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拂配機,具體地,涉及一種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
背景技術:
目前,船舶舵機系統拂配一般至少有粗打磨及精打磨兩道工序,拂配的精度要求很高。現有的拂配方式主要是先通過車床銑刀完成粗打磨,由于粗打磨完成后的精度達不到拂配要求,需要再通過人工打磨來達到要求的精度,造成拂配加工難度大,耗時長,因此需要作進一步地改進。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合理、操作簡單、能實現機械化拂配的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包括固定裝置, 通過所述固定裝置能將整個拂配機安裝在船舶舵鈕內;打磨裝置,所述打磨裝置包括風動打磨機及輸氣裝置,所述風動打磨機連接所述輸氣裝置并能通過所述輸氣裝置連接到外部供氣設備,所述風動打磨機緊密接觸船舶舵鈕內壁待拂配面進行設置;以及驅動裝置,所述打磨裝置安裝在所述驅動裝置上,所述驅動裝置帶動所述打磨裝置在船舶舵鈕中沿所述驅動裝置的軸向方向移動。優選地,所述驅動裝置包括絲桿及搖臂,所述搖臂連接并帶動所述絲桿轉動,所述風動打磨機直接或間接地安裝在所述絲桿上并隨著所述絲桿轉動而沿所述絲桿的軸向方向移動,因此只需搖動搖臂帶動絲桿轉動,即可實現風動打磨機的移動,帶動氣動打磨機實施打磨,最終達到精度要求,操作十分方便。進一步地,所述驅動裝置還包括套管及套管軸承,所述搖臂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套管的端部,所述絲桿設置在所述套管內,所述套管通過所述套管軸承安裝到所述固定裝置上。進一步地,所述打磨裝置還包括彈性裝置,所述彈性裝置的一端直接或間接連接所述風動打磨機,且所述彈性裝置始終具有使所述風動打磨機與船舶舵鈕內壁待拂配面緊密接觸的趨勢;優選地,所述打磨裝置還包括撐桿和支桿,所述支桿豎直設置,所述撐桿水平設置,所述撐桿的中部與所述支桿的中部相互鉸接,所述彈性裝置的一端連接所述支桿的一端,所述彈性裝置的另一端連接所述撐桿的一端,所述撐桿的另一端連接所述風動打磨機,所述撐桿和彈性裝置組成一個杠桿結構來使所述風動打磨機與船舶舵鈕內壁待拂配面保持緊密接觸;因此在風動打磨機的打磨件(例如砂輪片)磨損時仍舊能夠繼續打磨工作并保證打磨的質量,為了提高打磨效率,并盡可能地均勻地實現打磨,所述打磨裝置包括兩臺軸對稱設置的風動打磨機,所述輸氣裝置包括氣包、通氣管及旋轉轉換接頭,所述旋轉轉換接頭連接外部供氣設備,所述旋轉轉換接頭通過通氣管連接所述氣包,所述氣包再分別連接兩臺風動打磨機。優選地,所述固定裝置包括上固定螺桿及下固定螺桿,所述上固定螺桿及下固定螺桿設置在拂配機的兩端并,所述拂配機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上固定螺桿及下固定螺桿與待拂配工件固定。具體地,所述上固定螺桿及下固定螺桿分別由四根滑桿螺栓裝配而成。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能夠實現船舶舵系統的機械化拂配,與人工打磨相比,大大提高了拂配的精度和生產效率;而且由于船塢生產環境中通常具有充足的通風吹氣的外部供氣設備,因此采用風動打磨機,能夠充分利用了生產環境中的外部供氣設備;此外,本拂配機結構簡單合理,制作經濟成本低,使用壽命長。
圖I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中提供的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圖2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中的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的俯視圖。圖3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中的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的安裝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實施例如圖I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的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包括固定裝置、 打磨裝置及驅動裝置。固定裝置能將整個拂配機安裝在船舶舵鈕14內。打磨裝置安裝在驅動裝置上,驅動裝置安裝在固定裝置上,驅動裝置帶動打磨裝置在船舶舵鈕14中沿驅動裝置的軸向方向移動。固定裝置包括上固定螺桿2及下固定螺桿8,上固定螺桿2及下固定螺桿8分別由四根滑桿螺栓裝配而成。上固定螺桿2及下固定螺桿8設置在拂配機的兩端,拂配機的兩端分別通過上固定螺桿2及下固定螺桿8與待拂配工件固定。驅動裝置包括絲桿12、搖臂10、套管I及套管軸承13。搖臂10可轉動地焊接安裝在套管I的端部,絲桿12設置在套管I內,套管I通過套管軸承13安裝到固定裝置上,搖臂10連接并帶動絲桿12轉動。通過絲桿的傳導,帶動打磨裝置上下移動,實現對工件的拂配。打磨裝置包括兩臺風動打磨機6、輸氣裝置、彈性裝置3、撐桿5和支桿4。兩臺風動打磨機6以絲桿12為軸對稱地進行設置,且風動打磨機6連接輸氣裝置并能通過輸氣裝置連接到外部供氣設備,輸氣裝置包括氣包7、通氣管9及旋轉轉換接頭11,旋轉轉換接頭 11連接外部供氣設備,旋轉轉換接頭11通過通氣管6連接氣包7,氣包7再分別連接兩臺風動打磨機6,因此外部供氣設備輸入的動力氣體依次通過旋轉轉換接頭11及通氣管9輸入到氣包7,再由氣包7分流到兩臺風動打磨機6,驅動風動打磨機6工作。