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設備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加工設備,包括控制件及與所述控制件連接的承載件,所述承載件上設置有載具以及容置于所述載具內的產品,所述控制件中設有第一氣缸,所述控制件控制第一氣缸的運動對位于載具中的產品進行定位、加工,所述控制件中還設置有齒條、和與所述承載件固定連接的齒輪,所述齒條與所述齒輪相互齒合,所述控制件通過控制所述齒條的運動而帶動所述齒輪轉動進而使所述承載件連通所述齒輪一起旋轉。
【專利說明】
加工設備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生產治具,特別涉及一種加工設備。
【背景技術】
[0002] 在加工生產中,產品通常需要經過特定的治具進行加工,最后將加工完好的產品 經測試后包裝。
[0003] -般地,產品多個部位都需要被加工。例如,當產品的正反兩面都需要加工時,通 常采用一個加工設備對產品進行定位進而完成單面加工,隨后需要將產品轉移至另一加工 設備中重新定位后進行另一面的加工。也即,產品正反兩面的加工分別在不同的加工設備 中進行,而產品在不同的加工設備中的每一次的加工均需要重新定位。如此,在加工生產 中,產品在不同設備中加工時的定位精度不能保證一致而使得產品加工品質難以保證,而 且產品的轉移還使得產品加工時費時費力,導致產品加工成本增加。 【實用新型內容】
[0004]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降低加工成本的,加工精度高的加工設備。
[0005] -種加工設備,包括控制件及與所述控制件連接的承載件,所述承載件上設置有 載具以及容置于所述載具內的產品,所述控制件中設有第一氣缸,所述控制件控制第一氣 缸的運動對位于載具中的產品進行定位、加工,所述控制件中還設置有齒條、和與所述承載 件固定連接的齒輪,所述齒條與所述齒輪相互齒合,所述控制件通過控制所述齒條的運動 而帶動所述齒輪轉動進而使所述承載件連通所述齒輪一起旋轉。
[0006] 進一步地,所述齒輪通過一連接軸與所述承載件連接,從而使得齒輪與所述承載 件同軸轉動。
[0007]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氣缸位于所述齒條之上且間隔的設置于所述齒輪的相對兩 側。
[0008] 進一步地,所述齒輪和齒條容置于所述控制件中,所述控制件中形成兩個相對的 第一通孔和一個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二通孔的延伸方向垂直,所 述第一通孔用于容置所述齒條,所述第二通孔用于容置所述齒輪。
[0009]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件具有一頂面、自頂面相對兩端垂直向下延伸的端面、以及自 頂面一側垂直向下延伸并連接所述兩端面的一側面。
[0010] 進一步地,所述兩個第一通孔分別開設于所述兩端面上,所述第二通孔開設于所 述側面上。
[0011] 進一步地,所述側面上還形成兩個第三通孔,所述兩個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通 孔兩側且對稱設置,所述第三通孔用于容置所述第一氣缸。
[0012]進一步地,所述控制件上還開設有若干第一氣孔和第二氣孔,所述第一氣孔與外 界氣源接通控制所述第一氣缸的運動,所述第二氣孔與外界氣源接通控制所述齒條的運動 進而間接地控制齒輪的旋轉。
[0013]進一步地,所述氣源為氣管或者手動控制閥,所述承載件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 通過第二氣缸相對所述承載件運動從而固定所述載具及產品。
[0014]進一步地,所述承載件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通過第二氣缸相對所述承載件運 動從而固定所述載具及產品。
[0015] 本實用新型所述加工設備,通過與第一氣孔接入氣源及第二凹槽接通感應器來控 制所述第一氣缸運動加工產品;通過第二氣孔外接氣源及第一凹槽外界感應器控制齒條的 運動而控制齒輪旋轉。如此,使得固定于所述承載件上的產品可旋轉、多次加工,且產品的 多次加工不需要重新轉移加工設備并重新定位,增加了產品定位加工精度,同時提高了加 工效率并降低加工成本。
【附圖說明】
[0016]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加工設備的立體組裝圖。
[0017] 圖2為圖1所述加工設備的立體組裝圖的部分。
[0018] 圖3為圖2所述加工設備的局部分解圖。
[0019] 圖4為圖3所述加工設備沿IV-IV方向的剖面圖。
[0020]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0023]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具體實施方式】
