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顆粒成型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生物質能源壓塊機。
背景技術:
壓塊機使一種利用特定的工作介質傳遞壓力,將不同的原材料碎屑壓縮成型的機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對能源的需求也逐漸增大,但是大部分的能源屬于短期內不可再生的資源,對此類能源的不斷濫用和不加節(jié)制的開采,將會導致能源短缺,因而科學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經(jīng)成為了目前社會的焦點問題。
生物質能源是指采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以化學形式儲存在生物質中的能量形式,也是人類可以加工、生產(chǎn)、運輸?shù)囊环N可再生能源,生活中最常見的生物質能源是秸稈、樹枝、稻谷、木屑等農(nóng)業(yè)廢棄物,隨著生物質顆粒作為能源的普及,市場上出現(xiàn)了一種專用于生產(chǎn)木粉顆粒的木粉顆粒壓塊機。
現(xiàn)有技術中,公告號為“CN 203945458 U”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這種木粉顆粒壓塊機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其通過將半流質的木漿原料打入壓塊機中,然后碾壓輪在可轉動的篩筒內壁上進行碾壓,使原料通過篩筒上的篩孔成為長條狀的秸稈物料,最終通過設置在篩筒外壁上的刮刀將長條狀的秸稈物料切割成顆粒料。該種壓塊機的進料方式是,秸稈物料通過重力的作用掉落入篩筒內,然后進行動作,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因為原料采用水分較大的木漿原料制成,所以在原料很容易粘附在篩筒前方的與進料口連通的通道內,一但發(fā)生堵塞,秸稈物料就很難進入篩筒內,使設備產(chǎn)出的顆粒成斷斷續(xù)續(xù)狀態(tài),嚴重影響了顆粒的質量。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避免通道發(fā)生堵塞的生物質能源壓塊機。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xiàn)的:一種生物質能源壓塊機,包括機架、設置在機架上的壓料裝置、罩設在壓料裝置上的罩體和設置在罩體上的進料口,所述壓料裝置包括篩筒,所述篩筒的開口與進料口之間設置有進料通道,所述進料口與進料通道連通,所述進料通道內滑移連接有經(jīng)過進料口下方的推料部,所述推料部上連接有驅動推料部向篩筒方向移動的驅動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秸稈物料從進料口進入到進料通道,位于進料通道內的推料部在進料通道內滑移,通過推料部在進料通道內的移動,推料部將堆積在進料通道內的秸稈物料向篩筒內推動,改變了原來通過重力使秸稈物料進入篩筒內的進料方式,在進料的過程中,通過驅動部驅動推料部移動,使秸稈物料進入到篩筒內部;在此過程中,通過推料部與進料通道之間的滑移,即推料部與進料通道的側壁之間發(fā)生了抵接,將粘附在進料通道表面的秸稈物料刮除且推動至篩筒內,避免了半潮濕狀的秸稈、樹枝、稻谷、木屑等生物質能源粘附在進料通道的粘附,加強下料的效率,使得壓塊機能夠適用于秸稈物料濕度更高的使用情況;同時推料部在移動過程中會經(jīng)過推進料口,可以有效避免進料口位置的秸稈物料的粘附堆積。
