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屬于鉚接【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的電機支架加工工作效率低的問題。本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包括上模和用于放置針軸及電機支架的下模,下模上開設有若干個針軸孔,針軸孔與電機支架上的安裝孔一一對應,還包括底模,底模包括底板和導向板,在導向板上開設有滑槽,下模包括本體部、安裝部和滑動部,針軸孔開設在安裝部上,滑動部設置在滑槽內且能沿滑槽軸向移動,在導向板的一端沿滑槽設置有第一限位裝置,在底板的一端設置有第二限位裝置,第一限位裝置與第二限位裝置分設在下模的兩端,且當下模軸向移動時下模能抵靠在第一限位裝置或第二限位裝置上。本實用新型具有生產效率高、安全性能好的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鉚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鉚接模具,特別是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
【背景技術】
[0002]通常在電機的支架上安裝針軸,用于安裝變速齒輪組,由于,針軸安裝的平行度和垂直度較高。原有的工裝中采用在手動模具加工,設置有下模和上模,在下模上開設有若干個針軸孔,手動在針軸孔內插上針軸,將電機支架上的孔與針軸一一對應,上模沖擊針軸端部從而將針軸鉚接在電機支架上。
[0003]上述的電機支架針軸的安裝加工復雜,上模處在下模上方,工人需要在下模上安裝針軸和電機支架,上模產生誤動作將存在安全隱患,上模與下模之間安裝空間小,工人工作效率低。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生產效率高、安全性能好的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包括上模和用于放置針軸及電機支架的下模,所述下模上開設有若干個針軸孔,所述針軸孔與電機支架上的安裝孔對應,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底模,所述底模包括底板和固連在底板上的導向板,在導向板上開設有滑槽,所述下模包括本體部、設置在本體部一端的安裝部和從本體部上凸出形成的滑動部,所述針軸孔開設在安裝部上,所述滑動部設置在滑槽內且能沿滑槽軸向移動,在導向板的一端沿滑槽設置有第一限位裝置,在底板的一端設置有第二限位裝置,所述第一限位裝置與第二限位裝置分設在下模的兩端,且當下模軸向移動時下模能抵靠在第一限位裝置或第二限位裝置上。
[0006]在上述的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中,所述安裝部包括限位部和連接限位部與本體部的導向部,所述電機支架能扣緊在限位部上,導向部的最小寬度大于針軸孔之間的最大內切圓直徑。
[0007]在上述的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中,所述滑槽開設成“T”字形。
[0008]在上述的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中,所述滑槽開設成燕尾槽形。
[0009]在上述的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中,所述本體部上還垂直設置有把手。
[0010]在上述的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中,在底板的兩端分別開設有固定槽。
[00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0012]1、在遠離上模的地方先將針軸安裝進針軸孔,再將電機支架扣設到安裝部,針軸穿過電機支架,再將下模沿滑槽滑動到上模處,上模將針軸鉚接在電機支架上,安裝方便,結構簡單,鉚接質量好,安全性能高。
[0013]2、在遠離上模處將針軸安裝進針軸孔,安裝空間大,視野好,提高生產率。
[0014]3、在底模上設置有第一限位裝置,可以調節下模在底模上的滑動距離,從而調節針軸孔與上模之間的加工位置,調節方便,結構簡單,設置第二限位裝置可以防止下模滑出滑槽外。
[0015]4、設置滑動手柄可以方便操作工人移動下模,安裝電機支架和加工針軸。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8]圖中,10、下模;11、安裝部;111、限位部;112、導向部;12、本體部;13、把手;14、滑動部;15、針軸孔;20、底模;21、導向板;22、底板;221、固定槽;23、第一限位裝置;24、第二限位裝置;25、滑槽;30、針軸;40、上模;50、電機支架;51、安裝孔;52、卡扣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0020]如圖1和圖2所示,本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包括加工針軸30和電機支架50的上模40、下模10和底模20,電機支架50呈圓盤形且在邊緣處向下延伸形成卡扣部52,電機支架50扣緊到下模10上時,針軸30穿過電機支架50,上模40運動將針軸30鉚接在電機支架50上。