[0024]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示加工設備包括一墊腳10、位于墊腳10上表面的控制件 20以及與所述控制件20連接的承載件30。
[0025]所述墊腳10用于支撐所述控制件20于其上。
[0026]如圖2-3所示,所述控制件20呈矩形盒體狀,其內容置有齒條50、與所述齒條50相 匹配、齒合的齒輪60、以及對稱的設置于所述齒輪60兩側的第一氣缸70。
[0027]所述控制件20具有一頂面21、自所述頂面21相對兩端垂直向下延伸的端面22、以 及自頂面21-側垂直向下延伸并連接兩端面22的一側面23。所述兩端面22上分別形成有相 對的第一通孔221、位于第一通孔221上方周緣的第一氣孔222、以及位于第一通孔221下方 的一側開口的第一凹槽223。所述側面23上形成第二通孔231、位于第二通孔231兩側且對稱 設置的第三通孔232、以及分別位于第三通孔232下方的第二氣孔234。所述頂面21上對應所 述第三通孔232開設形成有第二凹槽211。所述第一通孔221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二通孔231 的延伸方向垂直。
[0028] 所述第一通孔221與所述齒條50配合。所述齒條50容置于所述控制件20中并對應 穿設于相對兩第一通孔221中。所述第一氣孔222用于接入氣源(圖未示)來控制所述第一氣 缸70運動。所述兩第二凹槽211用于與感應器外接閥連接而接通感應器(圖未示)來進一步 精確的控制所述第一氣缸70運動。
[0029]所述第三通孔232與所述第一氣缸70配合,所述第一氣缸70的軸線方向與所述第 三通孔232的中軸線大致重合,所述第一氣缸70沿著穿設所述第三通孔232方向運動。
[0030] 所述第二通孔231與所述齒輪60配合。每一第二通孔231對應容置一齒輪60,即每 一齒輪60的軸線和與其對應的第二通孔231的中軸線大致重合。所述第二氣孔234用于外接 氣源來控制所述齒條50的前進或后退進而控制齒輪60的旋轉。所述第一凹槽223與感應器 外接閥連接(圖未示)而接通感應器來進一步精確控制所述齒條50前進或者后退來控制齒 輪60的旋轉。本實用新型所述上述氣源為可為氣管、手動控制閥等。
[0031] 所述齒條50呈柱狀,其包括齒條軸51和位于齒條軸51兩端的齒條蓋52。所述齒條 軸51外表面形成有與所述齒輪60配合的齒合部500。所述齒條蓋52與所述第一通孔221配合 而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221中。所述齒條50前進或者后退的距離可通過控制與所述第二氣 孔234連接的氣源的氣壓值、及與所述第一凹槽223連接的感應器實現,進而控制所述齒輪 60旋轉的角度。
[0032]所述齒輪60通過一連接軸40與所述承載件30固定連接,從而使得所述承載件30與 所述齒輪60同軸旋轉。所述齒輪60具有一與所述第二通孔231配合連接的齒輪套61蓋設所 述齒輪60。
[0033]所述第一氣缸70位于所述齒條50的上方且間隔設置在所述齒輪60兩側。所述第一 氣缸70可插入形成于所述承載件30上的連接孔300,亦可自該連接孔300拔出。所述第一氣 缸70的插入與拔出可通過與所述第一通孔221連接的氣源、及與所述第二凹槽211接通的感 應器實現,以此對承載件30上的產品進行定位或者解除定位。所述第一氣缸70還具有與所 述第三通孔232配合連接的第一氣缸蓋71而蓋設所述第一氣缸70端部。
[0034]同時參考圖4所示,所述承載件30包括一本體31及自本體31兩端垂直延伸的延伸 部32。所述本體31上具有可容置電子產品的載具80。所述延伸部32上形成有固定孔320以及 容置于所述固定孔320中的固定部321。
[0035] 所述固定部321進一步包括位于所述延伸部32之上的按壓部3211和容置于所述固 定孔320內的第二氣缸3212。所述延伸部32靠近按壓部3211的一側開設形成第三氣孔322、 及遠離所述按壓部3211的一側開設形成第四氣孔323。所述第三氣孔322和第四氣孔323均 可接入氣源進而控制所述第二氣缸3212在所述固定孔320中上下運動,從而帶動所述按壓 部3211壓緊或者釋放位于所述本體31上的載具80及位于所述載具80中電子產品。
[0036] 本實用新型所述加工裝置工作時,第一步,通過與第三氣孔322和第四氣孔323連 接的氣源控制所述第二氣缸3212運動而固定位于所述承載件30上的載具80;第二步,通過 與第二凹槽211接通的感應器、與所述第一氣孔222相接的氣源控制第一氣缸70插入至所述 承載件30上的連接孔300而對載具80中的產品進行第一次加工;第三步,控制所述第一氣缸 70退出至所述連接孔300外;第四步,通過與第二氣孔234連接的氣源及與第一凹槽223接通 的感應器控制所述齒條50前進或后退來帶動所述齒輪60旋轉。此時,通過外接控制設備調 節氣源的氣壓值及感應器的感測值來控制所述齒條50前進或后退的距離而精確控制所述 齒輪60及承載件30旋轉到特定角度;第四步,進一步通過與第二凹槽211接通的感應器、與 所述第一氣孔222相接的氣源控制第一氣缸70再次插入所述承載件30上的連接孔300來第 二次定位加工載具80中的產品。在上述加工過程中,如果僅需要對產品正反兩面加工,那么 通過控制與第二氣孔234連接的氣源及與第一凹槽223接通的感應器控制所述齒條50前進 而帶動所述齒輪及承載件30旋轉180度,從而對產品進行加工。
