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復繞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復繞機的卷取裝置。
背景技術:
金屬管線在加工到最終尺寸后,一般要進行密排纏繞,然后在進行熱處理或包裝。例如銅管,在拉拔到最終尺寸后進行密排纏繞,然后進行退火等熱處理。為將金屬管線有序地密排纏繞成卷狀盤管,一般采用復繞收卷裝置。
目前,公告號為cn202575546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復繞機卷取裝置,它包括輔支撐、輔轉盤、主轉盤、主支撐、平臺、導軌和底座,能夠轉動的輔轉盤與輔支撐連接,能夠轉動的主轉盤與主支撐連接,所述輔支撐和主支撐均與平臺固接,所述平臺通過導軌與底座滑動連接。
這種復繞機卷取裝置結構簡單,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通過主轉盤和輔轉盤夾持將銅管的端部定位,剛開始繞卷銅管時,工人需要使用鐵棒對銅管往靠近輔轉盤的方向敲打,使銅管能夠排列整齊,但是工人長時間將手置于主轉盤與輔轉盤之間,容易發(fā)生意外事故。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fā)明在于提供一種復繞機的卷取裝置,通過設置抵觸板和定位組件,使工人不用長時間將手置于主轉盤和輔轉盤之間,達到不易發(fā)生意外事故的目的。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復繞機的卷取裝置,包括工作臺以及滑動連接于工作臺的主機架和輔機架,所述主機架上轉動連接有主轉盤,所述輔機架上轉動連接有輔轉盤,所述的主轉盤與輔轉盤之間形成用于繞卷銅管的工作區(qū),所述的工作臺上固定有支撐架,所述的支撐架上鉸接有支撐板,所述的支撐板遠離鉸接處的一端滑動連接有驅動桿和抵觸板,所述抵觸板通過第一彈性件與支撐板連接,所述的驅動桿與抵觸板之間設置有用于抵觸板與銅管保持抵觸或與銅管分離的定位組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開始轉動主轉盤時,通過按壓驅動桿,通過定位組件使抵觸板往靠近輔轉盤的方向移動,并且與銅管抵觸,同時,使抵觸板定位,在主轉盤轉動若干圈之后,按壓驅動桿,通過第一彈性件的彈力作用,使抵觸板與銅管分離,免去了工人長時間將手置于工作區(qū)的過程,從而不易發(fā)生意外事故。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定位組件包括第一擋塊、第二擋塊和連接座,所述的驅動桿沿自身的長度方向滑動連接于連接座,所述的第一擋塊固定于驅動桿上,所述的第二擋塊與抵觸板固定連接,所述的第一擋塊上開設有多個第一斜面,所述的第二擋塊上開設有用于與第一斜面抵觸的第二斜面,所述的第二擋塊上固定有滑塊,所述的連接座上開設有用于放置滑塊的滑槽,所述的連接座靠近抵觸板的一端開設有用于與滑塊抵觸的第三斜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按壓驅動桿,使驅動桿帶動第一擋塊移動,通過第一斜面、第二斜面以及第一彈性件的作用,將第二擋塊發(fā)生轉動,并使滑塊與第三斜面抵觸,從而使抵觸板可以與銅管的外壁保持抵觸;再次按壓驅動桿時,同理,使第二擋塊再次轉動,使滑塊置于滑槽中并通過第一彈性件的彈力作用,將抵觸板與銅管分離,從而能夠減少工人的手置于工作區(qū)中的時間,不易發(fā)生意外事故。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支撐板沿自身的高度方向滑動連接有驅動板,所述的驅動板與所述驅動桿固定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對驅動板施加壓力,能夠使驅動桿發(fā)生位移,從而使工人的手不必置于工作區(qū)中,進一步減小了意外事故發(fā)生的可能。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支撐板遠離驅動桿的一端設置有用于支撐板定位的限位組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限位組件的設置,能夠對支撐板有效定位,不易因摩擦力不足而使支撐板隨意發(fā)生轉動。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限位組件包括第二彈性件和限位柱,所述的支撐架上開設有用于放置限位柱的限位凹孔,所述的第二彈性件的兩端分別與限位柱、支撐板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第二彈性件的彈力作用,將限位柱頂靠在限位凹孔中,并產生較大的摩擦力,通過摩擦力的作用,能夠將支撐板有效定位,使支撐板不易因與支撐架之間的摩擦力過小而隨意發(fā)生轉動。