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金屬棒材軋頭穿模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軋頭穿模機。
背景技術:
線芯一般由純銅細線制成,由于銅的延展性較好,因此銅線是由較細的銅棒拉拔成型。實際生產中,在對銅棒進行穿模拉拔前,要先進行銅棒端部軋尖處理,才能使得銅棒穿過模孔。現有技術提供了一些軋尖穿模裝置。
201520537808.3公布了一種軋尖穿模機,其包括機架、用于軋頭的軋輥組和用于穿模的卷筒,所述軋輥組通過左、右軸承座設置在機架的上端面,所述軋輥組的一端設置于所述左軸承座內部的軸承中,所述軋輥組的另一端設置于右軸承座內部的齒輪中,所述軋輥組的軋輥為變徑輥。該案提出了一種軋輥組,但軋輥組在安裝時不易調整對齊,容易出現偏差,且銅棒受力不均勻,導致軋頭效果不好。因此,現有技術仍有改進的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軋頭穿模機,可以一次性完成對銅棒的軋頭處理,且軋輥組結構穩定,可以進行大批量銅棒的快速扎頭處理。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軋頭穿模機,其包括機架、電機裝置、第一軋輥、第二軋輥以及多個大輥盤和小輥盤,所述電機裝置連接至所述第一軋輥和第二軋輥,一個以上的所述大輥盤和小輥盤相互間隔的固定在所述第一軋輥上,一個以上的所述大輥盤和小輥盤相互間隔的固定在所述第二軋輥上,所述第一軋輥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大輥盤與所述第二軋輥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小輥盤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軋輥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小輥盤與所述第二軋輥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大輥盤在同一平面上,其中,所述大輥盤的圓周面上設有沿其周向貫通的第一凹槽,在所述大輥盤的徑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呈半圓形,所述小輥盤的圓周面上設有沿其周向貫通的第二凹槽,在所述小輥盤的徑向方向上所述第二凹槽呈半圓形,所述第一軋輥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大輥盤與所述第二軋輥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小輥盤的圓周面相貼合,所述第一軋輥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小輥盤與所述第二軋輥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大輥盤的圓周面相貼合,所述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合攏呈圓形。
在本發明的軋頭穿模機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半徑沿著所述第一軋輥的軸向方向逐漸增大,所述第二凹槽的半徑沿著所述第一軋輥的軸向方向逐漸減小,所述第一凹槽的半徑沿著所述第二軋輥的軸向方向逐漸減小,所述第二凹槽的半徑沿著所述第二軋輥的軸向方向逐漸增大。
在本發明的軋頭穿模機中,所述大輥盤和小輥盤的厚度相同。
在本發明的軋頭穿模機中,所述第一軋輥和第二軋輥分別通過軸承座固定設置在所述機架的上端面,所述電機裝置通過一對等齒數的齒輪組驅動所述第一軋輥和第二軋輥。
在本發明的軋頭穿模機中,所述電機裝置設置在所述機架上,所述電機裝置包括電機和減速箱。
實施本發明的這種軋頭穿模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大輥盤和小輥盤相互間隔的設置,可以使得第一軋輥和第二軋輥裝配緊密,在進行銅棒軋尖時,使得銅棒受力均勻,不易變形,大大提高了軋尖效果。由于在拉拔銅線時,銅線尺寸要求不同,模孔尺寸會改變,因此銅棒扎頭凹槽要具有多種尺寸。本案可以對銅棒進行一次性軋尖處理,能穩定高效的處理大批量銅棒,且結構非常簡單,操作簡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這種軋頭穿模機的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第一軋輥和第二軋輥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圖1至2所示的本發明的這種軋頭穿模機,其包括機架1、電機裝置2、第一軋輥3、第二軋輥4、多個大輥盤5、多個小輥盤6。
所述電機裝置2連接至所述第一軋輥3和第二軋輥4。所述第一軋輥3和第二軋輥4分別通過軸承座10固定設置在所述機架1的上端面,第一軋輥3和第二軋輥4兩端都用軸承座10固定連接在機架1上。所述電機裝置2通過一對等齒數的齒輪組20驅動所述第一軋輥3和第二軋輥4,該結構可以保證第一軋輥3和第二軋輥4能等角速度轉動。所述電機裝置2設置在所述機架1上,所述電機裝置2包括電機11和附屬于該電機11的減速箱12,電機11固定連接在機架1上的電機座上。一個以上的所述大輥盤5和小輥盤6相互間隔的固定在所述第一軋輥3上,一個以上的所述大輥盤5和小輥盤6相互間隔的固定在所述第二軋輥4上。所述第一軋輥3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大輥盤5與所述第二軋輥4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小輥盤6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軋輥3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小輥盤6與所述第二軋輥4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大輥盤5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大輥盤5和小輥盤6的厚度相等,大輥盤5的直徑大于小輥盤6的直徑。當第一軋輥3和第二軋輥4做嚙合運動時,一個軋輥上的大輥盤5與另一軋輥上的小輥盤6的圓周面相貼合,或者具有一個非常微小的交錯空間。
其中,所述大輥盤5的圓周面上設有沿其周向貫通的第一凹槽51,在所述大輥盤5的徑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51呈半圓形。所述小輥盤6的圓周面上設有沿其周向貫通的第二凹槽61,在所述小輥盤6的徑向方向上所述第二凹槽61呈半圓形。大輥盤5和小輥盤6的圓周面上都設有向內凹的半圓形凹槽。所述第一軋輥3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大輥盤5與所述第二軋輥4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小輥盤6的圓周面相貼合。所述第一軋輥3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小輥盤6與所述第二軋輥4的至少一個的所述大輥盤5的圓周面相貼合。第一軋輥3上的大輥盤5與第二軋輥4上的小輥盤6的圓周面相貼合,且第一凹槽51和第二凹槽61合攏恰好呈圓形。第一軋輥3上的小輥盤6與第二軋輥4上的大輥盤5的圓周面相貼合,且第一凹槽51和第二凹槽61合攏也恰好呈圓形。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第一軋輥3和第二軋輥4通過大輥盤5和小輥盤6相互嵌合,裝配緊密,安裝非常方便快捷,不需要采用外部工具來進行軋輥微調。在第一軋輥3和第二軋輥4做嚙合運動時,第一軋輥3和第二軋輥4上的大輥盤5的側面相互貼合,相互支撐,提供一個較大的擠壓力。當進行銅棒扎尖時,可以使得銅棒受力均勻,一次性快速軋尖成型,且能保證軋尖凹槽不會發生受力偏移的現象,大大提高了軋尖效率,且具有較好的軋尖效果。
所述第一凹槽51的半徑沿著所述第一軋輥3的軸向方向逐漸增大,所述第二凹槽61的半徑沿著所述第一軋輥3的軸向方向逐漸減小。所述第一凹槽51的半徑沿著所述第二軋輥4的軸向方向逐漸減小,所述第二凹槽61的半徑沿著所述第二軋輥4的軸向方向逐漸增大。一個軋輥上的大輥盤5與另一軋輥上的小輥盤6的圓周面相貼合,且第一凹槽51和第二凹槽61合攏恰好呈圓形,形成軋尖模孔。第一軋輥3和第二軋輥4上的大輥盤5和小輥盤6能形成多對配合,因此可以制造出多種軋尖模孔,從而滿足銅棒拉拔銅線模孔多樣性的需求,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至此,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得以解決。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