[0037] 本實用新型所述加工設備,通過與第一氣孔222接入氣源及第二凹槽211接通感應 器來控制所述第一氣缸70運動加工產品;通過第二氣孔234外接氣源及第一凹槽223外界感 應器控制齒條50的前進而控制齒輪60旋轉。如此,使得固定于所述承載件30上的產品可旋 轉、多次加工,產品的多次加工不需要重新轉移加工設備并重新定位,增加了產品加工精 度,同時提高了加工效率,降低產品加工成本。
[0038] 可以理解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 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與變形,而所有這些改變與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 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 一種加工設備,包括控制件及與所述控制件連接的承載件,所述承載件上設置有載 具以及容置于所述載具內的產品,所述控制件中設有第一氣缸,所述控制件控制第一氣缸 的運動對位于載具中的產品進行定位、加工,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中還設置有齒條、和 與所述承載件固定連接的齒輪,所述齒條與所述齒輪相互齒合,所述控制件通過控制所述 齒條的運動而帶動所述齒輪轉動進而使所述承載件連通所述齒輪一起旋轉。2. 如權利要求1所述加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齒輪通過一連接軸與所述承載件連 接,從而使得齒輪與所述承載件同軸轉動。3. 如權利要求1所述加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氣缸位于所述齒條之上且間隔的 設置于所述齒輪的相對兩側。4. 如權利要求1-3任意一項所述加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齒輪和齒條容置于所述控 制件中,所述控制件中形成兩個相對的第一通孔和一個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延伸方 向與所述第二通孔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容置所述齒條,所述第二通孔用于 容置所述齒輪。5. 如權利要求4所述加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具有一頂面、自頂面相對兩端 垂直向下延伸的端面、以及自頂面一側垂直向下延伸并連接所述兩端面的一側面。6. 如權利要求5所述加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第一通孔分別開設于所述兩端面 上,所述第二通孔開設于所述側面上。7. 如權利要求6所述加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面上還形成兩個第三通孔,所述兩 個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兩側且對稱設置,所述第三通孔用于容置所述第一氣缸。8. 如權利要求4所述加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上還開設有若干第一氣孔和第 二氣孔,所述第一氣孔與外界氣源接通控制所述第一氣缸的運動,所述第二氣孔與外界氣 源接通控制所述齒條的運動進而間接地控制齒輪的旋轉。9. 如權利要求8所述加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源為氣管或者手動控制閥。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加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件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通過 第二氣缸相對所述承載件運動從而固定所述載具及產品。
【文檔編號】B23Q3/08GK205415087SQ201520847407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29日
【發明人】季會法, 蔡士梅, 廖紅剛, 徐維貴, 張小龍, 吳孝, 吳孝一
【申請人】富鼎電子科技(嘉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