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限位組件還包括調節(jié)螺栓,所述的調節(jié)螺栓與支撐板螺紋連接,所述的支撐板通過所述調節(jié)螺栓與第二彈性件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轉動調節(jié)螺栓,能夠改變第二彈性件的形變量,從而能夠調節(jié)第二彈性件的彈力,調節(jié)限位柱與限位凹孔的內壁之間的摩擦力,便于工人翻轉支撐板。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支撐架上鉸接有用于與銅管抵觸的壓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壓板與銅管抵觸,使銅管在經(jīng)過壓板時,使銅管發(fā)生一定的形變,使銅管能夠沿著卷狀盤管的切線方向繞卷,使銅管排列緊密。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壓板遠離鉸接處的一端轉動連接有引導輪,所述的壓板通過所述引導輪與銅管抵觸,所述的引導輪的外圓上開設有引導凹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銅管的外壁置于引導凹槽中,通過引導輪的轉動,能夠減小與銅管之間的摩擦力,減小對銅管的磨損,提升銅管的成品率。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壓板包括第一連接段和第二連接段,所述的第一連接段一端與引導輪轉動連接,另一端通過定位螺栓與所述第二連接段連接,所述的第二連接段與所述支撐架鉸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能夠便于對第一連接段和第二連接段進行拆裝,同時,便于調節(jié)第一連接段與卷狀盤管之間的距離,減小銅管與第一連接段的側壁發(fā)生磕碰而損壞的可能。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第一連接段遠離引導輪的一端開設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二連接段的放置凹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第一連接段具有一定的彈性,在將銅管繞卷完畢之后,通過自身的彈力作用,能夠復位,有效提升生產效率。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開始繞卷銅管時,主轉盤低速轉動,工人用手對驅動板施加往靠近驅動桿方向的壓力后松開,通過定位組件對抵觸板定位,使抵觸板與銅管保持抵觸,使銅管產生一定的形變,使銅管能夠排列緊密,再次對驅動板施加往靠近驅動桿方向的壓力,通過定位組件對抵觸板定位,使抵觸板與銅管分離,繼而將支撐板沿著鉸接處翻轉,將支撐板從工作區(qū)移出,使工人的手不必置于工作區(qū)中,減小了意外事故發(fā)生的可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處放大圖;
圖3為體現(xiàn)限位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體現(xiàn)定位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工作臺;11、主機架;12、輔機架;2、主轉盤;21、支撐柱;22、支撐盤;31、輔轉盤;32、工作區(qū);4、支撐架;41、支撐板;42、容納腔;5、限位組件;51、第二彈性件;52、限位柱;53、調節(jié)螺栓;54、安裝孔;55、限位凹孔;61、驅動板;62、滑桿;63、第一彈性件;64、驅動桿;65、抵觸板;7、定位組件;71、第一擋塊;711、第一斜面;72、第二擋塊;721、第二斜面;73、連接座;731、第三斜面;732、滑槽;74、延長桿;75、滑塊;8、壓板;81、第一連接段;811、放置凹槽;82、第二連接段;83、定位螺栓;9、引導輪;91、引導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復繞機的卷取裝置,包括工作臺1和支撐臺(圖中未示出),支撐臺嵌設于地面下,工作臺1通過電機(圖中未示出)驅動能夠轉動連接于支撐臺上。
在工作臺1的兩端均設置有一個主機架11和一個輔機架12。主機架11上通過電機(圖中未示出)轉動連接有一個主轉盤2。主轉盤2包括一體化設置的支撐柱21和支撐盤22。支撐柱21和支撐盤22同軸設置。支撐盤22背對支撐柱21的一側與電機的轉動軸固定。液壓缸(圖中未示出)的缸體固定在工作臺1上,液壓缸的液壓軸能夠推動主機架11能夠沿著主機架11的寬度方向移動。
輔機架12上轉動連接有一個用于與支撐柱21抵觸的輔轉盤31,輔機架12也通過液壓缸的傳動沿著主機架11的寬度方向滑動。將輔轉盤31與支撐柱21同軸設置。使輔轉盤31和主轉盤2之間形成一個用于卷取銅管的工作區(qū)32。在支撐柱21遠離支撐盤22的一端開設有截面呈長方形的卡槽(圖中未示出),能夠將銅管的端部嵌設于該卡槽中。
當電機帶動支撐盤22轉動時,能夠將銅管繞卷于支撐柱21上,形成卷狀盤管。
