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活塞制造裝置、活塞制造方法、活塞及盤式制動器與流程

文檔序號:11159655閱讀:819來源:國知局
活塞制造裝置、活塞制造方法、活塞及盤式制動器與制造工藝

本發明涉及活塞制造裝置、活塞制造方法、活塞以及盤式制動器。

本申請基于2014年7月31日在日本申請的特愿2014-156158號申請主張優先權,在此引用其內容。



背景技術:

存在一種在從外周面側擠壓圓筒狀素材的開口部側而在所述素材上形成槽時,從所述素材的軸向側擠壓所述素材的開口部側端面的制造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2007-90372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在上述制造裝置中,存在活塞端面的與襯墊接觸的所述素材的面的形狀產生不一致的可能。

本發明提供一種活塞制造裝置、活塞制造方法、活塞以及盤式制動器,能夠抑制活塞端面的與襯墊接觸的素材的面的形狀不一致。

用于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形態,活塞制造裝置具備:第一形成裝置,其從所述活塞的外周面側對活塞中從軸向一端側的開口部的邊緣離開的部位進行擠壓,形成環狀的槽;第二形成裝置,其向所述活塞的軸向另一端側對所述活塞的所述開口部的所述邊緣進行擠壓,形成從所述邊緣與所述槽之間的內周面向所述活塞的軸心側頂出的厚壁部;在所述第二形成裝置的與所述邊緣抵接的部分形成有凹部,以使所述邊緣的內周側朝向所述活塞的軸向另一端側塑性變形。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形態,活塞制造方法包括:從所述活塞的外周面側擠壓活塞中從軸向一端側的開口部的邊緣離開的部位,形成環狀的槽的槽形成步驟;向所述活塞的軸向另一端側對所述活塞的所述開口部的所述邊緣進行擠壓,形成從所述邊緣與所述槽之間的內周面向所述活塞的軸心側頂出的厚壁部的厚壁部形成步驟;所述厚壁部形成步驟使所述邊緣的內周側朝向所述活塞的軸向另一端側塑性變形。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形態,活塞的軸向一端側的開口部的邊緣中的軸心方向的部位為向所述軸心方向突起的厚壁部,所述厚壁部朝向所述底部被彎折。所述被彎折的部位的剖面為曲線。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形態,盤式制動器具備:所述活塞;供所述活塞能夠移動地配置的缸筒;被所述活塞的所述開口部的所述邊緣按壓而與制動盤接觸的制動襯塊。

發明的效果

根據上述活塞制造裝置,能夠提供一種活塞制造裝置、活塞制造方法、活塞以及盤式制動器,能夠抑制活塞端面與襯墊接觸的素材的面的形狀不一致。

附圖說明

圖1是以剖面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以及活塞加工前的狀態的一部分的主視圖。

圖2是以剖面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及活塞加工后的狀態的一部分的主視圖。

圖3是圖2的X部的部分放大圖。

圖4是圖2的Y部的部分放大圖。

圖5是組裝有利用第一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制造出的活塞的盤式制動器的剖面圖。

圖6是以剖面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及活塞加工后的狀態的一部分的主視圖。

圖7是以剖面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及活塞加工后的狀態的一部分的主視圖。

圖8是以剖面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及活塞加工后的狀態的一部分的主視圖。

圖9是以剖面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及活塞加工后的狀態的一部分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1~圖5,對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10加工有底筒狀的處于素材的狀態的活塞11。

參照圖1,首先,對利用活塞制造裝置10進行加工之前的處于素材狀態的活塞11進行說明。處于素材狀態的活塞11具有圓筒狀的筒狀部12和圓盤狀的底部13。筒狀部12及底部13彼此的中心軸線一致,該中心軸線為活塞11的中心軸線。

底部13封堵處于活塞11的中心軸線的延伸方向(以下稱為活塞軸向)上的筒狀部12的一端側。另外,筒狀部12的與活塞軸向的底部13相反的一側成為不被封堵而敞開的開口部14。開口部14的與活塞軸向的底部13位于相反側的端部的邊緣15成為活塞11中與活塞軸向的底部13位于最相反側的端部。因此,處于素材狀態的活塞11成為有底筒狀。

筒狀部12中除了外周面12a的活塞軸向兩端部的范圍成為由以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外徑一定的圓筒面構成的外周圓筒面12a1。另外,筒狀部12中除了內周面12b的活塞軸向兩端部的范圍成為由以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內徑一定的圓筒面構成的內周圓筒面12b1。處于素材狀態的活塞11的徑最大的部分為外周圓筒面12a1。另外,處于素材狀態的活塞11的徑最小的部分為開口部14的內周圓筒面12b1。

與活塞軸向的開口部14設置在相反側的底部13的外底面13a中、活塞11的徑向中央范圍形成與活塞11的中心軸線正交的平坦的外底平坦面13a1。另外,在活塞軸向的開口部14側設置的底部13的內底面13b中,活塞11的徑向中央范圍形成與活塞11的中心軸線正交的平坦的內底平坦面13b1。

處于素材狀態的活塞11為例如鋼材或鋁合金材料的鍛造成型品,在鍛造成型后,為了調整活塞軸向長度,允許存在一定的誤差(不一致),通過切斷開口部14側而形成為上述形狀。

活塞制造裝置10是使工件即活塞11一邊旋轉一邊塑性變形的旋轉塑性加工裝置(旋壓加工裝置),具有旋轉裝置21、槽形成裝置22和邊緣形成裝置23。

旋轉裝置21具有把持部31和夾持部32。把持部31從活塞11的徑向(以下,稱為活塞徑向)的外側把持處于素材狀態的活塞11的筒狀部12的外周圓筒面12a1,從活塞軸向的兩側夾持處于素材狀態的活塞11的底部13。旋轉裝置21利用省略圖示的馬達的驅動力使把持部31及夾持部32以旋轉中心軸線O1為中心旋轉。旋轉裝置21以旋轉中心軸線O1鉛直地延伸的姿態設置。

把持部31能夠以旋轉中心軸線O1為中心擴徑及縮徑。把持部31通過縮徑來把持活塞11,通過擴徑來解除活塞11的把持。在對活塞11進行把持時,把持部31從活塞11的外周圓筒面12a1周向(以下稱為活塞周向)的多個部位(例如三個部位)均等地向活塞11的中心軸線方向(以下稱為活塞軸心方向)進行擠壓。由此,把持部31在活塞11的把持時使活塞11的中心軸線與旋轉中心軸線O1一致,而處于能夠與活塞11一體旋轉的狀態。作為把持部31,能夠使用例如彈簧卡盤。