作為優(yōu)選,所述壓料裝置還包括驅動篩筒轉動的轉動部,所述篩筒的圓周側面設置有導向塊,所述驅動部包括與推料部連接且滑移連接在罩體外的導向套,所述導向套上設置有與導向塊滑移配合的導向槽,所述導向槽沿推料部的移動方向起伏設置,所述導向槽驅動推料部在進料通道內滑動。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壓塊機壓料裝置上的轉動部驅動篩筒進行轉動,從而將秸稈物料從篩筒的篩孔內壓出及切斷;為了節(jié)約驅動推動部移動的能源成本和制造成本,在罩體外滑移連接有導向套,在篩筒上設置有導向塊,然后在導向套上設置有與導向塊配合的導向槽,在篩筒轉動的過程中,由于導向槽是沿著推料部的移動方向起伏設置在,導向套又與罩體滑移連接,通過導向塊和導向槽的配合,將導向套的轉動轉化為導向套在罩體上發(fā)生沿著篩筒軸向的前后移動;同時導向套與推料部連接,故導向套在前后移動的過程中,推料部也會在進料通道內發(fā)生前后的移動,起到了推動秸稈物料的作用,在此過程中,采用了壓塊機原有的轉動部的轉動力,無需增加其他動力部,減少了能源的浪費,精簡了設備結構,同時還能起到良好的下料效果,提高生產(chǎn)效率,使壓塊機具有環(huán)保的效果。
作為優(yōu)選,所述罩體沿自身的長度方向設置有導軌,所述導向套上設置有與導軌配合的底座。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導軌和底座的配合,使得導向套與罩體之間的移動更加平穩(wěn),同時軌道與底座使導向套與罩體之間產(chǎn)生了間隙,間隙減少了導向套與罩體之間的磨損,使得滑動過程更加平穩(wěn),移動力的傳遞更加精確,提高了篩筒轉動時驅動導向套移動的效率。
作為優(yōu)選,所述導向套包括可拆卸連接的第一導向套和第二導向套,所述導向槽設置在第一導向套和第二導向套的可拆卸位置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導向套安裝的過程中,同時將導向套分隔成第一導向套和第二導向套,通過第一導向套和第二導向套的拼接過程,使得第一導向套和第二導向套的形成一體,導向槽的設置位置即第一導向套和第二導向套的拆接位置,不僅方便了導向套的安裝和拆卸,特別是罩體需要轉動打開和篩桶分離的情況,同時方便調整導向槽的寬度。
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二導向套上設置有覆蓋于導向槽的加強罩,所述加強罩通過螺栓與第一導向套固定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加強罩起到了保護導向槽的作用,防止碎屑或者灰塵等雜物進入到導向槽內的問題,同時導向套通過螺栓使第二導向套與第一導向套固定,使第二導向套與第一導向套實現(xiàn)可拆卸連接,安裝更加方便。
作為優(yōu)選,所述導向套的內壁設置有與進料通道的內壁貼合的連接桿,所述連接桿與推料部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的側壁與進料通道的內壁之間設置有直線軸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導向套通過連接桿與推料部連接,但是如果進料通道的尺寸過長,將會導致連接桿的長度過長,過長的連接桿將會在推料部移動的過程中,導致連接桿發(fā)生斷裂,直線軸承起到了支撐連接桿的作用,減少連接桿受到徑向的作用力發(fā)生變形,避免連接桿斷裂,同時使得推料部的移動更加順滑,提高推料的效率。
作為優(yōu)選,所述驅動部包括氣缸,所述氣缸連接在罩體上,所述氣缸的活塞桿與推料部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氣缸活塞桿的往復的推料作用,使得推料部在進料通道內移動,從而實現(xiàn)了對秸稈物料的推移,加強下料效率,同時氣缸能夠提供足夠的驅動力,能夠適用于進料通道較大,需要篩筒尺寸也較大的情況。
作為優(yōu)選,所述推料部包括推料柱,所述推料柱與進料通道的側壁抵接,所述推料柱上設置有與進料口相配合的進料槽,所述進料槽延伸至與進料通道連通。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為了避免推料柱與進料口位置發(fā)生刮擦,或者推料柱在經(jīng)過進料口后,將進料口封堵住的問題,通過設置有進料槽,進料槽與進料口相配合,避免了進料口被封堵住的問題,避免秸稈物料在進料口和推料柱的側壁之間發(fā)生堆積,避免秸稈物料堵塞住進料口。
