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拉深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拉深方法及拉深裝置。
背景技術:
拉深,也稱拉延、拉伸、壓延等,是指利用模具,將沖裁后得到的毛坯沖壓成各種開口空心零件或減小開口空心毛坯的直徑、增大高度的一種機械加工工藝。用拉深工藝可以制造筒形、階梯形、錐形、球形、盒型和其他不規則形狀的薄壁零件,拉深工藝與翻邊、脹形、擴口、縮口等其他沖壓成形工藝配合,還能制造形狀極為復雜的零件。因此在汽車、飛機、電器、儀表、電子等工業部門的生產過程中,拉深工藝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如圖1-圖3所示,目前的拉深工藝中,工件5'在進行最后的成型拉深時,會在模具內進行兩次拉深,即沖頭1'將工件5'壓入凹模2'的一次拉深以及沖頭1'和頂出氣缸3'同時上行,頂出汽缸3'將工件5'頂出凹模2'的二次反向拉深,工件5'被頂出后從凹模2'的上方移出。二次反向拉深容易導致工件5'的底部反拉,從而造成工件5'的側面和底面不平整,導致工件5'不合格。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拉深方法,可以避免對工件的二次反向拉深,從而提高工件的質量。
為達此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拉深方法,沖頭將工件向下壓入凹模并拉深成型后,工件從凹模下方被移出。
其中,工件拉深成型后位于所述凹模下方,位于所述凹模下方的卸料裝置與所述沖頭配合,使所述沖頭向上移動脫離所述工件;所述卸料裝置帶動所述工件從所述凹模下方移出。
其中,所述沖頭和所述工件脫離時,所述卸料裝置阻擋所述工件跟隨所述沖頭向上移動。
本發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拉深裝置,可以避免對工件的二次反向拉深,從而提高工件的質量。
為達此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拉深裝置,包括:
沖頭和凹模,所述沖頭和所述凹模配合實現工件的拉深成型;
下托料機構,用于支撐所述工件,所述下托料機構位于所述凹模下方并能夠沿所述工件的拉深方向移動;
卸料裝置,所述卸料裝置位于所述凹模下方;
控制組件,用于控制所述沖頭和所述卸料裝置動作,當所述工件拉深成型后,所述控制組件控制所述卸料裝置將所述工件由所述凹模的下方移出。
其中,當所述工件拉深成型后,所述工件完全穿過所述凹模且所述工件的上表面與所述凹模的下表面具有第一間隙。
其中,所述卸料裝置包括設置于所述凹模下表面的卸料叉,所述卸料叉能夠沿所述凹模的表面滑動以實現所述卸料叉的向內收縮或向外打開,所述卸料叉與所述控制組件電連接,當所述工件拉深成型后,所述控制組件控制所述卸料叉向內收縮伸入所述第一間隙內,且所述卸料叉與所述沖頭沿所述卸料叉的伸縮方向具有第二間隙,所述控制組件控制所述沖頭向上移動,使所述工件與所述沖頭脫離。
其中,所述卸料裝置還包括機械手,所述機械手位于所述下托料機構和所述凹模之間的區域的外側,且所述機械手能水平移動和向內收縮,所述機械手和所述控制組件電連接,所述工件拉深成型后位于所述機械手的內側,所述控制組件控制所述機械手向內收縮夾持所述工件并由所述凹模的下方移出。
其中,所述工件與所述沖頭完全脫離前,所述控制組件控制所述機械手夾持所述工件,所述工件與所述沖頭完全脫離后,所述卸料叉張開,所述機械手夾持所述工件從所述凹模的下方移出。
其中,所述卸料裝置還包括傳送帶,所述傳送帶位于所述下托料機構的一側,所述機械手夾持所述工件并將所述工件放置于所述傳送帶。
其中,所述下托料機構包括氣缸以及與所述氣缸的活塞桿連接的托板,所述托板用于支撐所述工件。
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拉深方法及拉深裝置。拉深方法中,沖頭將工件向下壓入凹模并拉深成型后,工件從凹模下方移出。此拉深方法取消向上頂出工件的操作,通過在凹模下方移出工件,避免了對工件的二次反向拉深,從而保證工件的底面以及側面的平面度,保證了工件的加工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工件拉深初始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現有技術中工件拉深成型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現有技術中工件頂出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拉深方法的流程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2提供的拉深裝置中工件拉深成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2提供的拉深裝置中工件與沖頭脫離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2提供的拉深裝置中工件移出時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