風動打磨機6 直接或間接地安裝在絲桿12上并隨著絲桿12轉動而沿絲桿12的軸向方向移動,在本實施例中,氣包7可轉動地安裝在絲桿12上,并通過撐桿5和支桿4帶動風動打磨機6進行移動。為了在風動打磨機6的打磨件(例如砂輪片)磨損時仍舊能夠繼續打磨工作并保證打磨的質量,風動打磨機6需要保持緊密接觸船舶舵鈕14內壁待拂配面進行設置。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在套管I內豎直設置支桿4并與氣包7固定,并水平設置撐桿5,撐桿5的中部與支桿4的中部相互鉸接,使撐桿5和支桿4形成一個夾角能夠變換的交叉狀。彈性裝置3的一端連接支桿4的一端,彈性裝置的另一端連接撐桿5的一端,撐桿5的另一端連接風動打磨機6,且彈性裝置3呈壓縮狀態始終具有使風動打磨機6與船舶舵鈕14內壁待拂配面緊密接觸的趨勢,即撐桿5和彈性裝置3相當于組成一個杠桿結構來使風動打磨機 6與船舶舵鈕14內壁待拂配面保持緊密接觸。
權利要求
1.一種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裝置,通過所述固定裝置能將整個拂配機安裝在船舶舵鈕內;打磨裝置,所述打磨裝置包括風動打磨機(6)及輸氣裝置,所述風動打磨機(6)連接所述輸氣裝置并能通過所述輸氣裝置連接到外部供氣設備,所述風動打磨機(6)緊密接觸船舶舵鈕內壁待拂配面進行設置;以及驅動裝置,所述打磨裝置安裝在所述驅動裝置上,所述驅動裝置帶動所述打磨裝置在船舶舵鈕中沿所述驅動裝置的軸向方向移動。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包括絲桿(12)及搖臂(10),所述搖臂(10)連接并帶動所述絲桿(12)轉動,所述風動打磨機(6) 直接或間接地安裝在所述絲桿(12)上并隨著所述絲桿(12)轉動而沿所述絲桿(12)的軸向方向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還包括套管(I)及套管軸承(13),所述搖臂(10)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套管(I)的端部,所述絲桿 (12)設置在所述套管(I)內,所述套管(I)通過所述套管軸承(13)安裝到所述固定裝置上。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裝置還包括彈性裝置(3),所述彈性裝置(3)的一端直接或間接連接所述風動打磨機¢),且所述彈性裝置(3)始終具有使所述風動打磨機(6)與船舶舵鈕內壁待拂配面緊密接觸的趨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裝置還包括撐桿(5)和支桿(4),所述支桿(4)豎直設置,所述撐桿(5)水平設置,所述撐桿(5)的中部與所述支桿(4)的中部相互鉸接,所述彈性裝置(3)的一端連接所述支桿(4)的一端,所述彈性裝置的另一端連接所述撐桿(5)的一端,所述撐桿(5)的另一端連接所述風動打磨機(6),所述撐桿(5)和彈性裝置(3)組成一個杠桿結構來使所述風動打磨機(6)與船舶舵鈕內壁待拂配面保持緊密接觸。
6.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或5所述的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裝置包括兩臺軸對稱設置的風動打磨機¢),所述輸氣裝置包括氣包(7)、通氣管(9)及旋轉轉換接頭(11),所述旋轉轉換接頭(11)連接外部供氣設備,所述旋轉轉換接頭(11)通過通氣管(6)連接所述氣包(7),所述氣包(7)再分別連接兩臺風動打磨機(6)。
7.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或5所述的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裝置包括上固定螺桿(2)及下固定螺桿(8),所述上固定螺桿(2)及下固定螺桿(8)設置在拂配機的兩端并,所述拂配機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上固定螺桿(2)及下固定螺桿(8)與待拂配工件固定。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螺桿(2)及下固定螺桿(8)分別由四根滑桿螺栓裝配而成。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裝置包括上固定螺桿(2)及下固定螺桿(8),所述上固定螺桿(2)及下固定螺桿(8)設置在拂配機的兩端,所述拂配機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上固定螺桿(2)及下固定螺桿(8)固定在船舶舵鈕內。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船舶舵系半自動拂配機,包括固定裝置,通過固定裝置能將整個拂配機安裝在船舶舵鈕內;打磨裝置,打磨裝置包括風動打磨機及輸氣裝置,風動打磨機連接輸氣裝置并能通過輸氣裝置連接到外部供氣設備,風動打磨機緊密接觸船舶舵鈕內壁待拂配面進行設置;以及驅動裝置,打磨裝置安裝在驅動裝置上,驅動裝置帶動打磨裝置在船舶舵鈕中沿驅動裝置的軸向方向移動。本發明能夠實現船舶舵系統的機械化拂配,與人工打磨相比,大大提高了拂配的精度和生產效率;而且由于船塢生產環境中通常具有充足的通風吹氣的外部供氣設備,因此采用風動打磨機,能夠充分利用了生產環境中的外部供氣設備;此外,本拂配機結構簡單合理,制作經濟成本低,使用壽命長。
文檔編號B24B19/00GK102581725SQ201210061019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9日
發明者王玉剛 申請人:舟山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