夾持部32具有外側芯棒33和內側芯棒34。外側芯棒33在活塞11的外側與活塞11底部13的外底平坦面13a1抵接。內側芯棒34在外側芯棒33的上側從開口部14進入活塞11內,與活塞11的底部13的內底平坦面13b1抵接。外側芯棒33及內側芯棒34s使旋轉中心軸線O1與中心軸一致。下側的外側芯棒33使把持部31與旋轉中心軸線O1的延伸方向的位置常時一致。內側芯棒34能夠在旋轉中心軸線O1的延伸方向上靠近或離開外側芯棒33。

在使把持部31擴徑、使內側芯棒34從外側芯棒33離開的狀態下,活塞11以外底平坦面13a1與外側芯棒33抵接的方式配置于旋轉裝置21。而且,從該狀態開始,旋轉裝置21使內側芯棒34靠近外側芯棒33而與內底平坦面13b1抵接且使把持部31縮徑。由此,夾持部32的內側芯棒34及外側芯棒33夾持底部13,把持部31把持筒狀部12。這樣,旋轉裝置21能夠一體旋轉地支承活塞11。在處于以這種方式支承于旋轉裝置21的支承狀態時,活塞11的筒狀部12的開口部14側的部分比把持部31向上方突出。

旋轉裝置21在支承活塞11的狀態下,利用圖示省略的馬達的驅動力使把持部31及夾持部32以旋轉中心軸線O1為中心旋轉。于是,活塞11也以旋轉中心軸線O1為中心、以使旋轉中心軸線O1的延伸方向的位置一定的狀態旋轉。其結果是,活塞11以其中心軸線為中心且活塞軸向的位置一定的狀態沿活塞周向旋轉。也就是說,旋轉裝置21使活塞11沿活塞周向旋轉。

槽形成裝置22具有頭41和槽形成輥42(第一形成裝置)。頭41利用省略圖示的馬達的驅動力以靠近或離開上述旋轉裝置21的旋轉中心軸線O1的方式呈直線狀地水平移動,即,在活塞11的徑向上移動。槽形成輥42配置在頭41的下側,以與旋轉中心軸線O1平行的旋轉中心軸線O2為中心旋轉而支承于頭41。槽形成輥42以旋轉中心軸線O2的延伸方向的位置一定的狀態靠近或離開旋轉中心軸線O1。

槽形成輥42從旋轉中心軸線O2的延伸方向的頭41側依次具有錐狀外周面42a、階梯面42b、圓筒外周面42c、階梯面42d、錐狀外周面42e、圓筒外周面42f和端面42g。

錐狀外周面42a成為以旋轉中心軸線O2為中心的錐狀面,徑朝下側變大。

階梯面42b從錐狀外周面42a的下端邊緣部向徑向外方延伸。階梯面42b成為以旋轉中心軸線O2為中心的圓環狀,是與垂直于旋轉中心軸線O2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

圓筒外周面42c從階梯面42b的外周緣部向下方延伸,是以旋轉中心軸線O2為中心的圓筒面。

階梯面42d從圓筒外周面42c的下端邊緣部向徑向內方延伸。階梯面42d成為以旋轉中心軸線O2為中心的圓環狀,是與垂直于旋轉中心軸線O2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與階梯面42b相比,階梯面42d的內外徑差大,徑向的寬度大。

錐狀外周面42e從階梯面42d的內周緣部向下方延伸,是以旋轉中心軸線O2為中心的錐狀面。錐狀外周面42e的徑朝下側變小。

圓筒外周面42f從錐狀外周面42e的下端邊緣部向下方延伸,是以旋轉中心軸線O2為中心的圓筒面。圓筒外周面42f的外徑比圓筒外周面42c小。

端面42g從圓筒外周面42f的下端邊緣部向徑向內方延伸。端面42g成為以旋轉中心軸線O2為中心的圓形,是與垂直于旋轉中心軸線O2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

槽形成輥42比旋轉裝置21的把持部31配置在上側,與支承于旋轉裝置21的活塞11的從把持部31向上方突出的筒狀部12在旋轉中心軸線O1、O2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重合。更具體地說,槽形成輥42使錐狀外周面42a的階梯面42b側的一部分、階梯面42b、圓筒外周面42c、階梯面42d、錐狀外周面42e、圓筒外周面42f、端面42g與筒狀部12在旋轉中心軸線O1、O2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重合。

邊緣形成裝置23具有頭51和邊緣形成輥52(第二形成裝置)。頭51利用省略圖示的馬達的驅動力在沿著上述旋轉裝置21的旋轉中心軸線O1的方向上直線狀地移動即鉛直地升降,也就是說沿活塞11的軸向移動。邊緣形成輥52配置在頭51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以與旋轉中心軸線O1正交的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旋轉的方式支承于頭51。邊緣形成輥52通過在旋轉中心軸線O3的延伸方向的位置一定的狀態下升降,靠近或離開旋轉裝置21。

邊緣形成輥52從旋轉中心軸線O3的延伸方向的頭51側依次具有圓筒外周面52a、錐狀外周面52b、階梯面52c、錐狀外周面52d、圓筒外周面52e、球狀外周面52f、錐狀外周面52g、端面52h。

圓筒外周面52a是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圓筒面。

錐狀外周面52b從圓筒外周面52a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的端邊緣部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延伸,是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錐狀面。錐狀外周面52b的徑朝旋轉中心軸線O1側變小。

階梯面52c從錐狀外周面52b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的端邊緣部向徑向內方延伸。階梯面52c成為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圓環狀,是與垂直于旋轉中心軸線O3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

錐狀外周面52d從階梯面52c的內周緣部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延伸,是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錐狀面。錐狀外周面52d的徑朝旋轉中心軸線O1側變小。

圓筒外周面52e從錐狀外周面52d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的端邊緣部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延伸,是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圓筒面。圓筒外周面52e的徑比階梯面52c小。

球狀外周面52f從圓筒外周面52e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的端邊緣部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延伸,是在旋轉中心軸線O3上具有中心的球、或在旋轉中心軸線O3上具有旋轉中心的旋轉橢圓體的表面的一部分。球狀外周面52f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徑朝旋轉中心軸線O1側變大。由球或旋轉橢圓體的表面的一部分構成的球狀外周面52f在旋轉軸方向剖切時的剖面為曲線,換句話說,是具有規定的曲率的彎曲面。

