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工件運輸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工件運輸車和工件運輸流水線。
背景技術:
汽車鈑金件為了滿足強度、功能、造型等各方面的需求,往往制件的形狀都非常復雜。
對于非沖壓方向上的復雜形狀的修邊、翻邊加工往往通過斜楔來實現,驅動導板和從動導板分別在模具的上模和下模,而模具加工制造過程中,上模和下模是分開單獨制造加工最后通過鉗工裝配組裝到一起的。
模具的上下模具導向是通過兩側導柱和導腿實現的,所以模具上下模具的加工誤差最終會累積到自制斜楔的導向塊上,斜楔的導向精度無法保證,只能通過鉗工后期手工裝配調試達到設計要求。鉗工手工裝配調試成本高、周期長、后期穩定性差且一致性無法保證,一旦損壞無法按照圖紙加工裝配。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鈑金加工斜楔,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有效的解決現有技術中調試成本高、周期長、后期穩定性差及損壞后無法復制的問題。降低斜楔制作調試成本,提高模具穩定性及鈑金件質量。
本發明挺的鈑金加工斜楔,包括:上模、基座、滑車和滑車驅動裝置;其中,所述上模具有第一模具組;所述基座與所述上模相對設置,所述基座具有滑軌和第一模具組導軌,所述第一模具組導軌與所述第一模具組彼此對應;所述滑車與所述滑軌滑動配合,所述滑車具有第二模具組,所述第二模具組與所述第一模具組彼此匹配;所述滑車驅動裝置,具有底座和滑塊組,所述底座與所述基座固定連接,所述滑塊組與所述底座滑動連接,所述滑塊組的一側為斜面,所述斜面與所述滑車尾部抵觸。
如上所述的鈑金加工斜楔,其中,所述底座上形成有滑動空間,所述滑塊組通過一組滑槽邊框可滑動的設置在所述滑動空間內。
如上所述的鈑金加工斜楔,其中,所述滑塊組具有依次連接的驅動導板、驅動塊和滑塊,所述滑塊朝外露出,并且所述滑塊朝外露出的一面為斜面,所述斜面與所述滑車尾部抵觸。
如上所述的鈑金加工斜楔,其中,所述滑車驅動裝置,還具有設置在所述滑塊組上的第一復位裝置。
如上所述的鈑金加工斜楔,其中,所述滑車尾部具有與所述斜面匹配的尾部導板。
如上所述的鈑金加工斜楔,其中,所述上模還具有墊塊,所述墊塊朝向所述滑塊組,并且隨著所述上模向下運動,所述墊塊推動所述滑塊組向下滑動。
如上所述的鈑金加工斜楔,其中,所述滑車還具有側部導板、第二復位裝置以及復位緩沖器;其中,所述側部導板固定設置于所述滑車的兩側,所述第二復位器固定設置于所述滑車的底部,所述復位緩沖器固定設置于所述滑車的底部,且位于靠近所述滑車尾部的一端。
如上所述的鈑金加工斜楔,其中,所述第一模具組包括:模具座、導向連接塊和第一模具刀頭,所述模具座與所述上模固定連接,所述導向連接塊連接于所述模具座,所述第一模具刀頭可拆卸的設置在所述導向連接塊;所述導向連接塊朝向所述基座的一側形成導向部,所述導向部與所述第一模具組導軌匹配。
如上所述的鈑金加工斜楔,其中,所述第二模具組包括第二模具刀頭,所述第二模具刀頭與所述第一模具刀頭匹配。
本申請的鈑金加工斜楔,帶有獨立的滑車驅動裝置,有效的解決現有技術中調試成本高、周期長、后期穩定性差及損壞后無法復制的問題。降低斜楔制作調試成本,提高模具穩定性及鈑金件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鈑金加工斜楔中上模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鈑金加工斜楔中基座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鈑金加工斜楔中滑車驅動裝置的示意圖;
圖4為圖3的爆炸圖;
圖5為本發明鈑金加工斜楔中滑車的示意圖;
圖6為圖5的爆炸圖;
圖7為本發明鈑金加工斜楔整體結構的爆炸圖。
附圖標記說明:
1-上模;11-第一模具組;12-上模底座;13-墊塊;
2-基座;21-第一模具組導軌;22-滑軌;23-基座底座;
3-滑車驅動裝置;31-蓋板;32-底座;33-驅動導板;34-驅動塊;35-滑槽邊框;36-滑塊;37-第一復位裝置;
4-滑車;41-上部導板;42-側部導板;43-中空空間;44-尾部導板;45-第二復位裝置;46-緩沖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發明,而不能解釋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本發明公開一種鈑金加工斜楔,以下簡稱斜楔,參見圖1-7,該斜楔包括上模1、基座2、滑車4和滑車驅動裝置3。上模1具有第一模具組11,滑車4上具有第二模具組,兩個模具組合模可以實現對物料的加工。下面結合圖1-6分別說明各部分。
參見圖2和圖7,基座2與上模1相對地設置,并且基座2上具有滑軌22和第一模具組導軌21,第一模具組導軌21(以下簡稱導軌21)與所述第一模具組11彼此對應。滑車4與滑軌22滑動配合,滑車具有第二模具組,第二模具組與所述第一模具組11彼此匹配。
上模1可以朝向基座2移動,同時滑車4也在滑軌22上滑動,以使上模1和滑車4實現合模,如圖所示,上模1向下移動后,導軌會對第一模具組11進行導向,使其與第二模具組準確的合模(為了方便說明,第一模具組11和第二模具組下面可以簡稱為兩個模具組)。
