力套筒、與加力套筒相配置的加力桿,加力套筒通過連接扁鋼與所述動態回頭制作輪固定軸相連接,動態回頭制作輪固定軸的下端設置有動態回頭制作輪。本實用新型操作簡單快捷、煨彎位置準確,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B21F1/00GK203061771SQ201320053729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3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31日
發明者李健, 李連波, 肖黔, 彭波, 計金永, 裴永峰 申請人:中鐵電氣化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