錐狀外周面52g從球狀外周面52f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的端邊緣部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延伸,是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錐狀面。錐狀外周面52g的徑朝旋轉中心軸線O1側變小。

端面52h從錐狀外周面52g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的端邊緣部向徑向內方延伸。端面52h成為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圓形,是與旋轉中心軸線O3正交的平坦面。

通過在邊緣形成輥52上形成階梯面52c、錐狀外周面52d、圓筒外周面52e、球狀外周面52f來形成向徑向內方凹的凹部53。該凹部53也成為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圓環狀。凹部53中構成其一部分的球狀外周面52f具有規定的曲率而彎曲。

邊緣形成輥52比旋轉裝置21的把持部31配置在上側,與在旋轉裝置21上支承的處于素材狀態的活塞11的包括開口部14的筒狀部12在旋轉中心軸線O3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重合。更具體地說,邊緣形成輥52使錐狀外周面52d、圓筒外周面52e與處于素材狀態的活塞11的包括開口部14的筒狀部12在旋轉中心軸線O3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重合。

活塞制造裝置10在對處于素材狀態的活塞11進行加工時,如上所述,在將活塞11安裝于旋轉裝置21的狀態下,使旋轉裝置21的把持部31及夾持部32以旋轉中心軸線O1為中心旋轉。于是,活塞11以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沿活塞周向旋轉。這是使筒狀的處于素材狀態的活塞11沿活塞周向旋轉的活塞制造方法中的旋轉步驟。

這樣,利用省略圖示的馬達的驅動力使槽形成裝置22的頭41靠近被旋轉裝置21驅動而旋轉的活塞11,并且利用省略圖示的馬達的驅動力使邊緣形成裝置23的頭51靠近該活塞11。

在使頭41靠近活塞11時,槽形成輥42主要在活塞11上的從軸向一端側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離開的部位與圓筒外周面42c接觸,從活塞11的外周圓筒面12a1側對該部位進行擠壓。于是,槽形成輥42一邊隨著旋轉的活塞11轉動,一邊利用錐狀外周面42a的階梯面42b側的一部分、階梯面42b、圓筒外周面42c、階梯面42d、錐狀外周面42e使筒狀部12塑性變形而在活塞11的外周側形成圖2所示的環狀的槽61。這是從活塞11的外周面12a側對活塞11上的從軸向一端側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離開的部位進行擠壓而形成環狀的槽61的活塞制造方法的槽形成步驟。

在這里,伴隨著上述槽61的形成,在筒狀部12的槽61的里側,形成以內徑比內周圓筒面12b1小的方式鼓出的圓環狀的鼓出部62。槽61成為以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環狀。鼓出部62也成為以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環狀。此外,在槽形成輥42的圓筒外周面42f與活塞11的外周圓筒面12a1接觸之前,頭41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側移送槽形成輥42。

如上所述,與使槽形成裝置22的頭41靠近活塞11同步地,使邊緣形成裝置23的頭51靠近活塞11。于是,如圖1所示,與活塞11分離的邊緣形成輥52使形成凹部53的錐狀外周面52d及圓筒外周面52e與活塞11上的軸向一端側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抵接。而且,主要利用錐狀外周面52d及圓筒外周面52e向與活塞11的邊緣15位于相反側的軸向另一端側擠壓該邊緣15。于是,如圖2所示,邊緣形成輥52以使邊緣15的位置靠近活塞軸向的底部13側的方式使活塞11的開口部14塑性變形。

此時,利用形成凹部53的與旋轉中心軸線O1位于相反側的階梯面52c來限制活塞11的開口部14向與旋轉中心軸線O1相反側的變形。因此,開口部14的邊緣15的以內周側為主的部分向徑向內側延伸,此時,開口部14仿照球狀外周面52f的形狀向軸向另一端側(活塞軸向的底部13側)塑性變形。其結果是,從邊緣15與槽61之間的內周面12b向比內周圓筒面12b1靠近成為活塞11的軸心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擠壓邊緣15的以內周側為主的部分,邊緣15的以內周側為主的部分成為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突起的厚壁部65。這是利用凹部53向活塞11的軸向另一端側擠壓活塞11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形成從邊緣15與槽61之間的內周面12b向活塞11的軸心側凸出的厚壁部65的活塞制造方法的厚壁部形成步驟。該厚壁部形成步驟包括使邊緣15的內周側向活塞11的軸向另一端側塑性變形。

在邊緣形成輥52上的與活塞11的邊緣15抵接的部分形成有凹部53,以使邊緣15的內周側向活塞11的軸向另一端側塑性變形。

在這里,活塞制造裝置10在對活塞11進行加工時,內側芯棒34不與包括活塞11的邊緣15在內的開口部14接觸,內側芯棒34不會從內側擠壓活塞11的邊緣15。也就是說,活塞制造裝置10在凹部53之外的部分不具備從內側對活塞11的邊緣15進行擠壓的機構。換句話說,活塞制造裝置10不具備一邊與厚壁部65接觸一邊形成最小徑部分的機構。

如圖3所示,利用活塞制造裝置10形成的活塞11的槽61從靠近邊緣15的一側依次具有錐狀面61a、槽壁面61b、槽底面61c、槽壁面61d、錐狀面61e。

錐狀面61a是利用槽形成輥42的錐狀外周面42a形成的部分,是轉印有錐狀外周面42a的形狀。也就是說,錐狀面61a是以圖2所示的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錐狀面。如圖3所示,錐狀面61a從活塞11的外周圓筒面12a1延伸,徑朝活塞軸向的與邊緣15相反的一側變小。

槽壁面61b是利用槽形成輥42的階梯面42b形成的部分,是轉印有階梯面42b的形狀。也就是說,槽壁面61b從錐狀面61a的活塞軸向的與邊緣15位于相反側的內周緣部向活塞徑向內方延伸。槽壁面61b成為以圖2所示的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環狀,是與垂直于旋轉中心軸線O1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

如圖3所示,槽底面61c是利用槽形成輥42的圓筒外周面42c形成的部分,是轉印有圓筒外周面42c的形狀。也就是說,槽底面61c從槽壁面61b的內周緣部向活塞軸向的與邊緣15相反的方向延伸。槽底面61c是以圖2所示的旋轉中心軸線O1、也就是說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筒面。