需要注意,本申請中提到的合模,不限定于第一模具組11和第二模具組實現模具的對接,為了方便說明,上模1向基座2移動的動作,同樣可以稱為合模,因為在本申請的斜楔使用時,實現兩個模具組的合模需要上模1向基座2移動。
為了實現上模1向基座2移動時,滑車4也能夠同步的移動,以提高工作的效率,本申請的斜楔還具有滑車驅動裝置3,用于驅動滑車再滑軌22上移動。滑車驅動裝置3可以直接使用電機、液壓缸等結構,配合電路或其他控制,實現上模1與滑車4能夠同時到位,使兩個模具組合模。
滑車驅動裝置3除了上述的實現方式,本申請還提供另外一種,參見圖3和圖4,該滑車驅動裝置3具有底座32和滑塊36,底座32與基座2固定連接,所述滑塊36組與底座32滑動連接,所述滑塊36組的一側為斜面,斜面與滑車4尾部抵觸。這樣,滑塊36組滑動時,滑塊36組的斜面會推動滑車4移動。
下面具體的說明滑車驅動裝置3,上述底座32上形成有滑動空間,滑塊36組通過一組滑槽邊框35可滑動的設置在所述滑動空間內。
滑塊36組可以有多個零件組成,一種實施方式中,滑塊36組為依次連接的驅動導板33、驅動塊34和滑塊36組成。滑塊36朝外露出,并且滑塊36朝外露出的一面為斜面,斜面與所述滑車尾部抵觸。即滑塊36的斜面形成了上述滑塊36組的斜面,或者說滑塊36的斜面就是上述滑塊36組的斜面。
基于上述的斜面,滑車4的尾部對應的也具有尾部導板44,如圖5和6所示,該尾部導板44與上述斜面匹配,實現滑車4的移動。
繼續參見圖3和4,滑車驅動裝置3,還具有設置在所述滑塊36組上的第一復位裝置37,例如可以為氮氣彈簧,用于對滑塊36組的復位。
滑塊36組可以有多種動力源,例如電機、液壓缸等,當然在使用這種方式作為動力源的時候,上述的第一復位裝置37就可以取消,直接使用電機、液壓缸等進行復位。除此以外,本申請還提供另外一種方式,通過上模1驅動。
具體的,上模1還具有墊塊13,墊塊13朝向滑塊36組,并且隨著上模1向下運動推動所述滑塊36組向下滑動。一般的情況下,墊塊13是朝向驅動塊34的。
如圖所示,在進行工作時,上模1向基座2移動,墊塊13推動驅動塊34向下移動,驅動塊34帶動滑塊36一起運動,滑動塊的斜面推動滑車4移動,從而滑車上的第二模具組與向下移動的第一模具組11(在上模1的帶動下,向下移動)實現合模。
在工作完成后,上模1向上移動,滑車驅動裝置3可以通過第二復位裝置45復位,滑車4可以通過重力回落,也可是設置第二復位裝置45,實現滑車4的復位,進一步,滑車4上還可以設置緩沖器46,避免滑車4復位時動力過大,震動第二模具組,造成損壞。
第二復位裝置45可以為彈簧,也可以采用氮氣彈簧,可以通過與基座2的配合實現復位,例如基座2上可以形成臺階面,供第二復位裝置45抵靠。
下面說明兩個模具組——第一模具組11和第二模具組。
第一模具組11包括:模具座、導向連接塊和第一模具刀頭,所述模具座與所述上模1固定連接,所述導向連接塊連接于所述模具座,第一模具刀頭可拆卸的設置在所述導向連接塊;導向連接塊朝向所述基座2的一側形成導向部,所述導向部與所述第一模具組導軌21匹配。第二模具組包括第二模具刀頭,所述第二模具刀頭與所述第一模具刀頭匹配。
下面以一個具體的實施例,結合附圖7,來說明上模1、基座2、滑車和滑車驅動裝置3的結構。
上模1包括:上模底座12,第一模具組11設置在上模底座12上,墊塊13也設置在上模底座12上,其中,第一模具組11的模具座直接固定到上模底座12上,導向連接塊固定到模具座上,第一模具刀頭設置在導向連接塊上,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換不同的第一模具刀頭。
基座2包括:基座底座23,第一模具組導軌21設置在基座底座23上,滑軌22也設置在基座底座23上。
滑車驅動裝置3包括:底座,底座上具有蓋板31,可以用于限制滑塊36組向上移動的位置,繼續參見圖3和4,一組滑槽邊框35相對的設置在底座的滑動空間,驅動塊34與滑槽邊框35匹配,驅動塊34朝向滑動空間的一側連接有驅動導板33,該驅動導板33與滑動空間的壁面接觸,如果發生磨損可以直接更換,避免直接磨損驅動塊34,由于驅動塊34結構相對復雜,磨損更換的成本較高,因此設置驅動導板33。在驅動塊34另外一側,設置滑塊36,滑塊36的具體結構上面已經說明不再贅述。
滑車包括:設置在滑車尾部的尾部導板44,還有設置在滑車兩側的側部導板42,以及設置在上部的上部導板41。為了減輕滑車重量,滑車形成有中空的中空空間43。在滑車底部,形成有第二復位裝置45,以及緩沖器46。上述側部導板固定設置于所述滑車的兩側,所述第二復位器固定設置于所述滑車的底部,所述復位緩沖器固定設置于所述滑車的底部,且位于靠近所述滑車尾部的一端。
上述滑車的底部,是指朝向滑軌的一側,滑車的尾部是指朝向滑車驅動裝置的一端。
以上依據圖式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了本發明的構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但本發明不以圖面所示限定實施范圍,凡是依照本發明的構想所作的改變,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仍未超出說明書與圖示所涵蓋的精神時,均應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