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大孔刮面鏜刀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大孔刮面鏜刀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國家標準規定:對于坐標鏜床用刮面鏜刀最大加工孔徑為Φ 360mm。然而在實際加工中,經常會遇到Φ 360mm — Φ 950mm大孔尺寸的鏜削,在這里稱Φ360πιπι以上的孔為大孔。需要說明的是,關于大孔,當前并沒有規范予以定義,但概念已經在本領域中普遍存在,針對不同的加工對象,有的把大于Φ 150mm的加工也稱為大孔加工。參見說明書附圖1和2所示的標準刮面精鏜刀的結構,刀體2與鏜桿I采用6mm凸臺徑向定位,然后通過一個在鏜桿徑向的壓緊螺釘6頂緊。在鏜桿上構造一個徑向貫穿的方形通孔,稱為刀方,依靠25H7x50H7刀方將刮面鏜刀軸向定位在鏜桿I上,加工直徑的大小依靠刀頭3在刀體2上的長槽4內移動來調整,最后由螺栓5鎖緊;該結構為單刀刃鏜肖Ij,適合于表面粗糙度Ra=3.2 μ m內孔的加工要求。在國內市場上能見到的大孔刮面鏜刀結構差別不大,一種老式大孔刮面鏜刀裝置結構表示在說明書附圖3和圖4中,該結構的刮面鏜刀為目前使用的刀具,能進行一般精度的內孔加工。對于CK61160G、C61250Sxl0數控重型臥車的20011床頭箱體來說,主軸孔的端面有4-6處要求與軸線垂直,垂直度為0.03mm。現有的刀具無法滿足加工要求,究其原因是刀具結構不合理、制造質量不過關產生的,目前國內還沒有出現較好的結構,以至于床頭箱體端面的垂直度永遠達不到要求,直接影響數控重型臥車系列的床頭箱精度。為此,提高床頭箱體端面的垂直度是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如圖3和圖4所示,對于刮面鏜刀,由于端面的徑向尺寸比較大(約130mm),無法用整面刀刮削,只能通過棘輪8的定量旋轉帶動調整螺栓 7使刀頭3在刀體2上的長槽4內徑向移動實現,該結構實際上是半精鏜刀的變形結構。 對于上述的老式的大孔刮面鏜刀結構來說,采用的是刀方與刀體80H7/f6的間隙配合,由于機加工設備的精度問題,無法保證鏜桿80H7刀方與軸線在Φ950范圍內的垂直度0.02mm,實際配合間隙又過大,刮面刀在刀方內晃動,這樣加工端面的質量無法保證;原因之而在于老式的結構調整螺栓7長度過長(Φ 13 x590),屬于細長桿結構,對于M12的螺紋無法保證與下部定位臺同軸,實際使用別勁轉不動,重新車削亦是如此,只能將刀頭3與刀體2上的導槽配合間隙加大(將刀頭I尺寸磨小),才能使刮面鏜刀頭徑向走刀,這樣一來,端面的垂直度又被降低。
發明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較高加工精度的大孔刮面鏜刀裝置。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大孔刮面鏜刀裝置,在預設有刀方的鏜桿上安裝有刀體,在刀體的一端設有用于安裝刀頭的長槽,刀頭則通過螺栓安裝在所述長槽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接合于刀頭后端的調整螺釘和驅動該調整螺釘的棘輪,以及連接所述棘輪與調整螺釘的螺母套。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結構,將老式的長桿的調整螺釘更換為較短的調整螺釘和一螺母套配合的結構形式,這種結構變細長桿為較粗的桿件,提高了力臂,能夠消除調整螺釘帶動刀頭走刀轉不動的問題,保證了刀頭與刀體正確配合與導向,減小了配合間隙,提高了背景技術部分所提到的端面的垂直度,進而保證了加工精度。上述大孔刮面鏜刀裝置,所述調整螺釘固定連接在所述刀頭的后端。上述大孔刮面鏜刀裝置,所述螺母套包括與所述調整螺釘配合的內螺紋段和孔徑大于內螺紋段大徑的光孔段。上述大孔刮面鏜刀裝置,所述刀體與所述刀方配合的部分的一側設有一楔形的鑲條,構成一個刀體總成,該刀體總成與所述刀方過盈配合。上述大孔刮面鏜刀裝置,所述鑲條通過螺栓連接在所述刀體上,且鑲條所在刀體側在鏜桿的軸向上。上述大孔刮面鏜刀裝置,所述鑲條的斜度為1:100。上述大孔刮面鏜刀裝置,在所述鑲條的大端的刀體上設有一固定座,一以該固定座為座的壓緊螺釘頂持在鑲條大端。
圖1為 標準大孔刮面鍵刀縱向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標準大孔刮面鍵刀橫向剖面結構示意圖,左上雙點劃線表示加工表面。圖3為一種老式大孔刮面鏜刀縱向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為一種老式大孔刮面鏜刀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為依據本發明的一種大孔刮面鏜刀刀體刀頭總成及其調整機構的示意圖。圖6為依據本發明的一種大孔刮面鏜刀裝置刀體縱向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為依據本發明的一種大孔刮面鏜刀裝置刀體橫向剖面結構示意圖。圖8為依據本發明的一種大孔刮面鏜刀裝置的測量示意圖。圖中:1、鏜桿,2、刀體,3、刀頭,4、長槽,5、螺栓,6、壓緊螺釘,7、調整螺釘,8、棘輪,
9、定位塊,10、壓緊螺釘,11、固定座,12、鑲條,13、螺母套,14、直角邊角規,15、量塊。
具體實施方式