如圖3所示,槽壁面61d是利用槽形成輥42的階梯面42d形成的部分,是轉印有階梯面42d的形狀。也就是說,槽壁面61d從槽底面61c的活塞軸向與邊緣15位于相反側的端邊緣部向活塞徑向外方延伸。槽壁面61d成為以圖2所示的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環狀,是與垂直于旋轉中心軸線O1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

如圖3所示,錐狀面61e是利用槽形成輥42的錐狀外周面42e形成的部分,是轉印有錐狀外周面42e的形狀。也就是說,錐狀面61e是以圖2所示的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錐狀面。如圖3所示,錐狀面61e從槽壁面61d的外周緣部延伸到活塞11的外周圓筒面12a1,徑朝活塞軸向的與邊緣15相反的一側變大。

如圖4所示,利用活塞制造裝置10進行加工后的活塞11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從離外周圓筒面12a1近的一側依次具有錐狀面15a和端面15b。

錐狀面15a是利用邊緣形成輥52的凹部53的錐狀外周面52d形成的部分,成為轉印有錐狀外周面52d的形狀。也就是說,錐狀面15a是以圖2所示的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錐狀面。如圖4所示,錐狀面15a從外周圓筒面12a1的活塞軸向的邊緣15側的端邊緣部延伸,徑朝延伸前端側變小。

端面15b是利用邊緣形成輥52的凹部53的圓筒外周面52e形成的部分,成為轉印有圓筒外周面52e的形狀。也就是說,端面15b成為以圖2所示的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環狀,是與垂直于旋轉中心軸線O1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端面15b在活塞11中位于活塞軸向上與圖2所示的底部13最為相反的一側。

如圖4所示,利用活塞制造裝置10形成后的厚壁部65從端面15b側依次具有曲面65a、曲面65b、錐狀面65c、徑向面65d、曲面65e。曲面65a也成為開口部14的邊緣15的一部分。

曲面65a是利用邊緣形成輥52的凹部53的球狀外周面52f形成的部分。曲面65a成為以圖2所示的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環狀。如圖4所示,曲面65a成為轉印有邊緣形成輥52的凹部53的球狀外周面52f的形狀。也就是說,曲面65a從端面15b的圖2所示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的內周緣部向活塞軸心方向延伸,以越向活塞軸心側越位于底部13側的方式傾斜。因此,該厚壁部65成為朝向底部13被彎折的形狀。該被彎折的部位的剖面成為曲線,是具有規定的曲率的曲面形狀。曲面65a在包括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的平面的剖面形狀為圓弧狀。該圓弧在比其兩端部之間的中央位置靠近活塞11的中心軸線側且與活塞軸向的底部13相反的一側具有中心。換句話說,該圓弧成為向活塞11的內部側凹的形狀。

圖4所示的曲面65b從曲面65a的內周緣部延伸,在包括圖2所示的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的平面內的剖面形狀成為圓弧狀。該圓弧在與該活塞11的中心軸線相反的一側具有中心。曲面65b成為以圖2所示的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環狀。

圖4所示的錐狀面65c從曲面65b的與曲面65a位于相反側的邊緣部延伸,是以圖2所示的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錐狀面。圖4所示的錐狀面65c是在活塞軸向上離端面15b越遠徑越大的錐狀面。

徑向面65d從錐狀面65c的外周緣部向活塞徑向外側延伸。徑向面65d成為以圖2所示的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環狀。

曲面65e從徑向面65d的外周緣部向活塞徑向外側延伸,與內周面12b相連。曲面65e成為以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環狀。曲面65e以越向活塞徑向的外側越靠近活塞軸向的與端面15b位于相反的一側的方式傾斜。曲面65e在包括圖2所示的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的平面內的剖面形狀成為圓弧狀。該圓弧成為向活塞11的內側凹的形狀。

如圖4所示,厚壁部65的最小徑比鼓出部62的最小徑小,曲面65a的最小徑也比鼓出部62的最小徑小。曲面65a的最大徑、即端面15b的最小徑比鼓出部62的最小徑大、比筒狀部12的內周圓筒面12b1小。

包括錐狀面15a和端面15b在內的邊緣15、以及包括曲面65a、曲面65b、錐狀面65c、徑向面65d和曲面65e在內的厚壁部65是活塞11中從素材狀態通過塑性變形而形成的部分,是在成為最終產品狀態下(組裝于后述制動裝置的狀態下)也存在于活塞11的部分。也就是說,活塞11從素材到最終產品狀態期間,不對槽61及開口部14的邊緣15進行切削加工。需要說明的是,活塞11是從素材到最終產品狀態期間,不對包括槽61及邊緣15在內的整體進行切削加工的無切削活塞。

利用以上活塞制造裝置10形成的活塞11形成為有底筒狀,具備底部13和筒狀部12,并且筒狀部12具備軸向一端側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而且,該活塞11的邊緣15中活塞11的軸心方向的部位為向該軸心方向突起的厚壁部65。該厚壁部65朝向底部13被彎折,該被彎折的部位的剖面成為曲線,是具有規定的曲率的曲面形狀。

利用活塞制造裝置10形成的活塞11配置于制動裝置的缸筒。具體地說,活塞11組裝于圖5所示的盤式制動器80。該盤式制動器80用于機動車等車輛,具體地說用于四輪機動車。盤式制動器80通過使與省略圖示的車輪一起旋轉的制動盤81的旋轉停止來對車輛進行制動。

盤式制動器80具備支承部件82、一對制動襯塊83、84和按壓機構85。支承部件82跨過制動盤81的外周側配置而固定于車輛的非旋轉部。一對制動襯塊83、84支承于支承部件82而與制動盤81的兩面對置配置。按壓機構85夾持一對制動襯塊83、84而按壓制動盤81的兩面。

按壓機構85具有鉗體91、上述活塞11、活塞密封件92、活塞保護罩93和按壓板94。活塞11能夠滑動地設置在鉗體91的里側(車寬方向內側)。活塞密封件92對鉗體91與活塞11之間的縫隙進行密封。活塞保護罩93與鉗體91和活塞11連結而覆蓋從活塞11的鉗體91露出的部分。

鉗體91具有缸筒96、橋接部97和爪部98。橋接部97以從缸筒96跨過制動盤81的外周的方式延伸。爪部98從橋接部97的與缸筒96位于相反側的位置延伸而與缸筒96對置。在缸筒96形成有向爪部98側開口的缸膛100,活塞11能夠移動地配置于該缸膛100。