[0021]底模20包括底板22和固連在底板22上的導向板21,導向板21的長度小于底板22的長度,在底板22的兩端分別開設有固定槽221,導向板21位于兩固定槽221之間,導向板21呈矩形,在導向板21的上開設“T”形的滑槽25或者燕尾槽形,槽口位于導向板21的上表面,在導向板21的一端上沿滑槽25設置有第一限位裝置23,在底板22的端部設置有的第二限位裝置24,第一限位裝置23與第二限位裝置24相對設置,第一限位裝置23與第二限位裝置24均優選為限位螺釘。
[0022]設置第一限位裝置23與第二限位裝置24可以方便調節上模40的運動距離,從而調整上模40與下模10的位置關系,調節方便,加工簡單;設置“T”形的滑槽25運動軌跡穩定,限位和滑行效果好,也可以將滑槽25設置成燕尾槽形。
[0023]下模10包括本體部12、安裝部11和從本體部12的底部凸出形成的滑動部14,滑動部14的截面呈“T”字形或燕尾形,滑動部14可滑動并限定在底模20的滑槽25內,第二限位裝置24可抵靠在下模10的端部從而限定下模10滑行距離,在本體部12上靠近上模40的一端的周邊部分向下凹陷,凸出的部分形成安裝部11,安裝部11包括限位部111和連接限位部111與本體部12的導向部112,限位部111呈圓弧形,導向部112從限位部111圓弧連接到本體部12上,電機支架50可扣緊在限位部111上,導向部112的最小寬度大于針軸孔15之間的最大內切圓直徑,在限位部111上開設有若干個針軸孔15,針軸孔15的數目和位置根據安裝的電機支架50確定,針軸孔15與電機支架50上的安裝孔51 —一對應,本體部12上還設置有把手13,把手13的凸出方向垂直于滑動部14的滑行方向,上模40設置在底模20的一側,當下模10沿滑槽25移動至上模40處時,上模40可將針軸30鉚接在電機支架50上。
[0024]電機支架50可以扣設在限位部111上,定位準確,針軸孔15與安裝孔51匹配,力口工方便,生產效率高;電機支架50扣緊到限位部111上,上模40在加工針軸30,生產安全性能高;設置把手13可以方便上模40移動。
[0025]本實用新型在初始狀態下,下模10上的滑動部14插入到滑槽25內,將下模10的端面抵緊到第二限位裝置24,第二限位裝置24調節下模10的位置,使針軸孔15的位置偏離上模40的位置且安裝針軸30方便,使針軸30可以順暢的裝入到針軸孔15內,鎖緊第二限位裝置24,將下模10沿滑槽25移動使上模40的另一端抵緊到第一限位裝置23,調節第一限位裝置23,電機支架50安裝到限位部111上并使針軸30穿出安裝孔51,上模40能將針軸30鉚接到電機支架50上,鎖緊第一限位裝置23。
[0026]工作過程:針軸30裝入到針軸孔15內,電機支架50扣在限位部111上,使針軸30插入安裝孔51,拉動把手13,將針軸30移動至上模40下方,上模40運動,將針軸30鉚接到電機支架50上,推動把手13使下模10抵緊到第一限位裝置23,取下加工好的電機支架50,再將針軸30裝入到針軸孔15內,重復下一個加工過程。本裝置可以遠離上模40,在較大空間內安裝好針軸30和電機支架50,再加工,加工完成后,先移動下模10再取出電機支架50,加工效率高,生產方便,杜絕安全隱患,安全性能好。
[0027]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包括上模和用于放置針軸及電機支架的下模,所述下模上開設有若干個針軸孔,所述針軸孔與電機支架上的安裝孔一一對應,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底模,所述底模包括底板和固連在底板上的導向板,在導向板上開設有滑槽,所述下模包括本體部、設置在本體部一端的安裝部和從本體部上凸出形成的滑動部,所述針軸孔開設在安裝部上,所述滑動部設置在滑槽內且能沿滑槽軸向移動,在導向板的一端沿滑槽設置有第一限位裝置,在底板的一端設置有第二限位裝置,所述第一限位裝置與第二限位裝置分設在下模的兩端,且當下模軸向移動時下模能抵靠在第一限位裝置或第二限位裝置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部包括限位部和連接限位部與本體部的導向部,所述電機支架能扣緊在限位部上,導向部的最小寬度大于針軸孔之間的最大內切圓直徑。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開設成“T”字形。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開設成燕尾槽形。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部上還垂直設置有把手。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鉚電機支架針軸模具,其特征在于,在底板的兩端分別開設有固定槽。
【文檔編號】B21D37/10GK203917624SQ201420295364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5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5日
【發明者】方岳云, 任楊 申請人:寧波新冠聯機電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