作為優(yōu)選,所述推料部朝向篩筒的一側沿推料部的軸向延伸有固定柱。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推料部向前移動的過程中,通過伸出的固定柱將凝固在一起的秸稈物料插碎,避免秸稈物料被凝結在一起,使得推料部推動的過程更加平滑,同時使得壓料裝置壓制的秸稈物料更加分散,加強壓制的秸稈物料的質量。
作為優(yōu)選,所述氣缸的活塞桿與推料部轉動連接,所述進料通道的內壁上設置有螺紋導槽,所述推料部的側壁上設置有與螺紋導槽配合的螺紋塊,所述氣缸驅動推料部在進料通道內軸向移動時產(chǎn)生圓周方向的旋轉。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螺紋導槽和螺紋塊配合,在活塞桿推動推料部向前動移動的過程中,推料部會發(fā)生旋轉,從而將進料通道內已經(jīng)凝結的秸稈物料轉碎,從而加快了秸稈物料的下料過程,同時使得進入壓料裝置內的秸稈物料更加破碎,提高下料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此過程中,通過推料部與進料通道之間的滑移,即推料部與進料通道的側壁之間發(fā)生了抵接,將粘附在進料通道表面的秸稈物料刮除且推動至篩筒內,避免了半潮濕狀的秸稈、樹枝、稻谷、木屑等生物質能源粘附在進料通道的粘附,加強下料的效率,使得壓塊機能夠適用于秸稈物料濕度更高的使用情況;同時推料部在移動過程中會經(jīng)過推進料口,可以有效避免進料口位置的秸稈物料的粘附堆積,避免秸稈物料浪費,更加環(huán)保。
2、在罩體外滑移連接有導向套,在篩筒上設置有導向塊,然后在導向套上設置有與導向塊配合的導向槽,在篩筒轉動的過程中,由于導向槽是沿著推料部的移動方向起伏設置在,導向套又與罩體滑移連接,通過導向塊和導向槽的配合,將導向套的轉動轉化為導向套在罩體上發(fā)生沿著篩筒軸向的前后移動,減少了能源的浪費,同時還能起到良好的下料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圖2所示A部放大示意圖;
圖4是圖2所示B部放大示意圖;
圖5是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所示C部放大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2的剖面示意圖;
圖8是圖7所示D部放大示意圖。
圖中,1、機架;2、壓料裝置;21、篩筒;22、進料通道;23、進料口;24、轉動部;25、導向塊;3、罩體;4、推料部;5、驅動部;51、導向套;52、導向槽;53、第一導向套;54、第二導向套;55、加強罩;56、連接桿;57、直線軸承;6、導軌;61、底座;71、氣缸;72、推料柱;73、進料槽;74、固定柱;75、螺紋導槽;76、螺紋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jù)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實施例1,如圖1所示,一種生物質能源壓塊機,包括機架1,機架1可以連接有下料設備等等,在機架1上設置有壓料裝置2,壓料裝置2包括篩筒21和在篩筒21內進行滾動的滾動碾壓輪,同時在機架1上設置有驅動篩筒21轉動的轉動部24,轉動部24采用電機,電機設置在機架1內,電機的主軸與篩筒21連接,電機驅動篩筒21進行轉動;
如圖1所示,壓料裝置2的篩筒21上轉動連接有且可套設在篩筒21上的罩體3,罩體3的上方設置有進料口23,如圖2所示,罩體3內設置有軸線與水平面平行的進料通道22,進料通道22呈現(xiàn)貫通設置,篩筒21的圓周端面上設置有與進料通道22連通的開口,進料口23與進料通道22的圓周側壁的上方連通。