通過形成缸膛100,缸筒96具有與爪部98位于相反側的底部101、成為筒狀而從底部101的外周緣部向爪部98側延伸的筒狀部102。在缸膛100的內周面形成有圓環狀的活塞密封件槽103,在比活塞密封件槽103位于爪部98側的位置形成有圓環狀的保護罩支承槽104。在活塞密封件槽103嵌合有活塞密封件92。在缸筒96的底部101形成有貫通孔105。利用在向車輛組裝時被取下的蓋106來封堵貫通孔105。

而且,活塞11以底部13位于缸膛100內的底部101側的姿態嵌合于缸膛100及活塞密封件92。活塞密封件92對缸筒96與活塞11之間的間隙進行密封。活塞保護罩93的一端側與缸筒96的保護罩支承槽104嵌合而與缸筒96連結,另一端側與活塞11的上述槽61嵌合而與活塞11連結。

按壓板94安裝于活塞11。按壓板94覆蓋活塞11的筒狀部12的與底部13相反的一側。活塞11的筒狀部12的與底部13位于相反側的邊緣15的端面15b與按壓板94抵接。

在制動液從貫通孔105導入缸筒96的缸膛100內時,按壓機構85對活塞11的底部13作用制動壓力。于是,活塞11向制動盤81側前進,經由按壓板94朝向制動盤81按壓內側的制動襯塊83。此時,活塞11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使端面15b與按壓板94抵接,利用該端面15b的面積來按壓制動襯塊83。由此,制動襯塊83移動而與制動盤81接觸。也就是說,制動襯塊83被活塞11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的端面15b按壓而與制動盤81接觸。

另外,鉗體91利用該按壓的反作用力而移動,利用爪部98朝向制動盤81按壓外側的制動襯塊84。由此,制動襯塊84與制動盤81接觸。

這樣,按壓機構85通過活塞11的動作,利用活塞11和爪部98從兩側夾持一對制動襯塊83、84而將其按壓于制動盤81的兩面。其結果是,按壓機構85對制動盤81施加摩擦阻力而產生制動力。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制動器用活塞的制造裝置及制造方法中,在利用第一輥從外周面側擠壓素材的開口側的環狀端部而形成槽時,在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利用第二輥從軸向擠壓素材的環狀端部,形成從環狀端部的內周面向軸心方向頂出的厚壁部。因此,活塞的環狀端部的端面在周向位置上的徑向尺寸和軸向尺寸不同、與襯墊接觸的面的形狀不同,面積受到素材尺寸不一致的影響而存在產生變大或變窄等不一致(個體差異)的可能性。該端面的面積為擠壓制動襯塊的面積,因此如果產生不一致,取決于活塞,存在接觸壓力不穩定、抑制制動噪聲抑制的性能不穩定的可能。另外,與襯墊的接觸內徑或外徑不同,也成為制動噪聲的原因。

與此相對,在第一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10中,在邊緣形成輥52的、與活塞11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抵接的部分形成有凹部53,以使邊緣15的內周側朝向活塞軸向的底部13側塑性變形。而且,在向活塞軸向的底部13側對活塞11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進行擠壓、形成從邊緣15與槽61之間的內周面12b向活塞軸心側頂出的厚壁部65的厚壁部形成步驟中,利用凹部53使邊緣15的內周側朝向活塞軸向的底部13側塑性變形。因此,即使素材存在不一致,也能夠抑制活塞11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的端面15b的面積不一致。其結果是,在組裝有該活塞11的盤式制動器80中,活塞11對制動襯塊83的接觸壓力穩定,能夠使制動噪聲性能穩定。并且,通過塑性變形能夠與利用切削加工形成的情況同等地抑制端面15b的面積不一致。因此,能夠抑制與襯墊的接觸形狀不一致,抑制活塞11的制造成本。

換句話說,第一實施方式的活塞11在開口部14的邊緣15的活塞軸心方向的部位為向該軸心方向突起的厚壁部65,該厚壁部65朝向活塞11的底部13被彎折。因此,在通過塑性變形來形成開口部14的邊緣15側的最終形狀的情況下,能夠抑制活塞11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的端面15b的面積、內徑、外徑的不一致。

此外,換句話說,第一實施方式的盤式制動器80能夠抑制活塞11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的端面15b面積的不一致。因此,能夠使活塞11與制動襯塊83的接觸壓力穩定,使制動噪聲抑制性能穩定。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10中,邊緣形成輥52的凹部53的球狀外周面52f具有規定的曲率。因此,能夠減小活塞11與球狀外周面52f的周速度的差異,減小由周速度的差異引起的摩擦。因此,能夠減輕施加于邊緣形成輥52及活塞11的壓力。其結果是,能夠改善邊緣形成輥52的壽命,抑制對活塞制造裝置10的負擔。另外,能夠抑制活塞11的粘結等品質下降。在此基礎上,能夠減小邊緣形成輥52與活塞11的接觸面積,提高加工時的接觸壓力,能夠使成型性提高。

換句話說,第一實施方式的活塞11的被彎折的部位具有曲面65a。因此,在通過塑性變形來形成開口部14的邊緣15側的最終形狀的情況下,能夠抑制活塞11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的端面15b面積的不一致。另外,第一實施方式的活塞11的被彎折的部位具有曲面65a。因此,在活塞11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通過塑性變形形成的情況下,能夠降低活塞11及活塞制造裝置10所花費的成本。另外,能夠抑制活塞11的粘結等品質降低。在此基礎上,能夠使成型性提高。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10中,在凹部53之外不具備從活塞11的內側對活塞11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進行擠壓的機構。因此,能夠使構造簡化且降低裝置成本。

第二實施方式

接著,基于圖6主要以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為中心對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同一稱呼、同一附圖標記表示。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使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10部分不同的活塞制造裝置10A。在活塞制造裝置10A中使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邊緣形成裝置23部分不同的邊緣形成裝置23A。具體地說,使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邊緣形成輥52部分不同的邊緣形成輥52A。

第二實施方式的邊緣形成輥52A具有相對于旋轉中心軸線O3的角度比第一實施方式的球狀外周面52f小的球狀外周面52Af。也就是說,該球狀外周面52Af的徑相對于沿著旋轉中心軸線O3的方向的距離的變化的比例比第一實施方式的球狀外周面52f小。