1、沖頭;2、凹模;3、下托料機構;31、活塞桿;32、托板;4、卸料裝置;41、機械手;42、傳送帶;43、卸料叉;5、工件;
1'、沖頭;2'、凹模;3'、頂出氣缸;5'、工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和達到的技術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實施例1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拉深方法,沖頭1將工件5向下壓入凹模2并拉深成型后,工件5從凹模2下方被移出。本實施例中的拉深方法取消向上頂出工件5的操作,通過在凹模2下方移出工件,避免了對工件5的二次反向拉深,從而保證工件5的底面以及側面的平面度,保證了工件5的加工質量。
具體而言,工件5壓入凹模2內逐漸拉伸,當工件5拉伸成型即完成拉深后,工件5位于凹模2的下方,位于凹模2下方的卸料裝置4與沖頭1配合,使得沖頭1向上移動時,卸料裝置4阻擋工件5跟隨沖頭1向上移動,使工件5始終位于凹模2的下方,從而使沖頭1和工件5脫離,再通過卸料裝置4帶動工件5從凹模2的下方移出。整個過程通過卸料裝置4和沖頭1配合,操作簡單,也利于相應的機械操作,便于實現自動化或半自動控制,提高工件5制作效率。
實施例2
如圖5-圖7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應用實施例1中的拉深方法的拉深裝置,包括沖頭1、凹模2、下托料機構3、卸料裝置4以及控制組件,沖頭1和凹模2配合實現工件5的拉深成型;下托料機構3用于支撐工件5,下托料機構3位于凹模2下方并能夠沿工件5的拉深方向移動;卸料裝置4位于凹模2下方;控制組件用于控制沖頭1和卸料裝置4動作,當工件5拉深成型后,控制組件控制卸料裝置4將工件5由凹模2的下方移出。
利用本實施例提供的拉深裝置拉深工件時,可以取消向上頂出工件5的操作,通過在凹模2下方移出工件,避免了對工件5的二次反向拉深,從而保證工件5的底面以及側面的平面度,保證了工件5的加工質量。
具體而言,下托料機構3包括氣缸以及與氣缸的活塞桿31連接的托板32,托板32用于支撐工件5,通過托板32支撐工件5可以保證工件5在拉深過程中的穩定性,同時,沖頭1向下擠壓工件5時克服氣缸的阻力,可以為工件5提供較好的成型力,以實現工件5的拉深成型。如圖5所示,拉深時,工件5放置于托板32上,且活塞桿31伸出使托板32與凹模2的上表面平齊,沖頭1由上方向下沖壓工件5并將工件5逐漸壓入凹模2中,凹模2限制工件5的形狀,以得到特定尺寸的工件5,當工件5拉深成型后工件5位于凹模2的下方。
卸料裝置4包括設置于凹模2下表面的卸料叉43,卸料叉43能夠沿凹模2的表面滑動以實現卸料叉43的向內收縮或向外打開,卸料叉43與控制組件電連接,控制組件控制卸料叉43與沖頭1運動,以實現工件5和沖頭1的脫離,防止工件5粘在沖頭1表面。為方便工件5拉深成型后與沖頭1脫離,當工件5拉深成型后,為便于卸料叉43與沖頭1配合實現工件5和沖頭1的脫離,工件5完全穿過凹模2且工件5的上表面與凹模2的下表面具有第一間隙。
如圖6所示,當工件5拉深成型后,控制組件控制卸料叉43向內收縮伸入第一間隙內,使得卸料叉43位于工件5的上方,當控制組件控制沖頭1向上移動時,卸料叉43阻擋工件5跟隨沖頭1移動,以便將沖頭1和工件5脫離;為避免卸料叉43與沖頭1的表面摩擦,阻礙沖頭1向上移動,卸料叉43與沖頭1沿卸料叉43的伸縮方向具有第二間隙,第二間隙的大小可以根據工件5的側壁的厚度設定,本實施例綜合考慮工件5的壁厚以及沖頭1移動便利性,將第二間隙設置為0.1-0.2mm,第二間隙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調整為0.1mm、0.2mm。
如圖7所示,卸料裝置4還包括機械手41,機械手41位于下托料機構3和凹模2之間的區域的外側,且機械手41能水平移動和向內收縮,機械手41和控制組件電連接,工件5拉深成型后位于機械手41的內側,控制組件控制機械手41向內收縮夾持工件5并由凹模2的下方移出。工件5與沖頭1完全脫離前,控制組件控制機械手41夾持工件5,以便移出工件5;工件5與沖頭1完全脫離后,卸料叉43張開,機械手41夾持工件5并將工件5從凹模2的下方移出。
卸料裝置4還包括傳送帶42,傳送帶42位于下托料機構3的一側,機械手41夾持工件5并將工件5放置于傳送帶42,通過傳送帶42將工件5傳送至指定位置,方便后序處理。
以上內容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