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空調制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空調室內機的生產線。
背景技術: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的家電制造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但也同樣遭遇到了更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家電制造業為了能在其中很好的生存下去,需對生產方式等進行改進,降低生產成本。
在空調產業中,分為空調室內機及室外機兩部分,空調室內機的裝配涉及大量工序與工位,整個生產線所占用的車間生產面積大,且管理麻煩,中間容易出現差錯,導致生產成本升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空調生產線,克服現有技術廠房占地面積大,生產成本高的缺陷。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空調生產線,包括用于運輸工裝板的輸送軌道及工作臺,所述輸送軌道包括上下兩層,所述上層輸送軌道用于空調整機的裝配,包括組裝段,測試段、包裝段及封箱段,所述上層軌道由組裝段、測試段、包裝段、封箱段依次連接;其中:
所述組裝段包括第一組裝段,第二組裝段,所述第一組裝段與第二組裝段折回對立布局,折回處設有第一過渡區用于空調由第一組裝段至第二組裝段的轉向;
所述測試段為三角循環布局,包括檢測段,清潔段及維修段,所述檢測段與清潔段并排設置,所述維修段設于前兩者對側,所述第二組裝段末端與檢測段之間設有第二過渡區用于空調的轉向,所述空調檢測不合格則由清潔段進入維修段,檢測合格后由清潔段末端進入包裝段始端;
所述包裝段末端設有工裝板分離段,所述空調在包裝段完成包裝后進入工裝板分離段進行工裝板與空調的分離,分離后的空調進入封箱段進行封箱碼垛操作;
所述下層輸送軌道為工裝板返回段,用于工裝板的循環,所述工裝板返回段由包裝段末端的工裝板分離段返回至第一組裝段始端。
本發明的更進一步優選方案是:所述組裝段折回處第一過渡區工位為電控安裝工位及出風口安裝工位,所述空調生產線還包括電控預裝區及出風口預裝區,所述電控預裝區及出風口預裝區分別與第一過渡區的電控安裝工位及出風口安裝工位并排設置。
本發明的更進一步優選方案是:所述檢測段包括安全檢測工位,噪音檢測工位及遙控檢測工位,所述噪音檢測工位及遙控檢測工位設于隔音區。
本發明的更進一步優選方案是:所述第一過渡區、第二過渡區為牛眼臺。
本發明的更進一步優選方案是:所述上層輸送軌道沿著生產線前進方向向下傾斜,所述封箱段輸送軌道為流利條滾軸輸送軌道。
本發明的更進一步優選方案是:所述工裝板上設有固定條碼的條碼卡槽。
本發明的更進一步優選方案是:所述工裝板分離段包括第一回板升降機及氣缸推桿裝置,所述氣缸推桿裝置包括第三氣缸及連于氣缸上隨氣缸伸縮而運動的推桿,所述第三氣缸收縮方向為生產線前進方向。
本發明的更進一步優選方案是:所述工裝板返回段末端設有第二回板升降機與第一組裝段始端連接。
本發明的更進一步優選方案是:所述封箱段設有自動壓箱機用于空調的壓箱操作。
本發明的更進一步優選方案是:所述生產線上方設有高壓及石油氣傳輸導軌。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將用于運輸工裝板的輸送軌道上下兩層設置,其中下層軌道為工裝板返回段,用于工裝板的返回輸送,上層為空調整機裝配生產線,由組裝段,測試段,包裝段及封箱段順序連接構成,所述組裝段包括第一組裝段和第二組裝段,為折回對立布局,所述測試區包括檢測段,清潔段及維修段,為三角循環布局。將組裝段折回對立布局設置,測試段三角循環布局設置,此設置既能減少占用的廠房面積,又能降低生產線中的出錯率,降低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空調生產線俯視圖;
圖2是本發明空調生產線左視圖;
圖3是本發明空調生產線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工裝板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2中第一回板升降機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作詳細說明。
如圖1-4所示,一種空調生產線,包括用于運輸工裝板60的輸送軌道及工作臺,其中,所述輸送軌道包括上下兩層,所述上層輸送軌道用于空調整機生產線的裝配,包括順序連接的組裝段10,測試段20、包裝段30及封箱段40,所述組裝段10為折回對立布局,所述下層軌道為工裝板返回段70,用于工裝板60的返回。采用此布局設置空調室內機的生產線,與其他生產線相比,此設置將生產線集中,可減少工位,員工排位緊湊,有利于發現生產線中易出現問題的工位,同時能夠較大程度的節約廠房面積,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地,所述生產線上方設有高壓及石油氣傳輸軌道,方便生產時物資的使用,同時節約物流周轉運輸成本。優選的,本實施例中所用工裝板60上設有條碼卡槽601,用于空調工件的條碼放置,方便記錄及核對,所述工裝板60表面貼有防靜電皮帶,底部貼有防火板,四周貼有T型膠邊。