在第二實施方式的邊緣形成輥52A形成有從球狀外周面52Af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的端邊緣部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延伸的圓筒外周面52i。圓筒外周面52i是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圓筒面。通過在邊緣形成輥52A上形成階梯面52c、錐狀外周面52d、圓筒外周面52e、球狀外周面52Af來形成向徑向內方凹的凹部53A。該凹部53A也成為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圓環狀。凹部53A的構成其一部分的球狀外周面52Af具有規定的曲率而彎曲。

活塞制造裝置10A的邊緣形成輥52A的球狀外周面52Af相對于旋轉中心軸線O3的角度比第一實施方式的球狀外周面52f小。因此,利用其加工的活塞11的厚壁部65的曲面65a相對于旋轉中心軸線O3的角度也比第一實施方式小。也就是說,利用活塞制造裝置10A加工的活塞11的厚壁部65的曲面65a的活塞軸向的距離的變化相對于活塞徑向的距離的變化的比例比第一實施方式小。

在這里,可以與第二實施方式相反而使邊緣形成輥的球狀外周面的角度比第一實施方式大。也就是說,使球狀外周面的徑的變化相對于沿著旋轉中心軸線O3的方向的距離的變化的比例比第一實施方式的球狀外周面52f大。

第三實施方式

接著,基于圖7主要以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為中心對第三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同一稱呼、同一附圖標記表示。

在第三實施方式中,使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10部分不同的活塞制造裝置10B。在活塞制造裝置10B中使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裝置21部分不同的旋轉裝置21B。在旋轉裝置21B中使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夾持部32部分不同的夾持部32B,具體地說,使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內側芯棒34部分不同的內側芯棒34B。

另外,在活塞制造裝置10B中使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邊緣形成裝置23部分不同的邊緣形成裝置23B,具體地說,使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邊緣形成輥52部分不同的邊緣形成輥52B。

第三實施方式的內側芯棒34B具有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內側芯棒34具有相等外徑且與外側芯棒33夾持活塞11的底部13的主軸部121、以及具有比主軸部121大的外徑的大徑部122。大徑部122形成在主軸部121的軸向中央的規定位置,具有由以旋轉中心軸線O1為中心的圓筒面構成的圓筒外周面122a。

第三實施方式的邊緣形成輥52B的球狀外周面52Bf在旋轉中心軸線O3的延伸方向的長度比第一實施方式的球狀外周面52f短,該球狀外周面52Bf形成為從圓筒外周面52e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的端邊緣部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延伸。球狀外周面52Bf的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徑朝旋轉中心軸線O1側變大。換句話說,由球或旋轉橢圓體的表面的一部分構成的球狀外周面52Bf是具有規定的曲率的彎曲面。

在第三實施方式的邊緣形成輥52B形成有從球狀外周面52Bf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的端邊緣部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延伸的圓筒外周面52Bi。圓筒外周面52Bi是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圓筒面。

端面52h從圓筒外周面52Bi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的端邊緣部向徑向內方延伸。

通過在邊緣形成輥52B形成階梯面52c、錐狀外周面52d、圓筒外周面52e、球狀外周面52Bf來形成向徑向內方凹的凹部53B。該凹部53B也成為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圓環狀。凹部53B的構成其一部分的球狀外周面52Bf具有規定的曲率而彎曲。

活塞制造裝置10B通過槽形成輥42在利用旋轉裝置21B旋轉的活塞11上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形成環狀的槽61,并且利用邊緣形成輥52B形成厚壁部65。此時,旋轉裝置21B的內側芯棒34B的大徑部122在旋轉中心軸線O1側、即活塞軸心側與比邊緣形成輥52B向徑向內方頂出的活塞11的厚壁部65抵接,限制向該活塞軸心側超過規定量的塑性變形。換句話說,大徑部122在厚壁部65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即活塞軸心側塑性變形時,利用反作用力從活塞軸心側(活塞11的內側)對厚壁部65進行擠壓。

其結果是,在利用第三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10B加工后的活塞11上形成從厚壁部65的曲面65a的內周緣部向底部13側延伸、由以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筒面構成的圓筒面65f。

根據這樣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10B,在厚壁部65的塑性變形時,大徑部122從活塞11的內側擠壓厚壁部65。因此,能夠更穩定地進行厚壁部65的塑性變形。因此,能夠使活塞11的具有錐狀面15a、端面15b及曲面65a的邊緣15的精度提高。

第四實施方式

接著,基于圖8主要以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為中心對第四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同一稱呼、同一附圖標記表示。

在第四實施方式中,使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10部分不同的活塞制造裝置10C。在活塞制造裝置10C中,使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裝置21部分不同的旋轉裝置21C。在旋轉裝置21C中使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夾持部32部分不同的夾持部32C。具體地說,使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內側芯棒34部分不同的內側芯棒34C(第二形成裝置)。在此基礎上,在活塞制造裝置10C中使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邊緣形成裝置23部分不同的邊緣形成裝置23C。具體地說,使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邊緣形成輥52部分不同的邊緣形成輥52C(第二形成裝置)。

第四實施方式的內側芯棒34C從靠近外側芯棒33的一側即下側依次具有擠壓部131、錐狀部132、大徑部133。擠壓部131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內側芯棒34具有相等的外徑且與外側芯棒33夾持活塞11的底部13。

錐狀部132從擠壓部131的與外側芯棒33位于相反側的端部向與外側芯棒33相反的方向擴徑且延伸。錐狀部132具有以旋轉中心軸線O1為中心的錐狀面132a。錐狀面132a的徑朝與擠壓部131相反的一側、即上側變大。

大徑部133從錐狀部132的與擠壓部131位于相反側的端邊緣部向與擠壓部131相反的方向延伸。大徑部133具有由以旋轉中心軸線O1為中心的圓筒面構成的圓筒外周面133a,圓筒外周面133a從錐狀面132a的與擠壓部131位于相反側的端邊緣部向與擠壓部131相反的方向延伸。

第四實施方式的邊緣形成輥52C從旋轉中心軸線O3的延伸方向的頭51側依次具有圓筒外周面52Ca、階梯面52Cb、錐狀外周面52Cc、圓筒外周面52Cd、端面52Ce。

圓筒外周面52Ca是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圓筒面。

階梯面52Cb從圓筒外周面52Ca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的端邊緣部向徑向內方延伸。階梯面52Cb成為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圓環狀,是與垂直于旋轉中心軸線O3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

錐狀外周面52Cc從階梯面52Cb的內周緣部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延伸,是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錐狀面。錐狀外周面52Cc的徑越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越小。

圓筒外周面52Cd從錐狀外周面52Cc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的端邊緣部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延伸,是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圓筒面。圓筒外周面52Cd的徑比階梯面52Cb小。