如圖1和圖2所示,為了使秸稈物料進入篩筒21內,在進料通道22內設置有與推料部4,推料部4為一個與進料通道22的縱截面形狀相配合的實體塊,推料部4上連接有驅動推料部4向篩筒21方向移動的驅動部5,驅動部5包括與推料部4連接且滑移連接在罩體3外的導向套51,該實體塊后方延伸出與進料通道22的內壁貼合的連接桿56,連接桿56與導向罩51的內壁固定連接,如圖4所示,連接桿56的側壁與進料通道22的內壁之間設置有直線軸承57。
如圖1所示,導向套51為一圓柱桶形結構,其套設在罩體3上,同時在罩體3與導向套51連接的位置,設置有沿著導向套51和進料通道22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導軌6,同時在導向套51上設置有與導軌6配合的底座61,通過導軌6方便導向套51在罩體3上的移動;
如圖1所示,為了使得推料部4可以自動移動,篩筒21的側壁凸出與罩體3外,篩筒21的圓周側面設置有導向塊25,導向套51上設置有與導向塊25滑移配合的導向槽52,導向槽52沿推料部4的移動方向起伏設置,起伏設置即是波浪狀設置,波峰和波谷之間的距離即是推動部的行程,所以說在篩筒21轉動時,導向槽52驅動推料部4在進料通道22內滑動,將秸稈物料推動至篩筒21內;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導向槽52即是環(huán)繞著導向套51的周向設置的,同時為了方便導向套51的拆卸,特別是在罩體3還能發(fā)生旋轉的情況下,導向套51由第一導向套53和第二導向套54組成,導向槽52設置在第一導向套53和第二導向套54的連接位置上,連接位置的上方還設置有覆蓋于導向槽52的加強罩55,加強罩55可以與第一或者第二導向套固定連接或者一體成型,加強罩55通過螺栓與第一導向套53固定連接。
實施例1的工作原理為,壓塊機壓料裝置2上的轉動部24驅動篩筒21進行轉動,從而將秸稈物料從篩筒21的篩孔內壓出及切斷;為了節(jié)約驅動推動部移動的能源成本和制造成本,在罩體3外滑移連接有導向套51,在篩筒21上設置有導向塊25,然后在導向套51上設置有與導向塊25配合的導向槽52,在篩筒21轉動的過程中,由于導向槽52是沿著推料部4的移動方向起伏設置在,導向套51又與罩體3滑移連接,通過導向塊25和導向槽52的配合,將導向套的轉動轉化為導向套51在罩體3上發(fā)生沿著篩筒21軸向的前后移動;同時導向套51與推料部4連接,故導向套51在前后移動的過程中,推料部4也會在進料通道22內發(fā)生前后的移動,起到了推動秸稈物料的作用。
實施例2:如圖5所示,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之處在于驅動部5的不同,實施例2中,驅動部5包括氣缸71,氣缸71連接在罩體3上,氣缸71的活塞桿與推料部4連接,推料部4為推料柱72,推料柱72與進料通道22的側壁抵接;
如圖7和圖8所示,推料柱72上設置有與進料口23相配合的進料槽73,進料槽73延伸至與進料通道22連通,同時如圖6所示,推料部4朝向篩筒21的一側沿推料部4的軸向延伸有固定柱74,固定柱74可以是多根,氣缸71的活塞桿與推料柱72通過軸承轉動連接,使推料柱72可以在周向發(fā)生旋轉,進料通道22的內壁上設置有螺紋導槽75,推料部4的側壁上設置有與螺紋導槽75配合的螺紋塊76,氣缸71驅動推料部4在進料通道22內軸向移動時產(chǎn)生圓周方向的旋轉。
實施例2的工作原理為,通過氣缸71活塞桿的往復的推料作用,使得推料部4在進料通道22內移動,從而實現(xiàn)了對秸稈物料的推移,推料部4向前移動的過程中,通過伸出的固定柱74將凝固在一起的秸稈物料插碎,避免秸稈物料被凝結在一起,使得推料部4推動的過程更加平滑,同時在移動的過程中,螺紋導槽75和螺紋塊76配合,在活塞桿推動推料部4向前動移動的過程中,推料部4會發(fā)生旋轉,從而將進料通道22內已經(jīng)凝結的秸稈物料轉碎,從而加快了秸稈物料的下料過程,同時使得進入壓料裝置2內的秸稈物料更加破碎,提高下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