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平底锪鉆。
背景技術:
在采用鉚接裝配和螺栓連接裝配汽車、飛機等具有復雜結構的產品時,有些鉚釘孔和螺釘孔只能布置在半封閉或者接近封閉的狀態(tài)的結構中,手動或氣動锪窩鉆無法對鉚釘孔或螺釘孔的沉頭部位的沉孔實施正面加工,因此需要反向切削加工沉孔,一般反向切削加工用的反拉锪鉆由锪鉆和刀桿組成,锪鉆和刀桿可以拆卸和組合,使用時先把刀桿從開敞面處穿入孔中,再在半封閉面端把锪鉆套入刀桿,鎖住锪鉆開始加工。在加工過程中,為避免超差和提高加工精度,工人必須在每個加工部位小心試切,因此,锪鉆和刀桿的安裝和匹配非常關鍵。
因此,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這些問題,研發(fā)一種能快速安裝刀頭與刀桿,并且能將刀頭穩(wěn)固的固定到刀桿上的平底锪鉆,具有重要的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快速安裝刀頭與刀桿,并且能將刀頭穩(wěn)固的固定到刀桿上的平底锪鉆,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平底锪鉆,包括刀桿和刀頭,所刀桿包括刀柄、臺肩、刀頭連接桿,所述刀柄、臺肩、刀頭連接桿依次制成一體,所述刀頭連接桿上設有刀頭連接結構,所述刀頭連接結構為三個相互連接的平面,依次為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三平面,且相鄰平面之間夾角為120°,所述第一平面一端延伸到所述刀頭連接桿末端,所述第二平面、第三平面在所述刀頭連接桿軸向上兩端均被所述刀頭連接桿軸限制,所述刀頭為圓柱形,且軸向設有通孔,所述通孔側壁設有與所述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三平面均匹配的垂直面,所述刀頭一側設有刀片,所述刀片為多枚,所述刀片與所述刀頭制成一體。
進一步的,所述刀片為偶數枚,且在所述刀頭上對稱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刀片為2枚,且在所述刀頭上對稱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刀片為高速鋼刀片。
進一步的,所述刀柄上設有與驅動機構連接的連接平面。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fā)明能迅速將刀頭套入刀桿,刀頭連接結構能保證將刀頭穩(wěn)定的固定到刀頭連接桿上,刀頭上設有的刀片能锪鉆平面,該設備能迅速加工工件,提高工人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刀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刀頭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
1、刀桿 2、刀頭 3、刀柄
4、臺肩 5、刀頭連接桿 6、刀頭連接結構
7、第一平面 8、第二平面 9、第三平面
10、通孔 11、垂直面 12、刀片
13、連接平面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據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根據圖1、2所示,一種平底锪鉆,包括刀桿1和刀頭2,所刀桿1包括刀柄3、臺肩4、刀頭連接桿5,所述刀柄3、臺肩4、刀頭連接桿5依次制成一體,所述刀頭連接桿5上設有刀頭連接結構6,所述刀頭連接結構6為三個相互連接的平面,依次為第一平面7、第二平面8、第三平面9,且相鄰平面之間夾角為120°,所述第一平面7一端延伸到所述刀頭連接桿5末端,所述第二平面8、第三平面9在所述刀頭連接桿5軸向上兩端均被所述刀頭連接桿5所限制,所述刀頭2為圓柱形,且軸向設有通孔10,所述通孔10側壁設有與所述第一平面7、第二平面8、第三平面9均匹配的垂直面11,所述刀頭2一側設有刀片12,所述刀片12為多枚,所述刀片12與所述刀頭2制成一體。
進一步的,所述刀片12為偶數枚,且在所述刀頭2上對稱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刀片12為2枚,且在所述刀頭2上對稱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刀片12為高速鋼刀片。
進一步的,所述刀柄3上設有與驅動機構連接的連接平面13。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兩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實施范圍。凡依本發(fā)明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發(fā)明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