在本實施例的空調生產線中,所述組裝段10用于空調部件的裝配,包括第一組裝段101,第二組裝段102,所述第一組裝段101與第二組裝段102折回對立設置,折回處設有第一過渡區103用于空調由第一組裝段101至第二組裝段102的轉向。采用折回對立布局,與環狀及其他布局相比,能更大程度上節省廠房面積,同時生產工位排列緊湊,整個線路暢通,員工可相互監督檢測,可減少整個生產線的出錯率。所述第一組裝段101由始端的條碼固定工位開始,緊接著進入下一工位進行底座及貫流風扇的安裝。當完成第一組裝段101電控安裝時,通過第一過渡區103轉向進入對立設置的第二組裝段102工位進行出風口安裝,所述第二組裝段102主要為組件安裝及接線固定等操作工位。進一步地,所述組裝段折回處第一過渡區103工位分別為第一組裝段101末端的電控安裝工位及第二組裝段102始端的出風口安裝工位,更進一步地,所述空調生產線還包括電控預裝區501及出風口預裝區502,所述電控預裝區501及出風口預裝區50分別與第一過渡區電控安裝工位及出風口安裝工位并排設置,此設置將預裝線與主產線一體化,減少了中間物流輸送成本,方便操作。
所述空調工件在組裝段10完成基本組裝后由第二組裝段102末端進入測試段20,所述測試段包括檢測段202,清潔段203及維修段204,為三角循環布局,所述檢測段202與清潔段203并排設置,所述維修段204設于前兩者對側。所述第二組裝段102末端與測試段20始端的檢測段202之間設有第二過渡區201用于空調的轉向。進一步地,所述檢測段202包括安全檢測工位,噪音檢測工位及遙控檢測工位,所述噪音檢測工位及遙控檢測工位設于隔音區,以保證檢測的準確性。所述檢測段202設有循環的電路插座傳送帶,方便檢測時電路的連通。所述清潔段203,維修段204為牛眼臺,當檢測發現問題時,測試人員將問題點寫明后貼到空調工件上,繼續進行其他功能的檢測,空調檢測不合格進入清潔段203清潔完成后推入維修段204進行維修返檢,維修返檢后重新進入檢測段203進行檢測,直至檢測合格后由清潔段203末端進入包裝段30始端。
所述空調工件在包裝段30工位進行附件套裝,貼銘牌等操作,所述包裝段30末端設有工裝板分離段,空調工件完成包裝后進入工裝板分離段進行工裝板60與空調工件的分離,分離后的空調工件進入封箱段40始端進行封箱碼垛操作;工裝板則進入下層輸送軌道的工裝板返回段70。
所述封箱段40設有自動壓箱裝置,封箱裝置及自動碼垛機,與現有技術采用打釘防止封箱翹起相比,本空調生產線采用壓箱裝置進行壓箱操作,無需人工就能有效地箱體翹起的問題,降低生產成本。所述封箱段采用流利條滾軸輸送軌道,便于無工裝板承載的空調工件的前行。壓箱完成后隨后進入封箱機封箱然后由自動碼垛機進行碼垛操作,整個封箱區40可實現無人操作。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過渡區103,第二過渡區201在本實施例中為牛眼臺,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僅需在過渡區對應工位的員工完成操作后將工裝板輕推進入對立側的下一工位中即可完成轉向;所述第一過渡區103、第二過渡區201亦可采用轉向機構,亦或是采用機械手臂進行轉向移送。
結合附圖5,所述下層輸送軌道為工裝板返回段70,所述工裝板返回段70末端設有第二回板升降機702與第一組裝段101始端連接。所述包裝段30末端的工裝板分離段包括第一回板升降機701及設于工作臺的氣缸推桿裝置。所述第一回板升降機包括機架7010,一端與機架7010上方轉動連接的傳送帶7011,安裝于機架7010下方的第一氣缸7012,轉臂組件7013,動力組件及光眼7014,所述轉臂組件7013一端與第一氣缸7012伸縮桿相鉸接,另一端與傳送帶7011相鉸接,所述光眼7014設于傳送帶與機架連接一端。所述氣缸推桿裝置包括第三氣缸及連接于第三氣缸收縮桿上隨第三氣缸伸縮而運動的推桿,所述氣缸伸縮方向與生產線前進直線方向一致。當檢測到空調工件進入工裝板分離段位于傳送帶7011時,此時第一回板升降機701未下降,氣缸推桿裝置的第三氣缸收縮帶動推桿推動空調工件向封箱段40移動,工裝板60則停留在第一回板升降機701上,待檢測到空調工件移出第一回板升降機701時,第一回板升降機701的第一氣缸7012收縮,轉臂組件7013帶動傳送帶7011下降,帶動工裝板60下降移送至工裝板返回段70上,移送完成后第一氣缸7012伸出,傳送帶7011上升至與包裝段30生產軌道齊平。所述工裝板返回段70包括下降段及上升段,依靠其自身重力及動力裝置向前移動,隨后通過第二回板升降機701返回至第一組裝段101始端。
本發明更進一步方案為設置上層輸送軌道沿著生產線前進方向具有一定的向下傾斜度,如第一組裝段101由起始工位至第一過渡區103,第二組裝段102至第二過渡區201,檢測段30至封箱段40的輸送軌道均向下傾斜一定角度,從而可實現對工裝板60的推動力為0或者推動力下降,減輕工人負擔,只需在工裝板返回段70上升段及部分生產線上采用小電機進行提升,整體結構簡單省力,節省成本。
應當理解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可以對上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所有這些修改和替換,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