端面52Ce從圓筒外周面52Cd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的端邊緣部向徑向內方延伸。端面52Ce成為以旋轉中心軸線O3為中心的圓形,是與旋轉中心軸線O3垂直的平坦面。

在邊緣形成輥52C使端面52Ce靠近內側芯棒34C的圓筒外周面133a,并且使其沿著旋轉中心軸線O1向把持部31側移動時,圓筒外周面52Cd的下端位置與內側芯棒34C的圓筒外周面133a和錐狀面132a的交界位置一致。由此,利用邊緣形成輥52C的階梯面52Cb、錐狀外周面52Cc和圓筒外周面52Cd、以及內側芯棒34C的錐狀面132a形成向徑向內方凹的凹部53C。

第四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10C通過槽形成輥42在利用旋轉裝置21C旋轉的活塞11上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形成環狀的槽61。此時,邊緣形成輥52C的錐狀外周面52Cc及圓筒外周面52Cd與活塞11中軸向一端側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抵接,向活塞11的與邊緣15位于相反側的軸向另一端側擠壓該邊緣15。其結果是,邊緣形成輥52C使開口部14塑性變形,以使邊緣15的位置靠近活塞軸向的底部13。

此時,利用邊緣形成輥52C的階梯面52Cb來限制開口部14向與旋轉中心軸線O1相反的一側的變形。因此,筒狀部12的開口部14的以邊緣15為主的內周側的部分向徑向內方延伸,模仿內側芯棒34C的錐狀面132a而朝向軸向另一端側(活塞軸向的底部13側)塑性變形。而且,該部分從邊緣15與槽61之間的內周面12b向比內周圓筒面12b1靠近活塞11的軸心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頂出,成為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突起的厚壁部65。

也就是說,通過利用邊緣形成輥52C的階梯面52Cb、錐狀外周面52Cc和圓筒外周面52Cd、以及內側芯棒34C的錐狀面132a構成的凹部53C,進行向活塞11的軸向另一端側擠壓活塞11的開口部14的邊緣15而形成從邊緣15與槽61之間的內周面12b向活塞11的軸心側頂出的厚壁部65的活塞制造方法的厚壁部形成步驟。該厚壁部形成步驟包括使邊緣15的內周側朝向活塞11的軸向另一端側塑性變形。在邊緣形成輥52C及內側芯棒34C的與活塞11的邊緣15抵接的部分形成有凹部53C,以使邊緣15的內周側朝向活塞11的軸向另一端側塑性變形。

其結果是,在利用第四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10C加工后的活塞11中,在端面15b的活塞徑向內側且活塞軸向的底部13側,形成有剖面為直線的錐狀面65g而非曲面65a。錐狀面65g是利用內側芯棒34的錐狀面132a形成的部分,成為轉印有錐狀面132a的形狀。錐狀面65g由以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錐狀面構成。錐狀面65g從端面15b的旋轉中心軸線O1側、即活塞軸心側的端邊緣部向活塞軸心方向延伸,以越向活塞軸心側越靠近底部13側的方式傾斜。因此,厚壁部65成為朝向底部13彎折的形狀。該被彎折的部位為錐狀面形狀。

根據這樣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10C,凹部53C利用邊緣形成輥52C及內側芯棒34C這兩個部件形成。因此,可以通過對能夠形成端面15b的現有裝置的邊緣形成輥的修改和內側芯棒的改造來應對。因此,在改造現有裝置的情況下,能夠降低改造所需的成本。

第五實施方式

接著,基于圖9主要以與第四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為中心對第五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對于與第四實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同一稱呼、同一附圖標記表示。

在第五實施方式中,使用與第四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10C部分不同的活塞制造裝置10D。在活塞制造裝置10D中,使用與第三實施方式的旋轉裝置21C部分不同的旋轉裝置21D。在旋轉裝置21D中使用與第四實施方式的夾持部32C部分不同的夾持部32D,具體地說,使用與第四實施方式的內側芯棒34C部分不同的內側芯棒34D(第二形成裝置)。

第五實施方式的內側芯棒34D從靠近外側芯棒33的一側即下側依次具有擠壓部131D、錐狀部141、中間徑部142、錐狀部132D、大徑部133D。擠壓部131D與第四實施方式的擠壓部131外徑相同且與外側芯棒33夾持活塞11的底部13。錐狀部141從與擠壓部131D的外側芯棒33位于相反側的端部向與外側芯棒33相反的方向擴徑且延伸。中間徑部142從錐狀部141的與擠壓部131D位于相反側的端邊緣部向與擠壓部131D相反的方向延伸。中間徑部142具有由以旋轉中心軸線O1為中心的圓筒面構成的圓筒外周面142a。

錐狀部132D從中間徑部142的與錐狀部141位于相反側的端部向與錐狀部141相反的方向擴徑且延伸。錐狀部132D具有以旋轉中心軸線O1為中心的錐狀面132Da。錐狀面132Da從與圓筒外周面142a的與錐狀部141位于相反側的端邊緣部向與錐狀部141相反的方向延伸,徑朝與錐狀部141相反的一側即上側變大。

大徑部133D從錐狀部132D的與中間徑部142位于相反側的端部向與中間徑部142相反的方向延伸。大徑部133D具有由以旋轉中心軸線O1為中心的圓筒面構成的圓筒外周面133Da。圓筒外周面133Da從錐狀面132Da的與中間徑部142位于相反側的端邊緣部向與中間徑部142相反的方向延伸。

在邊緣形成輥52C使端面52Ce靠近內側芯棒34D的圓筒外周面133Da,并且使其沿著旋轉中心軸線O1向把持部31側移動時,圓筒外周面52Cd的下端位置與內側芯棒34D的圓筒外周面133Da和錐狀面132Da的交界位置一致。由此,利用邊緣形成輥52C的階梯面52Cb、錐狀外周面52Cc和圓筒外周面52Cd、以及內側芯棒34D的錐狀面132Da形成向徑向內方凹的凹部53D。內側芯棒34D與第四實施方式不同,因此由內側芯棒34D和邊緣形成輥52C構成的邊緣形成裝置23D也與第四實施方式部分不同。