在工作臺1上固定有一個支撐架4。支撐架4呈倒置的l形設置。置于支撐盤22和輔轉盤31之間。在支撐架4朝向主轉盤2的一側通過銷軸鉸接有一個支撐板41。支撐板41呈長方體設置。
如圖2和圖3所示,支撐板41靠近銷軸(圖中未標注)的一端設置有限位組件5,限位組件5包括第二彈性件51、限位柱52以及調節(jié)螺栓53,第二彈性件51為彈簧。限位柱52呈圓柱形。將第二彈性件51的兩端分別與限位柱52、調節(jié)螺栓53固定連接。支撐板41靠近銷軸的一端開設有安裝孔54,該安裝孔54為螺紋孔。將限位柱52、第二彈性件51以及調節(jié)螺栓53依次置于安裝孔54中,使調節(jié)螺栓53與安裝孔54螺紋連接。
在支撐架4的側壁上開設有至少兩個限位凹孔55。這些限位凹孔55以銷軸的軸心為圓心呈弧形排列。限位柱52朝向限位凹孔55的一端呈半球狀。通過第二彈性件51的彈力作用,將限位柱52頂靠在一個限位凹孔55中,并且通過摩擦力的作用,將支撐板41定位。
在支撐板41朝向主機架11(見圖1)的一側設置有一個驅動板61,驅動板61呈長方體設置。將驅動板61通過滑桿62沿著支撐板41的寬度方向移動。驅動板61遠離滑桿62的一端往遠離支撐架4的方向延伸。
如圖2和圖4所示,在支撐板41上設置有一個抵觸板65和一個驅動桿64。抵觸板65背對支撐板41的一側用于與銅管抵觸。第一彈性件63為彈簧,將第一彈性件63的一端固定在抵觸板65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撐板41上。
在抵觸板65和驅動桿64之間設置有一個定位組件7。定位組件7包括第一擋塊71、第二擋塊72以及連接座73。在支撐板41遠離銷軸的一端開設有截面呈圓形的容納腔42。將該圓筒狀的連接座73嵌設并固定于該容納腔42中。連接座73的軸心與輔轉盤31的軸心平行。將呈圓柱形的驅動桿64一端置于連接座73中,并且沿著連接座73的長度方向與連接座73滑動連接,另一端從連接座73伸出后與驅動板61固定連接。
將圓柱形的第一擋塊71置于連接座73中并且與驅動桿64固定連接。第一擋塊71背對驅動桿64的一端開設有多個第一斜面711,這些第一斜面711沿著第一擋塊71的軸心均勻分布。第一擋塊71和驅動桿64同軸設置。
第二擋塊72呈圓柱形設置并且置于連接座73中與連接座73滑動連接。第二擋塊72背對第一擋塊71的一側通過延長桿74與抵觸板65固定連接。在第二擋塊72朝向第一擋塊71的一側開設有多個第二斜面721,這些第二斜面721沿著第二擋塊72的軸心均勻分布。使第二斜面721用于與第一斜面711抵觸。
在第二擋塊72的外壁上固定有四個滑塊75,滑塊75的長度方向與第二擋塊72的長度方向平行設置。連接座73朝向第二擋塊72的一端沿著自身的長度方向開設有滑槽732。滑塊75能夠滑動連接于該滑槽732中。連接座73朝向第二擋塊72一端的端面上開設有呈z形的第三斜面731。相鄰兩個滑槽732之間設置有一個上述第三斜面731。使滑塊75置于滑槽732中或者與第三斜面731抵觸。
按壓驅動板61,使驅動板61往靠近驅動桿64的方向移動,驅動桿64帶動第一擋塊71和第二擋塊72沿著連接座73的長度方向移動,滑塊75與容納腔42的內壁產生相對移動,在將第二擋塊72從連接座73伸出之后,通過第一彈性件63的彈力作用以及第一斜面711和第二斜面721的引導作用,使第二擋塊72沿著自身的軸心產生一定的轉動,此時,滑塊75與第三斜面731對應,松開驅動板61,通過第一彈性件63的彈力作用,使滑塊75嵌設于第三斜面731上,對滑塊75定位,使得抵觸板65可以定位并與銅管保持抵觸,通過主轉盤2低速轉動,將銅管緊密繞于支撐柱21上。
再次按壓驅動板61,在將第二擋塊72從連接座73伸出之后,通過第一彈性件63的彈力作用以及第一斜面711和第二斜面721的引導作用,使第二擋塊72沿著自身的軸心產生一定的轉動,此時,滑塊75與第三斜面731分離,并與滑槽732對應,通過第一彈性件63的彈力作用,使滑塊75能夠沿著滑槽732的長度方向滑動,使抵觸板65與銅管分離,繼而高速轉動主轉盤2。工人不必將手長時間置于工作區(qū)32中,減小了手與主轉盤2、輔轉盤31接觸的可能,不易發(fā)生意外事故。
在支撐架4背對支撐板41的一側設置有一個壓板8。壓板8包括均呈長方體設置的第一連接段81和第二連接段82。通過摩擦力的作用,將第二連接段82定位于支撐架4上。將第二連接段82的一端鉸接在支撐架4上,另一端開設有三個定位通孔。
第一連接段81的一端開設有放置凹槽811,將第二連接段82遠離鉸接處的一端置于該放置凹槽811中,將定位螺栓83穿過放置凹槽811、定位通孔并與螺母(圖中未示出)螺紋連接,將第一連接段81固定在第二連接段82上。在第一連接段81遠離定位螺栓83的一端轉動連接有一個引導輪9。引導輪9的外圓上開設有用于與銅管抵觸的引導凹槽91。通過引導輪9的導向作用,使得銅管產生一定的形變,能夠沿著卷狀盤管的切線方向繞卷于卷狀盤管上,進一步使卷狀盤管上的銅管排列緊密。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發(fā)明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