說明附圖1至8為例示的大孔刮面鏜刀的結構示意,但不構成對權利要求的限制,圖中采用了簡化畫法,僅用于清楚表達,不代表真實產品的加工結構。在示例的描述中選用的術語名稱可能包含特定的結構或者特性,但僅用表達于實例的技術條件,不應對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構成限定。如前所述,大孔刮面鏜刀結構都插不太多,參照說明附圖5和6,保留了原有大孔刮面鏜刀的基本安裝結構,刀頭3的調整方式與背景技術部分所描述的一種老式大孔刮面鏜刀差不太多,是對相關方案的進一步改進,表現在,在預設有刀方的鏜桿I上安裝有刀體2,在刀體的一端設有用于安裝刀頭2的長槽4,刀頭則通過螺栓安裝在所述長槽上,還包括接合于刀頭后端的調整螺釘7和驅動該調整螺釘的棘輪8,以及連接所述棘輪與調整螺釘的螺母套15。由于螺母套15主要用來傳動,調整螺釘7的長度可以被大幅縮短,而螺母套具有比較大的抗扭截面系數,滿足刀頭調整的需求。對于新型刮面鏜刀結構來說,可以克服背景技術中所提到的弱點,保證如床頭箱體端面垂直度達到0.03mm的要求。關于相關方案的保障,以下內容能夠有利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實現所要保護的技術方案。首先,如圖8所示,做一個50h6 X 80 X 1000的量塊15,可以在精密平面磨床上加工而成,要求平面度、平行度和垂直度很好,與鑲條12 (厚20)采用斜度1:100配合可消除間隙,形成過硬配合,且更容易加工;鏜桿刀方加工完畢后,用該量塊15測量100H7方與鏜桿I軸線在Φ950范圍內的垂直度,可保證在0.02mm以內,方法是用外購直角邊角規14(規格400x90x180)和0.02mm厚塞尺檢測,要求長邊不許閃縫;如果間隙過大,可以用銼刀和油石修整側邊,然后再次測量,直到最后滿足要求。其次,如圖6所示,刀體2與鑲條12采用斜度1: 100配合,通過頂緊螺釘消除新型刮面鏜刀與鏜桿刀方的間隙。最后,將老結構調整螺釘改為短調整螺釘和加長螺母套,刀頭3與調整螺釘7采用鉸接間隙配合,這樣轉動棘輪帶動螺母套13旋轉,使調整螺釘7帶動刀頭3走刀,能消除別勁轉不動的問題,保證了刀頭3與刀體2的正確配合和導向,新型刮面鏜刀只要按照圖紙精度要求生產、檢驗,就能達到端面垂直度0.03mm的加工要求。在另一個示例中所述調整螺釘7固定連接在所述刀頭3的后端,這種結構通過調整螺母套,仍然可以滿足刀頭3的調整要求。所述螺母套15 包括與所述調整螺釘7配合的內螺紋段和孔徑大于內螺紋段大徑的光孔段,可以提高螺母套的結構強度,且加工更簡單,制作成本低。所述鑲條12通過螺栓連接在所述刀體上,且鑲條所在刀體側在鏜桿的軸向上,可以拆卸鑲條,方便刀體的安裝。
權利要求1.一種大孔刮面鏜刀裝置,在預設有刀方的鏜桿(I)上安裝有刀體(2),在刀體的一端設有用于安裝刀頭(2)的長槽(4),刀頭則通過螺栓安裝在所述長槽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接合于刀頭后端的調整螺釘(7)和驅動該調整螺釘的棘輪(8),以及連接所述棘輪與調整螺釘的螺母套(1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孔刮面鏜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螺釘(7)固定連接在所述刀頭(3)的后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大孔刮面鏜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套(15)包括與所述調整螺釘(7)配合的內螺紋段和孔徑大于內螺紋段大徑的光孔段。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孔刮面鏜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體(2)與所述刀方配合的部分的一側設有一楔形的鑲條(12),構成一個刀體總成,該刀體總成與所述刀方過盈配合。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大孔刮面鏜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鑲條(12)通過螺栓連接在所述刀體上,且鑲條所在刀體側在鏜桿的軸向上。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大孔刮面鏜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鑲條的斜度為1:100。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大孔刮面鏜刀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鑲條的大端的刀體上設有一固定座(11),一以該固定座為座的壓緊螺釘(10)頂持在鑲條大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大孔刮面鏜刀裝置,在預設有刀方的鏜桿上安裝有刀體,在刀體的一端設有用于安裝刀頭的長槽,刀頭則通過螺栓安裝在所述長槽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接合于刀頭后端的調整螺釘和驅動該調整螺釘的棘輪,以及連接所述棘輪與調整螺釘的螺母套。依據本實用新型具有較高加工精度。
文檔編號B23B27/00GK203091764SQ20132012108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8日
發明者譚德寧, 王玉梅, 曹紅昌, 孫利, 楊成剛 申請人:德州德隆(集團)機床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