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零件車夾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偏心零件車夾,圓錐尾柄依次貫穿圓盤和底盤,圓錐尾柄的端部與底盤的頂部齊平;底盤的上端面上設有兩個壓緊機構,兩個壓緊機構在一條水平線上,兩個壓緊機構之間有一定距離;在兩個壓緊機構之間設有定位板,定位板上設有若干個定位孔,定位板的寬度小于兩壓緊機構的距離;壓緊機構的兩側分布有水平且并列排列的通孔Ⅰ和通孔Ⅱ,通孔Ⅰ和通孔Ⅱ的連線與定位板的軸線重合。本實用新型使操作過程方便快捷,提高操作人員工作效率。
【專利說明】偏心零件車夾【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偏心零件車夾,用于偏心零件的內孔、端面的切削加工。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偏心零件的內孔、端面的車削加工需要在多套工裝上加工,浪費原材料及加工時,增加工人裝夾時間,降低了生產率。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偏心零件車夾,該偏心零件車夾用來偏心零件的內孔、端面的車削加工在一套工裝上實現。
[0004]為解決以上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偏心零件車夾,圓錐尾柄依次貫穿圓盤和底盤,圓錐尾柄的端部與底盤的頂部齊平;底盤的上端面上設有兩個壓緊機構,兩個壓緊機構在一條水平線上,兩個壓緊機構之間有一定距離;在兩個壓緊機構之間設有定位板,定位板上設有若干個定位孔,定位板的寬度小于兩壓緊機構的距離;壓緊機構的兩側分布有水平且并列排列的通孔I和通孔II,通孔I和通孔II的連線與定位板的軸線重合。
[0005]所述的圓盤和底盤通過軸連接,軸底端起始于圓盤的底部,軸的上端貫穿底盤的頂部,軸貫穿底盤的部分依次通過開口墊圈和螺母。
[0006]所述的兩個壓緊機構可以通過兩外側旋鈕在底盤上沿壓緊機構的中心軸線上調節移動。
[0007]圓盤和底盤通過軸連接,可以方便實現快速換裝,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操作人員工作量。
[0008]兩個壓緊機構通過兩外側旋鈕在底盤上沿壓緊機構的中心線移動,可以固定好要加工零件的位置,防止在加工過程中移動位置所導致的加工不精準。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 結構示意圖。
[0010]圖2為圖1沿A-A方向的剖視圖。
[0011]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偏心零件車夾的圓錐尾柄6依次貫穿圓盤I和底盤2,圓錐尾柄6的端部與底盤2的頂部齊平;底盤2的上端面上設有兩個壓緊機構4,兩個壓緊機構4在一條水平線上,兩個壓緊機構4之間有一定距離;在兩個壓緊機構4之間設有定位板3,定位板上設有若干個定位孔,定位板3的寬度小于兩壓緊機構4的距離;壓緊機構4的兩側分布有水平且并列排列的通孔I 11和通孔II 12,通孔I 11和通孔II 12的連線與定位板3的軸線重合。通過調節兩個壓緊機構4和定位板3來固定零件,防止零件在加工過程中移動導致加工精度不夠。
[0013]圓盤I和底盤2通過軸8連接,軸8底端起始于圓盤I的底部,軸8的上端貫穿底盤2的頂部,軸8貫穿底盤2的部分依次通過開口墊圈9和螺母10,可以方便實現快速換裝,提高工作效率。
[0014]兩個壓緊機構4可以通過兩外側旋鈕在底盤2上沿壓緊機構4的中心軸線上調節移動。
[0015]實施例:
[0016]如圖3所示,通過定位板3上的定位孔將偏心零件與其配合將零件定位,再將壓緊機構4調節距離至壓緊偏心零件使其固定在底盤2上,使得孔A的軸心線與底盤2的軸心線重合,然后進行加工;當需要加工孔B時,松開螺母10,將開口墊圈9撤出,將軸8、開口墊圈9和螺母10移動到通孔II 12處。
【權利要求】
1.一種偏心零件車夾,其特征在于:圓錐尾柄(6)依次貫穿圓盤(1)和底盤(2),圓錐尾柄(6)的頂部與底盤(2)的頂部齊平;底盤(2)的上端面上設有兩個壓緊機構(4),兩個壓緊機構(4)在一條水平線上,兩個壓緊機構(4)之間有一定距離;在兩個壓緊機構(4)之間設有定位板(3),定位板(3)上設有若干個定位孔,定位板(3)的寬度小于兩壓緊機構(4)的距離;壓緊機構⑷的兩側分布有水平且并列排列的通孔I (11)和通孔II (12),通孔I (11)和通孔II (12)的連線與定位板(3)的軸線重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偏心零件車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圓盤(I)和底盤(2)通過軸⑶連接,軸⑶底端起始于圓盤⑴的底部,軸⑶的上端貫穿底盤⑵的頂部,軸(8)貫穿底盤(2)的部分依次通過開口墊圈(9)和螺母(10)。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偏心零件車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個壓緊機構(4)可以通過兩外側旋鈕在底盤(2)上沿壓緊機構(4)的中心軸線上調節移動。
【文檔編號】B23Q3/00GK203696467SQ201320831330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7日
【發明者】李興云 申請人: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