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熱交換器脹接用工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熱交換器脹接工裝。
背景技術:
熱交換器類產品需要將通水管和散熱翅片脹接在一起,,即將通水管和散熱翅片預先裝配,通過將管子擴開來實現管子與散熱翅片過盈配合,亦稱芯體脹接,以保證兩者能夠牢固的脹接,這樣才能夠發揮正常的散熱性能。由于以往的大型散熱器產品通水管內徑尺寸大于Φ 5.5_,經過校核可 以使用Φ 5.5_釬子,由體脹機提供推力進行體脹;而小型熱交換器通水管內徑只有不到Φ4_,如果使用推動釬子進行體脹這種方式,釬子會發生彎曲,導致無法體脹。因此對于小管徑通水管,需要專用設備以增加其管徑。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熱交換器脹接用工裝,適用于小管徑的熱交換器通水管和散熱翅片之間的脹接。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熱交換器脹接用工裝,包括分別連接于拉脹器兩端的拉脹桿和動力桿,拉脹桿上固定有拉脹頭,拉脹桿套裝于被加工工件內,動力桿連接于動力輸出端,拉桿器前端設有前卡槽,與拉脹桿尾端的卡箍相適配;拉桿器前端設有后卡槽,與動力桿前端設置的卡箍相適配。拉脹器呈圓柱狀,所述前卡槽和后卡槽均為開設于圓柱兩端的階梯孔,靠近端面的內孔的孔徑小于遠離端面的內孔的孔徑,階梯孔沿拉脹器徑向設有開口,前卡槽和后卡槽的內孔軸線在同一直線上。拉脹桿的管徑小于動力桿的管徑。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適用于多種管徑的散熱器通水管與翅片的脹接工序,力口工穩定,效率高。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裝配結構圖。圖中標記為:1-拉脹器,11-前卡槽,16-后卡槽,2-拉脹桿,3-拉脹頭,6-動力桿,7-卡箍,9-動力端。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首先,動力桿6連接于動力端6,借用現有設備拉脹機,動力桿6可以是拉脹機的拉桿,動力桿6和拉脹桿2通過一個拉脹器I相連接,如圖所示,拉脹桿2上設有拉脹頭3,整體套裝于被加工工件內,也即散熱器的通水管,通過動力桿的帶動,通水管和散熱器翅片進行脹接加工。拉桿器前端設有前卡槽11,與拉脹桿2尾端的卡箍7相適配;拉桿器前端設有后卡槽16,與動力桿前端設置的卡箍7相適配。圖中所示拉脹器I呈圓柱狀,前卡槽11和后卡槽16均為開設于圓柱兩端的階梯孔,靠近端面的內孔的孔徑小于遠離端面的內孔的孔徑,階梯孔沿拉脹器I的徑向設有開口,前卡槽11和后卡槽16的內孔軸線在同一直線上。拉脹桿2和動力桿上設置卡箍7形成階梯軸,通過階梯軸與拉脹器I上的階梯孔的配合,動力桿和拉脹桿2的同軸,保證拉力傳遞的穩定性,提高拉脹工序的成品率。若需要脹接其它管徑的通水管及散熱器翅片,更換相應管徑的拉脹桿2或卡箍7即可,或者為了保證拉脹桿2與拉脹器I的前卡槽11更方便適配,同時更換拉脹器I和拉脹桿2均可,保證拉脹器I與動力桿的卡箍7相適配即可。這樣可以盡量節約設備成本。圖中所示拉脹桿2的管徑小于動力桿的管徑,當然,若加工需要,拉脹桿2管徑也可大于動力桿。
權利要求1.熱交換器脹接用工裝,包括分別連接于拉脹器(I)兩端的拉脹桿(2)和動力桿(6),拉脹桿(2)上固定有拉脹頭(3),拉脹桿(2)套裝于被加工工件內,動力桿(6)連接于動力輸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桿器前端設有前卡槽(11),與拉脹桿(2)尾端的卡箍(7)相適配;拉桿器前端設有后卡槽(16),與動力桿(6)前端設置的卡箍(7)相適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脹接用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拉脹器(I)呈圓柱狀,所述前卡槽(11)和后卡槽(16)均為開設于圓柱兩端的階梯孔,靠近端面的內孔的孔徑小于遠離端面的內孔的孔徑,階梯孔沿拉脹器(I)徑向設有開口,前卡槽(11)和后卡槽(16)的內孔軸線在同一直線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脹接用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拉脹桿(2)的管徑小于動力桿(6) 的管徑。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熱交換器脹接用工裝,包括分別連接于拉脹器兩端的拉脹桿和動力桿,拉脹桿上固定有拉脹頭,拉脹桿套裝于被加工工件內,動力桿連接于動力輸出端,拉桿器前端設有前卡槽,與拉脹桿尾端的卡箍相適配;拉桿器前端設有后卡槽,與動力桿前端設置的卡箍相適配。本實用新型的熱交換器脹接用工裝,適用于多種管徑的散熱器通水管與翅片的脹接工序,加工穩定,效率高,節約設備成本。
文檔編號B21D39/00GK203155857SQ201320111930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1日
發明者郭兆洲, 王輝, 馬明, 景旭, 張萌, 吳榮鑫 申請人:大連通鐵熱動力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