活塞制造裝置10D通過槽形成輥42在利用旋轉裝置21D旋轉的活塞11上與第四實施方式同樣地形成環狀的槽61,并且利用邊緣形成輥52C及內側芯棒34D形成厚壁部65。此時,內側芯棒34D的中間徑部142與利用邊緣形成輥52C向徑向內側頂出的活塞11的厚壁部65在旋轉中心軸線O1側、即活塞軸心側抵接,來限制向該活塞軸心側的超過規定量的塑性變形。換句話說,中間徑部142在厚壁部65向旋轉中心軸線O1側、即活塞軸心側塑性變形時,利用反作用力從活塞軸心側(活塞11的內側)對厚壁部65進行擠壓。

其結果是,在利用第五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10D加工后的活塞11中,形成有從厚壁部65的錐狀面65g的內周緣部向活塞軸向的底部13側延伸,由以旋轉中心軸線O1、即活塞1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筒面構成的圓筒面65h。

根據這樣的第五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10D,在厚壁部65的塑性變形時,中間徑部142從活塞11的內側對厚壁部65進行擠壓。因此,能夠更穩定地進行厚壁部65的塑性變形。因此,能夠使活塞11的具有錐狀面15a、端面15b及錐狀面65g的邊緣15的精度提高。

在以上所述的第一~第五實施方式中,以加工時使活塞11沿活塞周向旋轉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然而,也可以使活塞11不旋轉,使槽形成裝置22及邊緣形成裝置23、23A~23D旋轉。也就是說,使活塞11相對于槽形成裝置22及邊緣形成裝置23、23A~23D相對旋轉即可。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設備為縱置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設備也可以為橫置,即旋轉裝置21D的旋轉軸可以沿著水平方向。

以上所述的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裝置具備:旋轉裝置,使筒狀的活塞沿周向相對旋轉;第一形成裝置,從所述活塞的外周面側對所述活塞上的從軸向一端側的開口部的邊緣離開的部位進行擠壓,形成環狀的槽;第二形成裝置,向所述活塞的軸向另一端側對所述活塞的所述開口部的所述邊緣進行擠壓,形成從所述邊緣與所述槽之間的內周面向所述活塞的軸心側頂出的厚壁部。在所述第二形成裝置的與所述邊緣抵接的部分形成有凹部,以使所述邊緣的內周側朝向所述活塞的軸向另一端側塑性變形。由此,凹部使邊緣的內周側朝向活塞軸向另一側塑性變形,因此能夠抑制活塞的開口部的邊緣的端面面積不一致。

通過使所述凹部具有規定的曲率,能夠減小活塞與第二形成裝置之間的周速度的差異,降低周速度的差異導致的摩擦。因此,能夠降低施加于活塞及第二形成裝置的壓力。其結果是,能夠改善第二形成裝置的壽命,抑制對活塞制造裝置的負擔。另外,能夠抑制活塞粘結等品質下降。在此基礎上,能夠減小第二形成裝置與活塞的接觸面積,提高加工時的接觸壓力,從而使成型性提高。

通過采用在所述凹部以外不具備從所述活塞的內側擠壓所述邊緣的機構的結構,能夠使構造簡化,并且降低裝置成本。

實施方式的活塞制造方法包括使筒狀的活塞沿周向相對旋轉的旋轉步驟;從所述活塞的外周面側對所述活塞中的從軸向一端側的開口部的邊緣離開的部位進行擠壓,形成環狀的槽的槽形成步驟;向所述活塞的軸向另一端側對所述活塞的所述開口部的所述邊緣進行擠壓,形成從所述邊緣與所述槽之間的內周面朝向所述活塞的軸心側頂出的厚壁部的厚壁部形成步驟。所述厚壁部形成步驟包括使所述邊緣的內周側朝向所述活塞的軸向另一端側塑性變形。由此,在向活塞軸向另一端側擠壓活塞的開口部的邊緣而形成從邊緣與槽之間的內周面向活塞軸心側頂出的厚壁部的厚壁部形成步驟中,使邊緣的內周側朝向活塞軸向的底部側塑性變形。因此,能夠抑制活塞的開口部的邊緣的端面面積的不一致。

實施方式的活塞形成為中空缸筒,具備作用有制動壓力的底部、以及所述中空缸筒上的軸向一端側的開口部的邊緣。所述邊緣中的所述活塞的軸心方向的部位為向所述軸心方向突起的厚壁部,所述厚壁部朝向所述底部被彎折,所述被彎折的部位為曲面形狀。這樣,邊緣上的活塞的軸心方向的部位為向該軸心方向突起的厚壁部,該厚壁部朝向活塞的底部被彎折,在利用塑性變形來形成活塞的開口部的邊緣的情況下,能夠抑制活塞的開口部的邊緣的端面面積的不一致。另外,由于被彎折的部位為曲面,因此在通過塑性變形來形成活塞的開口部的邊緣的情況下,能夠降低作用于活塞及裝置的壓力。另外,能夠抑制活塞的粘結等品質下降。在此基礎上,能夠使成型性提高。

實施方式的盤式制動器具備上述活塞、供所述活塞能夠移動地配置的缸筒、被所述活塞的所述開口部的所述邊緣按壓而與制動盤接觸的制動襯塊。由此,能夠抑制活塞的開口部的邊緣的端面面積不一致,因此能夠使活塞與制動襯塊的接觸壓力穩定、使制動噪聲性能穩定。

工業實用性

根據上述活塞制造裝置,能夠提供一種活塞制造裝置、活塞制造方法、活塞及盤式制動器,能夠抑制活塞端面與襯墊接觸的面的形狀不一致。

附圖標記說明

11 活塞

12a 外周面

12b 內周面

13 底部

14 開口部

15 邊緣

21、21B、21C、21D 旋轉裝置

34C、34D 內側芯棒(第二形成裝置)

42 槽形成輥(第一形成裝置)

52、52A、52B、52C 邊緣形成輥(第二形成裝置)

53、53A、53B、53C、53D 凹部

61 槽

65 厚壁部

65a 曲面

80 盤式制動器

81 制動盤

83 制動襯塊

96 缸筒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棉县| 施秉县| 孝义市| 龙南县| 田东县| 阿克苏市| 姚安县| 贺州市| 特克斯县| 淮阳县| 永川市| 克拉玛依市| 定西市| 浑源县| 进贤县| 临邑县| 永城市| 历史| 疏附县| 崇信县| 凤翔县| 金川县| 西充县| 金阳县| 孝感市| 友谊县| 班玛县| 大竹县| 宜都市| 任丘市| 察隅县| 中牟县| 涞水县| 大关县| 岳池县| 普兰店市| 都兰县| 本溪市| 富源县| 林州市| 白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